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麗
(蘭州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甘肅蘭州730050)
會話含義理論是語用學基礎(chǔ)理論之一(Levinson1983)。它是格賴斯(Grice)語用學理論的核心。這個理論提出,言語交際雙方都有相互合作、求得交際成功的愿望;為此,人們必須遵守一些諸如真實、充分、關(guān)聯(lián)、清楚等原則和準則(何自然2003)。根據(jù)會話合作原則,違反或遵守合作準則都可能產(chǎn)生會話含義。作為合作原則的補充,禮貌理論解釋了為什么人們有時違反合作原則。合作原則和禮貌原則分析了會話含義的產(chǎn)生方式及原因。在日常對話中,僅靠上述理論來解析會話含義是不夠的,還需考慮語境語境的動態(tài)性及非語言要素。本文通過以上理論來系統(tǒng)解讀《早秋》中動態(tài)會話含義的實現(xiàn)過程。
奧斯汀(J.L.Austin)在創(chuàng)立言語行為理論的過程中,為解釋說話人如何通過“言”而達到“行”的目的,把語言分為兩類:言有所述(constative)和言有所為 (performative)。當他發(fā)現(xiàn)“陳述、描述等行為只是許許多多種言外行為中的兩種,它們之間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時(Austin1962:147),又提出了“三種行為”模式:言內(nèi)行為 (locutionary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act)和言后行為 (perlocutionaryact)。言內(nèi)行為是指“說話”本身;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它傳遞說話人的意圖;言后行為是指“說話”產(chǎn)生的效果。一個人在說話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同時完成三種行為。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三個行為模式說對解釋會話含義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塞爾(J.R.Searle)豐富和發(fā)展了奧斯汀的言語行為理論。他對言語行為理論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對會話含義提出了與老師奧斯汀不同的獨到見解。他認為話語的言外之力存在于言內(nèi)之中,故而主張用形式與功能不一致的方式來判斷話語的隱含意義。二是塞爾提出了間接言語行為的概念:言外行為是指通過一種言外行為來間接地執(zhí)行另一種言外行為(Searle1975:27)。
如果說奧斯汀和塞爾的會話含義觀是零碎的理論,那么,格賴斯(H.P.Grice)的會話含義理論則是完整的有規(guī)律的系統(tǒng)理論。格賴斯的會話含義理論體現(xiàn)在他的“合作原則”里?!昂献髟瓌t”是由美國著名語言哲學家格賴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學的演講中提出的。格賴斯認為,在人們交際過程中,對話雙方似乎在有意無意地遵循著某一原則,以求有效地配合從而完成交際任務(wù)。所謂合作原則是指在所有的語言交際活動中為了達到特定的目標,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存在著一種默契,一種雙方都應(yīng)該遵守的原則。合作原則具體地體現(xiàn)為四條準則:一是數(shù)量準則(quantitymaxim),話語提供足夠但不多余的信息;二是質(zhì)量準則(qualitymaxim),話語的內(nèi)容是真實的;三是關(guān)聯(lián)準則(relationmaxim),話語要切題;四是方式準則(mannermaxim),表達要簡明扼要,條理清晰(Grice1975:308)。然而,人們在實際言語交際中,并非總是遵守“合作原則”,出于需要,人們會故意違反合作原則。格賴斯把這種通過表面上故意違反“合作原則”而產(chǎn)生的言外之意稱為“特殊會話含義”。“特殊會話含義”解釋了聽話人是如何透過說話人話語的表面含義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來表達另外一種意思。
