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娜
(盤錦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師范教育系,遼寧盤錦124010)
20世紀以來,《道德經(jīng)》日益被學者關(guān)注。對于老子之“道”,學術(shù)界展開了從認識論、宇宙論、本體論等多視角的深入探討。在前人研究啟發(fā)下,筆者以為“道”是一個抽象理念,它是老子在救時之急的時代背景下對自然和生命的思考,而“無”所涵蓋的深意是其理念展現(xiàn)。牟宗三先生也曾說:“道家是通過無來了解道,來規(guī)定道,所以無是重要的關(guān)鍵?!保?]因此,本文試圖以老子“無”的豐富蘊含為基點,通過與“?!毕鄳?yīng)之“無”、與“有”相應(yīng)之“無”、無心之“無”三個方面,探究老子對生命的追溯、反思和指導,體悟其得于道真的境界。
“無”,《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亡也”,《段注》曰:“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弊鳛橐粋€單音節(jié)詞,它很早就出現(xiàn)了,并具有特定的指稱含義,然而作為蘊含豐富思想意義之“無”,始于《道德經(jīng)》。老子用“無”闡釋了其核心思想“道”,從而“無”被賦予哲學性深意。其中,“無”與“?!痹谝饬x上具有深層相關(guān)性。老子說:“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四十九章)張純一曰:“當作‘常無心’?!焙由瞎⒃?“圣人重更改,貴因循,若自‘無心’”。嚴遵曰:“‘無心’之心,心之主也。”[2]253從歷代人的解釋中可見無與常是分別釋義的?!俺!痹诶献拥乃枷胫幸灿衅涮囟ㄒ饬x范圍,它是“無”的延展,它與“無”同樣具有思想的深意。
與“?!毕鄳?yīng)之“無”描述的是“道”創(chuàng)生萬物之始的過程。老子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一章)這兩章內(nèi)容告訴我們,“道”是萬物創(chuàng)生之源,它先天地而生,萬物得之以成,但卻混然不可得而知。同時,它又是物質(zhì)運行規(guī)律,返化終始,不失其常,周行不息,具有永存的循環(huán)性?!暗馈笨梢詾樘斓啬福盁o”名天地之始。可見,作者用“無”對“道”創(chuàng)生之源的思想進行了界定,而在其規(guī)律性演示方面,則以“?!边M行具體說明(這一點在下文“?!钡年U釋中會深入解釋)。為何將之稱為“無”,因為它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十四章)“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四章)奚侗說:“道不可見,故云‘湛’。《說文》:‘湛,沒也。’”王安石說:“‘象’者,有形之始也;‘帝’者,生物之祖也?!保?]76可見,“無”是老子取創(chuàng)生之源之象為之形象說明的。當一切有形之后,便不是“道”之“無”,而進入了“道”之“?!??!盁o”是無形的動態(tài)創(chuàng)生過程。四十二章將這一過程描述得很詳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蓖蹂鲎⒃?“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至一?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shù)盡乎斯?!保?]117可以說從“一”到“三”,這都是不可見卻真實存在的創(chuàng)生之源,此處之“無”是一種動態(tài)的超現(xiàn)象界存在,同時也是現(xiàn)象界存在的前提。使“無”發(fā)生作用以至萬物得生者,乃為“道”,它貫穿了萬物生成的始終。詹劍鋒說:“道不離物,物不離道?!保?]152他認為在老子的思想中道與物是不二法門,道與物是一體的。他曾進一步解釋:“方道為混成之物,天地藏乎是而未形,則此一道豈不概涵萬有么?迄乎混成之物分化而為天地,天地皆得此混成之物以生,雖秋毫之末亦待之而成體,則此一道豈非‘無所不在’么?準此,大道之于萬物,猶如一樹之根和它的枝干循一定的次序逐層分出而又連成一體?!保?]156這里詹先生將道與萬物之間的關(guān)系形象地比成樹根與枝干的關(guān)系,在此方法的啟發(fā)下,筆者將老子思想中的“無”與“?!北茸鳂浞N與成形之樹的關(guān)系。土地中之樹種的存活與生長是存在的,但被埋在地里,地面上的人不得而見。在陽光雨露等可使它生長的境況中,它會破土而出,具有了可見部分的存在。種子在地下的生長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創(chuàng)生之源的過程,這是“無”;當它從破土而出的嫩芽到郁郁蔥蔥,乃至到最后的枯落凋零,所見之象之變乃為“?!?而其所以然者便是“道”。
