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昭儉
在農(nóng)村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總會遇到這樣的煩惱:學生自主學習漢字的興趣不濃,獨立識字能力差,寫字不規(guī)范,閱讀量少,特別是習作中錯別字屢見不鮮,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等。源于在小學中高年級教學中,語文教學重心轉(zhuǎn)移到以閱讀、習作教學為主,識字教學逐漸失去它的核心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夠重視識字教學,這樣對整個小學年段的識字需求極其不利。因此,要從識字教學的課堂設計角度探討科學可行的操作思路與策略,要立足于學生,著眼于發(fā)展,注重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
一、小學生識字現(xiàn)狀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然而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會碰到這樣的情形:有的學生一字不識,或者字認得很少,書卻讀得滾瓜爛熟。是教師沒有重視識字教學嗎?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閱讀和寫作要求中有這樣兩條:“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并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40萬字?!薄皣L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敝懈吣昙夒m然識字量在減少,但對識字態(tài)度和識字能力的要求在明顯提高,要求學生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自主識字的能力。其次,識字教學的內(nèi)容越來越豐富,與文本閱讀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然而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會碰到另外的情況:學生字認得不少,文章讀得很少,作文卻寫得很糟,通篇錯別字(同音字、形近字誤用)??梢钥闯觯涸诘湍昙墸鳛橹攸c的識字教學沒有真正地落實好;在中高年級,作為重點的閱讀和寫作教學也沒有落實好。作為閱讀與習作的工具,識字教學在中高年段似乎顯得無足輕重,但千萬別忘了,漢字乃語文教學之基石,它是語文教學之源——“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基于對漢字的掌握程度,基于閱讀量的積累。
二、課程改革的需要
《語文課程標準》階段性目標要求,1~2年級要求認識常用漢字1600個左右,其中800個左右會寫。3~4年級,累計認識漢字2500個左右,其中1800個左右會寫。5~6年級,累計認識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要求識字寫字一要“引導學生利用課外各種機會主動識字”,二是“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和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每天的語文課練習寫字時間不能少于十分鐘。分析現(xiàn)行蘇教版教材生字的安排:全年段要求認識常用漢字共7100個,其中5100個左右會寫。而第二、第三階段卻占了總數(shù)的86%左右,可謂半壁江山??梢姷湍昙壍淖R字教學固然重要,但中高年級的識字教學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次,《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痹谡Z文的教學中進行識字教學其實是很重要的。試想在語文的教學中,連基本的生字都沒有學會記牢,語文的工具性從何談起?瑞士心理學家和哲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可分為四個階段:1,兒童思維的萌芽階段(初生~2歲)。2,表象和形象思維的出現(xiàn)階段(2~6、7歲)。3,初步邏輯思維的形成階段(6.7~11、12歲)。4,抽象邏輯思維的發(fā)展階段(11、12~16歲)。中高年級學生正處于第三階段,概念邏輯思維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并沒有成熟,有待于進一步的提高和發(fā)展。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耐心正確引導、教育、幫助他們的邏輯思維走向成熟。把“同意不同字,同字不同音,同音不同字,意同字不同”的有趣漢字記得更多、用得更活。這樣當然也離不開識字教學。
三、解決識字教學中凸現(xiàn)出的問題的需要
我們在平時的識字教學中發(fā)現(xiàn)了很多問題,比如:(一)識字伊始,知識遷移困難。(二)生字“回生”現(xiàn)象嚴重。(三)傳統(tǒng)的“告訴-接受-記憶-復現(xiàn)”式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毫無生趣,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扼殺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因此識字效率低下。(四)如果大部分時間拿來搞識字,別的內(nèi)容未能優(yōu)化。首先從教師的教學來看,教學方法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著學生識字的效果。如果違反兒童記憶的規(guī)律,未及時鞏固,反復練習,就會導致識字的“回生現(xiàn)象”。根據(jù)小學生的思維記憶特點,他們對漢字的識記屬于機械記憶:通常通過字形的分析,或?qū)h字進行整體記憶。雖然記得快,但漢字之間很難形成有效的聯(lián)系,組成有機的知識結(jié)構(gòu),因而也容易忘卻。學生們記得快,忘得也快,生字“回生”現(xiàn)象嚴重。如果課堂教學模式守舊,“告訴-接受-記憶-復現(xiàn)”式的教學方法使得課堂毫無生趣,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感受,扼殺了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學生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從學生的學習來看,課堂是識字的最好時間和場所。學生在課堂能學到多少就是多少,課后很少有人再從各個渠道獲得新知。由于他們一部分是留守兒童,好動、愛玩的天性,加上沒人督促引導,學習放任自由、自覺性低,對學到的知識沒能“溫故而知新”。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識字,又怎么會閱讀、習作?可見,中高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yǎng)策略的研究,對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提高,對推進新課程改革,對進一步提升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必將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但富有實效的中高年級學生自主識字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責任編校: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