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欣 丁金波
【摘 要】目的:探討不同缺血心肌再灌注時間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選擇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區(qū)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根據PCI治療缺血心肌再灌注時間將所有病例分為三組:第一組56例患者在6h內行PCI治療,第二組54例在6h-12h內行PCI治療,第三組55例在12h-24h內行PCI治療。分別記錄各組患者梗塞血管開通血流情況、患者在院期間及隨訪心臟彩超和心血管終點事件情況。結果:各組患者的基本臨床資料和PCI術后血流再通情況以及各項心功能參數(shù)無顯著差異(P>0.05)。隨訪1年發(fā)現(xiàn)行PCI術治療患者,隨梗死血管血流再灌注時間減少,各項心功能參數(shù)有明顯改善趨勢。結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盡早行PCI,以利于盡早開通梗塞血管,減少死亡等惡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而改善預后。
【關鍵詞】再灌注;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
急性心肌梗死在老年人中多見,其發(fā)病率呈上升趨勢,預后較差,病死率高[1,2]。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PCI)治療其療效肯定[3,4],是目前主要的治療方法。本文通過對本地區(qū)收治的行PCI治療AMI患者進行分析,旨在研究不同再灌注時間對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收集自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我地區(qū)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其中男103例,女62例,年齡41-80歲,平均59.4±4.8歲。根據缺血心肌再灌注時間不同,分為三組:第一組56例,PCI手術在6小時以內,第二組54例,PCI手術在在6-12小時之間,第三組55例,PCI手術在在12-24小時。經比較各組在性別、年齡、發(fā)病情況等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4]。
1.2方法:對PCI治療各組患者首先行冠狀動脈造影,確定病變血管情況及梗塞位置,對梗塞血管行PCI機械建立再灌注,術前對患者給予肝素1000U靜脈注射,并口服阿司匹林和負荷劑量的氯吡格雷,術后給予肝素2-3天,后持續(xù)長期應用維持劑量的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對所有患者在住院期間、出院后定期隨訪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左室舒張末期內徑(LVEDD)、左房內徑(LAD),觀察心臟的大小和心功能的變化;記錄12導聯(lián)心電圖,評價初始梗死范圍以及患者隨訪期間的終點性事件。
1.3評價指標:以TIMI分級法測定PCI術后再灌注血管的再通情況:0級:血管閉塞遠端無血流,造影劑不能通過;1級:部分造影劑通過閉塞段,但充盈不能完全;2級:造影劑能充盈血管,但充盈或消除的速度較緩慢;3級:造影劑能完全充盈血管,充盈和清除速度正常。
1.4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6.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記數(shù)資料采用率或者百分比表示,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各組間造影結果比較:行PCI治療后的各組血流再通情況按照TIMI分級顯示第一組Ⅲ級為98.21%,第二組98.15%,第三組94.55%,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各組間超聲結果比較:住院期間各組的LVEF、LVEDD、LAD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各組患者出院1年后隨訪復查第一、二、三組患者其LVEF、LVEDD、LAD指標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各組隨訪心血管事件比較:出院1年隨訪第一組與第二組心源性死亡、再次心梗、心力衰竭、心絞痛等心血管事件無差異,第三組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心絞痛的發(fā)生率與第一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
3 討論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其死亡率高,而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每年新發(fā)疾病的數(shù)量也在不斷增加,死亡率高達30%以上,隨影像介入技術的成熟和發(fā)展,梗死相關血管再通的技術不斷進步,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早期病死率從上世紀80年代的13%下降至近來的不到4% 。
急性心肌梗死治療的要點是早期再灌注,使梗死相關動脈早期持續(xù)地開放和血運重建,挽救瀕死心肌,保護心室功能和改善預后。目前比較有效的再灌注方法主要有:冠狀動脈介入療法、藥物溶栓,二者均能夠開通梗塞血管,挽救瀕死心肌,但藥物溶栓治療再通率相對較低,并且再梗死發(fā)生率高達15%~20%,而PCI治療由于再通率較高,已經成為目前再灌注治療的首選方法。
研究顯示,冠狀動脈梗塞至心肌發(fā)生透壁性壞死有6小時時間延遲,在該時間段內使冠狀動脈再通可以使即將缺血壞死的心肌獲得挽救,而近來的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在12h以內再灌注亦能使患者獲益。本研究發(fā)現(xiàn)6小時內行PCI者血管再通率最高,其再通后血流TIMI分級達到Ⅲ級的比率最高,梗死后初始以及1年后復查的LVEF、LVEDD、LAD等心功能和心室重構指標優(yōu)于其他組,這表明在6小時內對梗死血管再灌注再通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梗死面積,挽救瀕死心肌。研究實驗結果提示心肌梗死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通常需6小時才能發(fā)生透壁性壞死,在此時間段內恢復再通,能夠最大限度地改善患者預后和心功能。
本研究中第一組與第二組1年隨訪心功能和心室重構的LVEDD、LVEF、LAD等指標無差別,而第三組與一、二組心功能參數(shù)的差別有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再灌注時間的早晚能夠影響患者梗死后的心室重構和心功能。
總之,PCI最佳手術時機為6h內,24h內行PCI雖然能改善患者預后,但易出現(xiàn)嚴重心血管事件。因此,AMI的患者行PCI操作應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進行,爭取使瀕死心肌得到再灌注,有效減少梗死面積,阻止心室重構,從而改善預后,降低心源性猝死、再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Hwang SY,Ahn YG,Jeong MH.Atypical symptom cluster predicts a higher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first-time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Ko-rean Circ J,2012,42(1):16-22.
[2] 丁清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與性別年齡關系[J].安徽醫(yī)學, 2008, 29(5): 627-628.
[3] 劉同庫,徐麗華等,延遲PCI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預后的影響[J]. 北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11(6):514-516.
[4]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huán)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 2001, 29(12): 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