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獻
(浙江農(nóng)林大學(xué) 外國語學(xué)院,浙江 臨安 311300)
近幾十年,恭維語言行為研究受到了很多學(xué)者的關(guān)注。西方學(xué)者對英語恭維語進行了大量研究,以沃爾夫森(Wolfson)、赫伯特(Herbert)等人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對恭維言語行為所做的研究影響最為深遠。1981 年,梅恩斯(Manes)和沃爾夫森[1]對收集到的686 條恭維語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語料中三分之二的恭維語由3 種句式構(gòu)成:1.NP is/looks (really)ADJ(Your dress is nice.);2.I (really)like/love NP (I really like your painting.);3.PRO is (really)(a)ADJ NP (This is a beautiful hat)。她們因此得出美國社會中層階級使用的恭維語公式化的結(jié)論,她們的結(jié)論在隨后的其他學(xué)者的研究中不斷得到驗證。這些研究結(jié)論基本認同英語恭維語有固定的句法模式可以依循,詞匯結(jié)構(gòu)皆限于一定范圍內(nèi)。國內(nèi)學(xué)者緊隨其后,也開始關(guān)注漢語(本文主要指普通話)恭維語,對其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看法。他們的結(jié)果顯示:漢語恭維語也有公式化的性質(zhì)。左(Zuo)[2]的研究結(jié)果表明:漢語恭維語同樣有公式可循,只是表現(xiàn)形式不同。漢語恭維語中副詞使用頻率較高,而很少使用說話者“我”作主語來發(fā)表觀點。賈玉新[3]針對80 名中國人的恭維語調(diào)查顯示:不管在句法上還是在語義上,漢語恭維語公式化明顯,有些與英語句式相似,有些則大相徑庭。另外一次比較全面有影響的研究是李月娥[4]的研究,她的研究結(jié)果具有一定代表性:漢語恭維語常用句式1.a.(程度副詞)形(好漂亮!);b.(程)形+ 名詞(奇妙的景色!),26.8%;2.a.你+ 動詞+ 得+(程)形(你打得真好!);b.名+動+得+(程)形(游泳健兒游得很快!),26.3%;3.a.你+(程)形(你真行!);b.名+(程)形(天很藍!),22.6%;4.你+(程)有/是+名(你很有天賦!),11.0%。李月娥的研究結(jié)果顯示英漢恭維語的共有特點:1.大多有固定的句式;2.并且多為帶有積極詞匯標號的句式(如喜歡,真好等等)。
漢英恭維言語行為如此的一致,且都只有有限的句式以及多為帶有積極詞匯標號的句式,這樣的研究結(jié)果是令人懷疑的。雖然依據(jù)塞爾(Searle)的說法深層次上言語行為都與句法結(jié)構(gòu)有著內(nèi)在聯(lián)系,語言的游戲或語言的用法數(shù)量不是無限的,而是可以充分解釋的,但是就目前有關(guān)恭維這一言語行為的研究而言,不同文化中所顯示出的句式與詞匯實現(xiàn)途徑都是如此的有限,確實值得我們深究。我們可以容易留意到的是前邊的相關(guān)研究當中幾乎沒有提到恭維語的間接實現(xiàn)的可能性及途徑。
compliment=恭維?
