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救世書解——魏源《老子本義》述評

2013-04-11 11:27:32易孟醇
關(guān)鍵詞:魏源岳麓太古

易孟醇

(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 長沙 410004)

“路漫漫其修遠(yuǎn)兮,吾將上下以求索”。魏源與他的同鄉(xiāng)先賢的思想是相通的。在“以經(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的經(jīng)世道路看來難以走通的時候,他又探索著要以子經(jīng)世,研究《孫子》和《老子》,他說:這兩本書與《周易》,“其道皆冒萬有,其心皆照宇宙,其術(shù)皆合天人,綜常變者也?!保?]他把《老子》等思想內(nèi)涵的意義抬得很高。

相傳為周朝柱下史李耳的作品《老子》,在戰(zhàn)國時期便已成為顯學(xué)。自此以后,注解詮釋這本僅五千字的作品的人,代代皆有。據(jù)元人統(tǒng)計,“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馀家”[2],形成了一部厚重的老學(xué)發(fā)展史。僅清代,在魏源之前,就有世祖福臨的《御著道德經(jīng)》、張爾歧著《老子說略》、徐大椿著《道德經(jīng)注》、胡與高著《道德經(jīng)編注》、黃元御著《道德經(jīng)懸解》、汪縉著《續(xù)道德經(jīng)私記》,等等,與魏源同時代人,有姚鼐(1732—1815)著《老子章句》、畢沅(1730—1797)著《老子道德經(jīng)考異》等。

可是魏源不迷信古人,要重起爐灶,重新整理、注釋和闡發(fā)《老子》,自稱他“若其是,舍其非,原其本,析其歧,竊比于述而好古者”[3],自視甚高。

魏源概述老學(xué)發(fā)展史說:“后世之述《老子》者,如韓非有《喻老》、《解老》,則是以刑名為道德”;“傳之列御寇、楊朱、莊周、[分別]為虛無之學(xué),為為我之學(xué),為放曠之學(xué)?!敝痢拔骸x之世,則不言黃老而言莊、老,其言莊也,又不師其無欲,而專排禮法以濟其欲”;宋“王雱、呂惠卿諸家皆以莊解老,蘇子由、焦竑、李贄諸家又動以釋家之意解老:無一人得其真?!保?]又批評說:“彼皆執(zhí)其一言而閡諸五千言者也……泥其一而誣其全。五千言如耳、目、口、鼻之不能相通”[5]魏源對前人的這些論定,是相當(dāng)大膽而武斷的。他接著寫道:“解老自韓非下千百家,老子不復(fù)生,誰定之?”[6]大有舍我其誰之概!于是,他欲求《老子》之真,求《老子》之“本義”,命其書曰《老子本義》。

為探求《老子》之“真”或“本義”,魏源首先對儒學(xué)和老學(xué)、佛學(xué)與老學(xué)進行了比較分析。

他說:“《老子》與儒合乎?曰:否!否!”他認(rèn)為,儒學(xué)“恒以扶陽抑陰為事,無欲則剛,是以乾道純陽,剛健中正,而后足以綱維三才,主張皇極”;而“《老子》主柔賓剛,而取牝、取雌、取母、取水之善下,其體用皆出于陰。”他又指出:“陰之道,雖柔,而其機則殺,故學(xué)之而善者則清凈慈祥,不善者則深刻堅忍,而兵謀權(quán)術(shù)宗之?!?/p>

他又分辨說:“《老子》與佛合手?曰:否!否!”他指出,根本的區(qū)別在于“老明生而釋明死也。老,中國上古之道,而佛,六合以外之教也。故近禪者惟列御寇氏,而《老子》固不與禪不相入也?!薄@是二者在終極關(guān)懷上的不一致。在對本體的認(rèn)識上,老、佛也不一致。《老子》的“道”,是指一種非實體的客觀存在,“窈冥恍惚中有精有物,即所謂雌與母”;而佛學(xué)則強調(diào)“歸于真寂漠海”[7],徹底的虛無主義。

他還分辨了黃老之學(xué)與老莊之學(xué)的不同。他說:“黃老之學(xué)出于上古”,而見效于“文、景、曹參之學(xué)”;老莊之學(xué),則顯見于西晉的嵇、阮、王、何,他們“言莊也,又不師其無欲,而專排禮法以濟其欲”。概括地說:“晉人以莊為老而漢人以老為老也”,是故“西漢西晉,燕越焉”[8]。他如此分辨,是欲使《老子》的“本義”從莊周的“倘徉頑世”和魏晉玄學(xué)的“虛無”的人生哲學(xué),回歸到西漢無為而治的政治層面上來,強調(diào)《老子》“用世”的社會意義。

