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朋輝
(藍田縣厚鎮(zhèn)初級中學,陜西 西安 710503)
中學階段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就是最重要的一種手段和途徑。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是以各種審美對象特別是各門類藝術作品作為手段培養(yǎng)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審美能力、審美水平、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的教育。美育是作為個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美育與智育、德育、體育等相互滲透、彼此交融、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美育又是人格完美的重要途徑。俄國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的奠基人別林斯基曾經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fā)現美的眼睛?!币虼?,我們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中積淀下來的豐富教學資源,采取多種措施,加強學生的審美教育,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為未來在品德、智力和體力等方面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一般認為,語文課程是中學教學的一門工具課程,有其自身的特點,知識面廣、知識點多是其與其他課程教學的最大區(qū)別。因此,在強調語文教學知識的同時,將審美教育貫穿始終,是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
語文課程教學的實踐證明,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關系密切,不可分割。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的文章,都是很有代表性的,它反映了作者對自然、社會、藝術的獨特體驗,美的東西與藝術性始終貫穿在一部又一部作品的字里行間。在教學中如果抓住文章美的意境,讓學生在學習文章的同時,就能提高審美技巧和文化品位;與此同時,也可以在學習中領悟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提高學生語言的駕馭能力。這樣,在完成審美教育的任務的同時,教學的效果也會大大提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貫穿審美教育,可以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趣體驗。作為審美的主體,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會自覺地發(fā)現美的內容,必然也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我在教授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時,注意從審美教育的角度去啟發(fā)學生。在朗讀背誦之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詩歌的內容,以加深理解。在分析引導下,學生很容易體會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這也豐富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了語言的魅力,語文學習的興趣也就更加濃厚了。
想象是人在頭腦里對已儲存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過程。它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束縛,不但能對機體產生調節(jié)作用,還能起到預見未來的作用。現代物理學的奠基人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知識是有限的。想象力囊括世界。”通過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更可以促進學生智力的開發(fā)。在語文教學中,把文學作品的藝術美與社會背景聯系起來,就能喚起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活動,從而培養(yǎng)和提高他們的想象力。以《沁園春·雪》為例。在少而精的講解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用自己的話描述北國的冬景,以激發(fā)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走進作品,展開想象,領略詩人博大的胸懷和樂觀進取精神。借鑒文學作品,不斷豐富自己的想象力。這種能力不是對作品的簡單記憶,而是在把握作品的基礎上,通過想象的途徑,創(chuàng)造出更有表現力的生動形象來。有了豐富的想象,課文中許多看似離奇的情節(jié)可信度更加鮮明,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語文教學之所以能夠實施審美教育,第一,語文教材中具有豐富多樣的審美對象——五彩斑斕的文學作品;第二,語文教學具有寓教于樂、怡情養(yǎng)性、潛移默化的特征;第三,語文課本集中反映了人對現實的審美關系。事實上,語文教學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美育的過程。在中學語文教學活動中進行的審美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
(一)形象性。
文藝創(chuàng)作和語言交際中,用形象的特殊形式反映生活時所具有的具體而生動的能喚起人們感性經驗和思想感情的屬性,即形象性。中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給我們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描繪了大自然的壯麗景色。審美教育就是把這些具體的審美對象施加影響受教育者的過程。文學作品是用語言來塑造形象,傳達審美感受的。文學語言本身就有很強的表現力。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語言本身是有意義的,這就使得語言成為最善于表現思想的手段。審美教育不是緣木求魚,無的放矢。文章的人物形象和景物描寫是我們完成審美教育的抓手。
(二)情感性。
情感性是一切藝術的基本特征,也是一切審美對象構成美的核心條件。藝術的本質就在于通過感性的形象來直接表現一種審美情感。無論從語文的人文性角度,還是從語文的工具性角度,語文教學都是一種情感性很強的工作。俄國文學家托爾斯泰認為:“藝術就是這樣的一項人類活動:一個人用某種外在的標志有意識地把自己體驗過的情感傳達給別人,而別人為這些感情所感染,也體驗到這些感情?!弊髌方柚Z言的表意性來描繪具體形象,表達豐富的情感,同時也可以明確地傳達豐富的思想。作品語言具有豐富的思想性,一方面是來自作品語言本身所具有的直接性,它可以直接表達作家的思想認識和人生體驗;二是來自于作品語言所具有的表現的廣泛性,比較自由地表現廣闊的思想與情感空間。同時,這種思想表現的豐富性,還跟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有密切關系的。作者的情感就深深地融入在作品之中。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通過好文章的基調把握、充滿激情的朗讀、聲情并茂的講解、充滿激情的作文教學以及優(yōu)美的教學環(huán)境等舉措實施情感性的教育。