利奇為彌補合作原則的不足,提出了禮貌原則。禮貌原則包括六個準則,其中策略準則是第一條準則,也是最重要的一條準則,把握了策略準則也就把握了禮貌的得體性。反之,過分寬容和同情就是慫恿和放縱;過分表揚就變成吹捧;過分謙虛就變成驕傲;隨便同意就變成遷就甚至喪失原則性(Leech1983)。
關(guān)聯(lián)理論是在H.P.Grice的交際理論與會話含意理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斯帕伯和威爾遜在《關(guān)聯(lián)性:交際與認知》一書中系統(tǒng)地提出了“關(guān)聯(lián)理論”。 他們認為,語言交際是一個認知過程,交際雙方之所以能夠配合默契,是因為有一個最佳的認知模式,即“關(guān)聯(lián)”。人類認知活動的目標就是在認知過程中力圖以最小的心智努力獲得最大的語境效果。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人們必須把注意力集中于最為“關(guān)聯(lián)”的信息,以獲取信息和語境的最佳關(guān)聯(lián)。最佳關(guān)聯(lián)是指在話語理解時以一定的心智努力獲得足夠的語境效果 (Sperber&Wilson,1986)。
關(guān)聯(lián)理論不僅適用于會話含義中特殊寓意的推導(dǎo),也適用于明說的內(nèi)容;其次,明說交際也是一種推理的活動,而不是言內(nèi)行為的解碼活動;再次,語境在話語意圖的獲取過程中,不再是靜止和固定不變的參考因素,而是動態(tài)的參與推理的有機組成部分,關(guān)聯(lián)理論較之其他理論,對會話意圖的解釋具有相對的科學性和合理性,故而具有更強的解釋力。
為探求會話一般規(guī)律,格賴斯開始了對“含義”的研究。含義指說話中隱含的意思。Mey認為含義來自動詞Imply,指某事包含某種意思而未明白說出 (Mey2001:45)。格賴斯把含義分為常規(guī)含義和非常規(guī)含義。常規(guī)含義由詞語的常規(guī)意義決定;非常規(guī)含義包括會話含義。根據(jù)依賴特殊語境與否,會話含義包括一般會話含義和特殊會話含義。一般會話含義不需要特殊語境,是某些詞語在通常情況下所具備的而特殊會話含義則需要特殊語境。另外,根據(jù)違反合作準則與否,會話含義可分為標準會話含義和非標準會話含義。標準會話含義指違反合作原則所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而非標準會話含義則指不違反合作準則或至少不清楚到底違反了那條準則所產(chǎn)生的會話含義(姜望琪2005:74-79)。姜望琪(2012)詳細分析了語境的動態(tài)性,會話含義的動態(tài)性,會話的動態(tài)性。
《早秋》中比爾和瑪麗是曾經(jīng)的戀人,他們在一起度過許多美好的時光,但因為瑣事,瑪麗另嫁他人,比爾黯然離開。多年后,兩人不期而遇,相互詢問幾句,匆匆道別。小說中人物關(guān)系和情感都主要通過對話呈現(xiàn)。以下將從違反和遵守合作原則兩方面探究《早秋》中會話含義的實現(xiàn)過程。
為使談話順利進行,說話人和聽話人應(yīng)該合作,格賴斯由此提出合作原則。違反或遵守合作原則都會產(chǎn)生會話含義。其中違反合作原則有四種情況。
1)違反數(shù)量準則:所給信息過少或過多。
“結(jié)婚了?”
“當然。兩個孩子?!?/p>