通過上述三方面的比較分析,魏源避開了許多對《老子》的誤解,為闡述《老子》的“本義”掃清了道路。

那末,他認(rèn)為《老子》的“真”或“本義”是什么呢?他寫了一篇《序》、四篇《論老子》和五十七則按語,一而再、再而三說:“老子見學(xué)術(shù)日歧,滯有溺跡,思以真常不弊之道救之?!保?]“《老子》,救世之書也?!保?0]“老子著書,明道救世?!保?1]“此老子憫明救世之心也?!保?2]

“救世”是《老子》之“真”,《老子》之“本義”。魏源寫《老子本義》重點不放在訓(xùn)詁上,而把精力放在內(nèi)容的綜述與思想的闡明上,正說明他欲以《老》經(jīng)世救世的動機與目的。他把《老子》定位于“救世之書”,與定《老子》為退隱出世之書、養(yǎng)心靜性之書的傳統(tǒng)觀念分道揚鑣。他說:推行《老子》的思想,“豈若刑名、清淡、長生之小用而小弊、大用而大弊耶?”[13]魏源從整個社會層面上來定位《老子》,這是魏源在新時期(十九世紀(jì)中葉)、新國情(積貧積弱、內(nèi)憂外患)的條件下,超越前人和一些同時代人的嶄新見解,是對《老子》的社會價值的極高評價。然而,這種“定位”,是令人懷疑的。

人們注意到,魏源終生難以割舍他的深深的儒學(xué)情結(jié)?!耙越?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固是這一情結(jié)的外露,而研究《老子》,寫《老子本義》,也常常引儒入《老》,即以儒家的觀念引入《老子》的詮釋中,極力融合儒、道二學(xué)?!妒酚洝だ献恿袀鳌氛f:“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p>

魏源明知這一點,從本體上認(rèn)識到了儒道兩家的不同,然而,在論述《老子》具體觀念時,他卻忘不了儒學(xué)。

例如,他說:黃老之學(xué)“于六經(jīng)也,近于《易》”[14]。

又例如,他說:“圣人[按:指《五經(jīng)》]經(jīng)世之書,《老子》救世書也?!保?5]救世,是在江河日下的局勢下的經(jīng)世,二者實質(zhì)意義沒有什么不同。魏源從社會效應(yīng)這個角度把孔、老溝通了起來,把儒、道溝通了起來。

又例如,“仁義”是歷代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多言“仁”,孟子常言“義”?!独献印穭t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第五十七章)但魏源說:“‘慈’非‘仁’乎?‘儉’非義乎?‘不敢先’非‘禮’乎?《易》曰:‘德言盛,禮言恭?!郑郯?當(dāng)為《禮》]曰:‘昔吾有先正,其言清且明。’《老子》有焉。”[16]在魏源看來,儒家的核心思想“仁義”與道家的核心思想“慈、儉、不敢為天下先”是相通的。所以,他說:“老子言仁棄義而不忍不敢,意未嘗不聞其間?!保?7]

再如,《論語·雍也》:“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蔽涸凑J(rèn)為,“氣化遞嬗”,有時文勝于質(zhì),有時質(zhì)勝于文,“忠質(zhì)文皆遞以救弊”,“文質(zhì)之變,萬世不能一之?!比鍖W(xué)以“文”為教,老學(xué)以“質(zhì)”為教?!拔摹卑l(fā)展到一定程度,到達“文勝”,必以“質(zhì)”救之,“孔子寧儉毋奢,為禮之本,欲以忠質(zhì)救文勝。是老子淳樸忠信之教,不可謂非其時?!保?8]這樣,魏源又從整個社會風(fēng)氣的轉(zhuǎn)變上溝通了孔、老,溝通了儒、道。

再如《老子本義》在“附錄”中錄有《說苑》、《莊子》、《史記》、《禮記·曾子問》、《荀子》諸篇中有關(guān)孔子問學(xué)于老子的記載,說明儒學(xué)早就有吸取老學(xué)的傳統(tǒng),從而證實儒老初非截然二家。