在朗文詞典解釋中,compliment 是這樣定義的:to say something nice to someone in order to praise them[5](對某人說好話來贊揚他們)。《新華詞典》中對于恭維的解釋是:為討好而贊揚。仔細推敲,兩種解釋內(nèi)涵似乎略有不同。那么,compliment 是否等于恭維?事實上,很多學(xué)者在進行相關(guān)研究時,對于選用哪個詞也有不同斟酌,有的用的是稱贊語,有的用的是恭維語。在漢語中,恭維與稱贊產(chǎn)生的心理感受是有不同的,恭維有拍馬屁的嫌疑。而如果研究對象尚且不能明確,那研究的結(jié)果就更加有待商榷了(便于統(tǒng)一,本文一律用“恭維”),這也是本研究領(lǐng)域急需討論和統(tǒng)一的研究點之一。
言語行為概念的最初形成見于奧斯汀(Austin)在他的著作中對于‘以言行事’的闡述。言語行為研究將說話者的意義從說話者的目的來審視,這種以功能為導(dǎo)向的視角將話語的意義與各種社會因素連接起來,也促成了語用學(xué)的產(chǎn)生。很多語言學(xué)家及哲學(xué)家對言語行為理論進行了辯論,其中以塞爾的研究[6]最為深遠。他對言語行為進行了重新分類,并且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研究話語的言語意義與施事效力的不對稱。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塞爾為言語行為提供了分析工具和解釋模式,即構(gòu)成規(guī)則合適條件的確立。就恭維語而言,“顯性恭維語從語言角度來看是宣告行為句式,可以是贊同式(affirmative),也可以是感嘆式(exclamative)”。[7]宣告行為基本條件是說話人想改變某一對象或情形的外部條件,真誠條件是不表達任何心理狀態(tài),合適方向/先決條件是既可能使語詞與世界相符,也可能使世界與語詞相符。正常情況下,恭維語雖然意在培養(yǎng)關(guān)系,但是同時也會給會話雙方帶來尷尬處境,這在以前的相關(guān)研究中均有學(xué)者指出過。尤其是對于恭維受話者而言,他們會處在謙虛準則和對發(fā)話人表示不同意的兩難選擇之中,恭維發(fā)話者也會處于面子受到威脅中,因為恭維不一定會被接受,甚至?xí)徽`讀。從構(gòu)成規(guī)則的合適條件看,語詞與世界是否相符,或者世界與語詞是否能相符,這里涉及到很多因素。交談?wù)唠p方的共享知識、社會文化、交談?wù)叩谋尘爸R等等語用因素都會影響到話語的解讀。從取效行為來看,被恭維者在受到恭維時,其所處的語境、所遵從的社會規(guī)范等等定會讓其打上文化的烙印,從而對恭維會有不同的反映,如有可能否定或者接受(如中國人的謙恭美德與美國的自我意識)。而發(fā)話者同樣會受到語境、權(quán)力、距離等等在特定文化中的約束力的影響,在實施這一言語行為時必定會考慮到接受的可能性來組織自己的話語從而更好的達到話語的目的,這暗示了恭維在不同語境、不同文化中實踐途徑多樣化的可能,它的實現(xiàn)途徑趨同單一的可能性很小,包括可以預(yù)見恭維語在一些高語境并且貶己的文化中會多以間接的形式出現(xiàn)。因此在搜集到的語料中,言語意義與施事效力不對稱的情況是存在的,并隨文化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出現(xiàn)頻率。但在現(xiàn)有的研究中,幾乎沒有看到有這方面的內(nèi)容。目前已有國外的一些學(xué)者開始關(guān)注恭維言語行為的隱含性,對以前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起了挑戰(zhàn)(如Boyle[8]:作者在文中批評現(xiàn)有的恭維語研究大多都把隱含性恭維語完全摒棄在外)。赫伯特就曾指出目前的研究,包括他自己的,關(guān)注的都只有顯性恭維。但是,國內(nèi)對于言語行為的間接性及其跨文化的差異性這些問題尚無討論,多遵循西方早期的研究模式。
人們在交談中,很多時候并不會直接地表達意思,比如直接說“我要恭維你”。又例如有時候我們可以用問話表示請求,如“能幫我關(guān)下門嗎?”針對這種現(xiàn)象,塞爾[9]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概念。闡釋間接言語行為之義需要語言以及非語言知識。他認為這種交流的進行依賴于交談雙方語言和非語言層面的共享信息。赫伯特承認恭維語其實有兩種:顯性恭維和隱性恭維。顯性恭維一般有明顯的語義標記詞,如“我喜歡你剪的短發(fā)”,這些恭維語獨立于語境,而隱性恭維語一般不含有明顯的積極詞匯,需要依附于語境,比如“我希望能像你一樣完成工作?!保?0]隱性恭維可以被認為是一種間接言語行為,需要特定的語境,以及考慮到交談雙方的共享知識。它的存在可以降低發(fā)話者恭維被否定的風險,也能淡化受話者被拔高的意識。不過,隱性恭維并不是完全無章可循,只是在語言形式上不會那么明顯地有章可循,需要研究者特別的關(guān)注意識。
但是在目前的漢語恭維語研究中,幾乎一致地認為恭維語是公式化的語言,很少提到間接實現(xiàn)的可能,不能不說結(jié)論沒有考慮到諸多細節(jié),例如距離、權(quán)力、性別、文化差異等等。在工作場合中,恭維很有可能傾向于公式化,因為這時候距離是比較遠的,公式化的顯性恭維會降低誤讀的風險,而朋友之間可能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了。人多與人少的時候,情況也會不一樣,交談處于多人的情況下,面子威脅會更加的公開,交談?wù)咭矔釉谝庾约旱拿孀油{。恭維對象的不同也會影響到策略的選擇,比如是恭維外貌、能力還是成就等等,在不同的文化中因為價值觀的不同,在不同語境下選擇的策略也會不同?!啊ЬS不僅僅有其純真的一面,也包含著很多隨時能把自己變成地雷的變量,特別是如果交談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事實上,要發(fā)出恭維語的人必須考慮諸多因素:雙方的社會地位;恭維對象的禁忌;性別和年齡等等。”[11]
