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旗
“學術研究是指在實證精神和理性精神指引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探索、求知,以獲得新的知識、理論以及對新知識、新理論應用的行為?!盵1]概括地說,它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也就是學術共同體對客觀世界規(guī)律性的認識活動。學位論文屬于學術研究的重要組織部分,它應該是一種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知識體系。學位論文能夠反映一個時期某一學術領域較高層次的研究實況和研究水平。
學位論文工作是培養(yǎng)碩士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通過學位論文工作使碩士生在學術研究方面得到全面的基本訓練,博士學位論文才是學術工作的開端,但并不是其巔峰。碩士論文必須表明作者有能力檢驗觀念、理解適當?shù)募夹g、利用已發(fā)表的研究和資料,以及有能力表明作者熟悉不同的理論和經(jīng)驗研究。[1]博士論文應當展現(xiàn)學術工作的廣度、研究的深度、獨立地和有效地從事問題研究的能力,強調(diào)“原創(chuàng)性、重要性、獨立性”,[3]而碩士論文強調(diào)選題的切實可行性、可研究性(體現(xiàn)為過程性)、方法應用的合理性。
研究生學習期間,必須接受最基本的學術研究訓練。因為科學不僅是一種靜態(tài)、嚴謹?shù)闹R體系,也是一種動態(tài)、活躍的研究活動。作為研究生,學術研究的素養(yǎng)、研究功底扎實的程度,不僅貫穿于學位論文完成的過程中,更是今后從事學術研究活動、承擔高水平研究項目不可或缺的基礎。因此,重視研究方法的基礎訓練是研究生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中的重要基點。
當下體育學研究生學位論存在的諸多問題已引起專家學者、研究生導師、培養(yǎng)院校的高度關注。黃漢升教授指出了體育學博士學位論文存在研究方法基本認識模糊、寫作不夠規(guī)范、表述不夠詳細、運用存在缺陷、移植過于牽強和名稱缺乏統(tǒng)一等六方面的方法學問題,并提出若干我國體育學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的科研方法的發(fā)展策略[4];張力為教授分析了體育學研究生學位論文普遍存在的30個問題,并在科學精神和研究取向的層面上分析這些問題產(chǎn)生的可能原因[5];馬衛(wèi)平等對我國體育學碩士論文中使用“調(diào)查研究方法”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了分析[6]。近年來筆者在評議體育學碩士學位論文中也深感研究生學術研究基礎訓練的諸多實際問題,在此稱之為“研究方法應用的基本功”問題。
我們也不妨簡要回顧一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驗收月”的情況報告,對暫緩結(jié)項成果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偟膩砜矗筛爬閺氖聦W術研究活動的基本功問題。典型的問題有:(1)內(nèi)容與主題結(jié)合不緊密或偏離主題或結(jié)構松散;(2)研究方法不夠科學,對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缺少必要的交代,或缺少總的研究結(jié)論;(3)主要概念使用混亂或界定不清;(4)缺少第一手數(shù)據(jù)或史料,數(shù)據(jù)資料陳舊或使用不當;(5)缺乏理論上的提升和創(chuàng)新,或理論深度不夠;(6)學術規(guī)范性差,引證規(guī)范性問題,引文未注明出處,或缺少參考文獻;(7)實證研究不足,樣本設計不科學,代表性不足,缺乏必要的調(diào)查研究;(8)應用對策研究未能提出可操作性強的對策建議;(9)偏離立項設計,縮小研究范圍,學風不嚴謹,格式不統(tǒng)一;(10)內(nèi)容重復,語言文字錯誤較多,統(tǒng)稿校對存在問題等[7]。
從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驗收存在問題報告的頻次來看,最為突出的問題是對“基本概念”或“主要概念”的界定。如,體育學社科基金項目《新農(nóng)村建設背景下我國“村落農(nóng)民體育”的理論與實證研究》,對“農(nóng)村體育與農(nóng)民體育”、“農(nóng)民體育與農(nóng)民村落體育”、“農(nóng)民體育與農(nóng)民體育健身工程”等幾組概念缺乏明確的區(qū)分與界定,成果給人以概念混雜之感;《中國武術國內(nèi)國際傳播的理論與對策研究》,對“武術傳播”這一關鍵概念的界定有偏差;《中國全民健身運動的心理建設功效》,對“健身”、“體育鍛煉”、“體育活動”、“身體鍛煉”等概念均沒有明確界定,相互混用。社科基金主持人和主要承擔者絕大多數(shù)都受過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如果審視這些問題,首先應該歸于在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學術研究基本功訓練存在問題。
