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和
隨著新課堂改革的全面推進,教育教學的新理念,新思路如雨后春筍。其中“合作探究”式學習如一朵奇葩,被眾多專家學者推崇,被教師吸納進課堂,被教育管理者作為評價課堂的圭鎳。誠然,過去的“填鴨式”教學有諸多的弊端,培養(yǎng)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必要的,但在熱鬧的“ 合作探究”背后也需幾點冷思考。
首先,農(nóng)村高中多是寄宿制,全封閉管理。學生在象牙塔里,與外界隔絕,更難登陸互聯(lián)網(wǎng)。加上學生每天在各科繁重作業(yè)擔下,難有時間到圖書室查閱資料,進行閱讀積累,沒有源頭活水,沒有豐厚的積累,人文學科的合作探究就失去了新鮮血液。
其次,合作探究不是簡單的商量討論,更不是散漫無羈的喧囂熱鬧,它需要更多的深層思考。在課堂上老師設置一個問題,讓大家商量討論幾分鐘,這只能是形式上的“切磋”,絕不能達到“探究”的效果。理性探究需要科學的設問,需要相關(guān)資料的輔助,需要老師的高層建瓴,條分縷析,明辨結(jié)論。
再次,“合作探究”要與高考接軌,既不能占用太多課下時間,又要在高考中取得高分。高考眾多的考點,有零碎的也有系統(tǒng)的,為應對高考,識記、講練、模擬考試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在有限的課堂里,讓學生自主梳理知識,自主解決問題,在探究中提升能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最后,學生對老師的依賴似乎是天生的,尤其到了高中階段,積弊甚久,很難在短時期得到改觀。不敢放手和不能放手讓一線教師陷入兩難境地。
教學需要因材施教,尊重學情。根據(jù)學生生活的環(huán)境,成長的路徑,靈活處理課堂是必要的。農(nóng)村孩子視野狹窄,積累薄弱。若把課堂中眾多問題完全交給學生,恐怕學生無力應付,且收效甚微。農(nóng)村高中的合作探究課堂應是幫扶式,漸進式。首先老師作為引路人,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活躍思維。然后巧設問題,激發(fā)學生合作探究的欲望,挖掘其求知的潛能,最后由老師對合作探究成果進行評價,其間解決問題需要相關(guān)的拓展閱讀,背景資料,需老師提前準備好,課堂展現(xiàn)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看得更遠,思考得更深入。
教學如深不可測的深谷,高不可攀的高山。世上沒有現(xiàn)成的模式放之四海而皆準,唯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權(quán)達變,才會有收獲。教學從來都不應追求虛假的繁榮熱鬧,而應腳踏實地理性深入思考。用智慧營造既有活力又有收效的課堂,是每位一線教師恒久不變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