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鏡深,陳俊,羅愛華
(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遂寧觀音文化的源流特點及價值
成鏡深,陳俊,羅愛華
(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四川 遂寧 629000)
就本質(zhì)而言,觀音文化,就是慈悲文化,就是“愛”的傳播。觀音信仰是佛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觀音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慈悲,給予眾生利樂為慈,拔出眾生苦根為悲。觀音無我之智的慈悲文化是拯救人類三大危機的良方,從這個意義上講弘揚觀音慈悲文化是救世的需要,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遂寧;觀音文化;信仰;價值
2008年1月22日,依照中國文聯(lián),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命名中國觀音文化之鄉(xiāng)的相關(guān)規(guī)定,正式命名“遂寧”為中國觀音文化之鄉(xiāng)。這說明,一方面觀音信仰在遂寧非常久遠而普遍。另一方面對觀音文化的研究發(fā)掘非常深入。就本質(zhì)而言,觀音文化,就是慈悲文化,就是“愛”的傳播,就現(xiàn)實意義而言,觀音文化就是要構(gòu)建和諧平等,充滿關(guān)愛的一種大同社會。
佛教中,觀音乃釋迦牟尼座下大弟子。佛教自西漢末年從天竺(印度)傳入中國。幾經(jīng)興廢,如今已是中國最大的一個宗教派別。印度佛教傳入中國有三線:
一乃西域線,即古絲綢之路線,都是天山南,西漢以前就有此線,從敦煌出發(fā),兩線走:一是敦煌向西到鄯善國入克什米爾到天竺(以于闐為中心)。二是敦煌到玉門關(guān)折西北、經(jīng)伊吾(哈密)到大月支,到天竺(以龜茲為中心)。還有一條天山北路線,從東向西自哈密出發(fā)沿天山北路。
二是南方海路線,從東晉南北朝始。從天竺出發(fā),經(jīng)由獅子國(斯里蘭卡)、耶婆提國(蘇門達納和爪哇一帶)、南中國海到達交趾(越南)、廣東等地上岸。
三是有人主張有一條南方陸路線。南方陸路的傳入路線。南方的傳入路線,除海路以外,有人主張還有一條陸路,這條路以四川為中心,從南部進入四川的道路有顛緬道,是經(jīng)今緬甸、云南入川。四川北部有甘青道,是從益州(今成都)出發(fā),沿岷江北上,到今天青海的格爾木,再往西到鄯善國,可繼續(xù)西進于闐,也走上絲綢之路。往東出川的通道有褒斜道和金牛道,即所謂的古棧道(參見《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文物出版社1993年版)。據(jù)《漢書》載,張騫出使大月支國時,曾在該國看到出自四川的布和竹杖,經(jīng)打聽,才知道是從身毒國傳來的,回國后,他把這件事告訴了漢武帝,認為從四川肯定有一條更近的通往西域的通道。元狩三年(前120),漢武帝遣張騫赴川,打通從四川到天竺的通道,但張騫死于滇(今云南昆明附近),后來漢武帝又派十余人再去,仍至于滇而止(見《漢書》卷九十五)。溫玉成先生否定這一傳入線路。我贊成此線,即所謂南方絲綢之路。因為當時蜀錦很有名,沿長江,蘇錦、湘錦均可達蜀。廣漢三星堆、成都金沙遺址,特別是近年雅安漢源4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遺址的發(fā)現(xiàn),充分證明蜀川的文明與發(fā)達,與外交流自然不亞于中原地區(qū)。
遂寧佛教應(yīng)是古蜀道線沿涪江下傳到的遂寧。三臺涪江邊大佛,潼南大佛應(yīng)是證明,正也應(yīng)證了觀音是北方劫國莊王來遂建國的傳說。但這只是民間傳說,真正可稽考的觀音信仰應(yīng)肇始于靈泉、廣德二寺的開山,特別是廣德寺的克幽禪師。
靈泉寺,隋開皇年間(589年),始建。