關(guān)于“?!钡慕缍?,老子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十六章)對于“復命曰?!保蹂鲎⒃?“復命則得性命之常,故曰‘?!病?。[3]36他在《周易·恒卦》上六中注:“靜者,可久之道也。”可見復命是一個可久之道的過程。嚴靈峰說:“復其性命之本真,故曰復命?!保?]126福永光司在探討復歸思想時說:“一切個物就其自身而言,雖是有限不完全,但其存在之根源,卻是穩(wěn)踏著無限而完全的‘道’,因與‘道’有著連續(xù)的本末關(guān)系,故有自末歸本的復歸,而得脫出其自身之有限性與不完全性。”[2]126“?!敝钜饪蓮摹皬蜌w”之本質(zhì)中見,“自末歸本的復歸”便是“常”歸真的動態(tài)存在。樓宇烈先生將“?!苯忉尀椤熬谩?,[3]37這個“久”說的應(yīng)該是歸真動態(tài)的時限,而非“?!敝玖x?!俺!笔桥c“道”密切相關(guān)的,它涵蓋了萬物從蓬勃生長到歸復本根的整個動態(tài)過程,本根的回歸便又蘊含著“無”的生機,繼而開始了“常”的循環(huán),這一切均由“道”貫穿始終。老子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五十五章)“和”表示一種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如“挫奇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四章)“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四十二章)車載也曾說:“‘和’所表示的統(tǒng)一,包含著對立在內(nèi),是有永恒性的?!保?]378可見,“?!笔窃凇暗馈钡慕y(tǒng)攝下與“無”合成了完整的運作規(guī)律,其中包含著統(tǒng)一后的對立、對立后的統(tǒng)一。
在此,我們借助海德格爾的說法進一步理解老子思想中“無”與“?!钡纳钜?。海德格爾曾經(jīng)區(qū)分了“在”和“在者”,他認為“在”是屬于形而上的存在,而“在者”則是有形具象的存在。他說:“我們不可能直接地真正把握在者的在,既不可能在在者身上,也不可能在在者之中,還根本不可能在其他什么地方。一旦想要在在者身上把握這個在時,我們卻又總是撲空。我們在此所詢問的在,幾乎就是無?!保?]老子的“道”涵蓋了“在”與“在者”的內(nèi)容。在《道德經(jīng)》中,我們可以用“無”來表示這個“在”,用“?!眮肀硎具@個“在者”。海德格爾用對教學大樓的觀察讓我們體會“在”和“在者”是什么,他的論述有助于我們對“無”、“?!钡撵o態(tài)存在的理解。而在老子這里,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個充滿動態(tài)聯(lián)系的“無”與“?!薄?梢哉f,二者雖然有區(qū)別,但又密切聯(lián)系,而使之如此圓滿運行的統(tǒng)攝者抑或連結(jié)者便是“道”。
如果說“?!笔且粋€動態(tài)的存在,那么“有”則是一種靜態(tài)的存在?!坝小笨梢暱筛校侨f物的呈現(xiàn),而老子之“道”便是從與“有”相應(yīng)之“無”體認的,這種“無”突破了“有”的限定。老子在第四十章中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痹谶@里,“反”和“弱”是“道”之動、之用,理解這兩個概念的深意有助于我們理解有無之“無”。關(guān)于“反”,王弼說:“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此其反也。”[3]110從古人的解釋中我們可見,此處之“反”是一種對立的存在,它是“道”存在的一種表象,并且是以物之相對存在為呈現(xiàn),如高與下,貴與賤,有與無。但是這種對立又不是絕對的,一個“動”字便把所存在之“反”融通了,因為“動皆知其所無”,[3]110此處之“無”便是相對背后的統(tǒng)一,它隱含了“道”的存在。這是老子思想中一種重要的思維,如他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二章)這里存在的相對相都是“反”作為現(xiàn)象的存在。但“反”不僅含有對立現(xiàn)象關(guān)系的意義,而且有著現(xiàn)象間動態(tài)轉(zhuǎn)化的意義。所以“反”所呈現(xiàn)的現(xiàn)象并非一直以相對的形式存在,而是互相轉(zhuǎn)化的,這種轉(zhuǎn)化便使“有”之一相變?yōu)椤坝小敝硪幌?。“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五十八章)是很好的說明?!胺础笔且延兄坝小弊?yōu)椤盁o”,但此“無”又非空,而是又生發(fā)一新“有”。此處之“無”突破了“有”的局限和分別,它是根本之“道”。正因如此,樓宇烈先生說:“如果萬物動作而都能返還其根本,居處于無,就可包通萬物了?!保?]111
