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強
參加市級骨干教師(語文學科)培訓時,語文教研員向參加培訓的教師提了一個問題:“如果讓你教自己的孩子學語文,你怎么教?”一石擊起千層浪,大家討論地很熱烈,結論卻驚人的統一,那就是:多背誦經典古詩、古文,廣泛閱讀國內外名家的著作。這個結論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的要素,這就是:積累。
首先,背誦是積累的一條主要渠道。
積累語言材料,其實是感性的語言模塊的整體儲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經驗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維材料、情感材料,這些材料儲存于大腦,將成為人的終生營養(yǎng),也就是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它們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綜合效應,極有益于接受和表達能力的整體提高。基于此,加強背誦是一種積累的好方法。語文知識主要靠記憶,沒有記憶,語文教育只能在狹隘的路上越走越遠。其實語文學習從嬰兒一出生就開始了,嬰兒在積累了大量的字音之后,從牙牙學語到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期間都是孩子語言積累的一個重要過程?!袄呛ⅰ痹谟啄暾Z言積累的缺失,造成人類語言表達的障礙,就是這方面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孩子進入學齡階段后,由無意識的背誦轉向有意識地背誦。除了課本所提供的課文以外,經典古詩、古文地背誦是非常必要的。我國擁有燦爛的文化,上下五千年文學積淀在經典著作中,這些典范語言表情達意洗煉,濃縮著幾千年中國人的智慧和語言精華。漢語表達的簡潔與精煉為世界贊嘆,語言學家季羨林的一項研究表明,“英語要1分鐘講述的,漢語只要5秒”。經典典著作中許多成語典故至今仍活躍在現代語言中,離開了經典著作的背誦,勢必會導致漢語表達貧乏,失去漢語博大精深的美感?!懊褡宓木褪鞘澜绲摹保褡逭Z言的繼承與發(fā)揚也要求我們要重視經典作品的背誦?!拔逅摹币詠恚藗兂缟形鞣浇逃?,在向西方學習之時,對傳統語言著作學習有一度曾全盤否定,這可能是人們對經典作品學習輕視的源頭。隨著人們認識水平地提高,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意識到背誦經典著作對于民族語言的重大意義。《新課程標準》中,在四個學段總共要求背誦優(yōu)秀詩文240篇(段),并在附錄中開列了古詩文篇目120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要求是針對普遍學生的情況而言的,其實還需要增大背誦的數量,才能進一步提高語言素養(yǎng)。像李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等人的詩作,以及《世說新語》中短小的文言文、成語故事之類短小的文言文,是比較適合初中的認識水平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背多學習。同時必須立足于課堂文言文和古詩教學,夯實常用文言詞語的意思,教會學生一些賞析的技巧,教會學生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以課內學習帶動課外學習,完成由課內到課外的延伸。
除了《語文新課程標準》中要求優(yōu)秀詩文的背誦外,還要積累各種語言材料,“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要求學生養(yǎng)成背誦的習慣,把搜集到的語言材料分類整理,并且印刻到腦中去,為寫作積聚語言材料。
其次,閱讀是積累的必經之路。
談到讀書心得,杜甫曾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朱熹說:“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孔子也曾“韋編三絕”,可見,讀書不僅要求“質”,同時也要“量”,廣泛地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條“不教之教”的途徑。《新課程標準》要求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并明確規(guī)定學生“每學年閱讀三部名著”,也就是說7—9年級要閱讀的名著總量將不少于6—9部。
語文課堂教學主要是閱讀教學,教師以課本所選的優(yōu)秀篇目為范例,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引導學生廣泛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教師要立足于課堂,同時要向課外延伸,引導學生閱讀中外各家的著作,在閱讀中開闊眼界,豐富情感體驗,并在作品中尋找情感的共鳴。讓學生愛上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一種需要。我想這也許是語文教育應該達到的一種境界,這才是語文教育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