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蕾,李一平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成都610066)
巴蜀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綜述
蔣 蕾,李一平
(四川師范大學文學院,成都610066)
為推動巴蜀文化研究向縱深發(fā)展,由《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四川師范大學巴蜀文化研究中心主辦,四川師范大學科研處、文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政治教育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協(xié)辦的“巴蜀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于2013年8月20-22日在四川成都召開,來自海內(nèi)外的80余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盛會。中共四川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朱丹楓、四川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高林遠教授及各舉辦單位主要負責人出席了開幕式。美籍華裔學者、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成中英先生,四川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曾棗莊先生在開幕式上講話,祝賀研討會成功舉行。《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天府新論》的主編及商務印書館、《人文雜志》的編輯也應邀參加了研討會。法國學者、四川大學海外教育學院外籍教授阿蘭·盧梭(Alan Rousseau)和四川師范大學國際教育學院10余名海外留學生參加了研討會。會議共收到學術論文72篇,與會代表們通過大會主題發(fā)言和分組研討相結合的形式,對巴蜀哲學、宗教、歷史、文化、教育、語言、文學等多個方面展開了討論和交流,取得了一批豐碩的成果,《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將擇優(yōu)陸續(xù)刊發(fā)。
與會學者對巴蜀哲學的研究,首先是從總體角度研究巴蜀特定時期的哲學文化。四川大學舒大剛教授、吳龍燦博士《漢代巴蜀經(jīng)學述論》對漢代巴蜀經(jīng)學的發(fā)展變化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四川師范大學潘忠偉博士《蜀漢政權與巴蜀經(jīng)學演變》總結了蜀漢經(jīng)學演進的基本路徑和格局。西南民族大學劉俊哲教授《巴蜀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轉(zhuǎn)型、發(fā)展及其特征》,認為近現(xiàn)代巴蜀哲學是一個多元素的復合體,體現(xiàn)為馬列主義、現(xiàn)代新儒學思想、西方哲學思想和政治思想三者融合發(fā)展,并表現(xiàn)出巴蜀近現(xiàn)代哲學獨有的特質(zhì)。其次,是從個案入手,研究巴蜀地區(qū)的哲學家及其哲學思想。巴蜀地區(qū)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涌現(xiàn)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思想家、哲學家,如嚴遵、三蘇、張栻、楊甲仁、廖平、劉咸炘、唐君毅等。成中英教授《從唐君毅先生的成長與哲學發(fā)展透視巴蜀文化的反思及創(chuàng)新精神》一文,從唐君毅的生平和哲學思想的發(fā)展討論巴蜀文化的人文精神。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志博士《〈老子指歸〉變化觀探討》即從“天道變化思想”、“人道變化思想”、“天人變化思想”三個方面探討了嚴遵《老子指歸》的變化觀。四川師范大學蔡方鹿教授《論三蘇蜀學的哲學思想》一文,總結了三蘇蜀學中的哲學內(nèi)涵,并指出其對巴蜀哲學建構和發(fā)展所起的作用。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張卉博士在《張栻?qū)χ祆湫男哉摰挠绊憽芬晃闹兄赋觯祆湓趶垨虻挠绊懴陆嬈疠^為完備的心性論的體系,在宋明理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陜西省社會科學院黃曉軍編輯《蜀中隱逸王學遺響——楊甲仁心學思想述論》認為,楊甲仁站在心學的立場上,吸收朱子的理氣論,將其改造為統(tǒng)屬于心性修養(yǎng)的性氣論,主張性氣不離不雜,而其目的則在于論證修養(yǎng)論上的以性化氣。