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遞敏
文化生態(tài)學視野下三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分析
——以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墨江一中為例
羅遞敏
少數(shù)民族有其自己獨特的文化體系,因此少數(shù)民族的英語教學也應有其獨特性。通過對少數(shù)民族墨江哈尼族地區(qū)的英語教學進行調查,發(fā)現(xiàn)其教學文化生態(tài)失衡,主要表現(xiàn)在教材及教學設計方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在課堂教學中注重文化因素的導入,重組教材中文化的民族性及多元性。
文化生態(tài)學;三語教學;文化因素
文化生態(tài)學(Cultural Ecology)是一門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交叉的學科,文化學作為研究對象,而采用的是生態(tài)學的方法。文化生態(tài)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文化生態(tài)是指影響文化生產、演進的自然環(huán)境、科學技術、經濟體制、社會組織及價值觀念體系等變量構成的整個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狹義的文化生態(tài)主要是指精神文化與外部環(huán)境(自然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文化環(huán)境)以及精神文化內部各種價值體系之間的生態(tài)關系(Steward,1955)。
最初該概念是作為美國人類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出現(xiàn)的。1955年,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中葉著名的新進化論者Steward在他的《文化變遷論》中主張文化的特征和文化的變遷是環(huán)境影響的結果,環(huán)境的多樣性帶來文化的多樣性(Steward,1955)。它的發(fā)表被普遍認為是文化生態(tài)學正式誕生的標志。近年來,文化生態(tài)學的研究備受各學界的關注。
目前,我國學術界出現(xiàn)了柴毅龍、戟斗勇、張濤等學者對文化生態(tài)學做綜述性介紹或結合個案進行理論與實踐的分析。2006年,戟斗勇著書《文化生態(tài)學——珠江三角洲現(xiàn)代化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從文化生態(tài)學方面入手,力圖構建出一個相對完整的文化生態(tài)學的理論體系,被稱為文化生態(tài)學中的理論奇葩。但總體而言,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還處于起始階段。
文化生態(tài)學與少數(shù)民族三語教學的結合研究還比較少。對于三語教學,關注比較多的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動機及身份認同,而文化生態(tài)方面的研究還鮮有。實際上,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獨特的文化體系形成了其獨特的文化環(huán)境。文化與語言學習密不可分,少數(shù)民族學生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同時面臨三種文化(本民族文化、漢族主流文化及目的語文化),其中的文化生態(tài)對民族學生英語學習有一定的影響。本研究將從狹義的文化生態(tài)學角度研究少數(shù)民族三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本研究以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墨江一中為個案,從文化生態(tài)觀,采取實證研究探討少數(shù)民族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文化因素。主要通過訪談該校的三名高中英語教師,了解其英語課堂中文化方面的教學設計及通過分析該校所使用的高中教材探討教學中的文化因素。
1.教材分析。
英語教材作為教師和學生了解和學習文化的重要媒介,其文化選擇和配置是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學生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文化環(huán)境。因此,本研究將分析現(xiàn)行高中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因素。
本研究選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NSEFC(必修)。NSEFC(必修)全稱為《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為New Senior English for China的縮寫,是依據(jù)《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編寫的,從2007年開始使用。該套教材在課程的建構上反映了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中的反對封閉性和同一性,增強差異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羅遞敏,2010)。
為了研究的量化及典型性,筆者最終選擇了NSEFC(必修1至必修5)中每單元的第一篇閱讀(1st Reading)作為分析的對象。1st Reading部分作為典型性輸入性材料占有主導地位,為其他語言文化活動提供話語和言語支持。
2.教師訪談。
訪談對象為三位墨江一中的高中教師,訪談在2011年8月初進行,因為此時已放暑假,教師的工作壓力較輕,能夠比較耐心地回答研究者的問題,使研究者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更趨向客觀。
表2.1 三位教師的基本情況
該訪談為半結構式,即研究者已經提前準備好了訪談問題。訪談有三個問題,是根據(jù)本次研究的目的而成,主要涉及到教學設計。訪談問題:
建立“一帶一路”爭端解決機制和機構是中國在“一帶一路”倡議落地時期的重要舉措。長期以來,國際商事爭端解決較多依賴于調解和仲裁機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全面落地,如何實現(xiàn)訴訟、調解、仲裁的有效銜接,這已成為“一帶一路”糾紛解決機制的重要課題。2018年6月29日,中國最高人民法院分別在深圳和西安設立了第一、第二國際商事法庭,7月1日頒布施行了《關于設立國際商事法庭若干問題的規(guī)定》,為形成“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解決機制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國際商事法庭是中國全新的嘗試,是否有必要設置國際商事法庭?國際商事法庭如何與國內商事審判制度協(xié)調?如何設計國際商事法庭?本文將就上述問題展開探討。
(1)您如何理解西方文化、漢族主流文化及本民族(哈尼族)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地位?
(2)您覺得您的學生是否面臨過西方文化、漢族主流文化及哈尼族文化的文化沖突?若有,請舉一例,并說說您當時是如何解決這一沖突的?
(3)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會考慮到由于自己的學生主要是哈尼族學生,從而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文化對比?
