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美育是一種提高人們對于美的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行為,儒家作為一種影響中國兩千年的思想流派,在人的審美培養(yǎng)方面有著獨到的見解,雖然儒家的美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我們從中仍舊能夠體味到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及其對美育方面的獨到見解。研究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對我們時下的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儒家 美育 途徑 原則 作用
中圖分類號:B22 文獻標識碼:A
美育,亦稱審美教育或者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大而言之,泛指一切培養(yǎng)人們形象化審美情感的教育,是一種提高人們對于美的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教育行為;小而言之,是指在學校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使學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素養(yǎng)、美的品格,能夠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
美育這一概念的提出,詳見于席勒《美育書簡》。席勒認為,“為了在經(jīng)驗中解決政治問題,就必須通過美育的途徑,只有通過美,人們才能達到自由。”其目的在于“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的和諧”。至此,在人類美學史上,他首次將美育界定為“情感教育”,從而使美育不同于德育和智育,第一次在教育范疇、在理論建設方面給美育以一席之地。
而在中國,“美育”是在清朝末年由著名學者和教育家王國維提出,并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他的美育主張。他認為:“教育之事業(yè)分為三部:智育、德育(意育)、美育(即情育)是也,三者并行而得漸達真善美之理想,又加以身體之訓練,斯得為完全之人物,而教育之能事畢矣?!蓖鯂S的發(fā)軔帶來了美育的濫觴,緊隨其后的蔡元培針對審美教育做了大量的實踐與理論研究,發(fā)表了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說》,提倡“舍宗教而易之以純粹之美育”,論述了他的美育思想觀點,表明他對美育的高度重視。至此,中國的美育研究呈一發(fā)不可收拾之狀。
有人認為,美育是一個近代概念,是近代教育的特有范疇。如果對歷史詳加觀察的話,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早在幾千年前便有美育的實踐者。在西方古希臘時期,城邦的保衛(wèi)者們所接受的教育便有藝術教育這一門類,我們不妨把此看做西方審美教育的源頭或者雛形。在古希臘的斯巴達,奴隸主階級為使自己的子弟成為英勇的戰(zhàn)士,設立了專門的弦琴學校,教他們唱各種贊美歌和戰(zhàn)歌,并且把它們同軍事、體育聯(lián)系起來,當時的美育是為鞏固古希臘奴隸主的統(tǒng)治地位。而在中國春秋時期的儒家學派,更是十分重視“詩教”與“樂教”,特別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把儒家思想作為其社會和個人的精神支柱,所以儒家的美育這思想影響了中國幾千年,為中國的美育史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本文所研究的重點便是先秦時期儒家的美育思想,并將分別從其獲得審美教育的途徑、審美教育所應遵循的原則兩個方面進行研究。
一 先秦儒家學派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
縱觀儒家經(jīng)典,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學派進行美育的途徑無外兩種:一種是通過藝術熏陶,一種是通過自然感化。
1 通過藝術熏陶進行審美教育
通過藝術熏陶的審美教育一直在儒家學派的美育途徑中占有主導地位,其原因在于藝術是現(xiàn)實中美的集中反映和形象升華,其形式是多樣的,內容也是豐富的,其中最主要的兩個藝術門類便是詩歌和音樂,即儒家所提倡的“詩教”和“樂教”。
(1)詩教
