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鉤
皇帝賄賂大臣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貴為九五之尊,也不是擁有無限權力的
說起官場賄賂,通常都是民賄賂官,小官賄賂大官,大官賄賂更大的官。這類事情史不絕書,沒什么新鮮的。若說皇帝也要賄賂臣下,則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在人們的印象中,皇帝位居權力金字塔的頂端,出口成敕,還需要向大臣行賄嗎?即使是為了收買人心,大大方方賞賜即可,也用不著偷偷摸摸行賄嘛。
但歷史上確有皇帝行賄大臣的故事。據《宋史·王旦傳》記載,大約景德四年(1007年),副宰相王欽若鼓動宋真宗“封禪泰山”,說這樣可以“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增進皇上的權威。宋真宗有些動心,但又擔心宰相王旦反對,說,這事兒王旦能贊成嗎?王欽若說,“臣得以圣意喻之,宜無不可?!彼伊藗€機會跟王旦說,皇帝想封禪,你沒意見吧?《宋史·王旦傳》稱王旦“黽勉而從”,即勉強同意。但王旦實際上是反對泰山封禪的,因為據《續(xù)資治通鑒》,曾有一名御史“上言請封禪”,王旦直接就表達了反對意見:“封禪之禮,曠廢已久,若非圣朝承平,豈能振舉!”宋真宗只好悻悻地說:“朕之不德,安敢輕議!”
因為顧慮王旦的態(tài)度,真宗對封禪一事一直猶猶豫豫,不搞吧又舍不得,搞吧又擔心大臣鬧意見。最后終于下了決心,還是搞吧。但宰相王旦這一關不好過,宋真宗想出了一個主意——行賄。《宋史·王旦傳》這么寫道:“遂召旦飲,歡甚,賜以尊酒,曰:‘此酒極佳,歸與妻孥共之。既歸發(fā)之,皆珠也。由是凡天書、封禪等事,旦不復異議。”意思是說,宋真宗請王旦過來飲酒,君臣相談甚歡,真宗絕口不提封禪之事,只是在宴席結束時,送給王旦一甕酒,說“這是好酒,卿帶回家跟老婆孩子分享?!蓖醯┗氐郊?,打開酒甕一看,哪里有什么酒,是滿滿一甕珠寶。王旦是聰明人,知道皇帝的意思,之后對封禪之事,不再提異議。因為王旦沒有公開反對,宋真宗出巡泰山封禪之事才得以成行。
明朝也發(fā)生過皇帝賄賂大臣的事。事情得從嘉靖帝繼位說起,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因為沒有子嗣,他的堂弟朱厚熜以藩王身份入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嘉靖皇帝。按照明朝的宗法,這時候朱厚熜應該尊明孝宗(朱厚照之父)為皇考,而稱自己的生父興獻王為皇叔,這樣皇位的繼承才名正言順。但朱厚熜年輕氣盛,堅決不同意繼嗣,只愿意繼統。君臣從此拉開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禮議”之爭。站在皇帝對立面的是以楊廷和、毛澄為首的正德朝舊臣,而一些新晉士大夫則附和新皇帝。
為了爭取大臣的同情,嘉靖帝也使用了行賄的招數。《明史·毛澄傳》記載,“帝欲推尊所生,嘗遣中官諭意,至長跪稽首。澄駭愕,急扶之起。其人曰:‘上意也。上言人孰無父母,奈何使我不獲伸,必祈公易議。因出囊金畀澄。澄奮然曰:‘老臣悖耄,不能隳典禮。獨有一去,不與議已耳??故枰仓廖辶?,帝輒慰不允?!边@段話的意思是,嘉靖帝派了一個太監(jiān),來到毛府,跪在毛澄面前直磕頭。毛澄大驚,趕忙扶起。太監(jiān)說,這是皇上的意思,皇上說,誰人沒有父母,為什么我卻不能尊奉父母?請先生體諒我的孝心,不要再作對了。然后,太監(jiān)又代表皇帝給毛澄送了一袋子黃金。這真叫毛澄左右為難,他不想改變立場,但又不能不給皇帝一個面子,最后便提出辭職,眼不見為凈,不過嘉靖沒有批準他辭職,再三挽留。
“大禮議”的結局是皇帝獲勝了,嘉靖成功地將生父興獻王尊奉為“皇考”,將母親尊奉為皇太后。而那些堅持反對意見的大臣,被錦衣衛(wèi)抓起來,當廷杖責,其中十幾人被杖死。廷杖大臣之制,盛行于明代,繼承自元朝,是華夏君臣關系被異化于草原主奴關系的體現。元朝人葉子奇感嘆道:“后世(暗指元代)之待大臣,直奴仆耳!”明朝人于慎行說:“三代以下待臣之禮,至勝國(元朝)極輕,本朝因之,未能復古?!边@也顯示了自宋朝滅亡之后,皇權變得越來越專制、嚴酷。放在宋代,廷杖大臣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宋神宗時,一次因為陜西用兵失利,神宗震怒,批示將一名漕臣斬了。次日,宰相蔡確奏事,神宗問:“昨日批出斬某人,今已行否?”蔡確說:“方欲奏知,皇上要殺他,臣以為不妥?!鄙褡谡f:“此人何疑?”蔡確說:“祖宗以來,未嘗殺士人,臣等不欲自陛下開始破例?!鄙褡诔烈靼肷?,說:“那就刺面配遠惡處吧?!边@時,門下侍郎(副宰相)章惇說:“如此,不若殺之?!鄙褡趩枺骸昂喂??”章惇說:“士可殺,不可辱!”神宗聲色俱厲說:“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章惇毫不客氣地回敬了皇上一句:“如此快意事,不做得也好!”(侯延慶《退齋筆錄》)
