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萬花
摘 要:中等職業(yè)學校,是直接為社會輸送技能型勞動者的基地和搖籃。因此中職學生的素質關系著我國產(chǎn)業(yè)大軍的素質。加強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對于完成中職學校人才培養(yǎng)目標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分析了校園文化功能有助于加強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論述了把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關鍵詞:中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校園文化
青少年時期,特別是中職階段是學生公民意識形成的關鍵時期,注重這個時期的公民意識培養(yǎng)往往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中職學校應承擔起公民意識教育的神圣職責。當代中職學生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識,他們對國家歷史、國情常識有一定了解、關注改革開放和社會發(fā)展,具有一定的平等意識、民主意識、環(huán)保意識等現(xiàn)代意識。但是也有不少中職學生對公民的概念模糊,重權利、輕義務,法制意識不強,公民意識缺失。因此,加強中職學生公民意識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公民意識教育是一種養(yǎng)成教育,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對中職生公民意識的塑造、培養(yǎng)有著潛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因此,加強公民意識教育必須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充分發(fā)揮校園文化的無言之教作用。
一、校園文化功能有助于加強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
校園文化的功能,是指校園文化在教育人、塑造人、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和全面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校園文化功能是校園文化價值的直接體現(xiàn)。
(一)校園文化具有育人功能
校園文化是學校主體價值和道德觀念的集中反映和具體體現(xiàn),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在于它把社會的價值觀、道德原則隱含在自己的文化結構和文化氛圍之中,通過耳濡目染、啟迪、熏陶而潛移默化地內化成學生的思想、行為、道德品質,它是一種無意識教育,具有滴水穿石的力量。校園文化的育人特點適合了新時期道德教育和個體身心發(fā)展的需要,因而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公民意識和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一個有效途徑。
(二)校園文化具有陶冶功能
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chuàng)設一種氛圍,在潛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情緒、激勵人的理想、陶冶人的情操、啟迪人的智慧、美化人的心靈、塑造人的形象,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三)規(guī)范功能
校園文化可以孕育一種約定俗成的行為道德準則和一種崇高的精神信條,對學生具有較強的約束力,它規(guī)范著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能對不良的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效抑制,促使其向好的、善的方向轉變。
二、把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途徑
任何一種教育都需要載體來承載,公民意識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把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的相關內容及要求自然地滲透到校園文化中,使兩者融為一體,互相促進。通過正面引導,使中職生樂于和易于接受,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浸潤中,引導和影響中職生具備一系列良好的公民意識,而成為真正的公民。因此,加強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互融已勢在必行。
(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是培養(yǎng)學生的沃土,也是對學生進行現(xiàn)代公民意識培養(yǎng)的搖籃,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魅力。充滿綠化、美化、人文化、書香味和信息化的校園環(huán)境,布局合理的校園建筑,繁茂清馨的花草樹木、富有朝氣和生活氣息的宿舍園區(qū),美觀科學的教室裝飾,文明健康的教育設施,充分體現(xiàn)著校園特有的人文風格;學校還要著力建設“文化長廊”,充分發(fā)揮宣傳窗、黑板報、閱報欄、廣播站等宣傳陣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園里布置“警句”、“校訓”、張貼文化標語,擺放各種文化設施等等。方寸之間處處顯示的中華文化的神韻,校園文化滲透各個角落。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氛圍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德育手段,為學生學習、傳承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氛圍和基礎。它是一種無聲的熏陶和感染。是公民意識教育的一種重要途徑。
(二)完善校園精神文化的建設
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它體現(xiàn)在學校的價值觀念、辦學理念、道德要求、優(yōu)良傳統(tǒng)、校訓、校風等方面,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將公民意識教育的內容融入校園精神文化建設中,會有預想不到的效果。我們可以開展豐富多彩、高情趣的校園文化活動,豐富中職生業(yè)余生活,寓教于樂,強化中職生公民意識教育。例如,舉辦與公民意識相關的報告會或研討會、開展與公民意識教育相關的各類有益的社團活動、組織公民知識競賽、通過校園廣播站、校園網(wǎng)、黑板報、文學社、主題班會、成人宣誓、野外遠足等途徑,為學生搭建最佳的公民教育平臺。學校還要建立規(guī)范合理的制度文化,如各種社團的規(guī)章制度、各種活動的基本要求,以及師生的行為習慣、學校相關規(guī)定守則等,以各種規(guī)章制度為載體,將公民教育內容滲透到學校各種校紀校規(guī)及其施行的過程之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公民意識和公民能力。充分利用這些資源,營造積極向上、健康高雅的校風、教風和學風??傊?,我們要善于挖掘各類校園文化活動的公民教育資源。努力開拓校園文化活動的公民意識教育的作用。
(三)創(chuàng)造科學的校園行為文化
公民意識教育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加強中職生公民意識,最有效的途徑莫過于社會實踐。為了使公民意識真正深入人心,內化為個人的信念,外化為行動,學校應將公民意識教育理論教學和實踐相結合。中職生只有將自己的主體意識、社會公德意識、民主法制意識、權利義務意識、公共精神在社會實踐中予以檢驗,才能達到知行相統(tǒng)一,也只有在實踐中親身體驗和感悟,才能充分認識到公民意識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實踐活動應引導學生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從自身做起。例如,在學校,可以利用一些重要節(jié)日、紀念日和重大事件開展主題教育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利用團隊活動、班級的民主選舉、參與學校的管理等來訓練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同時,指導學生們參與社會生活,如走進社區(qū),參與社區(qū)的敬老活動、青年志愿者活動、宣傳和參與環(huán)境保護活動、社會調查以及參觀考察、為特殊群體的愛心募捐等實踐活動以增強他們的社會義務意識和環(huán)保意識。這些活動是進行公民意識教育十分有效的手段。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相對緩慢的,但效果卻往往是持久的、永恒的。因此,中職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校園文化對學生公民意識起著重要引領作用,把公民意識教育融于校園文化建設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加強公民意識教育,開展公民意識教育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公民素養(yǎng),致力于把中職學生培養(yǎng)成受社會歡迎的優(yōu)秀公民。
參考文獻:
[1]陳樹理,王東咸,陳垠亭,《公民意識讀本》,鄭州大學出版社.
[2]張德,吳劍平,校園文化與人才培養(yǎng)[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王東虓,《把握公民意識教育的主要內涵》,鄭州大學公民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