1.教材分析。
表3.1 NSEFC(必修1-必修5)25篇1st Reading部分閱讀文化配置比例表
由表3.1可以看出該新教材已逐漸在實現(xiàn)多元文化的教學,基本符合跨文化交際的目的。但從其文化配置比例看來,大多數(shù)的文化選材多為目的語文化,中國的漢族主流文化并不多見,就更不用說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了。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1st Reading閱讀部分完全沒有出現(xiàn)。研究者只在一個單元的聽力部分中發(fā)現(xiàn)少數(shù)民族文化被提及到,這樣的出現(xiàn)形式容易在教學過程中被忽視。中華各民族的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結晶,我們應實現(xiàn)民族文化多元化以促進社會的進步。因此,增加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是必要的。另外,在增加一些缺失文化的同時更應該注重文化比較。因為,對文化進行比較能夠使學生更深入地更辯證地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是形成學生世界觀、價值觀及人生觀的重要方式,更是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重要方法。
2.教師訪談。
對于三位教師訪談中所作出的回答,研究者分別進行了分析。
(1)您如何理解西方文化、漢族主流文化及本民族(哈尼族)文化在英語課堂中的地位?
A教師答道在英語課堂中,不能說哪種文化更重要更優(yōu)秀,地位都是一樣的,甚至漢族主流文化及本民族文化更為重要。因為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在他們以后的生活中與外國人大量接觸的可能性很小,但為了考試,西方文化也能忽略,了解得多做起題來就更容易一些。B教師和C教師也表示沒有哪一種文化占特殊地位,它們都重要,但課堂上多以教材中的文化為主。
由此可以了解到三位教師都認為文化是平等的,但在具體的環(huán)境下,對于當?shù)貙W生而言本民族文化及漢族主流文化更為重要。同時,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對文化教學有明顯的導向作用。
(2)您覺得您的學生是否面臨過西方文化、漢族主流文化及哈尼族文化的文化沖突?若有,請舉一例,并說說您當時是如何解決這一沖突的?
A教師表示三種文化彼此間都有沖突,但是由于大多數(shù)哈尼族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漢族主流文化,到了高中階段其實早已習慣并理解漢族主流文化。因此漢哈族間的文化沖突較弱,而西方文化與漢哈族間的文化沖突較強。B教師與C教師也表示三種文化間彼此有沖突。當問到具體例子時,三位教師覺得平時課堂中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不多,有時候也沒太注意,所以具體例子一時沒想到。
(3)您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是否會考慮到由于自己的學生主要是哈尼族學生,從而在教學中進行一定的文化對比?
B教師和C教師談到由于課堂上時間緊迫,高考任務重,所以非常注意語言知識及語言形式的講授,對于文化本身涉及得不多,更不用說文化對比了。A教師表示自己曾經嘗試過去做這一方面,但發(fā)現(xiàn)教學任務很重,所以最后也就隨高考試題大流放棄了,這是偶爾遇到相關的問題會有所提到,但不會去深入。三位教師一致表示他們覺得文化對比是很有趣的,有時間還是很愿意去延伸。由教師訪談的回答可以了解到文化對比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
1.教材設計的民族性與多元性。
研究中發(fā)現(xiàn)教材中的文化生態(tài)不平衡,目的語文化比重大,漢族主流文化還不足,少數(shù)民族文化更是極其缺失。學習英語就是要與國際接軌,不僅是學習了解別人的文化,同時要傳播本民族的文化,這是一種雙向交流?,F(xiàn)在有許多學生在和外國人交流的時候可以用英語流利地談論圣誕節(jié)、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外國文化,而在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的文化如春節(jié)、孔子及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風土人情時卻不能用英語進行表達。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是在少數(shù)民族外語課本中采取多元文化教育。簡單說來就是,重新開發(fā)原有教材,在教材的文化內容基礎上巧妙地將中華民族特色和少數(shù)民族特色的文化滲透其中。這樣對于少數(shù)民族學生來說既增添了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信心,又學到了很多實用的東西。
2.少數(shù)民族英語教學應注重文化因素的導入。
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生具有多元的民族文化背景,各種文化因素背景的差異制約了各族學生的態(tài)度、信仰、行為習慣以及思維方式(劉雪蓮,2008)。對于中國少數(shù)民族學習者來說不清楚漢族主流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英語學習和跨文化交際中會出現(xiàn)失誤。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是相互交融的,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多進行多元文化導入和文化互動活動,既教給學生知識也鍛煉他們的思考能力。
[1]J.H.Steward.Theory of Culture Change[M].Urbana: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5.
[2]黃育馥.20世紀興起的跨學科研究領域——文化生態(tài)學[J].國外社會科,1999(6).
[3]戟斗勇.文化生態(tài)學——珠江三角洲現(xiàn)代化的文化生態(tài)研究[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4]羅遞敏.從后現(xiàn)代主義課程觀解讀《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英語》[J].文學教育,2010(10).
[5]劉雪蓮.中國少數(shù)民族外語教育的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8(6).
Cultural Elements Analysis in Trilingual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Ecology
Luo Dimin
Ethnic groups own their special cultural system,so their English teaching also should be different.By investigating the English teaching in Mojiang Hani Autonomous County,the study finds that its cultural teaching is unbalanced mainly in the aspect of textbooks and teaching designing.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dug out,the study proposes two suggestions.They are stressing the culture elements in English teaching and redeveloping the culture in the textbooks in order to balance the nationality and diversity of culture.
cultural ecology;trilingual teaching;cultural elements
H319
A
1672-6758( 2012) 01-0088-2
羅遞敏,碩士,云南師范大學外語學院,云南·昆明。郵政編碼:650092
Class No.:H319Document Mark:A
(責任編輯:宋瑞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