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謐 林 艷 王凝寒
宣發(fā)膜原法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0例※
田 謐1林 艷2王凝寒3
(1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長春130021;2深圳市龍崗區(qū)中醫(yī)院,深圳518116;3吉林省肝膽病醫(yī)院,長春130062)
目的 觀察宣發(fā)膜原法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的臨床效果。方法 共40例,治以宣發(fā)膜原法,藥用抗乙達原飲治療,連續(xù)服用6個月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總有效率為92.5%,綜合療效判定總有效率為80.0%。結論 宣發(fā)膜原法治療CHB效果顯著。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宣發(fā)膜原法;抗乙達原飲;中醫(yī)藥療法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簡稱慢乙肝),是由于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而引起的一種肝炎,是一種全球性的疾病。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報道,全球大約有20億人曾感染過HBV,其中約3.5億人成為慢性HBV感染者,每一年大約有100萬人死于因感染HBV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發(fā)性肝細胞癌[1]。而據(jù)我國的CHB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顯示,1~59歲普通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為7.18%,5歲以下兒童的HBsAg攜帶率為0.96%,由此可推算出我國現(xiàn)有的慢性HBV感染者約0.93億,其中CHB患者約0.2億[2]。西醫(yī)學尚無根除HBV的方法,而中醫(yī)藥則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F(xiàn)將筆者采用宣發(fā)膜原法治療CHB的體會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共40例,均為吉林省中醫(yī)藥科學院肝膽科于2012年1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CHB患者,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24~65歲,平均43.9歲;病程1年~15年,平均6.5年;病情程度:輕度31例,中度9例。全部患者均排除合并其它病毒感染或肝病,亦排除糖尿病、高血壓、肺結核的可能。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2]①病史:有乙型肝炎病史,或HBsAg陽性超過6個月。②癥狀:倦怠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肝腫大,部分患者可有黃疸和發(fā)熱。③理化檢查:肝功能檢查顯示肝功能受損,ALT持續(xù)或反復異常,或肝組織學檢查提示肝炎病變。
1.2.2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 邪伏膜原證:主癥: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脅肋疼痛,煩熱;次癥:口干苦,倦怠乏力,或有寒熱往來,食少納呆,小便黃,大便秘結或稀溏;舌脈: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而數(shù)。
1.3 治療方法 治以宣發(fā)膜原法,藥用抗乙達原飲治療,組成如下:檳榔15g,厚樸10g,草果15g,知母10g,白芍20g,黃芩15g,甘草9g,柴胡10g,丹參20g,藿香15g,黃柏10g,梔子5g,荷葉10g,五味子15g。每日1劑,水煎取汁200ml,100ml/次,2次/日,口服。連續(xù)服用6個月為1個療程,共觀察1個療程。
2.1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3]記錄惡心嘔吐、脘腹脹滿、脅肋疼痛、煩熱、口干苦、倦怠乏力、食少納呆等主癥及次癥,其中無癥狀記0分,主癥輕、中、重分別記2、4、6分,次癥輕、中、重分別記1、2、3分,舌脈不記分。臨床痊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N≥95%;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N<95%;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N<70%;無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N<30%。
2.2 綜合療效判定標準[3]臨床治愈: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肝脾無腫大或回縮,肝區(qū)無叩痛及自主痛,肝功能恢復正常,HBeAg、HBsAg、HBV-DNA均轉陰;有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肝脾腫大穩(wěn)定不變,無明顯壓痛及叩擊痛,肝功能恢復正?;蜉^治療前異常值下降50%以上,HBeAg、HBsAg、HBV-DNA有1項或2項轉陰;無效:臨床癥狀、體征及理化檢查等指標未達到上述指標者。
2.3 結果 治療1個療程后,中醫(yī)證候療效:臨床痊愈17例(占42.5%),顯效11例(占27.5%),有效9例(占22.5%),無效3例(占7.5%),總有效率為92.5%。綜合療效:臨床治愈10例(占25.0%),有效22例(占55.0%),無效8例(占20.0%),總有效率為80.0%。
CHB屬中醫(yī)學中“脅痛”“黃疸”等范疇,其感染HBV后的表現(xiàn)與中醫(yī)學“邪伏膜原”證候十分相似,其病因病機是外感濕熱疫毒,入里后伏于半表半里、膜原之間,不易消除,濕邪阻礙氣機,熱邪耗傷津液,疫者具有傳染性,而毒邪壅滯則可對人體造成巨大傷害。故此,筆者擬治以宣發(fā)膜原法,在前賢吳又可達原飲的基礎上,結合臨床經(jīng)驗及現(xiàn)代藥理研究,自擬抗乙達原飲一方,該方以達原飲(檳榔、厚樸、草果、黃芩、知母、白芍、甘草)為主方,清里解表,透達
膜原,透達膜原之濕熱邪氣;伍以梔子柏皮湯(梔子、黃柏、甘草)以增強清熱利濕之力;柴胡和解少陽,清熱疏肝,藿香、荷葉和中止嘔、化濕,丹參活血化瘀、涼血,五味子養(yǎng)陰生津,以防熱邪耗津及熱藥傷陰之弊。全方共奏宣發(fā)膜原,清熱利濕,解毒活血之效。藥理研究顯示,五味子、甘草有一定的抗HBV作用,而白芍、柴胡、丹參等均有一定的保肝、降酶、保護受損肝細胞、抗肝纖維化的作用[4]。
總之,治以宣發(fā)膜原法,采用抗乙達原飲治療CHB,可顯著改善癥狀,保護肝功能,抗病毒,副作用小,效果顯著。
[1]歐松,孫克偉.參仙乙肝靈聯(lián)合阿德福韋酯治療慢性乙型肝炎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0,30(9):194.
[2]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S].胃腸病學,2011,16(6):351.
[3]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S].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0-151.
[4]趙蘭才,吳丹明.簡明中西醫(yī)結合消化病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50-63.
10.3969/j.issn.1672-2779.2013.21.006
1672-2779(2013)-21-0013-02
蘇 玲
2013-08-14)
吉林省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科技項目[No:201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