關(guān)于“弱”,王弼說:“柔弱同通,不可窮極?!保?]110體會柔弱之有力,可以讓我們更深地體會“反”中之“無”的生命力。老子說:“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五十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七十六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柔弱在世人看來是無力的,它走向的是消極方向,但在老子思想中,柔弱卻充滿生機且具有積極力量。水滴石穿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因此他以水為喻,指出柔弱驚人的力量即使堅強也無法抵御。這種生命力在自然現(xiàn)象中可以得到證明。老子認為此理念同樣具有人事環(huán)境中的相通性,因此他常以嬰兒作為表述這種思想的例證。他說:“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十章)因為嬰兒在剛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是任自然之氣,無知無欲,因此他是一種至柔的狀態(tài),繼而他所能達到的是精之至與和之至的境地。與弱相對則是強,老子認為“強”不合于“道”,因此其結(jié)果必是消亡,如他說:“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三十章)“強梁者不得其死。”(四十二章)這是與“弱”相對的結(jié)局。在這里,作者表面是說“弱”的作用,而實際上是在說“無”的作用。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四十三章)這是一個具有類比推論關(guān)系的句子,“無有”相當于“至柔”,“無間”相當于“至堅”。后一句的意思是說“無有”就像“至柔”馳騁“至堅”一樣,能夠入“無間”之中。陳鼓應(yīng)先生曾說:“在老子看來,虛無柔弱之道,無往而不利,無功而不克。老子的‘柔弱’,具有十足的后勁,包含著無堅不摧的力量?!保?]這種對柔弱的肯定,實際上也是對“無”的肯定,無有之“無”的作用與柔弱的作用相當,所以“弱”的力量使我們看到的是“無”的力量。這種“無”之所以有此功力,因為它突破了分別之“反”的局限,從而實現(xiàn)了“弱”的“道”力。
與“有”相應(yīng)之“無”的另一含義是與“虛”相當,以言“道”之“無”。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沖”,古字為“盅”,《說文》曰:“盅,器虛也?!边@里老子是以盅之虛無以盛物來說“道”。王弼曰:“沖而用之,乃不能窮。滿以造實,實來則溢。故沖而用之又不復盈,其為無窮亦已極矣?!保?]11可見“虛”是不盈之源,這里是借“沖”以說虛之“無”的作用。在第五章中,老子也有相似的表達,他說:“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遍屹?,俗稱風箱。吳澄曰:“橐龠,冶鑄所用,噓風熾火之器也。”[2]81王弼曰:“橐,排橐也。龠,樂龠也。橐龠之中空洞,無情無為,故虛而不得窮屈,動而不可竭盡也?!保?]14雖然學者對于橐龠的指稱有所差異,但有著彼此的共同點。不論橐龠為何,此物定因虛、空或無而不竭。一般人總是以眼見之實、實有之物為真,而事實上并非如此。針對這一點,老子以現(xiàn)象存有之真實來展現(xiàn)常被人們忽視的虛無之作用,以此讓人們信服虛無之不竭動力。在十一章中,老子的表述更具有真切的感知,他說:“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贝颂幚献右攒囎印⑵髅?、房間為例,說明正因其“無”才有載人、盛物、居住之用。因此“有”并非可視之真有,“無”乃是一種妙有。如果說老子的與“?!毕鄳?yīng)之“無”側(cè)重的是從超現(xiàn)象界以言“道”,那么與“有”相應(yīng)之“無”則是側(cè)重的是從現(xiàn)象界以言“道”。