廣德寺先名石佛寺,始建于唐高祖武德元年(公元618年),自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克幽禪師到廣德寺闡教以后,高僧輩出,典律威嚴,禪風丕振,寺宇宏隆,靈感十方??擞亩U師(727-787),俗姓李,祖籍隴西(今甘肅臨洮人),本為隴西郡王李守義之子,后因父輩入川作官,乃家居于遂寧,自幼刻苦讀書,立志作官,但后來經(jīng)歷了宮緯之變,骨肉相殘的現(xiàn)實后,深感人世險惡,萬念俱灰,感覺到烈火猛焰逼迫身心,遂發(fā)出世之志,愿求無止大道。于是在唐玄宗天寶十年(公元751年)前往成都古佛寺(凈居寺)拜無相大師(東海大師)金和尚為師,皈依佛法,受具足戒,賜法號無住,數(shù)年間,佛法精進,悟境高深,已然修成正果。唐肅宗即位后,禮請克幽入京,住錫大明宮中,宣講佛法,765年克幽禪師辭京,回到古佛寺。唐代宗大歷二年(公元767年)杜濟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他素聞無住道德重厚,于是禮請已回到古佛寺的無住,住持遂寧石佛寺。德宗貞元三年(公元787年),五月,克幽禪師告眾僧曰:“吾于此方緣盡,不久將行?!睍r遂州刺史韋成武聞知后,立即帶領(lǐng)眾人來到寺內(nèi)請求克幽慈悲,久住世間,濟渡蒙昧??擞脑唬骸拔嵛磭L去,但眾生緣盡耳”。語畢,端坐蓮臺,坐化而去。韋成武率眾人及寺僧,為師裝龕,建“舍利塔”,名善濟塔。
唐武宗會昌五年(公元845年),滅佛毀寺,克幽舍利塔亦毀。唐昭宗天復年間(公元901-903)遂州刺史王簡,在池中掘到菩薩骨,以為克幽禪師是觀音菩薩的化現(xiàn),于是重建舍利塔。宋真宗大中祥等四年(公元1011年)正月,賜改寺名為“廣利禪寺?!庇仲n“敕賜廣利禪寺觀音珠寶印”一枚。宋微宗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敕謚克幽禪師為“慈應(yīng)大師”。南宋孝宗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十月,敕謚克幽禪師為“圓覺慧應(yīng)慈感大師”。以上這些把克幽禪師作為觀音菩薩的化身,也印證了觀音信仰在遂寧的形成情況。
遂寧觀音信仰的最大特點是:每年有三次“觀音會”,觀音會的形式多樣以及信眾的吃齋。
“三會節(jié)”又稱“觀音三會”,指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和九月十九,據(jù)傳,這三個“十九”分別是觀音菩薩的圣誕日、成道日和出家修行日。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遂寧以靈泉、廣德寺為會首,各地寺院均要舉行隆重的慶典活動。各寺廟信眾云集,焚香禮拜,誦經(jīng)祈求,以這三個“十九”日為中心開展各種法會活動,兼舉各種法事活動,有的行觀音禮,精進用動,以得證耳根圓通為目的;有的行觀音懺法,懺悔罪孽,以消災(zāi)免難,超度亡靈為目的;有的施藥、施粥或放生等行慈善活動,布施離貪,廣種福田;有的設(shè)壇講經(jīng)說法,斷惑生信,啟迪心智……等等不一而足。總之皆以積德行善為目的。
據(jù)考證,與觀音有關(guān)的節(jié)日慶典,始于東漢末和魏晉時期,南北朝已很盛行,杜牧《江南寺絕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本褪菚r證。但從史籍、佛經(jīng)、佛典中考證,當時還是以天竺(今印度)和西域軌式為主。到了隋唐五代之后,觀音菩薩從經(jīng)典走向了民間,觀音信仰也逐漸走向了本土化,具有了本土特色,歷經(jīng)兩宋、元、明、清之后,觀音“三會”從由純粹寺院組織的紀念儀式漸漸融入民間,轉(zhuǎn)化為大眾參與的民間節(jié)慶,并與儒、道、民俗、巫風等雜糅融和,呈現(xiàn)出濃郁的遂寧地方特色,并由觀音信仰演化成一種民族風情與文化?!坝^音三會”尤以二月香會節(jié)最為隆重長久,還融入了商業(yè)活動。
“香會節(jié)”的形式:“觀音三會節(jié)”的形式主要有三種。一種是朝山晉香:朝山隊伍打著“朝山晉香”的大旗,扛著圣駕(皇帝牌位),抬著九品大蠟,腰系有“朝山晉香”的紅黃圍裙,端著盛有五谷、花生、鹽、茶、果等的香盤,敲鑼打鼓,耍獅舞龍,朝拜廣德、靈泉二寺。二是戲劇表演:由各行會、幫會舵把子大爺或富紳出資請戲班、雜劇團或自已組織班子設(shè)臺演一些以觀音顯圣和傳說為主題的戲,或是一些川劇的折子諸如《活捉王魁》、《八仙過?!?、《五臺會兄》、《白蛇傳》等,或者跟隨朝山隊伍表演高蹺、雜技、武術(shù)等。鑼鼓喧天,異常熱鬧。三是產(chǎn)品交易:香會節(jié)期間,各行、各幫都要在朝山要道兩邊搭棚,城里的所有鋪面都早開晚閉,把自已的商品、產(chǎn)品等展示出來,或者把這些商品、產(chǎn)品等組成各種形式的圖案儀仗進行展示,絢麗多彩、琳瑯滿目。外地的香客、商賈既可以購買各種商品和特產(chǎn),也可以洽談訂貨進行廣泛的產(chǎn)品交易。