再如,他多次把孔子與老子相提并論,認(rèn)為“孔老并學(xué)而相敬”,老子乃“方以外之圣也”。此外,歷代有遠(yuǎn)見的統(tǒng)治者與他們的謀士,無不主張剛?cè)岵?、王霸雜用、德治與法治兼施。魏源也說:“漢宣始黃、老,濟以申、韓,其謂王伯雜用,亦謂黃、老王而申、韓伯也?!睂嵭型醯?,實行仁政,是儒家的重要的政治主張,而在這里,魏源竟說“黃、老王”,豈不是欲將黃、老與孔、孟的政治主張合二為一嗎?其實也不是。魏源只不過在強調(diào)黃老之學(xué)在治世救世方面的重大社會作用。

所以,他說:“兼黃、老,申、韓之所長而去其所短,斯治國之庖丁乎?”[19]

魏源引儒入老,強調(diào)儒、道的社會功用一致,其實,是在闡發(fā)《老子》的“本義”時,沒有走出“以經(jīng)術(shù)為治術(shù)”的濃濃陰影;是他在為儒家的經(jīng)世理念尋找新的思想資料。在漢學(xué)饤饾為弊,宋學(xué)空疏的情勢下,魏源的《老子》研究,拓寬了清代中葉的學(xué)術(shù)視野,彌補了儒學(xué)的脆弱之處,故具有一定的學(xué)術(shù)價值。

魏源在提出《老子》為“救世之書”時,毫不掩飾地說:“老子之書,上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庇终f:“老氏書,賅古今,通上下。上焉者羲皇、關(guān)尹治之以明道;中焉者良、參、文、景治之以濟世;下焉者明太祖誦‘民不畏死’而心減,宋太祖聞‘佳兵不詳’之戒而動色,是也?!保?0]魏源以羲皇、關(guān)尹之治為《老子》可以“明道”的典型,以文、景之治為《老子》可以“濟世”的典型。宋太祖趙匡胤在讀到《老子》中的“佳兵不祥”句時,戚然動色,立即下令攻擊南唐后主的十萬將士說:“城陷之日,慎無殺!”又,明太祖朱元璋自述道:“[朕]見本經(jīng)云‘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當(dāng)是時,民頑吏弊,雖朝十人而棄市,暮有百人仍為之。如此者,豈不應(yīng)經(jīng)之所云?朕乃罷極刑而囚役之,不逾年而朕心滅。”魏源把后兩個例子作為《老子》可以警世勸世的典型。概括地說,在魏源看來,《老子》可以“明道”、可以“治身”,可以“治人”(濟世、警世、救世),“賅古今,通上下”,即完全可以達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他把《老子》的社會功用,可說是提高到了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崇高地位!

如何去實現(xiàn)《老子》的這些社會價值,具體地說,在十九世紀(jì)中葉,如何去明道、救世呢?魏源設(shè)計的道路,就是:恢復(fù)太古時期的狀態(tài)。他說:“老子道,太古道;[老子]書,太古書也。”[21]“動極心靜,上極必下,曜極必晦。誠如此,則無一物不歸其本,無一言不有太古也。”[22]“時不同,‘無為’亦不同,而太古心未嘗一日廢?!保?3]“以太古之世矯未世之弊?!保?4]

魏源又揣測老子著書時的心境說:“懷德抱道,白首而后著書,其意不返斯世于太古淳樸,不止也?!保?5]

關(guān)于太古之世的國情和民情,《老子》最末章有如下具體描述:“小國寡民,使有什柏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yuǎn)徒。雖有舟車,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fù)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音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备鶕?jù)這一粗線條的描述,《老子》所講的,當(dāng)是原始社會后期在黃河流域出現(xiàn)的許多孤立的文明點(氏族或部落)?!妒酚洝し舛U書》說:黃帝時,有“萬諸侯”。在這一萬個“諸侯”(即氏族或部落)文明點內(nèi),不用舟車、不用兵甲,沒有文字,“結(jié)繩而用之”,民俗也淳樸:“甘其食,美其服,安其民,樂其俗?!?/p>

社會是不斷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文明點與文明點之間,不再“老死不相往來”,和平交往與戰(zhàn)爭征伐,交替出現(xiàn),文明點因之逐漸形成大文明點或文明區(qū),這就中國歷史傳說中的大庭氏、容成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nóng)氏等。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可能使大庭氏等文明區(qū)再回到許多小文明點去。宋人呂惠卿說:“世之去太古遠(yuǎn)矣,其遂可盡復(fù)乎?未可也。”清人姚鼐也說過:“上古建國多而小,后世建國少而大。國大人眾,雖欲返上古之治而不可得也?!蔽涸磪s欲以返回上古之世作為“救世”的道路,豈不是癡人說夢話?