瑪麗與比爾邂逅,曾經(jīng)知己,他已成人父。她內(nèi)心掩飾不住積壓許久對比爾的常年思念,熱情洋溢地詢問對方的情況。對話第一階段總是她主動首先發(fā)問,這是該階段對話的高潮,也是她最關(guān)注的信息。她想知道對方的婚姻狀況,沒想到對方提供了更為詳細的情況,對她猶如晴天霹靂。何止是已婚,已經(jīng)有兩個孩子了。此對話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數(shù)量準則。
2)違反質(zhì)量準則:所給信息虛假或缺少足夠證據(jù)。違反質(zhì)量準則通常與暗喻、反語、委婉語等修辭密切相關(guān)。
“你看起來很……”(他想說老)“……健康,”他說。
此話語中刻意的停頓之后比爾說出的“健康”并非是他的肺腑之言,感覺出他舍不得使用此詞語描述對方。他虛心假意,心口不一。此話語違反了合作原則的質(zhì)量準則。
3)違反關(guān)系準則:答非所問會有意違反關(guān)聯(lián)準則。
“那么,你丈夫?”他問她。
“我們有三個孩子。我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財務(wù)處工作?!?/p>
她盛情邀約他到家作客,而且對他“你丈夫?”的詢問,做了“我們有三個孩子”的閃避,并只提及自己“在哥倫比亞大學的財務(wù)處工作”,就當知道她的邀請是何等的“有心”。這是十足的答非所問,她丈夫肯定和眼前的比爾有天壤之別,不能相齊并論。此對話違反了合作原則的關(guān)系準則。
4)違反方式準則:話語表達含混不清,有歧義或者無次序。
“找個晚上,你和你丈夫一定和我家人吃個飯。任何一個晚上,露西爾和我都愿意和你聚聚。”
他對盛情邀請在禮貌地應(yīng)答“一定”后,卻發(fā)出個附帶條件的反邀請“找個晚上,你和你丈夫一定和我家人吃個飯”,甚至故意把自己的妻子提到“任何一個晚上,露西爾和我都愿意和你聚聚”,可以說對她的燃情之約作了堅定的回絕。他敷衍了事,蔑視對方。試想正常人的任何一個晚上會和她一起浪費嗎?此話語違反了合作原則的方式準則。
格賴斯認為人們有時不用違反合作準則也會產(chǎn)生會話含義,如下例:
“總想知道你怎么樣了,比爾?!?/p>
“我現(xiàn)在是個律師。市中心不錯的公司。”
自從由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事情分手之后,瑪麗對比爾思念與日俱增。棄了真愛,嫁了假愛的她“總想知道”曾經(jīng)戀人的處境,正常情況下映射出她目前的婚姻不盡人意。比爾以關(guān)鍵詞的方式干脆利落地回答了對方的詢問,拋棄了一些不關(guān)緊要的完整句所需信息。他回答態(tài)度傲慢,她此刻已經(jīng)完全體會到了對方的處境。一問一答,沒有違反合作準則,產(chǎn)生了標準會話含義。
為解釋并補充合作原則,利奇、布朗和列文森提出了禮貌理論。禮貌理論解釋了人們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利奇提出禮貌原則。禮貌原則包括策略準則、慷慨準則、贊揚準則、謙虛準則、一致準則及同情準則。
為使別人的損失最小化或使別人的利益最大化,為保全說話人的公眾形象,說話人會用禮貌準則或相關(guān)策略進行交際。禮貌理論和會話含義的關(guān)系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第一,禮貌理論補充并解釋人們違反合作原則的原因。第二,用某些禮貌策略可能會使會話含義產(chǎn)生。另外,當一個人過于禮貌或者不如人們期待的那樣禮貌時,會話含義也可能會產(chǎn)生。《早秋》中有這樣一句描寫:
她下意識地仰起臉,想等他的一個吻,但他卻伸出手。她握了握。
曾經(jīng)的戀人突然重逢,她“下意識地仰起臉,想等他的一個吻”,這是真愛的邏輯必然,盡管愛情往往不合邏輯,“但他卻伸出手”?,F(xiàn)在重逢的慘境是渴望接吻的瑪利眼前的比爾只是漠然地還以握手。此時此刻的她只能無奈地接住他的手。她似乎舊情復(fù)萌,甚至渴望舊情燃燒。他好像舊情已除,臨陣不亂。她是那般的興奮無比,他是那般的平靜如常;她是那般的直白真愛,他是那般的左閃右躲。
“伸出手”和“握了握”是禮貌策略的體現(xiàn),產(chǎn)生了豐富的會話含義。試想在熱戀階段,瑪麗有親吻暗示時,比爾卻麻木地伸出手,瑪麗會恭順地握住嗎?