數(shù)據(jù)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數(shù)據(jù)搜集方法因此顯得尤為重要,需要最大程度地保證效度和信度。“不管我們要做其它什么,我們必須記住如果數(shù)據(jù)有缺陷,那從中得到的理論和結(jié)論就會是不可靠和誤導(dǎo)的,這種風險會一直存在。鑒于此,數(shù)據(jù)來源問題的信度應(yīng)能經(jīng)受不斷的核查再核查?!保?2]而縱觀目前漢語恭維語的研究,絕大多數(shù)采用的是DCT(Discourse Completion Task(s))方法搜集數(shù)據(jù)。DCT 研究方法一般是研究者設(shè)定若干個場景,然后有一段對話,會有一處空白由研究對象填寫完成對話。這種方法對于需要搜集大量語料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便利的,但是其真實有效性卻有待商榷??ㄋ共?Kasper)[13]指出該方法的優(yōu)勢在于:能快速地搜集到大量數(shù)據(jù);能對自然語境中語義模式和策略起到初步歸類作用。但其劣勢也很明顯:不能展示真實互動場景中的話語運用;展示的模式和策略有限。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恭維這一敏感的言語行為很容易置交談雙方于尷尬地位,而隱性恭維又是非常依附于語境的。但是如果采用DCT 來搜集恭維語,結(jié)果很有可能大都是顯性恭維,因為受試者并沒有處在一個自然的語境中,對于一些其他因素也不會考慮得很真實,所寫下的答案基本上都會是日常被認可為恭維語的話語,即有積極標記詞匯的顯性恭維。即使是自然語料搜集過程,研究者在篩選語料時都有可能有意或無意地屏蔽掉一些在特定場合下可以表述恭維的話語,因為交談雙方的關(guān)系、權(quán)勢、距離不同,對同樣的話語理解是不同的,而語料篩選者更會在解讀上產(chǎn)生差異。
言語行為理論關(guān)注的是意義的產(chǎn)生,這是語言研究中很復(fù)雜很深奧的一個話題,需要不斷的研究、辯證與探討。言語行為包括若干行為,而每個行為的實現(xiàn)又因為文化的差異或者其他因素的影響在不同的語言與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現(xiàn)途徑。盡管文化差異性得到認可,但是漢語恭維語的研究大多是套用英語恭維語的研究。我們知道,語言習(xí)得中,一名語言學(xué)習(xí)者能在具體的目標語言團體中恰當、得體地實施某一言語行為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如果現(xiàn)有研究能夠保證其結(jié)果效度,那么這些研究的結(jié)果意義重大。但是,如果其結(jié)果是可疑甚至是不合理的,那么研究意義也就會喪失,并且很有可能會在某些方面產(chǎn)生誤導(dǎo)。因此,漢語恭維語的研究應(yīng)該更全面與平衡,應(yīng)該高度關(guān)注影響恭維語實現(xiàn)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如非言語行為、語境等,避免將漢語中可能普遍存在的隱形恭維語隔絕在語料之外。
[1][12]Wolfson,N.Research Methodology and the Question of Validity[A].in He Zhaoxiong ed.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932.
[2]Zuo Huanqi.Verbal Interactions of Compliment in American English and Chinese[A].in Hu Wenzhong ed.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What It Means to Chinese Learners of English,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8.
[3]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xué)[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李悅娥,馮江鴻.析普通話話語中的贊揚及其應(yīng)答[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0,(9).
[5]www.ldoceonline.com/dictionary/compliment_2 .
[6][9]Searle,J.Expressions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11]Maiz-Arevalo C.“Was that a compliment?”Implicit compliments in English and Spanish[J].Journal of Pragmatics,2012(44):980-996.
[8]Boyle R.‘You’ve Worked with Elizabeth Taylor!’:Phatic Functions and Implicit Compliments [J].Applied Linguistics,2000(21/1):26-46.
[10]許力生.語言研究的跨文化視野[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3]Kasper,G.& M.Dahl.Research Methods in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A].in He Zhaoxiong ed.Selected Readings for Pragmatics[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