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夏菲,鮑春齡,東貴榮
?
五臟俞為主電針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肌萎縮2例
劉夏菲,鮑春齡,東貴榮
(上海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上海 200437)
針刺;五臟俞;電針;格林巴利;肌萎縮;痿證
格林巴利綜合征,臨床表現(xiàn)為急性或亞急性進行性、向心性四肢弛緩性癱瘓,約1/3患者遺留有肌肉萎縮無力、腱反射降低等后遺癥,屬中醫(yī)學“痿證”范疇[1-2]?,F(xiàn)整理東貴榮教授治療兒童格林巴利綜合征后肌萎縮病例2例,報告如下。
例1,女,6歲,2011年12月3日出現(xiàn)反復發(fā)熱咳嗽,2星期后出現(xiàn)雙上肢乏力逐漸加重至癱瘓伴雙下肢輕度乏力行走不穩(wěn),肌電圖示雙側正中神經F波未引出;運動神經傳導速度減慢、波幅下降;腰穿腦脊液顯示蛋白細胞分離(蛋白0.71 g/L,白細胞13×106/L),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給予丙種球蛋白、地塞米松治療2星期后,遺留雙上肢不完全性癱瘓及肌萎縮,伴心煩口渴,咽干,小便黃,大便干燥。查體見雙上肢肌張力低,腱反射均減弱,左上肢近端肌力Ⅱ級,遠端Ⅰ級,右上肢近端肌力Ⅲ級,遠端肌力Ⅳ級,測量雙側肱二頭肌、肱橈肌最高點處周長分別為左側10 cm、7 cm;右側12 cm、9 cm。雙側岡上肌、三角肌萎縮,左側較右側明顯,左側大小魚際凹陷。雙上肢感覺正常。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中醫(yī)診斷為痿證。給予針刺治療,主穴取雙側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配穴取左側合谷、中渚、外關、手三里、曲池、臂臑、肩貞,右側肩髃、肩井。穴位常規(guī)消毒,用0.25 mm×25 mm毫針,患者先坐位,朝脊椎方向以30°角斜刺五臟俞各0.5寸,于肺俞穴行小幅度捻轉瀉法,余穴行小幅度捻轉補法,待得氣后囑患者平躺;直刺合谷、中渚、外關、手三里、曲池、臂臑各0.5寸;向腋前縫方向斜刺肩貞0.5寸;向三角肌方向斜刺肩髃0.5寸;向肩峰方向斜刺肩井0.3寸;均行平補平瀉法,待諸穴得氣后接G6805型電針儀,左側合谷、外關一組,手三里、曲池一組,臂臑、肩貞一組,右側肩髃、肩井一組。用疏密波,電壓2 V,頻率2/30 Hz,以肌肉跳動及患者耐受為度,每次20 min。每星期一、三、五治療3次。9個月后,患者雙上肢基本無運動障礙,無心煩口渴,二便調。查體見肌張力、腱反射均正常,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Ⅳ﹢級,右上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Ⅴ級;測量雙側肱二頭肌、肱橈肌最高點處周長分別為左側12 cm、8.5 cm;右側13 cm、9.5 cm。雙肩飽滿,左側大小魚際飽滿。
例2,女,8歲,2012年2月11日出現(xiàn)腹瀉,1星期后出現(xiàn)雙下肢痿軟無力進行性加重至不能行走,3 d后出現(xiàn)右上肢無力不能平舉外展,腰穿腦脊液顯示蛋白細胞分離(蛋白0.88 g/L、白細胞11×106/L),神經傳導速度示雙側腓神經傳導末端運動潛伏期延長及運動神經、感覺神經傳導速度下降,診斷為格林巴利綜合征,給予免疫球蛋白、大量強的松治療1個月后,遺留左下肢及右上肢不完全性癱瘓,左側大腿可見肌萎縮,伴食少納呆,神疲,二便尚可。查體見左下肢和右上肢肌張力降低,腱反射均減弱,左下肢近端肌力Ⅱ級,遠端Ⅳ級,右上肢近端肌力Ⅲ級,遠端Ⅲ級,左大腿股內側肌最高點周長16 cm,右側19 cm。左下肢針刺覺過敏,無其他感覺障礙。面色無華,舌淡邊有齒痕,脈細。中醫(yī)診斷為痿證。給予針刺治療,主穴取雙側肺俞、心俞、脾俞、肝俞、腎俞,配穴取左側髀關、風市、血海、膝陽關,右側肩髃、曲池、外關、合谷。操作方法基本與例1相同,主穴均行小幅度捻轉補法,配穴中髀關、風市、血海、膝陽關各直刺0.8寸。待諸穴得氣后,接G6805型電針儀,左側髀關、血海一組,風市、膝陽關一組,右側肩髃、曲池一組,外關、合谷一組。電針儀用法和療程同例1。6個月后,患者左大腿肌肉漸豐,左下肢和右上肢無運動障礙,納馨,二便調。查體見左下肢和右上肢肌張力正常,腱反射正常,左下肢近端肌力Ⅳ﹢級,遠端肌力Ⅴ級,右上肢近端肌力Ⅴ級,遠端Ⅴ級;股內側肌最高點周長20.4 cm,右側21.5 cm,感覺正常。
格林巴利綜合征,現(xiàn)代醫(yī)學一般以免疫球蛋白、激素、免疫抑制劑、血漿置換、腦脊液過濾等行急性期治療[3],待至肌萎縮等后遺癥階段主要依賴康復治療,但療程長且價格昂貴,因此針灸治療以其見效明顯、經濟簡便的優(yōu)點為越來越多的患者所青睞。