老子從宇宙自然之“無”言“道”,即與“?!毕鄳?yīng)之“無”和與“有”相應(yīng)之“無”,但其所言之“道”并非僅此。人事之“道”是其探究宇宙自然之“道”的終極目的。換句話說,人是宇宙萬靈之一,同時又和宇宙自然為一體,老子探究人事之“道”不是就人論人、就事論事,而是超越其上到宇宙自然中探尋其根據(jù)。正如陳鼓應(yīng)先生的評價:“老子哲學的特異處,就在于……把人類思考的范圍,由人生而擴展到整個宇宙。”[7]此時老子的以“無”言“道”,超越了物質(zhì)生發(fā)階段的形而上、形而下之“道”,進入了對人類社會精神生活和實踐行為的探索,這種無心之“無”是指導人們生活中的無為之行乃至無為之治的本源。
“虛其心”是無心之“無”的根本。老子說:“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三章)王弼曰:“心懷智而腹懷食,虛有智而實無知也?!保?]8他的意思是說心是存智之處,腹是存食之器,他用以腹懷食來形象說明心可懷智。但只有腹空才可存食,因此若有真知必要先虛其心?!爸痹诶献铀枷胫杏袃蓚€含義,一個是同現(xiàn)代之“智”,一個是代表本有之知。從老子非常反對智巧之用推斷,這里的“知”是第一個含義。老子強調(diào)“虛其心”,那么是什么會充塞其心而需要使其“虛”呢?釋德清說:“斷妄想思慮之心,故曰虛其心。”陳榮捷說:“‘虛’意指心靈絕對的寧靜與清靜,沒有憂慮與私欲?!保?]72可見是人的貪欲所引發(fā)的憂慮妄想充滿心中,從而蒙蔽了人的本心之“道”,使其欲而妄為。在老子的思想中,人的本心之“道”本具真知之能,外在的任何強加都是對本知生發(fā)功用的障礙和破壞,如果將這些障蔽去除,使心得以“虛”,那么真知自然自現(xiàn)而無不可為。因此對于外在的強加之心,老子持否定態(tài)度。所以他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四十七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四十八章)老子為什么主張“小國寡民”的觀點,這并非老子真的要人民的生活“老死不相往來”,他是從人心的角度去關(guān)照。老子強調(diào)內(nèi)心要保有虛靜,知止而定后所獲得的本心之樂,這種樂與欲望所帶來之樂不同,因為欲而后之樂乃亂人心志。正如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老子認為本心之“道”是“淡乎其無味”,這種“無”帶來的心的狀態(tài)是“致虛極,守靜篤?!?十六章)
無別無著是無心之“無”的現(xiàn)相。老子認識到有常世界的豐富與相對的存在性,因此我們看到了前文所說的“反”的世界。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老子要我們以無心之“無”去面對。心不可見,心之居所是身,身與心之一體是我們所見之人。由于身對于生命而言如此重要,因此老子便以可見之身來闡發(fā)其對心的施用。老子說:“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王弼曰:“生之厚必入死地,故謂之大患也?!保?]29在這里,老子指出“身”是使心不“虛”的一個根本問題,心的所有障蔽都源自于“身”,因此稱之為“大患”。人們以“大患”為貴,破壞了心之本知。那么“無身”該如何之“無”呢?司馬溫公說:“有身斯有患也,然則,既有此身,則當貴之,愛之,循自然之理,以應(yīng)事物,不縱情欲,俾之無患可也?!保?]126這里的“循自然之理”是對“無”的一種解釋。劉笑敢認為:“‘無身’之‘身’重在一己之利,是世俗利益之身,必然會引起利益糾葛,禍患纏身,因此與‘大患’同等。”[8]他理解的“無”側(cè)重的是無利、無欲。筆者以為這個“無身”之“無”乃是從心所言,為不執(zhí)著于是否有身。當人放下身之有無,便無患獲得自在,所以說“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雖不執(zhí)著分別于身之有無,但身未必不存。正如老子所說:“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七章)很多人認為老子是“貴身”思想,其實老子從心而言,他并不貴身,但是也正因為他放下了身之有無,從而實現(xiàn)了一種“貴身”的可視效用。當然這種心之“無”的境界并非大多數(shù)人能達到,所以老子便以普通人的視角和他們“貴身”的態(tài)度,借以“身”來闡述觀點,才有“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讬天下”(十三章)之類所謂“貴身”的表述。老子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二十章)將這種無別無著之心描述得更為確切。王弼曰:“絕愚之人,心無所別兮。”[3]47“沌沌兮”表示的是一種混沌未分的狀態(tài)。愚人,并非愚鈍之人,而是達到了一種心無障蔽、還心本態(tài)的生存境界。
