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總目
(括號內圓點前為期號,圓點后為起始頁碼)
哲 學
洛克實體觀新論…………………………………………………………………………………… 張桂權(4·5)
現(xiàn)代哲學本體論的重建 ………………………………………………………………………… 楊春時(4·10)
解構與建構——對鮑德里亞消費社會理論的反思與批判 …………………………………… 張 騁(4·17)
宗教學
《新約》中的死亡觀及其歷史影響 ……………………………………………………………… 林中澤(1·30)
巴蜀禪師的“文性”——以圓悟克勤為例 ……………………………………………………… 尹邦志(1·42)
美 學
拓寬中國美學史研究范圍的新途徑——開展禪宗書畫美學思想史研究 …………………… 皮朝綱(1·48)
從“意指的猴子”到埃蘇-埃拉巴拉——蓋茨非裔文學理論的“逆生長性”研究 ……………… 何燕李(1·61)
闡釋的自然——論董仲舒的儒教自然觀 ……………………………………………………… 劉 敏(4·22)
禪宗美學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當代圖像的異化及其與禪宗公案的異趣同構 ……………………………………… 鄧紹秋(4·27)
儒家美學之“本真”生存論 ……………………………………………………………………… 李天道(6·54)
論康德的地域美學思想——以《自然地理學》為中心 ………………………………………… 鐘仕倫(6·63)
戴維·哈維的地理學與空間想象的維度 ……………………………………………………… 閻 嘉(6·72)
政治學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生成邏輯——基于總體性原則的分析視角 ………… 李德虎 曾 艷 黃金輝(3·5)
論中共十六大以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問題的認識創(chuàng)新 ………………………… 李新芝(3·11)
社會主義協(xié)商民主的實踐價值與發(fā)展途徑 …………………………………………………… 段永清(3·18)
從“做好自身管理”到“擔當社會責任”:改革開放后中國宗教政策法規(guī)導向的變化 ………… 毛麗婭(5·5)
電子政務:多元化治理視角下行政管理的新模式……………………………………………… 熊 宇(5·11)
戈爾巴喬夫改革失敗的西方因素 …………………………………………………… 鄭易平 聶圣平(5·19)
經(jīng)濟與管理
從馬克思的生態(tài)內因論看中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對中共十八大報告中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理論解讀 …………………………… 龔萬達 劉祖云(1·5)
讓利益集團理論回歸馬克思主義 …………………………………………………… 易 淼 趙 磊(1·11)
我國循環(huán)經(jīng)濟研究中管理學研究的缺位及建議 ……………………………………………… 王興瓊(1·18)
我國利率市場化下的中小企業(yè)融資環(huán)境建設探索 …………………………………………… 鐘 晨(1·25)
當代資本主義金融危機全球蔓延的原因分析 ………………………………………………… 蒯正明(2·26)
論我國區(qū)域經(jīng)濟合作的協(xié)調機制構建 ……………………………………………… 楊 蓮 付 恒(2·33)
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集聚的空間演化研究 …………………………………………………………… 尹 宏(2·39)
提高老年農(nóng)民養(yǎng)老保障水平的新思路 ………………………………………………………… 王德忠(3·49)
出口導向戰(zhàn)略下中國公司企業(yè)家精神與非傳統(tǒng)國際化戰(zhàn)略選擇 ………………… 李建平 宋 競(3·55)
經(jīng)濟增長對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的評價——以川渝地區(qū)為例 ………………………………… 高 寧(3·61)
農(nóng)業(yè)土壤碳匯視角下農(nóng)戶不同耕作行為選擇的影響因素分析——基于四川省都江堰市的調查 ……………………………………………… 劉 奕 張建倫(4·58)
農(nóng)村土地產(chǎn)權流轉制度利益主體博弈及創(chuàng)新路徑 …………………………………………… 袁 媛(4·64)
非政府組織參與政府扶貧:過程、成效及問題——以小金縣社區(qū)發(fā)展基金為例 … 唐 新 韓 偉(4·69)
