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潤清
教育,不是實現(xiàn)功利目標的手段,乃是為實現(xiàn)人類的幸福搭建階梯;教育,不是把真理教給學生,而是養(yǎng)成他們追求真理的品格。當他們把追求真理當做成長的動力,那他就真正擁有了獲得幸福的能力和成功的可能。把謀求個體的幸福作為教育的出發(fā)點,把幸??鞓纷鳛楹⒆咏】党砷L的標志,再加以合理的教育和引導(dǎo),孩子就會朝著我們所希望的目標發(fā)展,他會成為這個社會合格的一員。這就如我們春天撒下種子,給以關(guān)心和養(yǎng)護,到了秋天,就自然會獲得收成一樣。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yīng)該為實現(xiàn)這個目標做些什么呢?
首先,培養(yǎng)獨立意志,健全人格
獨立意志是一個人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有決心和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人的性格中有先天因素的差異,也有后天形成的差異;有性格類型的差異,也有表現(xiàn)方式的差異。而獨立意志是可以存在于所有人身上的人格特征,而且是一個人應(yīng)該具備的性格特征。它主要是靠后天的培養(yǎng)。
做父母或老師的,總是認為自己才是真正關(guān)心孩子成長的人,而且也只有自己的關(guān)心才是明智的、合理的。其實,最關(guān)心孩子的是他自己,他知道自己怎樣才最快樂,才更能獲得別人的認可,才能成為社會合格的一員。他確實沒有成人的社會經(jīng)驗,但他有學習的本能,有生長的力量,有自我矯正的能力,有勃勃的生機。在成長的過程中,錯誤并不總是有害的,那正是成長的代價和動力,是成長必須要經(jīng)歷的步驟。青少年時期無意中犯下的錯誤不是致命的,如果說還不致造成嚴重的后果,我們就該讓他們在跌倒以后學著自己站起來。當他為自己的獨立進行斗爭、與大人的意志有所沖突時,他就是在學習自覺地為自己的決定、行為負責。這時,他的“不聽話”也許只是少穿了一件衣服、考砸了一次試,結(jié)果是得了一次感冒、挨了一頓批評,但這樣的錯誤造成的后果微不足道,而他從中得到的收獲則無法去估量。他會客觀地分析自己有沒有錯,錯在哪里,如何糾正自己以后的行為,等等。從中他就學會了很多東西。假如我們因為怕孩子犯錯而禁止他的行為或不允許他自己做決定,他的錯誤率是降低了,但同時,成功率也相應(yīng)地降低了。哪一個孩子在學走路時不是摔了無數(shù)跤?哪一個孩子在開始學說話的時候不是咬字不清、語無倫次?但沒有這些失敗或錯誤,就沒有他后來的成功。說孩子失敗得起,因為失敗或錯誤對他來說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這時他的責任就是成長,他主要是對自己負責,還無須對社會、對他人負責,錯誤就是成長本身。但當他成人,必須自己做決定并肩負起對社會與他人的責任時,他就要盡力避免錯誤。可以這么說,小時候犯錯越多,長大了犯錯的可能就越少。所以,不怕孩子犯錯,不怕他失敗,他的錯誤或失敗只對他本人有意義,讓他為自己做主,讓他自主地成長,讓他在小的時候就經(jīng)受些風雨以增強抵抗力、磨煉意志,他會長得更結(jié)實、健康。
很多時候,我們老師和家長希望孩子們飛得高,飛得遠,可是如果沒有在起始階段訓練好他們獨立飛翔的本領(lǐng),更沒有奠定好飛翔的素質(zhì),我們的愿望能那么輕易實現(xiàn)嗎?我們的愿望再美再強烈,孩子如果沒有獨立意志,我們的風箏線再長,他們也不敢飛出去;如果沒有健全的人格,我們的風箏再結(jié)實,也不會經(jīng)得住浮塵和風雨的沖擊……所以,獨立意志和健全人格,是孩子們飛翔的輔翼。
其次,學會愛人,用心感恩
教育工作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喚醒每一顆學生的心,使他們都沐浴在愛的陽光里,讓他們享受著情感的滋潤。給學生以愛心,與他們進行心靈的溝通和愛意的融合,來喚起他們的求知欲望。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家庭成員的過分寵愛、嬌慣,使他們大多缺少愛心,即使對自己的父母,他們也不懂得愛,他們根本不能理解父母生活的艱辛,更不懂得珍惜。有部分學生甚至從心理上抵制接受這方面的教育,因此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愛”,讓他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學習,這種做法很有必要的。
舊教材高中語文第一冊有篇課文是史鐵生的 《我與地壇》。課文節(jié)選的是其中的兩部分,第二部分是寫母親的,這一部分寫得最為感人。文中,作者回憶了自己雙腿殘廢后與母親在一起的一段生活經(jīng)歷。開始,作者是不理解母親的,只是時刻想著自己的不幸的命運——十九歲的時候突然雙腿殘廢;等到他真正讀懂母親,知道“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以后,母親卻已經(jīng)永遠地離開了他。文中還有這樣一段敘述:“在我的頭一篇小說發(fā)表的時候,在我的小說第一次獲獎的那些日子里,我真是多么希望我的母親還活著。我便又不能在家里呆了,又整天整天獨自跑到地壇去,心里是沒頭沒尾的沉郁和哀怨,走遍整個園子卻怎么也想不通:母親為什么就不能再多活兩年?為什么在她兒子就快要撞開一條路的時候,她卻忽然熬不住了?