大心是無心之“無”的玄德。此處之“無”因為心之“虛”、心之無欲無別,所以能夠成就其大之容力,其“大”表現(xiàn)為“為天下渾其心”。老子說:“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三十四章)王弼曰:“天下常無欲之時,萬物各得其所,若道無施于物,故名于小?!保?]85從先人對小的界定當中,我們不禁想到當我們僅僅達到一種單純的無欲無別的心境時,可謂為“小”。以前文所述“無身”為例,當我們沒有了對身體有無的分別后,達到了一種本心的純真狀態(tài),但這種心之真若僅作用于自身的實現(xiàn),那么我們僅能將之稱為小心。何為大心?關(guān)于“大”,老子曾說:“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二十五章)老子認為“大”乃是“道”之名,因此無心之“道”在于“大”,而“無”可承其“大”。王弼說:“萬物歸之以生,而力使不知其所由。此不為小,故復可名于大矣?!保?]86也就是說,小到大的轉(zhuǎn)變在于其成為施力于萬物之由,這種“大”沒有邊際、無所不含,可以說“大”在無心之“無”上是一個境界的擴展。大心使無心之“無”突破了本有自心自身的限制,而是將之施用到自身以外的更廣闊的天地之中。此“大心”,正如老子所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五章)“芻狗”在此處不含有任何感情色彩,正如林希逸說:“芻狗之為物,祭則用之,已祭則棄之。喻其不著意而相忘爾……而說者以為視民如草芥,則誤矣?!保?]126此處心之“無”大如天地卻不著其意,不著其意如棄芻狗。天地無意,萬物繁長于上,大心之人恰如天地之容量,涵容天下之人而使其長養(yǎng),其生發(fā)力如天地“道”之無窮。因此老子說:“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十章)王弼曰:“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3]24道生萬物而不據(jù)為己生,長養(yǎng)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施,成就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這是“道”之“無”,玄妙之“有”。大心所履行的就是這種無有之妙,其無著無際之施,而實現(xiàn)的則是“無”之玄德效用。
要之,老子以“無”貫穿了天地人事以闡釋不可言說之“道”。在與“?!毕鄳?yīng)之“無”、與“有”相應(yīng)之“無”和無心之“無”中,老子將生命之“道”追溯到自然宇宙的形而上、形而下的運動變化中,并將之與人的生命本真狀態(tài)相合一,從而指導人之行為實踐,其最終旨歸是對人精神境界的追求,即“道”的境界,其所蘊藏的人生命的無窮能量處于無心之“無”。老子以“無”言“道”,明晰了對人類生命的認識,其理想是以無為實現(xiàn)無不為,從而達至“道”的玄德之用。
[1]牟宗三.道家玄理之性格[M]//黃河.道家十二講.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129.
[2]陳鼓應(yīng).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魏]王弼.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M].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
[4]詹劍鋒.老子其人其書及其道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德]海德格爾.形而上學導論[M].熊偉,王慶節(jié),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5:36.
[6]陳鼓應(yīng),白奚.老子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189.
[7]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03:22.
[8]劉笑敢.老子古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