研究生是高等學校師資的主要來源,更是體育科學研究隊伍的后備力量。任何能夠提高研究生素養(yǎng)的方法,就是促使體育科學研究大步向前的方法。臺灣學者曾嬿芬在為臺灣大學畢恒達先生所著的《教授為什么沒告訴我》一書作序中寫到:“寫一篇論文,落九枝花”。此語源于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閩南語俗諺:“生一個子,落九枝花”。意思是說,女人生一個孩子,損耗她的青春精力甚巨。她把處于寫論文階段的學生,比喻為“落九枝花”。并認為研究生大多由“做中學”習得有關寫作論文的技能與規(guī)范,由于缺乏正式的寫作訓練所造成的問題,是集體的損失,尤其是對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累積所造成的損害比對自然科學大,因為自然科學的表達方式比較有標準可尋,人文社會科學對寫作的創(chuàng)造性要求更高。該書的另一序言作者藍佩嘉認為,畢恒達先生的著作有三項使他感同身受。其一是關于研究生論文的文獻回顧變成家具型錄的評述;其二是引用資料變成剪貼拼圖,并特別強調(diào)如何適切地引用概念問題;其三是書目引注充斥疏漏錯誤。[8]說到底,仍是研究方法應用的基本功問題。
什么是基本功?比如打籃球的基本功是什么?可以說是從傳統(tǒng)的訓練方法——練功引申而來,指在籃球運動中經(jīng)常起作用的內(nèi)容的造詣,包括基本技能、身體素質(zhì)和籃球意識及素養(yǎng)等。盡管籃球界對其內(nèi)容眾說不一,但比較一致的傾向是指運動員的手、腳、腰胯、眼和意識幾方面的“功夫”。《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將基本功解釋為“從事某種工作所必須掌握的基本的知識和技能”。[9]基本功長期流傳于我國的武術、雜技、書法、戲曲等各行各業(yè)的基礎訓練中。著名畫家李可染先生從藝術的角度對“基本功”作了精辟的概括:“基本功是從十分繁復的藝術修煉的全過程中,抽出其中有關正確反映客觀真實的、最基本的、最困難的、最帶關鍵性的規(guī)律部分,給予重點集中的訓練。這是藝術創(chuàng)造前基本能力大儲備,也是嚴肅的攻堅戰(zhàn)”[10]。學位論文可能是許多研究生一生之中投入最多時間和心力的一個學術研究。學位論文的格式通常包括以下幾個部分:前言、文獻回顧、研究方法(論)、結(jié)果與討論、結(jié)論(與建議)、參考文獻、附錄。就其整個過程中的研究方法而論,突出體現(xiàn)在概念框架、定義術語、文獻引用及其學術規(guī)范等基本方面?;靖拍睢⒚~、定義、引文等這些學術論文的基本要素,似乎中學生都應該懂,不屬于研究生討論的問題,但實際上這些要素的表達和運用反映了研究生的學術基本功和學養(yǎng)的深淺。
如上所述,部分國家社科基金暫緩結(jié)項成果存在的“基本概念”問題,折射出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功訓練不夠。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陳韜文在談到國內(nèi)傳播學研究生培養(yǎng)時,認為內(nèi)地研究生聰明有余,基本訓練不足。[11]眾所周知,概念是人們認識事物的基本單元,是關于特定對象屬性的概括性認識[12]。美國著名的方法論學者格拉斯(Glaser)甚至認為,學術論文重要的是要生產(chǎn)概念。愛因斯坦也曾談到,如果沒有界定范圍和一般概念,思考就像在真空中呼吸,是不能的。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經(jīng)驗和知識正是由某些范疇和一般概念框架所建構的。所以,建立概念既是建構知識和理論體系的前提,又是進行理論分析和思辯的邏輯起點。對于理解和分析所研究問題,概念框架的開發(fā)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
概念是人們思維的產(chǎn)物,一般把“概念”、“判斷”、“推理”、“論證”并稱。從語言角度看,概念是詞項所具有的意義,通常叫做該詞項的“內(nèi)涵”。因此,概念是某種精神的、抽象的東西,是看到、聽到一定的詞項后人們在思維中所理解的東西,它本身看不到、摸不著,但卻能被看到、聽到詞項的所有人共同理解;從認知角度看,概念是事物的特有屬性或區(qū)別特征在人的思維中的反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指稱或代表不同事物。研究生必須當心,不要錯誤地使用那些在特定的時間點開發(fā)的用于描述特點現(xiàn)象的依賴于大背景的概念。例如,自1995年《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頒布以來,我國先后于1996年、2001年和2007年組織了三次全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其中以“體育人口”理論的提出和建立相應的評價標準為代表性成果;1996年、2001年公布的我國16周歲以上的城鄉(xiāng)居民中“體育人口”分別為15.5%和18.3%(不含在校學生);2007年公布的我國16周歲以上的城鄉(xiāng)居民中“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shù)比例是8.3%(不含在校學生)。上述3次全國群眾體育現(xiàn)狀調(diào)查先后使用了“體育人口”和“經(jīng)常鍛煉”兩個重要概念[13],而這兩個重要概念反映了我國群眾參加體育鍛煉程度的不同信息。