(三)愉悅性。
愉悅是一種情感體驗。在語文教學中若能創(chuàng)設愉悅的教學情景,就能激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語文教學中,作品的審美作用是以藝術形象感染為基本形式的。梁啟超曾經這樣談論李商隱的詩歌:“這些詩,他講的什么事,我理會不著;拆開一句一句叫我解釋,我連文義也解不出來。但我覺得它美,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種新鮮的愉悅?!毙蕾p美是愉快的。找到了這個突破口,在教學過程中就能把學生引入作品的意境之中,讓學生默讀賞析,在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礎上去品味作品的意境。學生在學習中受到作品感染。成功的審美教育不僅有利于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培養(yǎng)學生整體把握能力,也是陶冶情操,提高學生審美情緒的有效途徑。審美教育就是以情悅人,以行悅人。只有他們受到真情的感觸才會在心靈留下烙印。這種情感就是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引起的情緒上的激動,心理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和思想上的啟迪,從而獲得一種美的享受,獲得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梢赃@樣說作品的主要價值就是審美價值。別林斯基再三強調: “沒有感情就沒有詩人,也沒有詩。”事實上,所有優(yōu)秀的作品都是以其特有的思想深度和強烈的情感激流,撞擊著讀者的心靈,使其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從而獲得一種美感。人們就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關注生活和表現生活,并通過具體的藝術形象,來愉悅人和感染人,進而給人一種美感。這就是審美教育的愉悅性。正因為它的特殊之處,才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教學效果等方面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是指審美中的感受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培養(yǎng)。感受美是認識美的開始,鑒賞美是審美能力的提高,創(chuàng)造美是審美能力的深化。那么,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呢?
語文教學的審美教育也就是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分析,讓學生去感知作品的形象美、內涵美和思想美。新課標明確指出: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薄耙湟晫W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蓖ㄟ^“讀”這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去感知作品的內涵,激發(fā)起審美主體心理的情緒反應,讓學生體會到作品的音樂美、語言美和情感美。這也是發(fā)現作品美的重要途徑。這種發(fā)現美的養(yǎng)成是學生審美教育培養(yǎng)的第一步。
我們的學生,由于各方面條件不同,他們不僅在審美情趣、審美感受上有高低之分,而且在審美標準上也存在著很大差異。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通過語文教學,必須培養(yǎng)學生具有正確的鑒別美與丑的能力,使他們能理解和判斷事物,不斷提高鑒賞美的能力。在文學作品中,感性的東西是經過心靈化而非原生態(tài)的。作品的形象都深深地烙上了作家的主觀感情和思想,而讀者要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形象的內蘊,就必須從感知走向理性思索。深入體察藝術形象所揭示的社會生活本質,以及藝術魅力之所在。這就要求教師能引導學生對所講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事件進行準確的分析和評價。讓學生明白:所追求的美必須是符合大多數人所公認的審美價值觀。讓學生在學習中陶冶情操、提高素養(yǎng),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立場堅定的人。
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創(chuàng)造美,創(chuàng)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們通過美育培養(yǎng)起來的感受美和鑒賞美都是為了創(chuàng)造美,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作文中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是指能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進行美的創(chuàng)造的心理能力。要在作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必須把開展和推進學生主體的語文審美創(chuàng)造活動作為中心,遵循語文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重視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心理活動,促使學生逐步達到審美創(chuàng)造的自由境界。要引導學生學會關注生活,開拓視野增強社會閱歷,讓生活的源頭活水成為我們創(chuàng)作的源泉。鼓勵學生走進廣播電視,了解社會的最新動向;引導學生走進社區(qū),觀察勞動人民的生活;利用節(jié)假日,了解當地的民風民俗,感受大自然的秀麗景色,積累創(chuàng)作素材。把對生活的熱愛,對正義的頌揚,對美景的描繪盡情地展現出來。用美的形象去鼓舞人、感染人,用作品所宣揚真善美,來完成對人的精神產生積極影響的作用。
總之,美是一種心靈的體現——它使我們人格健全,個性良好。馬克思說,人類是按照美的規(guī)律改造世界的。讓我們認真挖掘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因素,適時滲透,“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加強審美教育,充分發(fā)揮語文課堂內外豐富的教學資源,全面地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獨特見解,使他們在主動地獲取知識的同時,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
]
[1](美)沃特伯格.什么是藝術 [M].李奉棲等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3.
[2]伍蠡甫.西方文論選 (下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433.
[3]別林斯基.別林斯基論文學 [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104.
[4]黑格爾著.美學 (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78.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2.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