即使撇開生產(chǎn)力的高低、國家的大小這些情況不說,單欲返回上古“民俗淳樸”這個方面,也是不可能的。宋人王雱?wù)f:“國小民寡,則人淳厚;國大民眾,則利害相摩,巧偽日生。利欲在于厚生,而貪求生于外慕?!碑?dāng)然,這只是看到外相。適者生存,優(yōu)勝劣汰,則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

魏源其實也看到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性。他說:“氣化遞嬗,如寒暑然。太古不能不唐虞三代,唐虞三代不能不后世,一家高、曾、祖、父、子姓有不能同?!保?6]這與他欲以返回上古來“救世”的主張,顯然矛盾。魏源以《老子》為“救世之書”,頌揚太古之世,并不是真想要后世(例如他自己所處的十九世紀(jì)的中國)返回“雞犬之音相聞,民至死不相往來”的太古之世,而是在宣揚“無為”這一《老子》的重要思想。他說,西漢文、景之治就是因為“無為”而使人“重睹太古”。他說:“西漢承周末文勝、七國瀛秦湯火之后,當(dāng)天下生民大災(zāi)患、大痌瘝之時,故留侯師黃石,佐高祖,約法三章,蓋革苛政酷刑;曹相師蓋公,輔齊、漢,不擾獄市,不更法令,致文、景刑措之治,亦不啻重睹太古焉。此黃、老無為可治天下。后世如東漢光武、孝明,元魏孝文,五代唐明宗,宋仁宗,金世宗,皆得其遺意。是古無為而治非不可用于世,明矣?!保?7]

又說:“夫治,始于黃帝,成于堯,備于三代,殲于秦。迨漢氣運再造,民脫水火,登衽席,亦不啻太古矣!”他情不自禁地呼喊:“孰謂末世與太古如夢覺不相入乎!”[28]概而言之,他認(rèn)為,文、景之治的結(jié)果,便是“太古之世”的再現(xiàn)。

西漢文帝和景帝兩代,在位共三十九年(前179—前141)。他們繼承高祖和惠帝的遺風(fēng),繼續(xù)執(zhí)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方針,“舉事無所變更”《史記》。具體措施,一是招徠流亡人口回鄉(xiāng),獎勵農(nóng)耕;二是文帝免收田稅凡十二年,景帝改為征半租,即按田畝三十稅一;三是減少徭役,文帝改男丁徭役“三年而一事”《漢書》。算賦也由每年120 錢改為40 錢;四是廢除了收孥相坐法、誹謗妖言法等,廢除肉刑,致使“刑罰大省”,“斷獄四百,有刑錯[通“措”]之風(fēng)”《漢書》;五是采取和親政策,避免了與匈奴的大戰(zhàn)爭。這樣做了五六十年的結(jié)果是:農(nóng)業(yè)發(fā)達了,商業(yè)興旺了,人口增多了,社會安定了。這是文、景二帝對癥下藥,治秦世之亂、秦末漢初之亂的最好結(jié)果。

歷代儒家都對文、景之治給與肯定和歌頌,認(rèn)為他們是行“仁政”;魏源寫《老子本義》時,也給與肯定和歌頌,不過認(rèn)為他們是“無為而治”,正驗證了《老子》第三章說的“為不為,則無不治”。但是,文、景二帝哪里“無為”了呢?輕徭、薄賦、改革法律等等,都是“為”;他們是“有為”的皇帝。從這個例子看,“無為”實是有所為、有所不為。

如果從詞義學(xué)上理解“無為”,“無為”是一種懶人哲學(xué)、庸人哲學(xué)。秦的歷代君主,若都“無為”,能次第吞倂七雄、統(tǒng)一全國?能使全國車同軌、書同文?處于最下層的農(nóng)民,若都“無為”,能不餓死凍死?所以,如果把“無為”作為一種人生觀,是進取者、創(chuàng)造者的思想大敵。人,活在世上,就是要“有為”!就是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探求、進取和奉獻中去。

但是,從歷史上考察“無為”,“無為”卻是一種較好的統(tǒng)治術(shù)。在《老子》的思想體系中,“無為”并“非枯坐拱手而化行若馳也”,它的社會價值正是“無為而治”。是“我無為而民自化”,是“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以治之也?!保?9]在經(jīng)歷了大動亂、大爭戰(zhàn)之后(即魏源說的“遇大寒署、大疾苦之后”),社會需要醫(yī)治創(chuàng)傷,恢復(fù)元氣?!皠訕O必靜”,“無為”的治國策略,正符合這種社會需要。東漢時皇宮議建露臺,需黃金100 斤,但文帝“無為”,反對這一工程,說:“百金,中民十家之產(chǎn)。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30]統(tǒng)治者的這種“去甚、去奢、去泰”的“無為”,正符合“與民休息”的社會需要。故魏源強調(diào):“去甚、去奢、去泰之旨,必有時而信于天下?!保?1]