中小企業(yè)融資偏好與資本結構優(yōu)化策略 ……………………………………………………… 林 俐(4·74)
農(nóng)業(yè)增長中的要素配置:一般模型和績效改進 ……………………………………… 管乃生 楊繼瑞(5·41)
建立“資源節(jié)約、環(huán)境友好、氣候安全”城市生活方式的探索 ………………………………… 吳鈾生(5·47)
基于吸引效應的銀行理財產(chǎn)品開發(fā)策略 ……………………………………………………… 陳良凱(5·52)
城鄉(xiāng)分割、城鄉(xiāng)一體與農(nóng)村人口發(fā)展——兼論四川省農(nóng)村人口發(fā)展模式 ………… 張 果 曾永明(6·80)
進步運動時期美國市政管理的企業(yè)化改革 …………………………………………………… 張衛(wèi)國(6·88)
耕地保護經(jīng)濟補償:基于耕地總量動態(tài)平衡的分析與建議 ………………………… 杜 偉 黃 敏(6·96)
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實踐困境與實施路徑 ………………………………………… 何克東 鄧 玲(6·101)
歐債危機性質研究:透過救助效果反觀危機性質 ……………………… 蔣若凡 李菲雅 劉 強(6·106)
法 學
合意與治理:彝族地區(qū)的糾紛解決機制——新型德古調解的實證分析 ……………………… 何 真(1·68)
能動司法之簡約化反思 ………………………………………………………………………… 徐 鈍(1·78)
立憲主義視野下的地方政府債務化解思路 …………………………………………………… 陳健夫(1·83)
我國政府信用建設研究:基于法制視角 ……………………………………………… 于新循 劉 琳(2·5)
自由權視角下慈善募捐管理體系之重構 ……………………………………………………… 褚 鎣(2·13)
農(nóng)村違法建筑征收補償問題研究——以宅基地上的違法建筑為研究對象 ……… 陳 晉 喻 晶(2·20)
社會轉型對我國釋憲機制的挑戰(zhàn)及其應對 …………………………………………………… 劉 國(3·25)
論認罪案件的證明模式 ………………………………………………………………………… 縱 博(3·33)
中國刑法中違約行為犯罪化之現(xiàn)象分析與反思 …………………………………… 王燕莉 唐稷堯(3·42)
論完善我國選舉訴訟制度 …………………………………………………………… 龔文龍 黃通菊(4·35)
養(yǎng)老金平等:城鎮(zhèn)企業(yè)職工養(yǎng)老金法律改革的啟示與憲法思考 ……………………………… 周 偉(4·40)
我國現(xiàn)行節(jié)假日制度研究 …………………………………………………………… 謝維雁 段鴻斌(4·49)
中國應確立何種金融檢察政策?——基于寬嚴相濟理念的思考 …………………………… 林喜芬(5·26)
論我國侵權法上使用人替代責任的譜系化建構——兼論對“雇傭關系”概念的改造 …………………………………………… 王 竹 張 恒(5·33)
漢、藏中學生的生活事件、心理控制源和應付方式的比較研究 …………………… 梁 斌 陳國典(3·89)
親子依戀關系對大學生抑郁易感人格的影響 ………………………………………………… 徐華春(3·96)
男性青少年性別角色沖突研究述評 ……………………………………… 盧 勤 亢旭東 李 旭(3·101)
心理學
教育學
基于自我反思的教師緘默知識的顯性化 ……………………………………………………… 曲鐵華(1·89)
有效培訓:幫助教師將間接經(jīng)驗變成直接經(jīng)驗 ………………… 孔凡哲 嚴家麗 范連眾 趙連磊(1·94)
復雜系統(tǒng)理論視域下的教師教學觀念系統(tǒng)研究 ……………………………………………… 鄭鴻穎(1·100)
清末中國學制改革的文化價值取向 …………………………………………………………… 楊 曉(2·58)
西南聯(lián)大歷史系課程設置與教研的時代特征 ……………………………………… 陳 勇 顏克成(2·63)
美國公共教育種族隔離合法性的確立:普萊西案始末 ……………………………… 祝 賀 張斌賢(2·71)
一個國家的悲劇,一個國家的挑戰(zhàn)——美國部落學院的興起與發(fā)展研究 …………………… 傅 林(2·77)
論社會正義視野中的教育公平 ………………………………………………………………… 孫志遠(3·68)
視野下移中的農(nóng)村教師生活史研究 …………………………………………………………… 王瑩瑩(3·72)
大學英語精品課程建設的理性審視:問題與對策……………………………………………… 郭學文(3·77)
論高?!按筘攧沼^” …………………………………………………………………… 梁 勇 干勝道(3·83)
論普遍的教育實踐非理性 ……………………………………………………………………… 雷 云(4·80)