歷代醫(yī)家治療痿證多遵循“治痿獨取陽明”的古訓,故臨床上格林巴利綜合征的針灸治療也多以陽明經取穴為主[4],但痿證辨證多分為肺熱津傷、肝腎虧虛、脾胃虛弱、濕熱浸淫等證候,“獨取陽明”只適用于脾胃虛弱、濕熱浸淫等證,對其他證候則無效或療效較低[5],若拘泥于此,難免以偏概全,臨床難有突破。東貴榮教授獨具匠心,用五臟背俞穴為主穴治療各型痿證,其理論依據(jù)為“五臟俞調五臟,五臟主五痿”?!额惤洝?“十二俞……皆通于臟氣?!卑螂捉浳迮K背俞穴從生理上而言,是各臟精氣在腰背部轉輸之處;從病理上而言,是五臟和體表間病氣出入的部位,從解剖角度而言,是在位置上和五臟相互對應?!夺樉募滓医洝飞弦灿涊d五臟俞可主治相應臟腑病證、相表里臟腑病證和相應臟腑的五官、五體病證。由此可得“五臟俞調五臟”。中醫(yī)藏象學說認為五臟主五體,即肺主皮,心主脈,肝主筋,脾主肉,腎主骨,五體和五臟相互影響,五臟病變可反映于五體,通調五臟也可治療五體病變。而五體痿由《素問·痿論》首先提出,“肺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則生痿躄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肝氣熱,則膽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則筋急而攣,發(fā)為筋痿;脾氣熱,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腎氣熱,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后世概括為皮痿、脈痿、筋痿、肉痿、骨痿五痿,由此可得“五臟主五痿”。另外五臟俞還有瀉五臟之熱的作用,《黃帝內經太素·五臟熱病》:“三椎下間主胸中熱,《明堂》及《九卷》背五臟輸,并以第三椎為肺輸,第五椎為心輸,第七椎為膈輸,第九椎為肝輸,第十一椎為脾輸,第十四椎為腎輸,皆兩箱取之,當中第三椎以上無療臟熱,故五臟輸及候五臟熱,并第三椎以下數(shù)之。第三椎以上與頰車相當,候色。第三椎下間肺輸中間,可以瀉熱也”。因此,治痿取五臟俞為主穴,一是針對“五痿”入手,二是直接針對“五臟氣熱”這一病機關鍵。在臨床辨證施治時,若辨為虛證則諸穴行補法,若某臟病機為實,則該臟對應背俞穴行瀉法。本文中例1患者或因外感病后余熱燔灼,傷津耗氣,使肺熱葉焦,不能輸布津液,導致經絡阻滯,筋脈功能失調,筋肉失于氣血津液的濡養(yǎng)而成痿證,證屬肺熱津傷型,故肺俞用瀉法,余穴用補法;例2患者或因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弱,氣血津液生化不足致痿,證屬脾胃虛弱型,故諸穴皆行補法。
肌肉萎縮的程度與許多因素有關,如神經修復的精準度、神經再生的距離、患者年齡、損傷類型,及相關肌腱、軟組織及骨損傷情況。本病所致肌肉萎縮可能與周圍神經受損,從而使其對所支配的肌肉的神經營養(yǎng)作用減少有關,也可能是由于軸索損害導致。已有研究表明,電刺激可修復損失的周圍神經,可改善肌萎縮程度[6]。故配穴取患肢陽明、少陽局部經穴并加電針治療,一取“陽明多氣多血”之義,佐以少陽,豐富患肢局部氣血濡養(yǎng)筋肉;二取“腧穴所在,主治所在”之用,疏通局部阻滯,恢復筋脈功能;三取電針能改善組織營養(yǎng),消除炎性水腫,刺激神經修復之功。因此東教授以五臟俞為主配合局部電針治療本病特色鮮明、優(yōu)勢突出,不局限于某一臟或幾臟,而是整體調節(jié)五臟氣機使之平衡,并加強局部作用,適用于各種不同類型痿證,為針灸治療痿證另辟蹊徑,值得更進一步研究。
[1] 陳長江,章平富,魏國蘭,等.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急性格林-巴利氏綜合征1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02,22(3):202.
[2] 韓文文,張玉蓮,周震.針灸治療格林-巴利綜合征研究進展[J].長春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2,28(1):176-178.
[3] 陸暉,史潤霞,仝樹坡.格林-巴利綜合征的現(xiàn)代研究進展[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雜志,2010,19(9):75-76.
[4] 王洪峰,黎明全,王富春,等.“獨取膀胱經五臟俞”治療痿證的效果觀察[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24-126.
[5] 歐陽曉勇.治痿非獨取陽明[J].云南中醫(yī)學院學報,1996,29 (3):25-26.
[6] 李琦,王金武,曾炳芳.神經肌電刺激治療失神經肌肉萎縮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7,22(5):478-480.
2013-04-20
R246.6
B
10.3969/j.issn.1005-0957.2013.12.1054
上海市名老中醫(yī)學術經驗研究項目(ZYSNXD-CC-MZY005)
劉夏菲(1987 - ),女,住院醫(yī)師
東貴榮(1950 - ),男,教授
1005-0957(2013)12-105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