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中的英雄被問到姓名時,常放出一句莫名其妙的話,“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灑家某某的便是!”聽起來豪氣萬丈,卻又不知這豪氣何自,更名改姓與“大丈夫”之間又有什么關(guān)系?
姓,在一個人出生前就注定,是家族的標(biāo)志;名,則是出生以后由族中父老所起,受之父祖。姓是家族的尊嚴(yán),名是個人的尊嚴(yán)。但是姓可以改,名也可以改,改名更常見。
史籍上記載的改名,總出于君王?,F(xiàn)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在中國出現(xiàn)得很晚。依周代的封建古制,天子富有天下,諸侯立國,大夫立家。以后就成了家有家長、國有國君,家大了就是國。帝王們凌駕于家法、國法之上,為所欲為,揮手之間即可族滅千口之家,至于為臣子們改個名字,污辱其尊嚴(yán),更是天經(jīng)地義。
西晉之后的“五胡十六國”,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后的混亂時代,以至于前世的三國、后世的五代十國,與之相比竟仿佛太平治世。
其時中國北方諸路“六夷”如同走馬燈一樣你來我往,有個向來盤踞在遼西冀東的鮮卑政權(quán),后來曾數(shù)度控制中原,史稱“前燕”。前燕景昭帝慕容,是慕容之孫、慕容之子。作為慕容氏的子孫,慕容雖沒有祖、父的雄才大略,但他抓住時機排闥中原,卻也開創(chuàng)了鮮卑慕容的大局面?!顿Y治通鑒》中就有幾處慕容為下屬臣子更名的記載。
將軍宋晃是慕容手下大將,駐扎在冀東一帶。當(dāng)中原后趙勢力最強盛時,石虎的大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向東攻城拔寨,宋晃迫于形勢,獻(xiàn)城投降。此后,慕容氏全力反攻,將失地一一收回。叛臣宋晃只得東奔高句麗,但沒多久高句麗也被慕容鮮卑攻克,高句麗王只身逃奔,連自己的母親也被鮮卑俘獲,宋晃也成了戰(zhàn)俘。
在那個動輒成千上萬坑殺降卒的時代,叛臣宋晃卻幸運地活了下來。饒了宋晃一命的正是慕容氏,或許是想讓宋晃重新做人時永遠(yuǎn)記得開明圣上的寬赦,他把宋晃的名字改作“宋活”。這是有文字記載的慕容第一次為臣子改名,這次改名還有些道理,畢竟宋晃叛變在先,改名強過殺頭。
此后,慕容大軍繼續(xù)向西攻略,打到勃海時,遇到了固守堡壘拒絕投降的逄約。慕容軍中的封奕與逄約是舊交,派人給逄約捎話,說大家本是鄉(xiāng)親,兩軍陣前也可以好好聊聊。于是逄約出壘,騎馬在陣前與封奕談家常。談著談著,封奕把逄約引到自己陣邊,預(yù)先設(shè)伏的武士策馬馳出,將逄約生擒回營。
逄約名字中的“約”字,有誠守信諾的含義。此時守信用的逄約卻被封奕使詐,從而無奈投降。慕容于是把逄約改名叫“逄釣”,他這次改名改得簡約,僅改動一個偏旁就記錄了整個故事,這是一次揶揄的改名。
慕容把第三次改名的權(quán)力運用到了自己的兄弟身上。前燕文明帝慕容認(rèn)為自己的第五子才干非凡:“闊達(dá)好奇,終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就給他起名叫“霸”,希望日后這霸氣十足的兒子繼承衣缽。
但慕容霸是第五子,依例不能成為“世子”,最終還是由第二子慕容繼承了王業(yè)。因慕容霸年少時曾從馬上摔下,折斷了牙齒,承業(yè)以后的慕容便為這位才能遠(yuǎn)勝自己的弟弟改名叫“缺”。盡管慕容對外聲稱改此名是仰慕古賢人缺之意,實際則因為他無法掩飾對慕容霸的嫉恨與厭惡,以改名相辱。
不久,慕容又依據(jù)當(dāng)時的讖記,將“缺”字改成“垂”字?!按埂边@個字不好,不吉祥,少見于名字,就像“萎”“蔫”“衰”這樣的字很少用于名字一樣。但是,《晉書》卻據(jù)此將關(guān)于慕容霸的記載都記作了“慕容垂”,因為經(jīng)帝王改動的名字,其本人大都沒有再改回來,無論多么無聊都默認(rèn)了,成為公認(rèn)的符號。
慕容霸成為慕容垂后,霸氣也確有收斂,這從他的妻、子被慕容活活治死也只能吞氣咽聲即可看出,但他也沒有完全失掉斗志。當(dāng)慕容之子慕容丟掉了鮮卑江山,正是改名后的慕容垂趁機從前秦手中奪回政權(quán),收復(fù)山河,史稱“后燕”。
鮮卑英雄慕容霸創(chuàng)立霸業(yè),活在后人心中。但慕容霸與水滸英雄們又有什么不同呢?就差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自由自在、無法無天。
作者為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