“教授治?!迸c“教授治學”之辨析——兼與楊興林教授商榷 ……………………… 李獻斌 陳金圣(4·85)
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及發(fā)展戰(zhàn)略思考 ………………………………………………………… 倪懷敏(4·92)
歐洲職業(yè)教育與培訓質量保障和認證制度及啟示——以意大利為例 …………… 翁偉斌 彭慧敏(4·97)
學校布局調整背景下農(nóng)村富余教師安置政策研究 ………………………………… 趙忠平 秦玉友(5·76)
現(xiàn)階段中小學校教育發(fā)展的四個方向 ………………………………………………………… 李松林(5·81)
中小學教學名師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的調查與分析——以四川省“名師培養(yǎng)人選”為例 …………………………………………… 張 華 王亞軍(5·86)
“五四”后學生自治與校園學潮………………………………………………………………… 婁岙菲(6·114)
泛在學習理論視角下自學考試教育范式的轉變 …………………………………… 張紹平 邵曉楓(6·125)
論校長的知識領導 …………………………………………………………………… 王世偉 秦金華(6·132)
語言學
漢語趨向補語構式“動詞+下來”分析 ………………………………………………………… 衛(wèi) 斕(3·108)
單音詞義項雙音化中雙音詞選用的制約機制——兼論詞匯古今未來不變 ………………… 謝永芳(3·113)
從中古譯經(jīng)看漢語目的連詞形成機制 ………………………………………………………… 袁雪梅(5·94)
張頌的播音發(fā)聲思想研究 ……………………………………………………………………… 楊小鋒(5·102)
文學與文獻
《論語》文體的生成及結構模式………………………………………………………………… 夏德靠(1·106)
從文本形態(tài)看《楚辭》的早期傳播……………………………………………………………… 熊良智(1·115)
論陸賈以《詩》治世的《詩》學觀及其影響 …………………………………………………… 張華林(1·122)
南宋宰相趙鼎懷歸詩的內蘊…………………………………………………………………… 陳 忻(1·129)
唐詩中的“五陵少年” …………………………………………………………………………… 劉飛濱(2·86)
《歧路燈》中的戲曲劇目考析 …………………………………………………………………… 吳林博(2·90)
魯迅《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導言》的經(jīng)典化意義和偏至 ………………… 曹萬生 徐玉蘭(2·96)
經(jīng)典重構視域下英國浪漫主義女性詩歌的接受與再接受 …………………………………… 王 欣(3·119)
當代美國土著文學中的自然觀探析——以斯科特·莫馬迪的自然書寫為例 ……………… 秦蘇玨(3·126)
計算機輔助下的《警幻仙姑賦》英譯研究……………………………………………………… 胡筱穎(3·132)
“壺梁”考義……………………………………………………………………………………… 李斯斌(4·102)
杜審言《歲夜安樂公主滿月侍宴應制》詩系年考 ……………………………………………… 趙建明(4·108)
論杜詩趙次公注引小說 ……………………………………………………………… 郝 敬 張 莉(4·113)
明代禁小說令與小說的發(fā)展…………………………………………………………………… 張曉芝(4·123)
論孔子詩學的文化轉向………………………………………………………………………… 陳緒平(5·107)
《文選》分文體為三十八類說辨正——《〈文選〉分體三種說論衡》之二 …………………… 力 之(5·111)
論清代小說中的妒悍現(xiàn)象 …………………………………………………………… 霍省瑞 謝 謙(5·119)
美國黑色幽默小說及其憂患意識——以《第二十二條軍規(guī)》和《五號屠場》為例 ………… 侯曉艷(5·124)
《漢書·藝文志》小說家之《百家》辨疑 ……………………………………………………… 龐 礴(6·139)
京都賦寫作與古代地圖之關系………………………………………………………………… 鄧 穩(wěn)(6·144)
敦煌吐魯番所出法制文書疑難詞語新釋 ……………………………………………………… 徐 華(6·151)
“翠屏詩社”考 ………………………………………………………………………… 朱則杰 黃治國(6·155)
殘缺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 黃丹青 黃文虎 曹順慶(6·161)
歷史學
民國學者應用、整理和研究《清實錄》初探 …………………………………………………… 謝貴安(1·136)
民國史學與宋學——以陳垣先生為例………………………………………………………… 牛潤珍(1·147)