《老子》說:“無欲以靜,天下將自正。”魏源根據(jù)這一點,也有句名言:“無為之道,必自無欲始也。”[32]又說:“治國之道,惟絕圣、智、巧、利則無弊,所以言無為之用?!保?3]他認(rèn)為,“無欲”是體,“無為”是用。

我們既要辯證地看待“無為”,也要辯證地看待“無欲”?!盁o欲”,是任何人不可能做到的,也是不必要如此的。只是各階級、各階層的人的欲望,絕不相同;一個群體內(nèi)各個人的欲望,也絕不相同。處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有最強烈的人身自由、勞動自由的欲望,有吃飽穿暖的欲望。魏源也承認(rèn):“夫民有生,則有欲,則無不以相尚為高?!保?4]應(yīng)該說:正是人類的各種各樣欲望,推動人類發(fā)盡智慧,使盡才能,從而使人類本身得到發(fā)展進步,使自然界得到開發(fā)利用。

所以,“無欲”與“無為”一樣,是《老子》及其后學(xué)者們的一種有特殊內(nèi)涵的術(shù)語。

與“無為”是較好的統(tǒng)治術(shù)一樣,“無欲”也是該統(tǒng)治者較理想的自律術(shù)。

魏源評論歷史狀況說:“諸子不能無欲,而第慕其無為,于是陰靜堅忍,適以深其計而濟其欲。莊用無欲矣,而不能知其用之柔也;列子致柔矣,而不知無之不離乎有也?!保?5]至魏晉之世,人們“不言黃老而言莊老,其言莊也,又不師其無欲”[36];形名者流則不禁已欲,而禁人之欲”[37]?!@些,都是從統(tǒng)治術(shù)的這個角度說的。

如何才能“無欲”?魏源說:“人各有欲,而不知所以得遂其欲之道?!保?8]由此可見,(1)魏源并不否定“人各有欲”,只是要掌握“遂欲之道”。(2)魏源說:“一人之身,一家、一人、一國、一天下之身是也;千萬人之性情,一身之性情是也。”[39]故遂亡之欲,也要善于推己及人。(3)“去甚、去奢、去泰”,“儉嗇寡欲”,盡力節(jié)欲。(4)不傷人?!独献印返谖迨抡f:“以道蒞天下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也,圣人亦不傷民?!薄@些,是魏源主張的統(tǒng)治者“無欲”的主要內(nèi)容。

《老子》第六十二章說:“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生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句中“生生”即“求生”之意,傅奕本正作:“以其求生之厚也”。)魏源解釋這段話說:“指統(tǒng)治者窮奢極欲,必造成嚴(yán)重后果,統(tǒng)治者自厚其生,則人亦各欲厚其生;人各欲厚其生而不得,夫安得不輕死乎?則是民之輕棄其生,由于生生之厚;而民之厚生,由于上之自厚其生,有以誘之而又奪之也?!彼裕y(tǒng)治者的衣、食、住、行不能過于奢華;過于奢華,必食稅多;食稅多,則必傷人;傷人,則人必難治。這就要求統(tǒng)治者有較強的道德自控能力;要求統(tǒng)治者懂得“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老子·第三十九章》)所以,魏源說:“圣人之持物,則去其已甚而不敢過求;待物,則去其奢、泰而不敢過望。是以爭競與盛滿之患不生于心,未嘗謀物而物自歸之,未嘗留物而物自去也?!保?0]這就很明顯:《老子》的所謂“無欲”,其實不過是要求統(tǒng)治者“絕巧棄利”、“寡欲節(jié)欲”。

可是,怎樣才能使封建統(tǒng)治者做到這點呢?這在封建社會里幾乎是沒有什么制度可以束縛他們,甚至幾乎沒有什么道德規(guī)范可以制約他們。《老子》的“無為”、“無欲”,最后只能是一塊畫餅,讓一切要求拯治封建統(tǒng)治的好心人聊在精神上有所充饑。