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陳德述研究員《從唐甄思想的特征看它的現(xiàn)實意義》從唐甄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包含的普適價值探討其現(xiàn)實意義。宜賓學院吳龍燦博士《首尾一貫的孔經(jīng)哲學體系——廖平經(jīng)學早中晚三期分期新說》嘗試重新看待廖平的中晚年經(jīng)學思想,把廖平一生的學術思想發(fā)展作為一個整體,結合近代學術思想大背景,對廖平“經(jīng)學六變”說法重新進行分期。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劉興淑副研究員《王恩洋的“文化三路向”說》認為王恩洋的新“文化三路說”受到了梁漱溟的影響,王之“新說”是對梁之“舊說”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西南民族大學劉俊哲教授《傳統(tǒng)儒學的傳承與拓展:劉咸炘的人學理論》對劉咸炘的儒家人學理論作了討論。宜賓學院楊永明教授《唐君毅論理想人文世界的建構》對唐君毅提出的“人文世界”的內(nèi)涵進行了較全面的闡釋。
本次會議宗教方面的研究主題呈多樣化態(tài)勢。四川師范大學楊東副教授《論圭峰宗密對空有二宗的判攝以及簡別》分析了華嚴宗祖師宗密如何運用華嚴宗的判教方法對其他兩個佛教宗派——空宗和唯識宗進行判釋及作出判釋的原因。四川師范大學皮朝綱教授、李斯斌博士《巴蜀禪畫僧對禪宗畫學史的重要貢獻》以寓蜀或巴蜀籍畫僧貫休、法常、竹禪三人為代表,分析他們的繪畫及畫學思想,勾勒出禪宗畫學史的大致發(fā)展面貌,體現(xiàn)了巴蜀禪僧對于禪宗畫史之貢獻。四川外國語大學林移剛副教授《清代四川壇神考》考證了四川地區(qū)的壇神信仰的形式和源流。四川師范大學汪洪亮副教授《顧頡剛與中華基督教會邊疆服務運動——以顧頡剛?cè)沼洖橹行牡目疾臁穭t考察了顧頡剛參與中華基督教會邊疆運動的基本情況。
巴蜀地區(qū)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也是巴蜀文化研究的熱點之一,會議收到相關論文近30篇,主要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考古、史論著作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于巴蜀政治經(jīng)濟的研究。四川師范大學段渝教授《古代巴蜀地區(qū)酋邦與國家形成的兩種機制》分析了古代巴蜀地區(qū)清江流域廩君集團酋邦與四川盆地三星堆古蜀王國兩種具有典型性的社會形態(tài),認為可以把酋邦看成是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的初級階段,把王國看成是早期國家演進過程中的高級階段。陜西師范大學崔建華博士《蜀地入秦初期的管理體制再探討》結合秦初蜀地管理體制的變化,對《華陽國志》中“張若守蜀四十年”的說法提出質(zhì)疑。三峽大學王前程教授《從荊州之爭看蜀漢民族政策的成效》指出,在爭奪荊州的戰(zhàn)爭中,各少數(shù)民族為蜀漢集團作出了巨大貢獻,蜀漢實施開放的民族政策,其成功的歷史經(jīng)驗至今仍具有不可忽視的借鑒意義。四川大學博士生王瑰《信心喪失與知識忠誠——從譙周生平看蜀漢滅亡兼駁地域集團矛盾亡國說》對近年來盛行的不同地域集團矛盾說提出質(zhì)疑,認為蜀漢的亡國,首先是其政治目標無法實現(xiàn),對外戰(zhàn)爭使得國貧民困導致域內(nèi)民眾信心普遍喪失,其次是這種信心喪失恰好與當時的知識水平匯合,從而導致了蜀漢國家認同破裂,譙周勸降后主成功。西華師范大學金生楊教授《宋人對“蜀亂”的認識與辨析》介紹了宋人對“蜀人好亂”之說的認識以及以蜀人為主的宋代士大夫?qū)Α笆袢撕脕y”之說的批判。四川師范大學魏華仙教授及碩士生徐瑤《宋代四川地區(qū)饑荒述論》通過史料考察了宋代四川地區(qū)的饑荒概況,分析了成因及其對社會的影響。四川師范大學王化雨副教授《南宋紹興前期的中央遣蜀帥臣》以南宋前期中央政府遣派蜀地帥臣探討南宋中央與四川的關系。云南大學趙永忠副研究員《宋王朝與四川少數(shù)民族的盟誓》論述了宋王朝與四川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盟誓的概況、作用及特點。西華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吳佩林教授《清代地方社會的訴訟實態(tài)——基于四川地方檔案的研究》辨析了清代地方社會的訴訟實態(tài)存在著“反訴訟社會”和“訴訟社會”的觀點。