概念是構建理論、假說、解釋和預測的基石。學術論文中的“基本概念”,不僅確定了研究對象的分析范圍,成為構成命題的基本單位,更重要的是明確了論域,規(guī)定了論證的邏輯起點[14]。也就是說,概念可以看作一個想法或一種主張。如果研究生學位論文沒有創(chuàng)制或開發(fā)出符合選題的概念乃至其框架,那么研究選題就不應該進行。學位論文中通常涉及的概念可分為:(1)物體概念:包括各種物體、社會實體以及物體和實體的屬性。如:健身路徑、體育協(xié)會。(2)事件概念:包括正在進行或發(fā)生的現(xiàn)象及屬性。如:賽事旅游、體育風險。(3)關系概念:指物體、事件及屬性之間的關系。如:社會性別、球迷。(4)取向概念:反映人的心理取向和價值取向的概念。如:心理承受力、滿意度。筆者從近三年評閱的碩士學位論文來看,論文中有關“概念”方面的主要問題有:其一,核心概念、關鍵概念缺乏清晰的界定;其二,同一概念,論文前后用不同的名詞表示;其三,缺少概念化的過程,推出新名詞、新概念而無后續(xù)內(nèi)容;其四,研究內(nèi)容創(chuàng)新變成名詞創(chuàng)新?;谏鲜銮闆r,提出幾種在學位論文中處理“概念”的基本方法:
第一,概念化。學位論文中對概念認識有分歧時必須概念化。即在一致認識的條件下描述一個術語具體含義的過程。也可以說是在文獻回顧的基礎上,研究者根據(jù)自己的理解對體育現(xiàn)象或體育運動觀察而得出的比較嚴謹、具體的認識。例如,江崇民等學者關于“體育、體力活動、體育鍛煉”等概念的認識和辨析過程[15]。
第二,操作化。概念化僅僅使概念更清楚、具體,還不能滿足研究需要。還需要操作化。例如,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親。這一概念實際涉及到“第一代獨生子女”的概念。風笑天教授曾將出生在1976年至1985年之間的獨生子女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有研究者把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后的第一批子女作為“第一代”獨生子女。因而,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親實際上指的就是生育這些“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們。這一概念字面上定義并不困難,但在社會生活中要準確地界定這一批父母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是說,概念形成要經(jīng)過一個概括相關事件(思維心象)共性的過程,如上所述的概念化,但有時學術論文中還需要對概念操作化。對“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親”這一概念,其操作化就有四種:其一,2006年“北京城市獨生子女家庭風險和制度性規(guī)避”課題組將其操作為“夫妻雙方年齡在50歲以上,且夫妻至少一方退休”的獨生子女家庭;其二,王樹新等在研究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養(yǎng)老方式的選擇中將其界定為:其子女為1984年以前出生且領取了獨生子女證的父母;其三,趙莉莉?qū)⑵浣缍?出生于1952~1959年的獨生子女父母;其四,風笑天將其界定為:1948~1960年出生且只生育了一個子女的夫婦[16]。顯而易見,概念的操作化,規(guī)定了研究對象的分析范圍,體現(xiàn)著作者對問題的理解和研究功夫。
第三,維度化。維度是指根據(jù)研究者掌握的有關資料及其研究背景將概念分為不同的亞類,每類表示概念的一個具體方面或?qū)用?。例如,張力為教授的博士論文《賽前情緒的因素結(jié)構、自陳評定及注意特征》在討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賽前情緒分為自信、軀體焦慮、個體失敗焦慮、社會期待焦慮 4 個維度[17]。
研究方法的訓練其實也是一種思維方法的訓練。如上所述,概念的形成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是,當下為數(shù)不少的研究生學位論文對概念及其框架忽視或倉促形成。其中,重要的一個原因是概念的形成和開發(fā)要求某些復雜的能力和氣質(zhì)。所謂“功夫在詩外”。如抽象思維能力、對主要問題的認識和綜合、可靠的經(jīng)驗材料、現(xiàn)有理論的約束等;另一個因素是當下研究生希望“快速下蛋”而見成效,無需“理論孵化”的過程,或不太愿意追求用“理論化”開始研究工作。