所以,《老子》反過來最后又只能求助于封建統(tǒng)治者“專務(wù)于內(nèi)”的自我修養(yǎng)[41]。《老子》說:圣人“處其實而不居其華”,“道以不盈為大?!薄安挥?、“弱柔”、“謙下”就可以先人后身、少私寡欲。魏源進一步論述說:“知以不忍不敢為學(xué),則仁義之實行其間焉可也?!?/p>

從上與下的關(guān)系上,魏源歸納為兩句話:“圣人無為無欲,去甚去奢,而民從之速。”“上無欲而民自樸?!薄?這就是魏源認(rèn)定“無為”、“無欲”是一種較好的統(tǒng)治術(shù)的原因,就是他認(rèn)定《老子》為“救世之書”的理由。

我們也許可以相信,有那么幾個執(zhí)政的統(tǒng)治階級人物會“少私寡欲”,且會“專務(wù)于內(nèi)”。但是時代已進入十九世紀(jì)中葉,貧窮落后已成為中國當(dāng)時最尖銳最嚴(yán)重的社會問題時,清統(tǒng)治者會與文、景諸帝那樣清靜無為,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嗎?“專務(wù)于內(nèi)”也好,“無為”“無欲”也好,《老子》的道德精神力量,可以戰(zhàn)勝侵略者的堅船利炮嗎?于是,“救世書”是否可以救世的問題,也就沒有疑義相與析了。

[1]魏源.孫子集注序[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 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232.

[2]杜道堅.道德玄經(jīng)原旨序[A]. 道藏( 第12 冊) [C].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725.

[3][7]魏源.論老子四[A]. 魏源全集: 第2 冊[C]. 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50,649.

[4][8][27]魏源.老子本義序[A].魏源全集:第2 冊[C].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44,643,643.

[5][6][13][14][32][35]魏源. 論老子一[A]. 魏源全集:第2 冊[C].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44,645,643,645,645.

[9]魏源.第一章按語[A].魏源全集:第2 冊[C].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56.

[10][24][25]魏源. 第三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2 冊[C].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57.

[11]魏源.第五十八章按語[A]. 魏源全集第2 冊[C]. 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722.

[12]魏源.第六十一章按語[A]. 魏源全集第2 冊[C]. 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727.

[15][18][20][21][22][23][26][28[31]]魏源.論老子二[A].魏源全集: 第12 冊[C]. 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647,546,647,646,646,647,646,647,647.

[16][17][29][30][37]魏源.論老子三[A].魏源全集:第12 冊[C]. 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 648,649,648,648,648.

[19]魏源.默觚下·治篇三[A].魏源全集:第12 冊[C].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45.

[33]魏源.第十七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 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672.

[34][41]魏源. 第四十六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707.

[36]魏源.老子本必序[A].魏源全集:第12 冊[C].長沙:岳麓出版社,2010:643.

[38]魏源.第五十三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715.

[39]魏源.第四十七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708.

[40]魏源.第二十五章按語[A]. 魏源全集: 第12 冊[C].長沙: 岳麓出版社,2010:681.

猜你喜歡
魏源岳麓太古
太古長輸供熱管線溫降統(tǒng)計及分析
宋拓岳麓寺碑冊
紫禁城(2020年9期)2020-10-27 02:05:06
“客改貨”市場廣闊 山東太古大有作為
山東國資(2020年6期)2020-07-09 09:28:40
論魏源早期理學(xué)思想及其轉(zhuǎn)變
原道(2019年2期)2019-11-03 09:15:00
唯物史觀在高中歷史教學(xué)中的運用*——以岳麓版
包產(chǎn)到戶與包干到戶——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商榷
歷史敘事與能力培養(yǎng)——以岳麓版、人教版“當(dāng)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一課為例
漫畫
讀書(2014年11期)2014-09-10 07:22:44
魏源對西漢四家詩的評說
哈爾濱建材(陶瓷\衛(wèi)?。┦袌龇植紙D
陶瓷(2011年12期)2011-11-20 08:11:26
阳西县| 武邑县| 望江县| 长宁县| 得荣县| 武陟县| 湖州市| 广平县| 恩施市| 巴林左旗| 大关县| 遂昌县| 古浪县| 建水县| 绍兴县| 双流县| 乌鲁木齐市| 巴塘县| 刚察县| 竹山县| 洛隆县| 宣汉县| 东兴市| 洪湖市| 铜陵市| 洪泽县| 菏泽市| 柘城县| 讷河市| 遵化市| 遵义市| 德保县| 汽车| 巢湖市| 那曲县| 成武县| 大荔县| 新营市| 锡林浩特市| 宁强县| 都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