周志明
所謂“文本解讀”,就是教師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引導學生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評價文本,進而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文本的過程。當前,廣大語文教師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了解讀文本對提高教學效率的作用,也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工夫,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教者沒能準確解讀文本,忽視了教師自身和各具個性的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聯(lián)系。當前的文本解讀主要存在以下幾種誤區(qū)。
一、過度解讀文本語言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第三冊課文《梅蘭芳學藝》的第二自然段,主要寫了梅蘭芳勤學苦練眼神的事。一位語文教師在教學這部分課文時是這樣引導學生研讀文本的:“請小朋友們仔細讀讀課文的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梅蘭芳練眼神兒時非常勤奮和刻苦?”
學生讀完課文后紛紛舉手發(fā)言。
生1:我從“他常常緊盯空中飛翔的鴿子,或者注視水底游動的魚兒”這句話感受到了梅蘭芳練眼神兒很刻苦。
師:這句話里的哪兩個詞引起了你的注意?
生1:“緊盯”和“注視”。
師:這兩個詞都有看的意思,但可不是一般的看哦。怎樣看才算是“緊盯”和“注視”呢?
生2:聚精會神地看。
生3:眼睛一眨也不眨。
師:你們想體會一下嗎?現(xiàn)在老師的手里就拿著一只紙鴿子,你們可要緊緊地盯住它喲。(教師舞動著手里的鴿子,學生觀看后談感受)
師:是啊,我們就看了這一小會兒,眼睛就發(fā)花了,疼了。可是梅蘭芳呢?他常常這樣去練習,并沒有因為眼睛疼而放棄,這就叫“勤學苦練”。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的引導很得法,學生的表現(xiàn)也非常出色。本以為教者接著會引導學生去朗讀體會,可出乎意料的是,教師又繼續(xù)問學生:“請小朋友們再找一找,還有什么地方也能看出梅蘭芳練眼神兒很勤奮刻苦?”
學生愣了一下,但還是繼續(xù)低頭努力去尋找。不一會就有學生開始舉手了。
生4:我從“日子一長”這個詞語看出來了。
師:你真厲害。(隨后教者引導學生想象說話:1.春天陽光明媚,梅蘭芳 。2.夏天烈日炎炎,梅蘭芳 。3.秋天冷風瑟瑟,梅蘭芳 。4.冬天寒風凜冽,梅蘭芳 。)
的確,這樣的解讀能凸顯梅蘭芳勤學苦練的精神品質(zhì),也能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說話能力??墒?,這樣的解讀又給人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難道梅蘭芳在這么長的學藝生涯中除了緊盯鴿子和注視魚兒這兩件事,其他什么都沒做嗎?所以,過度解讀文本,不僅不便于學生理解文本,反倒讓人覺得“語文就是說假話、空話”。
二、過碎梳理故事情節(jié)
蘇教版語文第十一冊《把我的心臟帶回祖國》一文,講述的是波蘭的音樂家肖邦雖然身處異國他鄉(xiāng),但時刻不忘祖國,在臨終之前囑托姐姐把心臟帶回祖國的事,表達了肖邦對祖國強烈的愛。對于六年級的孩子來說,理解這樣的課文內(nèi)容并不十分困難,教師完全沒有必要為了讓學生能夠讀懂故事的情節(jié)而大做文章。可是,有些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忽略了應該對學生進行語言概括和朗讀感悟等語文能力的訓練,反而受故事情節(jié)的牽制,想方設法地提出一些瑣碎的、明知故問的、價值不大的問題。
師:肖邦是哪個國家的人?他是在什么樣的情況下離開自己的祖國的?他是怎么離開華沙城的?都有哪些人來送別了?他為什么寫出了著名的《革命練習曲》?他是怎樣創(chuàng)作音樂的?他的結(jié)核病為什么會復發(fā)?彌留之際,他對姐姐怎么說的?
……
結(jié)果,一堂課的時間都是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所謂的提問無非就是教師幫助學生梳理故事情節(jié),學生只是在配合教師的表演而已。教師所問的問題也僅僅浮于課文語言文字的表面,缺乏一定的深度和思考價值。
三、無度拓展文本內(nèi)容
蘇教版語文第八冊《“番茄太陽”》一文,以“我”的見聞為主線,按照時間發(fā)展的順序講述了盲童明明的一言一行,抒發(fā)了作者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贊美了盲童堅強、樂觀的精神品質(zhì)。在一次教研活動中,一位教師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是這樣進行拓展教學的。
拓展1:在課堂剛開始時向?qū)W生介紹本文的作者衛(wèi)宣利,告訴學生當時的寫作背景,即作者在17歲的時候因為一場車禍而失去了雙腿,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當時消沉、灰暗的心情。
拓展2:在教學“灰暗”一詞時,讓學生尋找和該詞意思相近的詞語,并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生活中有沒有過類似的心情。
拓展3:通過表演再現(xiàn)明明的爸爸向明明介紹蔬菜的情景,然后指導學生進行說話訓練。
拓展4:讓學生閉目30秒,走進盲童的內(nèi)心世界。
拓展5:當作者聽到明明銀鈴樣清脆的笑聲時,心里會想些什么?
拓展6:課文的結(jié)尾處,作者看到盲童那天使般的笑臉,心情變得溫暖起來。教者對此又讓學生找出灰暗的反義詞,和溫暖一詞作比較,并再次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談談自己對溫暖一詞的理解。
其實,適度有效的拓展的確能啟迪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走進文本、體驗情感,發(fā)展學生的想象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但上面這篇課文的執(zhí)教者為了追求完美的教學過程,絞盡腦汁挖掘教材,設計出了花樣繁多的拓展延伸點。殊不知,一堂課只有40分鐘,像這樣無度的拓展完全擠占了學生潛心閱讀文本的時間,使學生對文本內(nèi)涵的把握得不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