四川師范大學黃天華副教授《抗戰(zhàn)時期四川人和下江人的沖突與融合》揭示了在抗戰(zhàn)時期,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及各個群體之間存在著的緊張關系。四川師范大學王川教授《民國時期西康樞紐城市昌都的興起及盛衰》從地理位置分析著手,論述了作為“歷史的地理樞紐”昌都的形成與演變,并著重論述了民國時期其基礎設施的變更,以及人口構成、職業(yè)及社區(qū)組織的情況。四川大學成功偉副教授《淺析農(nóng)村合作運動與民國時期四川農(nóng)貸的統(tǒng)一化進程》論述民國時期四川農(nóng)貸的演變進程,并指出這一進程是伴隨著農(nóng)村合作運動的發(fā)展而進行的。樂山師范學院向玉成教授《華西邊疆研究學會外國會員的康區(qū)游歷考察及其影響》對華西邊疆研究會涉康活動資料進行了梳理和譯述,并探討其影響。西南交通大學冉綿惠教授《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共在四川重構鄉(xiāng)村權力的理論與實踐》論述建國初期中共重構四川鄉(xiāng)村權力的理論和政策,及其在“破”與“立”兩方面的實踐努力。
關于巴蜀文化考古史料方面的研究。四川大學彭邦本教授《故道起源新探——上古巴蜀與中原文化互動渠道研究之一》運用考古資料和文獻記載,將歷史上連接關中和蜀中最早的一條道路——“故道”的起源和早期發(fā)展上推到傳說中的炎黃至夏商周時期。四川師范大學屈小玲教授《金沙遺址蛙型金箔 馬家窯彩陶蛙紋 古埃及蛙女神——試析古文明蛙崇拜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肖明華研究員《蜀西南夷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海貝及其之間的關系》兩文通過考察巴蜀地區(qū)的出土文物,探尋巴蜀與外來文明的交流情況。復旦大學博士生陳瑋《唐五代成都外來文明研究》對唐五代成都地區(qū)的外來人、宗教、樂舞及方物進行了系統(tǒng)的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劉波副教授《試論地理環(huán)境與多元民族文化形成之關系——以“藏彝走廊”四川甘孜州九龍縣為例》分析了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在多元民族文化形成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重慶大學賈雯鶴教授《黃帝與嫘祖》對傳說中的黃帝和嫘祖進行考證。三峽大學楊劍兵講師、井岡山大學郁玉英博士《張獻忠剿蜀史料的新發(fā)現(xiàn)及其價值》在明遺民王煒所著《嗒史》中發(fā)現(xiàn)了塘報形式的張獻忠剿蜀史料,并論述其價值。而中共四川省委黨校王春英教授、中共汶川縣委黨校徐銳《自然災害與民族文化轉(zhuǎn)型——以四川省汶川縣羌族文化的地震災后重建為例》,四川師范大學吳其付副教授、四川省社科聯(lián)鄧有根《從山水到風水——閬中古城城市形象的變遷》則對當今的地方文化建設提出了新的思路。
關于巴蜀史論著作方面的研究。四川大學曾棗莊教授《宋代史家多蜀人》通過分析蘇洵等宋代史學家的史學著作,論述了蜀人在史學方面的成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王懷成博士《三國兩晉時期諸葛亮形象史實考辨——兼論裴注所引諸史家筆下的諸葛亮歷史形象》分析魚豢《魏略》和陳壽《三國志》筆下諸葛亮形象的異同,并結合《三國志》裴松之注,探討時人與后人對同一歷史人物看法的差異和原因。武漢大學謝貴安教授《〈宋實錄〉川蜀作者群初探》論述《宋實錄》中川蜀作者之眾的概況及形成原因。四川師范大學劉開軍博士《傳統(tǒng)史學理論在近代傳承的典型個案分析——以劉咸炘對章學誠的研究為例》指出現(xiàn)代史學建設的窘境是在繼承傳統(tǒng)上有所欠缺,可借鑒劉咸炘的史學思想。
這些論文將宏觀理論探討與具體實例相結合,綜合運用考古學、文獻學、統(tǒng)計學等各種研究方法,對巴蜀歷史上的重要問題作了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巴蜀歷史研究方面,學者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先秦和宋代兩個時期。而在近現(xiàn)代方面,學者們則注重以史為鑒,探求巴蜀今后發(fā)展的道路。
巴蜀語言研究主要表現(xiàn)為對巴蜀地區(qū)方言的研究。四川師范大學黃尚軍教授、四川大學博士研究生李國太《四川方言部分隱語探析》從四川民間的數(shù)字隱語和吊腳話入手,對四川漢語方言中部分隱語的構成特征和文化內(nèi)涵做分析,認為其在理性意義之外,大部分還包含著文化意義,體現(xiàn)出獨特的四川特色。四川師范大學周及徐教授《四川雅安地區(qū)方言的歷史形成及其與地理和移民的關系》通過比較雅安地區(qū)方言與周圍方言語音的特點以及分析其語言歷史演變過程,得出雅安地區(qū)方言是宋元以來的土著方言“南路話”的分支的結論。四川師范大學袁雪梅教授及碩士生周泳伶《〈漢語教材〉所見20世紀初成都話入聲特征》以新發(fā)現(xiàn)的近代傳教士編寫的四川方言教材《漢語教材》為材料,討論20世紀初成都話入聲狀態(tài),認為20世紀初成都還殘留著入聲特征。