“詩教”這一概念由孔子提出,他所修訂的《禮記》便有“溫柔敦厚,詩教也”之說。可見詩教的目的是使人們(或者說受教育者)達到“溫柔敦厚”的目的。儒家堅定地認為詩歌是可以達到感人心志,動人肺腑,移人性情的作用??鬃铀^“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正是他深刻感受到了《詩經(jīng)》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現(xiàn)實主義情愫與人的感性認識相結合所產生的健全的理性精神,正因如此,孔子又說“詩,可以興??梢杂^,可以群,可以怨”,即所謂興發(fā)意志,觀風俗興衰,群居相切磋,刺怨時政。他所親自刪減的《詩經(jīng)》更是作為美育的經(jīng)典教材,“施于禮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以備王道”。可見,這時的《詩經(jīng)》是對孔子之前社會的一個總結,是孔子在去粗取精之后為他的后學留下的一部美育著作。
(2)樂教
先秦時期,樂的概念相當寬泛,它包括了我們現(xiàn)在所熟知的音樂、舞蹈、歌唱等多種藝術門類,而音樂是其主體。在這方面,孔子本人便是一位極有修養(yǎng)的大師,“子擊罄于衛(wèi)”,連一個目不識丁的挑著草筐子的人都說這個罄敲得大有深意;而且他還是一位杰出的音樂鑒賞家,如果他聽到別人歌唱得好,必定會讓其反復吟唱,興致到處,還會跟著唱:“子與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由此我們可知,孔子的生活中是到處都有音樂的。此外,孔子還專門“正樂”,而其編訂《樂經(jīng)》的目的便在于推行樂教,通過樂教來培養(yǎng)能夠推行仁政的統(tǒng)治者,以達到天下太平。
作為儒家另一大宗師的荀子,也極力推行樂教,他作的《樂論》,便是一篇關于樂教的經(jīng)典篇章,他認為樂可以使人的情感表現(xiàn)符合禮儀的需要,能夠感動并感化人,所以他在《樂論》中明確指出:“人不能無樂”也,并且注意區(qū)別“正聲”和“奸聲”,主張貴禮樂而賤邪音,特別強調了“正聲”“禮樂”的重要意義。荀子認為對學生施以正確的樂教可以使人小者“耳聰目明、血氣平和”,大者“移風易俗,天下皆寧”。
2 通過自然感化進行審美教育
人類自從誕生以來,他們便開始用獨特的審美眼光來審視世界,人們通過自身的勞動實踐來不斷形成和發(fā)展自己的審美能力,而他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huán)境便成了他們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和審美欣賞的第一課堂,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也可以這樣說:人類最初的美育便是受到自然界的感召和感化。
儒家學派從創(chuàng)始之初便極力主張“天人合一”,天在這里指的便是天地、山川、草木等大自然的萬事萬物,他們把萬事萬物都賦予善惡的屬性,以善惡的標準來評判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由此又形成了儒家學派著名的“比德”說,他們賦予大自然以道德的內容和審美的意義??鬃拥闹v壇便經(jīng)常設立于橋邊湖上、林中樹下,甚至逃難的大路小徑上,我們可以想象,在孔子的課堂中,人和自然是在一種和諧的氛圍中進行的,人與自然達到了一種高度的統(tǒng)一,在這樣的課堂中,孔子對他的學生說:“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總之,孔子認為,人的品格和自然物是有相聯(lián)系、相共通的地方的,而人們在欣賞大自然之美的同時,也可以把人跟其聯(lián)系起來,達到一種物我兩相忘的境界,從而使人的審美能力達到進一步的升華。
孔子的后學荀子也非常重視大自然感化的作用,他在其名篇《大略篇》中亦有云:“君子狹隘窮而不失,勞倦而不茍,臨患難而不忘細席之言,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無日不在是。”他繼承了孔子的比德說,認為當人們在觀察自然事物的同時,往往會從自然事物重聯(lián)想到人及其品質有相類似的地方,從而達到美的愉悅的境地,最終完成美育的過程。
二 先秦儒家學派進行審美教育所應遵循的原則
儒家教義認為,審美的教育并不是恣心所欲的,它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雖然孔子沒有明確告知我們確定審美對象所應遵循的原則是什么,但我們翻閱儒家經(jīng)典之后不難得出,孔子為我們所擬定的原則無外二種,其一為盡善盡美,其一為文質彬彬。
1 盡善盡美
盡善盡美可以說是人類的一個大期望,只有做到美與善的完美結合,才能達到形式與內容的真正統(tǒng)一。
關于盡善盡美,《論語》中有這樣一處明確記載:有一次孔子聞聽了失傳已久的《韶》樂,回來后居然三月不知肉味,人們問他感受,他說《韶》是“盡美矣,又盡善也”;評價《武》樂是“盡美矣,未盡善也”。至于《韶》樂和《武》樂到底美在哪里,善與未善在哪里,今人已無緣聆聽了,但我們從先人的典籍中可以看到關于這兩段音樂的些許描述:《呂氏春秋·古樂篇》中說《韶》是根據(jù)堯舜禪讓帝位而編的,《荀子·樂記》中說《武》樂是根據(jù)武王伐紂的歷史事件而編的。很明顯,前者更符合孔子禮治天下的政治主張,不但《韶》樂的形式極美,其內容也是值得稱頌的;而《武》樂雖然其形式是氣勢磅礴的,但內容卻呈現(xiàn)殺伐之象,無怪孔子要說它“未盡善也”了。所以,孔子會對這種盡善盡美的韶樂全身心的戀,以致三月不知肉味。
