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英 王玲
人教版七(上)冊語文教科書選《〈論語〉十則》,其中有節(jié)選自《論語·泰伯》的一則: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課文下注釋為“弘毅:剛強、勇毅。”
這個注釋不準確。
筆者認為對這兩個字的解釋,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注:“弘,寬廣也。毅,強忍也。”朱熹又注“非弘不能勝其重,非毅無以致其遠”。程頤認為:“弘而不毅,則無規(guī)矩而難立;毅而不弘,則隘陋而無以居之?!敝祆溆衷凇吨熳诱Z類》中說:“所謂‘弘者,不但是放令公平寬大,容受得人,須是容受得許多眾理。若執(zhí)著一見,便自以為是,他說更入不得,便是滯于一隅,如何得弘?”“毅是立腳處堅忍強厲,擔負得去底意。”這里是說,作為士人,應該心胸寬廣,有容人容物之量,目光遠大,見識高超;還應該有堅毅、果敢并具有超強的忍耐力。
可見,“弘”與“毅” 是指士必須具有的兩種涵養(yǎng),二者缺一不可,不能偏頗,相互統(tǒng)一。
又如,傳統(tǒng)版本、漢語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此條下注釋是:“弘,大,在此指心胸廣大;毅,剛毅。”又如較新版本、新疆人民出版社《中國古文化名篇欣賞·論語》此條下的注釋也是這樣:“弘,大;毅,剛強,果決。”翻譯為“讀書人不可以不心胸寬廣、意志堅決,然后能擔當重任而至遠道?!?/p>
南懷瑾著作《論語別裁·怎樣才算知識分子》關于“弘毅”解釋如下:曾子這里所講的士,已經(jīng)不是上古時代的士,而是讀書人知識分子的通稱。所以他是說一個讀書人有讀書人的風格?!安豢梢圆缓胍恪?,“弘”就是弘大,胸襟大,氣度大,眼光大?!耙恪本褪莿傄悖袥Q斷,要看得準、拿得穩(wěn),對事情處理有見解。有些人有見解,但請他當主管,卻搞得一塌糊涂,因為他下不了決斷;有人很容易下決心,但眼光不遠,見解有限。所以把眼光、見解、果斷、決心加起來的“弘毅”,而且中間還要有正氣,立場公正。他說一個知識分子,要養(yǎng)成弘與毅是基本的條件。為什么要養(yǎng)成這兩個基本條件呢?因為一個知識分子,為國家、為社會挑起了很重的責任?!叭沃囟肋h”,這個“道”是領導,也是指道路。責任擔得重,人生的道路、歷史的道路是遙遠的、漫長的。所以中國過去教育目的,在養(yǎng)成人的弘毅,挑起國家社會的責任。當然,要挑起這樣重的擔子,走這樣遠的路,就必須要養(yǎng)成偉大的胸襟、恢宏的氣魄和真正的決心、果敢的決斷、深遠的眼光,以及正確的見解等形成的“弘”、“毅”兩個條件。
綜上所述,教科書上注釋“弘毅:剛強、勇毅”只解釋了“毅”的含義而漏掉“弘”。應當將“弘”“毅”分開注釋(個人認為漢語學家王力注釋最好)。這樣整個句子的理解才符合原文;更何況配套的教學參考書此句譯文是“士人不可以不胸懷寬廣、意志堅定……”,“弘毅”的注釋怎么能只有“剛強、勇毅”這個含義呢?
(作者單位:黃山市黃山區(qū)教研室黃山市教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