當人們在日常的一般交流或在閱讀報刊或傾聽新聞傳媒等各種信息時,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概念,多數(shù)概念完全可以看做人們?nèi)粘K季S中指稱的對象或代表的事物來理解。然而,在進行科學研究的認識活動時,研究者必須對所涉及的核心概念或關鍵概念給出定義,形成明確的“研究概念”。
學位論文中定義的對象是“研究概念”,一般是指在特定的研究中給出明確定義的詞或詞組。它體現(xiàn)了研究對象或事物的本質(zhì)特征,要求內(nèi)涵和外延確切而簡要。學位論文中關鍵名詞的界定反映了研究生的基本功和訓練水平。而關鍵名詞的定義總是與每篇研究論文的主要創(chuàng)新點或貢獻之處相聯(lián)系。從學術研究來看,定義不存在絕對、唯一或最佳,只能說最適宜此項問題的研究,更確切的說適合于你的研究或本研究。筆者從近三年評閱的碩士學位論文來看,論文中有關“定義”方面的主要問題有:其一,并不是說論文所有的概念、名詞、術語都要界定,經(jīng)過學術界長期的討論對某概念在認識上已達成共識、形成了某學科體系中的科學概念、在學術交流中不會存在歧義的概念,則無需再定義;其二,定義的權威性及科學共同體認同問題。例如,盧元鎮(zhèn)教授對我國“體育概念”的界定的討論[18];其三,定義的基本方法與技術培養(yǎng)問題。學位論文中定義涉及多種形式,既可以從內(nèi)涵角度著手,也可以從外延角度著手。
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對內(nèi)涵定義形式最常用的是“種差界定法”。即種概念=種差+屬概念。從不同的認識需要和認識角度出發(fā),事物之間會顯現(xiàn)出不同的差別,并且其中許多差別都能夠把不同類的事物區(qū)別開來。學位論文中一般從事物的發(fā)生和來源、某種事物的特殊用途、事物之間的特殊關系等方面來確定種差的定義形式。例:仇軍教授的博士論文對“體育人口”的定義,是指“在一定時期、一定地域,以增進身心健康或提高運動成績?yōu)槟繕?,以身體活動為共同標志的個人所組成的社會群體”[19]。
屬加種差定義法是有局限的,學位論文還需要其他定義形式,如上文所述的概念的操作化,即操作定義。操作定義的引入是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里奇曼(P.W.Bridgman)分不開的,他在《現(xiàn)代物理學的邏輯》一書中提倡操作主義,認為:當且僅當在所討論的情形下,一組特定的操作能夠?qū)е绿囟ǖ慕Y(jié)果,才能把被定義的概念正確地用于此情形。[20]由于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對一些重要術語的傳統(tǒng)定義常常引起麻煩和混淆,故而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更多使用了操作定義。近年來,我國諸多體育學研究生學位論文對“核心概念”嘗試采用了操作定義的方法。
對文獻的選用可以反映出作者的學識、判斷能力、甚至是學風,也是研究方法基本功的又一體現(xiàn)。文獻引用的主要目的是使研究者和讀者了解以前的研究與該研究有何聯(lián)系,包括了解以前研究的優(yōu)點和不足。[21]哈特在其《如何進行研究文獻回顧》一書中指出:“對研究文獻的回顧是你的學術研究和寫作所必需的部分。要想使你的學術有所發(fā)展進而成為這一領域的專家學者,你就必須重視研究文獻的回顧”。[22]研究生學位論文中,導師應要求學生在沒有完成必要的文獻綜述之前,不可以確定問題的定義或具體的研究目標[23]。
文獻回顧不是讀書報告,不要把閱讀過的相關文獻通通列出來。所以寫文獻是為了使用(use)它,而非用來展示(show)。研究生經(jīng)常看了許多文獻之后,舍不得放棄,又深怕別人不知道他已經(jīng)念了很多書,所以寫了一大堆與論文沒有緊密關系的文獻。[8]學術的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對于科學來說,“新”總是在“舊”的事物中發(fā)生出來。合理的學術引用,是學術職業(yè)化程度的衡量尺度,而這些又得益于高層次的教育與訓練。一個相關的注意點是,在沒有真正閱讀文獻時不要注明一個觀點的資料來源。筆者從每年的研究生論文評閱中發(fā)現(xiàn),多數(shù)研究生試圖走捷徑,借助別人對原始文獻的解釋來綜述,實質(zhì)上與原始文獻大相徑庭。畢恒達先生在其著作述及至此,提出了對該問題處理應切記的三個原則:其一,能夠回到原典本身,就閱讀原典,除非語言不通或找不到原典;其二,記得將概念提出的貢獻歸給原創(chuàng)者,也就是說即使你沒有閱讀原典,但在正文中可以說明是誰首先提出這個觀點;其三,要讓讀者知道你究竟閱讀的是哪一篇文章,讀者自然也就有足夠資料能夠回溯到最前面原始文獻。[8]因而,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頒布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范指南》強調(diào):“對于思想和學術體系的認真梳理,清楚地區(qū)別原創(chuàng)與轉(zhuǎn)述,是一個研究者應具備的基本功”[1]。其實研究者必須給讀者的訊息有二:一個是概念的原創(chuàng)提出者;一個是作者資料取得的來源。