吃齋:遂寧觀音信眾,信奉吃齋以表示虔誠。吃齋有三種形式,一是吃長齋,就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不沾葷腥。二是吃月齋,即每年農(nóng)歷的二月、六月、九月這三個月不沾葷腥。三是每月的初一、十五,兩日吃齋。除這三種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吃齋方式,但信仰觀音的信眾吃齋主要是這三種。
觀音信仰是佛教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觀音文化的本質(zhì)特征就是慈悲,給予眾生利樂為慈,拔出眾生苦根為悲。佛教宗旨是愿眾生得脫苦海,佛教精神就是不求自己安樂,愿得眾生離苦,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忘我奉獻,眾生利益第一位,正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苦海常作渡舟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對萬物充滿關(guān)愛,與自然和善相處。
釋迦王子不做太子,不做國王,不用國家權(quán)力解決社會問題,就是因為他看到了眾生的苦難是國家權(quán)力所不能解決的。前英國首相丘吉爾曾經(jīng)說西方憲政國際(當時最先進的政治體制)“也只是比較最不壞的國家”,馬克思認為:“人類經(jīng)過努力,終于把國家送進博物館的時候,共產(chǎn)主義這個理想社會也就在人間建立成功了。”所以王子選擇出家修行,最后達到正覺境界,從煩惱中解救出來成佛了。佛陀認為眾生的苦難緣于人均有貪欲,要解脫就得領(lǐng)悟四諦真經(jīng)從貪欲中解脫出來,轉(zhuǎn)煩惱為菩提。佛教教育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實質(zhì)就是善之教,慈悲之教。所以慈悲就是佛教的本質(zhì),慈悲的精神就是佛教的大乘精神,也就是菩提精神。佛教的傳播,就擴大了普渡眾生的范圍,而佛教傳播的載體,首先是由弟子們來進行,當然觀世音作為佛祖的大弟子,就成了佛的載體,也就是慈悲精神的化身。
特別值得說明的佛教大乘精神即觀世音的慈悲精神和普渡眾生的愿望,與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仁愛”有很多是相契合的,比如,觀世音的慈悲精神,就是人道主義精神,而儒家的仁、愛、德也是人道主義精神??鬃又v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由親情之愛,推廣到泛愛大眾,再推廣到愛天地萬物。觀音菩薩視一切有生命的眾生都以慈悲精神,這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博愛。儒家講人道主義、民本主義、人本主義。佛教在教化眾生時非常注重悲心。悲就是使眾生離苦,所謂大悲撥苦,讓眾生離苦,而作為被統(tǒng)治者的民眾,其苦難是最多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之教特別是大悲之心,就是佛教的民本主義精神之體現(xiàn),而觀音菩薩就是大慈大悲的形象化載體,所以信眾更直接信仰觀音,這就是全國都有觀音信仰的緣由,而蜀文明的發(fā)源很早,遂寧又處巴蜀之間,涪江之中游,相對于巴蜀來說,遂寧屬于巴蜀文化的匯聚點,所以遂寧文化底蘊深厚,觀音信仰就尤為突出。
觀音文化就是慈悲文化,慈悲就是救世的需要,正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當今世界充滿了各種危機,在眾多危機中有三大危機最為突出:一是道德危機。道德危機是世界性的,德國學者說,在德國由于個人主義盛行,一些德國人自私到不愿為人父母的地步,因為作人父母很辛苦。無論是人、動物,還是植物繁衍是一種本能,上一代為下一代的付出是一種生命的本能,所以德國人自私到生命的本能都沒有了。而當今中國道德危機較為嚴重。曾看見一個視頻,女兒不滿父母有時打罵她,伙同男友大大列列把父親殺了,還毫無懼意,若無其事抱了很多零食乘電梯,有說有笑地回到母親住處,去之前在電梯內(nèi)亦有說有笑,有擁吻等。阮籍時代有“殺父則可,奈何殺母”所蘊之深意。好心人扶起倒地的老人,司機送遇難者上醫(yī)院而遭訛詐履見不鮮。現(xiàn)在少數(shù)中國人幾乎沒有道德底線了……