語境對會話含義解讀非常重要。語境傳統(tǒng)上被認為是靜止,沒有變化的。隨著認知心理學的發(fā)展,一些學者開始從動態(tài)角度考察語境。Wilson對動態(tài)語境進行了闡釋。他認為語境不僅是指語言語境和情景語境,同時也包括人們頭腦中對語言進行有目的解釋的相關(guān)假設(shè)(Wilson2003:442)。綜合對語境的傳統(tǒng)研究和認知研究,語境可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其中語言語境包括語言知識和上下文等語篇知識,而非語言語境可分為情景語境、文化語境和認知要素。情景語境是指說話人說話的一般情形或具體物理環(huán)境,包括時間、地點、話題、參與人等(冉永平 2006:13)。
已是傍晚。夕陽西下。寒冷蕭瑟。
廣場上,枯葉從樹上慢慢飄落。無風自落。秋天的薄暮。
此句點出《早秋》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和環(huán)境,渲染了秋天凄涼的氛圍,再現(xiàn)了瑪利哀怨感傷的心情、凄涼的心境。兩個主人公共同的感受肯定都是人生無常,愛情難說,剪不斷,理還亂,抽刀斷水水更流,惠劍斬情情更濃。推而廣之,舊情人的偶然相逢,傷感注定遠大于興奮。于是這篇美文盡管惜墨如金,仍然用了稱得上“大量”的景物描寫,從而將作者的上述見解映襯得令人心驚:“無數(shù)人從他們身邊穿過,穿過公園。他們是陌生人。已是傍晚。夕陽西下。寒冷蕭瑟”,“枯葉從樹上慢慢飄落。無風自落。秋天的薄暮”,以及那個看似平凡的標題“早秋”,勃發(fā)的萬物自此開始又一個輪回的凋零,這是個多么容易傷感的季節(jié)??!
語境能幫助聽話人或讀者去了解說話人話語的深層含義,從而更有效地交際。離開語境,對話語含義的了解會局限于表面或不夠深入。
會話含義體現(xiàn)在語言和非語言層面。語言層面既指說話者說的單詞、短語、句子、段落等,也包括說話者的重音、語調(diào)、停頓等(姜望琪2005:81)。然而,人們在交際中不僅有語言行為,也包括非語言行為。非語言行為在人們交際中起著重要作用,所謂聽話者察言觀色。非語言行為包括體態(tài)語、眼神交流、外表及衣著打扮等。
“是嗎?”——他禮貌地笑,但很快皺了下眉。
“禮貌地笑,但很快皺了下眉”,有些不合邏輯,更有些不合情理,但它符合現(xiàn)實中最殘酷的理智:“我現(xiàn)在是個律師。市中心不錯的公司”?!奥蓭煛笔歉嬲]自己也是提醒她,這是個最需要理智的職業(yè);“不錯”是滿意現(xiàn)狀同時也暗示她,自己如今已不悔當初。
“你應(yīng)該看看我的孩子?!彼洱X一笑。
他對當年的失戀難以釋懷,同時對現(xiàn)在的境況則深感滿意或已然適應(yīng),因此他自覺或不自覺地一再強調(diào)“現(xiàn)在過得很好”。他已經(jīng)明白大人一輩沒有任何可比性,可想繼承基因的下一輩比較起來,“應(yīng)該看看”流露出他也是勝券在握,底氣十足?!奥洱X一笑”是種獰笑,用以抵御,抑或用以回擊。比爾的主動還擊,并借此機會侮辱和挖苦瑪利,致使她感覺不適,傷心至極。
比爾“禮貌地笑”、“皺了下眉”、“露齒一笑”諸如此類陰險的神情,這種非語言行為表明他內(nèi)心的掙扎、惡毒的報復(fù)。
小說中說話人的真實意圖通常隱藏在字面意義之后,違反或遵守合作原則都可能產(chǎn)生會話含義。為保全聽話人的利益及公眾形象,說話人可能會違反合作原則,采用禮貌策略。為更好地理解小說中主人公的會話含義,讀者不僅要考查禮貌理論,還要注意說話人話語的情景、語篇及文化語境,另外也需結(jié)合說話人的非語言行為來解析小說中的會話含義。對《早秋》中豐富會話含義的解讀無疑也是賞析此文學作品的一種方法。
Austin, J.L.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Clarendon Press.
Grice, H.P. (1975). Syntax and Semantics, Vol.3: Speech Acts [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Levinson, Stephen C. (1983).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ey J. L. (2001). 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Searle,J.R.(1975).“IndirectSpeechActs”,SyntaxandSemantics:SpeechActs[M].AcademicPress.
何自然(2003).語用學講稿[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姜望琪(2005).當代語用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姜望琪(2012).會話含義新解[J].外語與外語教學(3)。
冉永平(2006).語用學:現(xiàn)象與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