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瑩,王立鎖 (陜西省三原縣人民醫(yī)院,陜西 三原 713800)
小兒細菌性腦膜炎是小兒時期的一種嚴重顱內感染性疾病,少數由鄰近組織感染擴散所致。其臨床表現常不典型,嚴重可造成死亡或神經系統(tǒng)后遺癥[1]。目前指南推薦兩性霉素B聯合5-氟胞嘧啶抗細菌治療,但是對于鞘內注射能否提高療效,目前觀點不統(tǒng)一[2-3]。筆者通過小兒細菌性腦膜炎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鞘內注射與非鞘內注射治療的療效,希望能為臨床治療提供有效的參考依據。
1.1 一般資料:病例資料來源于2010年1月~2012年12月在我院兒科收治的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病例共48例。其中男26例,女22例,平均胎齡(38.29±1.88)周,平均出生體重(30.29±0.60)kg,平均發(fā)病日齡(11.75±7.73)d。臨床表現以發(fā)熱(46例)、少吃少哭少動(21例)多見,其他包括反應低下14例,肌張力增強11例。合并癥:敗血癥34例,輪狀病毒性腸炎12例,肺炎5例,其頭顱血腫伴感染4例,先天性心臟病4例。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24例,兩組小兒的一般資料對比類似(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對照組規(guī)范治療采用兩性霉素B靜脈滴注聯合5-氟胞嘧啶2.5 g靜脈滴注,2次/d,并在兩性霉素B逐漸加量未達到有效劑量期間,加用氟康唑0.2~0.4 g靜脈滴注,1次/d抗真菌治療。治療組同時予兩性霉素B鞘內注射,鞘內注射兩性霉素B開始劑量為0.1mg,以后每次增加0.1mg,漸增加劑量至每次1 mg為上限。兩組都治療4周。
1.3 觀察指標:療效標準:無效:臨床癥狀與體征無改善,白細胞計數及蛋白無明顯下降;進步:臨床癥狀與體征好轉,白細胞計數或蛋白下降50%;顯效:臨床癥狀與體征明顯改善,白細胞計數與蛋白均復常[4]。觀察兩組住院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與體溫恢復正常時間。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手術指標比較:經過觀察,治療組的住院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與體溫恢復正常時間都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小兒圍手術指標對比(±s,d)
表1 兩組小兒圍手術指標對比(±s,d)
?
2.2 療效比較:經過治療后無死亡小兒,治療組有效率為95.8%,對照組有效率為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的療效情況對比(例)
小兒細菌性腦膜炎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由于小兒細菌性腦膜炎早期缺乏特異的臨床表現,易誤診、漏診,因此至今仍然是小兒死亡或者出現后遺癥的主要疾病之一[5]。小兒細菌性腦膜炎臨床表現以發(fā)熱、少吃少哭少動多見,近期并發(fā)癥主要有顱內出血、腦膿腫等,遠期并發(fā)癥包括耳聾、癲癇、癱瘓、智力低下等。因此早期診斷,積極控制感染,合理應用抗生素和其他輔助治療,監(jiān)控疾病的發(fā)展,并對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積極干預,才能有效減少預后不良情況。
在治療中,小兒細菌性腦膜炎傳統(tǒng)治療方案中是兩性霉素B靜脈滴注聯合5-氟胞嘧啶靜脈滴注,但是存在療效不高等問題。鞘內注射兩性霉素B作為治療細菌性腦膜炎的治療方法起始比較早,但是由于患者的依從性、操作的復雜性和大約只有60%的患者治療有效等方面的因素,限制了他的應用。本文治療組的住院時間、白細胞恢復正常與體溫恢復正常時間都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經過治療后無死亡小兒,治療組有效率為95.8%,對照組有效率為62.5%,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不過通常鞘內注射者為難治或危重患者,療效本身不會太好,同時鑒于本組研究病例數有限,擴大樣本量值得進一步探討。
總之,鞘內注射兩性霉素B聯合5-氟胞嘧啶治療小兒細菌性腦膜炎比靜脈滴注治療能提高治療療效,也有利于小兒的機體恢復。
[1] 金漢珍.實用小兒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349-354.
[2] 廖清奎,賈蒼松.大劑量免疫球蛋白輸注在兒科常見病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7,12(4):199.
[3] 翁心華,朱利平.隱球菌性腦膜炎治療近況[J].臨床內科雜志,2011,18(10):248.
[4] 郭愛華.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診斷與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5,25(8):478.
[5] 姚能云,徐 平,等.新型隱球菌腦膜炎的臨床研究進展[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8,2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