胡秋原的歐美史學寫作——以《歷史哲學概論》為中心 ……………………………………… 李 勇(1·154)
停罷科舉后的特科余緒………………………………………………………………………… 關曉紅(2·106)
失望與希望:《努力周報》有關國民黨問題的論爭 …………………………………………… 余 杰(2·112)
媒體視野中的寧粵對峙與和解——以1931年《大公報》報道與評論為中心的討論 ……… 曹明臣(2·121)
中間勢力的分合與國共兩黨的因應——以抗戰(zhàn)中期民盟組建為考察中心(1939-1941) … 黃天華(2·129)
歷史與距離的探討 ……………………………………………………………………………… 郭華榕(3·138)
早期斯圖亞特王朝國王與城鎮(zhèn)商人的商業(yè)關系 ……………………………………………… 張松韜(3·149)
文明交往視野下的美國穆斯林移民…………………………………………………………… 王國棟(3·155)
南宋民族英雄趙立和楚州保衛(wèi)戰(zhàn) …………………………………………………… 王曾瑜 賈芳芳(4·131)
“鏡古孰非殷監(jiān)呈”——《錢塘遺事》考述 …………………………………………………… 王瑞來(4·139)
宋代獄訟胥吏之弊及其成因探析 ……………………………………………………………… 張本順(4·149)
論北魏孝文帝的宗室辨族 ……………………………………………………………………… 劉 軍(5·130)
論北宋前期的時代命題與史學貢獻…………………………………………………………… 李 峰(5·136)
試述南宋的正統(tǒng)論 ……………………………………………………………………………… 曹鵬程(5·143)
旅游論壇
旅游“第三空間”的審美意蘊——基于哲學和美學的視角 …………………………………… 胡 田(2·46)
基于內容分析法的民族村寨游客偏好研究——以丹巴縣甲居藏寨游客為例 …………………………………… 王汝輝 張 瓊 趙吉明(2·51)
旅游目的地網(wǎng)絡知識轉移機制研究——基于社會網(wǎng)絡視角 ……………………… 曾艷芳 許 銳(5·59)
我國包容性旅游發(fā)展模式研究——基于印度旅游扶貧的啟示 …………………… 王 超 王志章(5·65)
文化有用性:文化認同的價值判斷——以羌族旅游開發(fā)為例 ………………………………… 吳其付(5·70)
巴蜀論壇
宋代官府力量與成都節(jié)日市場………………………………………………………………… 魏華仙(1·159)
甲午再亂:北宋中期的蜀地流言與朝野應對 ………………………………………………… 黃 博(1·169)
論秦始皇之禮遇“巴寡婦清” ………………………………………………………… 譚 平 楊志玲(2·140)
“游目漢庭中”:陶淵明與揚雄之關系發(fā)微——以《飲酒》其五為中心 ……………………… 范子燁(2·145)
《華陽國志》所錄歌詩謠諺之作者與時代……………………………………………………… 王懷成(3·161)
1930年代中期紅四方面軍對川西北及康北土司政策及其演變 ……………………………… 田利軍(3·168)
五尺道的開通及其相關問題…………………………………………………………………… 段 渝(4·156)
漢代西南之“徼”與“徼外”地理概念考論 ………………………………………… 吳宏岐 韓虎泰(4·163)
王十朋悠然治夔州 ……………………………………………………………………………… 張邦煒(4·169)
信心喪失與知識忠誠:從譙周生平看蜀漢滅亡原因兼駁地域勢力集團矛盾亡國說 ……… 王 瑰(5·150)
曹學佺《蜀中廣記》的成書及版本略考………………………………………………………… 嚴正道(5·160)
四川自貢、西昌話的平翹舌聲母分布 ………………………………………………………… 周及徐(5·166)
漢代巴蜀經(jīng)學述論 ……………………………………………………………………… 舒大剛 吳龍燦(6·5)
論三蘇蜀學的哲學思想 ………………………………………………………………………… 蔡方鹿(6·14)
張栻對朱熹心性論的影響 ……………………………………………………………………… 張 卉(6·19)
巴蜀近現(xiàn)代哲學思想的轉型、發(fā)展及其特征…………………………………………………… 劉俊哲(6·26)
論民族國家建設與西康師范教育的再興和發(fā)展 ……………………………………………… 凌興珍(6·31)
新中國建立初期中共重構四川鄉(xiāng)村權力結構的努力與成效 ………………………………… 冉綿惠(6·45)
新聞與傳媒
社交媒體的形成與公民新聞的傳播…………………………………………………………… 彭 濤(2·156)
論中國當代藝術媒介形象的建構——以《南方周末》為中心的考察 ………………………… 譚小荷(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