明世宗顯然比宋神宗更有做“快意事”的機會,因為他可以將阻撓他的大臣抓起來廷杖乃至殺頭。不過,話得說回來,廷杖所代表的暴力只能證明皇權的威力,卻無法使反對他的大臣閉嘴(除非臣被杖死了,否則,以時代的士風,生有鯁骨的士大夫被廷杖之后,還會繼續(xù)反對皇帝),更無法證明嘉靖帝追尊生父的做法的合法性。道理正如明朝人呂坤所言:“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即相奪焉,而理則常伸于天下萬世。故勢者,帝王之權也;理者,圣人之權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薄袄怼闭莆赵谌寮沂看蠓蚴掷?,可以叫掌握著“勢”的皇帝屈服。正因為此,嘉靖皇帝不能單靠廷杖解決問題,才需要派了一名太監(jiān)到毛澄家,行之以賄,動之以情。
最后,這位倔強的皇帝也是依靠一班新晉士大夫的論證,來證明他的行為是合乎禮法的。附和新皇帝的進士張璁上了一道奏疏,闡釋禮法的核心無非人情,嘉靖繼統后“追尊圣考”、“奉迎圣母”,乃是本乎大孝之道,順乎人情之理。嘉靖看后大喜,說,“此論出,吾父子獲全矣。”我們本心而論,嘉靖堅決不同意將生父稱為“皇叔”,也是人之常情。
但士大夫在“大禮議”中跟皇帝斤斤計較一個稱呼,就是“迂腐”的表現嗎?不是的。因為“大禮議”關系到君主制時代的一項重大原則:皇權是不是服從于傳統禮法的約束。用呂坤的話來說,即皇帝的“勢”是否屈從于士大夫的“理”。從這個角度來看,年輕的嘉靖皇帝確實表現出了一意孤行的傾向。這一傾向對于君主制政治而言是非常危險的,皇帝的美德是克制、舍己(包括一己之私情)從眾,嘉靖顯然做不到這一點。
相比之下,宋代的皇帝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克制,極少堅持己見,剛愎自用。這是因為,宋朝已經形成了穩(wěn)定的“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制度,皇權受士大夫政治的限制,宰相不同意辦的事情,皇帝往往是辦不成的。舉個例子,宋真宗朝有個叫做劉承規(guī)的內臣,“以忠謹得幸”,臨死前向真宗說了人生最后一個心愿:“求為節(jié)度使”。真宗找宰相王旦商量:“將這官兒給他吧,承規(guī)待此以瞑目?!蓖醯﹫詻Q不同意,說:“此例一開,他日若有別的內臣求當樞密使,奈何?”真宗只好打消了念頭。如果王旦堅決反對封禪,估計宋真宗也不敢一意孤行。
王旦收了皇帝一甕珠寶,改變了立場,是不是說明他這個人比較貪呢?也不是。王旦的人品非常好,任相多年,被公認為“賢相”。我覺得,他沒有堅持反對封禪,并不是因為皇帝賄賂他,而是理解了真宗的苦心。宋真宗是一個平庸的君主,缺乏太祖、太宗那樣的“克里斯瑪”權威,他決心封禪泰山,無非是希望通過這一儀式,讓上天為他的皇位加冕,以增進君主的權威(而不是權力)。在君權象征化的宋代,神化君主的權威,并不會危及君臣間的權力平衡。所以王旦阻止了宋真宗給近臣封官,而沒有堅持反對真宗封禪。
另據《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王旦晚年對自己迎合皇帝封禪一事,深引為憾,臨終時告訴子孫:“我別無過,惟不諫天書一節(jié)(宋真宗為給封禪造勢,制造了多封“天書”),為過莫贖。我死之后,當削發(fā)披緇以殮?!庇X得自己沒臉去見列祖列宗。
人們以為古代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但實際上并不是這樣。皇帝賄賂大臣的故事,揭示了一個事實:即使貴為九五之尊,也不是擁有無限權力的。即使在廢除了宰相制的明代,盡管君權大熾,但皇帝也要受禮法約束,而禮法的解釋權通常掌握在士大夫手里,皇帝不能硬來,硬來就喪失了合法性,所以需要放低姿態(tài)去行賄。而且,行賄也未必有效。
(作者為歷史研究者、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