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低年級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語言凝練、意境悠遠、情感豐富等特點。《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提出如下目標:“誦讀兒歌、童謠和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該目標從“語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對低年級學生如何學習詩歌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這三方面要求也正與詩歌的三大特點相對應。教學中,如何針對特點采取相應策略,使兒童詩的教學達到目標中提出的要求,是每一個教師必須認真思索的問題。
葉圣陶先生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覺親?!眱和姷膭?chuàng)作同樣源于生活,作者在此時被此景所觸發(fā)而生的情,融成筆端簡單的幾句詩,其思維的跳躍往往較大,相應的留白較多,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但讀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領其情。這些特點值得教者認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則處理時易陷入蜻蜓點水式的簡單化之中。加上低年級學生理解時往往只能就字論字,就句讀句,難以從整體加以把握。這就更需要教師善于捕捉詩中空白,作層層鋪展,為學生搭建“入境”的階梯,讓學生一邊走進文本,一邊獲得體驗。但走進文本后,還要跳出文本,進行基于個體體驗基礎上的個性的升華與張揚,即發(fā)學生“自己之聲”。信息技術的使用,對于學生詩歌學習起到重要輔助作用。
一、指導朗讀,體會思想感情
朗讀無疑是詩歌教學重要的教學手段,應貫穿于整個課堂。引入多媒體范讀,容易把學生帶入美妙的詩歌意境中,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在教學《影子》時,在學生初讀的基礎上,運用多媒體那聲情并茂的朗誦,讓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有感情地朗誦起來。在此基礎上,教師進行相應的朗讀指導。而在這時進行的個別朗讀,好的同樣可以起示范作用,不足的更可以和多媒體范讀進行比較而得到有效糾正。而此時齊讀,讓每個學生參與,增強了對詩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朗讀能力的提高。
多媒體集文字、圖形、影像、聲音、動畫于一體,組成一個交互系統(tǒng)。在輔助教學中,能把抽象的而又隱含的詩意用聲像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語言環(huán)境中欣賞詩歌,感悟、體會詩歌所蘊涵的人文美。如教學《靜夜思》時,在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哀怨纏綿的古箏聲中,出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在一輪明月照耀下,詩人李白孑然一身,佇立在床前。他望著天上的明月,在深深地思索著什么。伴隨著畫面的切換,以及聲情并茂的朗誦,又以字幕在恰當時機出示相應的詩句。在學生理解了詩意以后,教師針對畫面適時提問:“佇立床前的李白,他在想些什么?”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討論,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然后進行班級交流。經(jīng)過討論,學生深刻體會到: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xiāng)之情。
二、激發(fā)興趣,陶冶審美情操
多媒體技術可以將靜態(tài)的、呆板的畫面變成動態(tài)的、生動的情景,一些比較抽象的,離兒童生活經(jīng)驗較遠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教學。例如《小小竹排畫中游》,小朋友們沒有到過江南,體會不到江南魚米之鄉(xiāng)的美,運用多媒體播放江南的風景,使學生身歷其境,更能體會作者對家鄉(xiāng)的贊美之情。再如《四季》這個作品描述出美麗的春天,熱烈的夏天,豐收的秋天,童話般的冬天,但憑兒童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靜態(tài)的畫面難以達到應有的效果,而運用多媒體技術,配上輕柔舒緩的鋼琴音樂背景,詩情畫意的教學情景,兒童的注意被吸引了,兒童的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就能積極主動地把聽到、看到的景象告訴他人。情景交融,有聲有色的活動可以讓兒童充分感受到散文詩的意境,感受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對啟發(fā)兒童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是大有好處的。
運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可以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有著“粉筆+黑板”所遠遠不可比擬的教學效果,強化了直觀教學的作用,調動了學生的聽覺、視覺參與感知,激發(fā)了學生求知欲。詩歌都在著力表現(xiàn)意境之美,恰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正是引導學生感悟美和鑒賞美的極佳手段。多彩的畫面、優(yōu)美的音樂、聲情并茂的配音,把學生帶入一幅幅美麗的畫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壯觀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寧靜幽雅之美……無處沒有美,美的形象,美的情懷呼之欲出,躍然紙上。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電教媒體傳遞、變動、再現(xiàn)作用,讓詩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學生的感覺器官,這樣有利于將學生帶入詩中所描繪的藝術境界,感悟美,鑒賞美,表達美。如在教學《雪地里的小畫家》時,師生共同進入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的資料室,點擊視頻動畫,隨即在學生眼前出現(xiàn)了一幅幅動態(tài)畫畫: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群小動物在快樂地玩耍,他們身后是一幅幅優(yōu)美的畫。他們激情高漲,思維活躍,已經(jīng)自然而然地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了。這樣,學生從一開始就帶著強烈的求知欲進入了知識的殿堂。
三、變革學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信息技術進入詩歌教學的課堂,表現(xiàn)出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要求教師在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不斷變革學生的學習方法,把信息技術作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認知工具與情感激勵工具,促進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的變革,從而達到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目標。例如:學完了《比尾巴》,學生通過自讀、自悟、交流,對詩歌有了充分的領悟,教師此時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作愿望,讓學生的感悟產(chǎn)生質的飛躍。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學生創(chuàng)作關于動物尾巴特點的小詩,讓學生完全融合在詩的意境之中。
詩情、詩意、詩心潛藏在每一個人的心中,當然我們的教學目標不是要培養(yǎng)多少詩人,但應該讓他們愛詩、讀詩,我們的課堂里應該賦予他們文化的氣息。以“讓我們的教學蒙上一層文化的色彩和詩性的光輝”“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發(fā)展健康個性,形成健全人格,就必須增加語文課的文化內(nèi)涵”為理念,開展詩歌教學,讓兒童從小接觸詩歌,可以在兒童稚嫩的心田里播下美的種子,讓兒童從小懂得學會用一種審美的目光來看待周圍現(xiàn)實的生活,不斷增強兒童抵御社會上種種庸俗實用市儈現(xiàn)象的侵襲的能力。教師應利用信息技術為兒童完整地欣賞詩歌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盡可能地讓兒童身臨其境,采用有效的教學方法與策略。唯有這樣,才能真正組織好詩歌的教學活動,讓詩歌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功能。
?。ūR龍縣第三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