巴蜀文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作家作品的研究上。四川師范大學熊良智教授《揚雄〈蜀都賦〉論考》從古書記載和用韻出發(fā),認為揚雄《蜀都賦》并非偽作。南京大學博士生鄧穩(wěn)《由齊、楚設喻論析〈子虛上林賦〉的大一統(tǒng)主旨》論述了司馬相如《子虛上林賦》中的齊、楚設喻是該賦大一統(tǒng)主旨的體現(xiàn)。成都大學楊挺副教授《天子一行遺圣跡 錦城長作帝王州——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對成都的三重地理想象》認為李白此詩以特殊的視角描寫成都,表現(xiàn)出奇特的地理想象,體現(xiàn)了成都乃至四川豐富多面的城市形象與地域印象。四川師范大學房銳教授《趙崇祚與〈花間集〉》對《花間集》編撰者趙崇祚的家世及其生平事跡進行探究,并分析趙崇祚在中國古代詞史上的貢獻。成都大學鄧經(jīng)武教授《巴蜀文化美學的一次狂歡聚焦:花間麗詞》從地域美學的角度,論證《花間詞》在巴蜀誕生的原因及其價值。四川師范大學莊逸云副教授《蘇軾的“歸去來兮”情結》分析了蘇軾“歸去來兮”情結的原因以及求歸地點的不斷變化,認為這體現(xiàn)了蘇軾心態(tài)呈現(xiàn)出步步退讓、日趨隨遇而安的特點。成都大學嚴銘副教授《巴蜀楊慎與杜甫蜀中詩》論述了楊慎與寓蜀杜甫獨特的因緣關系,認為楊慎常以老杜自喻自況,其詩更得杜詩風韻。四川師范大學趙俊波副教授《論文鈺及其〈哀蜀都賦〉——兼談清人對庾信賦作的接受》以《哀蜀都賦》為中心,分析文鈺其人其作,同時探討了清人對庾信賦作的接受情況。樂山師范學院楊興玉副教授《郭沫若史劇的戲劇敘事研究述略》通過對戲劇敘事與戲劇研究關聯(lián)性的考察,解析了從范疇、學科和視域等層面展開郭劇戲劇敘事研究的可能性。
也有研究者用宏觀的視角考察巴蜀地區(qū)的文學現(xiàn)象。四川師范大學汪燕崗教授《論清代四川通俗小說的出版》討論清代四川通俗小說的出版情況,認為四川是清代通俗小說的出版中心之一,其中宣講小說作為一種新的小說類型,很值得重視。四川大學李怡教授《四川與1980年代的中國詩歌》認為四川在1980年代的中國詩歌運動中初步形成了一種頗具區(qū)域特色的藝術個性,四川詩歌的藝術經(jīng)驗在當代中國的詩歌歷史中具有特殊意味,四川詩歌的道路為中國新詩的新時期之路打開了別具一格的藝術天地。
與文學研究緊密相連的是文獻的研究。四川師范大學李大明教授《陳壽編輯〈諸葛亮集〉述考》指出陳壽所撰《諸葛亮故事》就是《諸葛氏集》,此外還探討了《諸葛氏集》的特點。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郭齊教授《魏了翁文集版本優(yōu)劣考辨》從殘缺情況、文字內(nèi)容兩方面出發(fā),考辨了現(xiàn)存四種魏了翁文集版本即宋本、安本、吳本和四庫本各自的優(yōu)劣。四川師范大學李斯斌博士《〈益州名畫錄〉綜論》辨別了《益州畫錄》與《益州名畫錄》并非一本同名之作。吉林省社會科學院焦寶助理研究員《近代報刊詩詞中東坡生日雅集考》考證了近代報刊詩詞中東坡生日雅集情況。四川師范大學唐普副編審《蘇軾“舟中讀〈文選〉”考論》考辨了蘇軾評論《文選》的大致時間和使用的《文選》版本,蘇軾對《文選》的評論反映了其沒有深入閱讀《文選》的事實。四川師范大學張海副教授及碩士生彭清宜《趙抃入蜀考》,井岡山大學郁玉英博士、楊劍兵講師《范成大蜀地交流考》則分別對入蜀文人趙抃、范成大的相關事跡作了考證。
西南大學徐仲林教授《巴蜀古代教育的豐碑》論述了文翁興學、孟蜀石經(jīng)、晚清教育對巴蜀教育發(fā)展的影響。西南大學熊明安教授《巴蜀教育幾個爭議問題的分析探討》圍繞巴蜀教育的起源和與中原教育的聯(lián)系,古代六藝中“射”、“御”、“書”、“數(shù)”的課程內(nèi)容,怎樣理解巴蜀教育“比齊魯”,西漢最早的地方官學是否文翁創(chuàng)立的蜀郡學等問題進行討論。西華師范大學茍德儀副教授《清代教官宣講與地方教化——兼及科舉制廢除對教官的影響》以清代教官(側(cè)重州縣教官)宣講為中心,研究其與地方教化的關系并兼談科舉制度廢除對教官的影響。四川師范大學凌興珍編審《近代川邊民族教育的推進——以川邊師范教育為線索的考察》以近代川邊及西康民族師范教育為線索,勾勒了近代川康民族師范教育的發(fā)展歷史,展示了邊疆教育發(fā)展與官方作為之間的關系。
在巴蜀文化中,巴蜀教育占據(jù)著極重要的地位,對巴蜀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論文將教育史與教育理論相結合,展現(xiàn)了巴蜀教育研究新的一面。
[責任編輯:唐 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