在美善結合這一原則中,有一點我們必須明晰,那就是孔子明確區(qū)分了美和善的范疇,是在充分肯定形式和內容相結合的前提下強調美與善的和諧統(tǒng)一,這與春秋時期如墨家求善而不求美,莊子求美而不求善的理論學說很明顯前進了一大步,這也便是孔子在審美方面的高明之處。
2 文質彬彬
文質彬彬作為儒家學派選擇審美對象、對人進行審美教育的第二大原則,主要是針對美育的目標提出來的,儒家希望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文、質結合的,所謂文我們可以看做指的是人的行為舉止,而質我們可以認為是指人的內心修養(yǎng),一個人只有達到行為舉止的溫文爾雅(禮樂修養(yǎng))和內心的任意高尚(道德品質)才可稱之為文質彬彬??鬃影奄|比作皮,文比作毛,如果沒有文這個毛,那么虎豹之皮與羊犬之皮就沒法區(qū)別了,所以外在的形式美也是很重要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春秋時期重質輕文的觀點。正因為文質彬彬這一命題帶有辯證的觀點,極大地影響到了后人,儒家的這一美育原則貫穿了我國整個美育思想的發(fā)展歷史,所以在之后不論是學子進學還是官員選拔,文質并舉一直是繞不過去的一條準繩,在今天的美育教育中仍然具有鮮明的指導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三 儒家學派所界定的關于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作用
在儒家學派看來,對人(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具有重要作用的,我們甚至可以說,儒家學派對于美育作用的評述是在先秦各學派學術長河中最全面、最系統(tǒng),也是最深刻的。我們在此為其總結了三大點,即:陶冶性情、增啟智識、維護統(tǒng)治。
1 陶冶性情
陶冶性情一直被認為是美育的基本功能,在儒家看來也不例外,孔子認為這是使學生達到人格完美的必經(jīng)之路和重要手段。
在荀子的著作里,他主要是通過“樂”來闡述美育陶冶性情的作用。在荀子看來,好的音樂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能夠把人的歡樂情感導向禮儀,使人不至于因自身的欲望而放棄道義,從而使人性情得到升華。
2 增啟智識
在儒家看來,美育作為一種教育活動,還能幫助人們從審美的角度獲得對社會和人生的理性認識,即所謂增啟智識,儒家學派認為,通過詩、樂、禮的傳授,不但可以獲得知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3 維護統(tǒng)治
儒家的美育能否維護社會的的秩序、統(tǒng)治的安定呢?答案是肯定的??鬃诱撛姟⒄摌吠阉鼈兺鐣温?lián)系在一起,如前文提到的詩可以怨,便是把其付諸實踐,達到對政治對社會的一種輔正,近可以服侍父母,遠可以服侍君主,從而小到家庭、大到國家,可以說,美育的培養(yǎng)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前提。
四 結語
綜上所述,儒家美育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并且在幾千年來一直影響著中國美育的發(fā)展,但是我們在儒家美育的體系中也不難看到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其溫情脈脈的情理相融,文質彬彬的恰如其分和循規(guī)蹈矩的尋樂順化,都容易使得社會在發(fā)展中取法其必不可少的張力,固步自封于原始的和諧之中,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發(fā)展??上驳氖?,終究瑕不掩瑜,儒家美育思想中的精華依然在中國的大地上枝繁葉茂,人們越來越重視從儒家的思想中提煉適用于今天的美育理念,使儒家的美育思想在今天的大地上依然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 [德]席勒:《美育書簡》,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4年版。
[2] 王國維:《古雅之在美學上之價值》,《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3] 蔡元培:《蔡元培教育論著選》,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4] 朱熹:《論語集注》,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年版。
[5] 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6] 王祎:《禮記·樂記研究論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7] 王先謙:《荀子集解》,中華書局,1988年版。
作者簡介:楊淑慧,女,1978—,山西柳林縣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古代文學、現(xiàn)當代文學、世界文學,工作單位: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