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爾迪
我不由得坐在桌前,拿起筆寫起了聽課的感受。
從沒有聽過上得如此有意思的說明文,只見一堂關于說明文的課,沒有說明文課堂的沉悶,沒有說明文課堂的無趣,師生間愉快而主動地交流,如行云流水,四十分鐘的時間,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留下的是關于兩座建筑中文化的密碼,仿佛禮堂中流動的歡笑在不停地生長。
很早就聽過朱彬茹老師的課,一堂是《五柳先生傳》,一堂是《飲酒》,對朱老師上課的獨到創(chuàng)意是早已佩服得五體投地,朱老師總會從學生的興趣這個角度出發(fā)來構建課堂,努力把課堂營造成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天堂。我覺得這正是現(xiàn)在我們最需要做的“以生為本”的生本教育課堂。
《蘇州園林》和《故宮博物院》是八上說明文單元里的兩篇課文,記得在上這個單元的時候,我總是異常痛苦,課堂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就像朱彬茹老師在課堂開始時的情境再現(xiàn)一樣,課堂上講解說明文知識,十分無趣,學生都提不起對語文課的興趣。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這個老師如何把課上好?回答顯然是否定的。朱彬茹老師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從細微處挖掘文本,身體力行地告訴了我:只要抓住學生的興趣,說明文也有春天。朱老師創(chuàng)新地將兩篇課文串在一起,捏合為兩座建筑,以“百度知道”提出問題:如果你可以選擇住在蘇州園林或故宮博物院,你會選擇住在哪里?細讀文章,結合文章內容,說一說理由。學生又有選擇權,成為課堂上什么內容的主人。這正是郭思樂教授創(chuàng)立的生本教育理念中的“真正以學生為主人,為學生好學而設計的教育”。這一設計大大激起了學生閱讀這兩篇說明文的興趣,興趣來了,學生讀文本也就認真多了,學生對文本讀得認真了,課堂回答的內容也就有了質量的保障。課堂上朱彬茹老師獨具匠心地抓了學生回答的兩個點是讓我最最難忘的,也是讓我最受啟發(fā)的。第一點是兩座建筑中所種的植物,主要是講蘇州園林第七段,有書帶草和芭蕉,朱老師很好地進行了挖掘創(chuàng)新,書帶草有冷冷清質,淡淡書卷氣,頗受文人青睞,芭蕉也是文人所愛的植物,舉例杜牧的《芭蕉》:芭蕉為雨移,故向窗前種。學生對這些有濃厚的興趣,而說明文中也出現(xiàn)了濃濃的文學味道,讓我聽得如癡如醉。稍有遺憾的就是沒有聽到本段中的另一種植物——竹子的解讀,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這也是一種高雅的頗受文人青睞的植物。有了這樣的鋪墊,學生漸入佳境,問學生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你會做什么?學生都給出了詩意的回答:看書、寫詩……因為這種悠閑愜意的感覺學生已經(jīng)從文本描述的這個環(huán)境中感受到了,而語文課堂要傳達的東西也就水到渠成了。故宮博物院中植物都集中在御花園,大小建筑二十多座,毫無擁擠和重復的感覺,字里行間顯示的就是一種高貴大氣。對比中讓學生明白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其實就代表一種不同的生活態(tài)度。第二點是兩座建筑的色彩。蘇州園林廣漆,白色、淺灰色,不刺眼;而故宮博物院朱漆,金色、黃色、紅色、鮮明、輝煌。不同的顏色學生講了不同的感受,一個與世無爭,安靜閑適,一個君臨天下,燦爛輝煌。朱老師又很好地做了拓展挖深,蘇州園林是一個可以安心的地方,是一種退隱文化的體現(xiàn)。故宮以大為貴,是皇帝住的地方,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感,和學生拓展介紹了退隱文化和皇權文化。學生在學習說明文知識的同時,還能學到這么多他們感興趣的知識,得到文學甚至是文化的熏陶,知道了建筑其實就是一種生活、一種心靈、一種文化的密碼,課堂上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他們積極、主動、活潑、健康,生本課堂自然其樂融融。
我想對這些學生來說,他們是幸運的,聽了這樣一節(jié)語文課,他們受到了文學文化的熏陶,我想他們接下來到蘇州或北京旅游,看到這兩座建筑,或多或少會想起那年的那堂課吧。對于我來說,我也是幸運的,我明白了,只要以學生為本,建立生本課堂,貫徹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抓住學生興趣,不管什么教學內容,每堂課其實都可以上得很有趣味,就像那個周五的說明文也有春天一樣。當然,這需要教師非常用心地去發(fā)掘課文中那些可以挖掘的點,來抓住學生的興趣。想起學生上課時候津津有味興趣盎然的樣子,我不覺拿起備課本加快了腳步。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