“學術引文規(guī)范是關于文獻引用內(nèi)容、引文標注及著錄規(guī)則及要求。通曉這些規(guī)則和要求,是學術研究、論著寫作的基本功?!盵24]近年來媒體報道有些學者和研究生學位論文出現(xiàn)了抄襲、剽竊、拼湊、偽造注釋、數(shù)據(jù)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和學術失范現(xiàn)象。除了有些明知故犯外,相當一部分學者和研究生是由于缺少對學術規(guī)范的無知和基本訓練所造成的。
國際有關期刊統(tǒng)計表明,有250種以上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參考文獻著錄的基本方法:我國的國家標準是《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 7714-2005),規(guī)定采用“順序編碼制”和“著者-出版年制”二種。[25]“順序編碼制”又稱“溫哥華(Vancouver)體系”,源于1978年1月19種國際醫(yī)學期刊的編輯為了統(tǒng)一及簡化參考文獻的編排而于加拿大溫哥華集會,并制定向這些期刊投稿的統(tǒng)一要求,其中對參考文獻的要求是“順序編碼制”。其特點是根據(jù)正文中的文獻序號很快找到文獻書目中相應的文獻,不便之處是增刪引文會導致引文序號的混亂;[26]“著者-出版年制”又稱“哈佛(Harvard)體系”,最初由哈佛動物學實驗室主任馬克(Mark)教授于1881年構建,并被哈佛比較動物學博物館的圖書館采用。其特點是正文中文獻標注由著者姓氏與出版年構成,文獻的標注符號永遠不變。由于文獻沒有編號,容易增刪,對于作者很方便,缺點是引用大量文獻時,讀者常需要跳躍多行引文標注才能連接到正文而影響到注意力和閱讀速度,且占用更多版面[27]。
不同學會或出版機構對引文體系的要求差異很大。在出版界久負盛名的《芝加哥出版手冊》強烈主張采用“著者-出版年制”,而國際生物醫(yī)學期刊聯(lián)盟則倡導采用“順序編碼制”。各高校對研究生學位論文有自己的規(guī)定,但學位論文必須符合國家標準的規(guī)定,并倡導同一論文采用一種體系而不能混用?,F(xiàn)實的情況是同一學位授予單位乃至同一導師的研究生,僅此一點就十分亂用。難怪改革開放三十余年后,多數(shù)研究生仍然未能與世界體育科學學術平等對話。研究生的狀態(tài)反映出師資、課程和訓練的不足。如果想較快提升體育學研究生的科學素養(yǎng),必須大幅度提升科學研究基本功訓練的廣度、深度和質(zhì)量,提升訓練水平是改變現(xiàn)狀的必由之路。
研究方法的學習和應用,是磨刀與砍柴的關系。一篇好的學位論文,不僅需要作者掌握和運用專業(yè)知識,同時還需要具備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文字表達等基本功。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華人管理學家徐淑英教授認為,科學研究的目的是執(zhí)著于尋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茖W的研究方法確保了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是接近于真理的,這也是所有科學研究應該達到的嚴謹性(rigor)標準。[28]因而,強化對研究生科學研究方法的訓練,樹立正確的學術理念和對科學目的的正確理解,涵養(yǎng)科學精神,才能真正練就學術基本功。研究方法畢竟是一種工具,一種形而下之器,而科學精神是一種追求真理的精神,是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無偏見、系統(tǒng)、認真、嚴謹、規(guī)范,這些都是涵養(yǎng)研究生學術功夫的重要基石。
[1]編寫組.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規(guī)范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埃斯特爾·菲利普斯,等.怎樣獲得研究生學位——研究生及導師指南[M].余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趙炬明.博士論文的作用與性質(zhì)[J].復旦教育論壇,2005,3(1):34~45.
[4]黃漢升.體育科學研究的方法學探索——基于中國體育學300篇博士學位的調(diào)查與分析[J].體育科學,2009,29(9):3~17.
[5]張力為.研究生論文30忌[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8(315):647~649.