第二個危機就是國際社會存在戰(zhàn)爭和恐怖威脅。戰(zhàn)爭陰云籠罩世界,恐怖威脅無處不在。中國內(nèi)部不和諧現(xiàn)象、社會危機亦有存在。當今中國貧富懸殊十分嚴重,聯(lián)合國公布2004年基尼系數(shù):日本0.249,德國0.283,法國0.327,英國0.360,美國0.408,中國0.477,貧富懸殊超過了發(fā)達國家的美國(一般來說,越是發(fā)達國家,貧富懸殊越大),在中國10%左右的人,消費了創(chuàng)造的90%的財富,而80%多的人,只享受不到20%的財富,這是一種不公平現(xiàn)象如何不產(chǎn)生社會危機?(世界上最富有的三個富豪的財產(chǎn)相當于世界上最窮的48個國家的國民生產(chǎn)總值的總和),由于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平,引發(fā)出各種社會危機,貪污腐敗,黑惡勢力橫行。
第三個問題是生態(tài)危機。生態(tài)問題已是全球性問題,生態(tài)危機直接威脅著人類的生存。2007年英國科學家霍金發(fā)表看法,他勸人類要趕緊離開地球,到其他星球上去,因為他預言地球要毀滅或毀滅于戰(zhàn)爭,或毀滅于環(huán)境污染。他的話反映了當今世界生態(tài)危機嚴重。近年來,地球自然災(zāi)害頻繁,發(fā)生暴雪、颶風、干旱、洪水、冰雹、沙塵暴、霧霾天氣等等,今天的人類盡管制造了許多財富,但人類仍然生活在種種危機之中,生活在種種苦難之中,從這一點講,人類需要慈悲精神,因為當今人類的危機是一種與慈悲智慧相反的觀念造成的。
佛教的智慧是慈悲,川大王炎平教授講,慈悲的智慧有兩條重要原則,一是無我,一是無分別。而世俗之見則是有我,有分別的,正因為有分別,于是人與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在對立之中,為了我不惜損害別人、損害社會、損害自然。上述的危機就要用佛教觀音的無我之智、無分別之智,而無我與無分別就集中體現(xiàn)在慈悲上。因為慈悲心要求無分別的拔一切眾生之苦,予一切眾生之樂。要平等地、廣大地普渡眾生,不遺下一個眾生,正如地藏王菩薩所說:“地獄不空,誓不為佛”。因此觀音無我之智的慈悲文化是拯救人類三大危機的良方,從這個意義上講弘揚觀音慈悲文化是救世的需要,是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已故前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樸初居士認為:高揚佛教旗幟就是達到凈化自身,利益人群,實現(xiàn)人間凈土。人間凈土的實現(xiàn)就是共產(chǎn)主義,就是完全的和諧社會。
[1]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75.
[2]涂紅.遂寧歷史文化從書[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6.
[3]賀云翱.佛教初傳南方之路(文物圖錄)[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3.
[4]甘燾.遂寧縣志[M].巴蜀書社,1990(影印).
[5]馬興波,張燕.唐代小說”誣風”考釋[J].蘭臺世界,2012,(9).
責任編輯:周哲良
G 127
A
1672-2094(2013)06-0029-04
2013-07-02
成鏡深(1966-),男,四川安居人,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圖書館教授。研究方向:中國古典文學、民俗文化學等。
陳?。?968-),男,四川大英人,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思政部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
羅愛華(1965-),女,四川遂寧人,四川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圖書館,副研究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