莫非她來此世上只是為了替兒子擔憂,卻不該分享我的一點點快樂?她匆匆離我去時才只有四十九歲呀!”作者表達的對母親的愛是深重而沉痛的,那種失去了才明白當初的擁有是多么的珍貴,現(xiàn)在即使想擁有也已經(jīng)晚了的、作者把那種痛悔不已的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讀來特別感人。所以,在講到這段時,我就讓學生們對照自己現(xiàn)在的生活,思考:在生活中該不該體諒父母,該不該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愛,該不該好好學習?接下來,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我播放歌曲《白發(fā)親娘》,同時我觀察學生的表情變化。我發(fā)現(xiàn),好多學生都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我想,這節(jié)課“愛的教育”效果如何,該是不言而喻了。
而這些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又該如何去培養(yǎng)呢?
我們總希望能從哪本書中找到一種現(xiàn)成的方法,教給我們怎樣教育孩子。其實,這個世界上沒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方法,適合于他用的未必適合你用。方法是重要的,但方法不是學來的,而是悟來的。別人的方法可以給你以啟發(fā)、給你以提示,但你不可能照搬。特級教師是令人羨慕的,每個老師都希望自己的教學也能達到特級教師那樣的效果。于是觀摩教學,特級教師的詳細教案也出版了,你可以按照特級教師的教案亦步亦趨地學樣,但終于是沒有學好,達不到特級教師的效果。為什么會這樣?說明在具體的方法之外,還有一種內(nèi)在的東西在起作用,而這種東西是學不來的。
那么這種東西究竟是什么呢?是一個人的綜合素質(zhì)、綜合水平,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庇衷疲荷斫讨赜谘越獭_@些都是日常生活的道理,說起來大家都懂,但做起來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世上沒有哪一種教育孩子的方法是通用的,是萬能的。如果說有,那就是教育者(父母、教師)的人格影響,教育者以自己的學識、修養(yǎng)、操守、行為無聲而形象地為孩子樹立了一個榜樣。這種影響,有時甚至想不出來是有什么方法的,但在長期的潛移默化中,孩子就得到了最深刻的教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高明的教育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教育,也就是使受教育者不覺得這是在教育我,但已經(jīng)達到了教育的目的。人格的影響就是這樣的教育,是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育的任務(wù)。我們教育者不能單純地施加“教”,更不能一廂情愿熱情滿滿地期望孩子“學”。古人云“教學相長”,也就是說教學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一定要在教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我在教你,同時也從你那里學到了許多東西。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該如此。這樣,我們的教學就會化被動為主動,就要輕松許多了。
對教師,我們常常說:要教給學生一碗水,你自己就要有一桶水。一個老師,先做好“儲水”的準備,然后從此就可以“為人師表”了。但現(xiàn)在看來,這已經(jīng)遠遠不夠了。不要說孩子并不僅僅接受你那一碗水,就是你那一桶水,也是很容易就被蒸發(fā)干了。教師職業(yè)是最有創(chuàng)造性的職業(yè),因為他不是簡單的重復(fù)勞動,他面對的是有著無限豐富性和不穩(wěn)定性的生命個體。這就要求老師不能按照一個固定的模式來對待他們,而要根據(jù)每個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這對老師的能力、學識、修養(yǎng)等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我們教師在教學中也要不斷地提高自己,時常給自己充充電,這對自己來說是一個成長的過程,對社會來說是一種適應(yīng)發(fā)展的需求。當老師的人格對學生形成影響時,學生也在影響著、塑造著老師。所以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其實是互相教育、共同成長的關(guān)系。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過:“用愛心去彌補才能,是勝過用才能去彌補愛心的?!蔽蚁M覀兊慕逃?,一定要做一個學生喜歡的富有愛心、富有才華的老師,盡我們所能地挖掘?qū)W生身上的閃光點,點燃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把教學真正做到實處,不是單純的知識的傳授,而是心靈的對話,愛的溝通,人格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