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邁進21世紀的門檻時,我們感受到了作為教育工作者所肩負的重大責任。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人們的思想觀念發(fā)生了深刻變化,教育工作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在不降低德育目標的要求下,積極探索和研究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實效性的新途徑。 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這表明教師和學生之間,只是單純的傳遞信息、教授知識和接受信息、學習知識的關系。因此,學生就很少能夠學會從其他渠道獲取信息、獲得知識,教師在掌握知識、教授技能、傳播道德等多方面占主導地位。而今,科學技術在飛速發(fā)展,使得計算機等各種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教學中來,學生獲取信息、獲得知識的渠道逐漸增多,但教師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的職能狀況并沒有改變。這就要求教師要以各種方式引發(fā)學生積極學習的興趣。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情感呢?
一、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學生積極情感的體驗
兒童的心理與成人不同,讓他們接受新事物時,要注意情境的創(chuàng)設。這就要求教師要把概念性的講述與具體的范例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讓學生易于接受,并能轉化為自己本身的物質。在班集體中,教師可以用集體的榮譽感,來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的良好情境。一個良好的集體,會凝聚著一種活潑健康、文明向上的精神力量。教師可以利用這良好的力量,及時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美育的教育,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舉行形式多樣的班會、少先隊中隊會活動以及一些興趣活動等等,讓學生切實感到在班集體中有著積極奮進的力量。在生活中,教師還可以利用身邊人和事,及時進行情感教育。在思想品德課中,講述了不少有關道德、品德方面的內容,也記述了這樣或那樣的道理,學生們會普遍認為“知識都是從書本上得來的”,而往往忽視了身邊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教師就要聯(lián)系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惡、丑,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并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接受正確的教育,培養(yǎng)積極向上的情感。
在教師的教學活動中,還可以利用優(yōu)秀的影視節(jié)目片段,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影視節(jié)目最能讓學生全身心地接受,觀看有益身心的影視節(jié)目,既能增長學生的知識,開闊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還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教師在教學、教育過程中,要注意提高學生的認識,豐富學生的知識,讓他們從自身樹立起是非觀,培養(yǎng)辨別好與壞、美與丑、善與惡的能力和情感,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
二、在學習實踐中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積極的情感
學習實踐是學生積極情感的源泉,也是我們教師培養(yǎng)學生積極情感的最終目的地。平時我們常說的“知、情、意、行”,重點在于“行”,而“行”又必然要有“情”作為保證。由此看來,積極情感與教學實際和學習實踐是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的。在學習知識的實踐中,通過勤奮的努力、克服困難,能夠培養(yǎng)學生樂觀精神,從而逐步感受到“快樂地學習、健康地成長”;在勞動實踐中,能夠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從而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到——“勞動最光榮”的意義;在班集體的活動實踐中,能夠讓學生樹立起主人翁的責任感,從而逐步形成——“我是集體的一員”,“我愿意為大家服務”的奉獻精神。
心理學中這樣講: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所持態(tài)度的體驗。它與學習的動機、認知的興趣、意志品質以及性格等非智力因素一樣,對學生的學習都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心理學的研究也表明,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一般都要遵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持之以恒”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社會經驗、思維、智力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我們不可能通過講授專業(yè)、高深的心理知識、道德概念使學生獲得認識,而只能采用“寓教于教”的方法,以情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他們獲得真正的認知,并且能夠把自己的認識,充分運用到自我實踐中去,以此來指導自己的行為。
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要求教師不再是單純的信息傳遞者、技能的教授者、道德的傳播者,他同時要成為學生的學習中的同伴、教學活動的中組織者、學生學習過程的支持者和幫助者……教師工作,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要創(chuàng)設出輕松、和諧的教育環(huán)境,建設積極、健康、文明的良好的班集體風貌,認真做好思想教育工作,真正當好教學工作中的設計者、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指導者、教學管理的組織者以及學生學習生活中的好伙伴。在促進學科研究,深入發(fā)展的同時,提高思想品德課的教學質量。
?。ㄌ粕绞袨纯h樊各莊學區(qū)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