[6]馬衛(wèi)平,覃立.對我國體育學碩士論文中使用“調(diào)查研究方法”的分析與反思[J].體育科學,2007,27(12):71 ~76.
[7]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辦公室.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成果驗收情況報告[EB/OL].http://www.npopss-cn.gov.cn/GB/219539/219540/index.html.
[8]畢恒達.教授為什么沒告訴我[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9]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5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10]中國畫研究院編.李可染論藝術[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0.
[11]支庭榮,張蕾.傳播學研究方法[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8.
[12]張巨青.科學理論的發(fā)現(xiàn)、驗證與發(fā)展[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13]國家體育總局.2007年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現(xiàn)狀調(diào)查公報[R].2008.
[14]叢湖平.論體育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認識問題[J].體育科學,2010,30(12):3 ~11.
[15]江崇民,等.中國城鄉(xiāng)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程度評價的辨識[J].體育科學,2009,29(5):24 ~31.
[16]風笑天.第一代獨生子女父母的家庭結(jié)構:全國五大城市的調(diào)查分析[J].社會科學研究,2009(2):104~110.
[17]張力為.賽前情緒的因素結(jié)構、自陳評定及注意特征[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18]盧元鎮(zhèn).評“我國體育概念的界定”一文的常識性錯誤(之一)[J/OL].2011-02-21.http://www.tiyuol.com/bbs/viewthread.php?tid=12914&extra= &page=1.
[19]仇軍.中國體育人口的理論探索與實證[D].
[20]陳波.邏輯學十五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1]唐·埃思里奇.應用經(jīng)濟學研究方法論[M].朱鋼,譯.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1986.
[22]Hart,Chris.Doing a Literature Review:Releasing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Imagination[M].London:Sage.1998.
[23]鄭旗.體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
[24]葉繼元.學術規(guī)范通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5]中華人民共和國質(zhì)量監(jiān)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家標準管理委員會.文獻后參考文獻著錄規(guī)則(GB/T 7714-2005)[S].2005-10-01.
[26]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manuscripts submitted to biomedical journals[J].JAMA,1993(269):2282 ~2286.
[27]Chernin E.The“Harvard system”:a mystery dispelled[J].Brit Med J,1988(297):1062~1063.
[28]任勝利.英語科技論文撰寫與投稿[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29]徐淑英.中國管理研究的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N].光明日報,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