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清 朱鳳琴
2011年4月,一名女性、21歲,頸部發(fā)現(xiàn)包塊,且包塊短期內增大較快,來院就診。
使用飛利浦IE33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11 MHz。患者取仰臥位,充分暴露頸部,在頸部進行縱、橫和斜切面掃查,尤其在頸部大血管周圍仔細觀察淋巴結大小、形態(tài)、內部回聲,測量長短徑,再用彩色多普勒觀察血流分布情況,計算RI。
右側頸部見一實性不均質低回聲包塊88 mm×26 mm×66 mm,形態(tài)欠規(guī)則,包塊內見數(shù)個低回聲結節(jié)融合而成,最大為14 mm×15 mm×18 mm,邊界清晰,結節(jié)內皮髓質分界不清晰,內部回聲較低。CDFI:低回聲結節(jié)內見點狀血流信號,周邊見較豐富血流信號RI:0.60。
右側頸部實性包塊,考慮:①多發(fā)淋巴結炎性腫大; ②淋巴結結核;③淋巴瘤待除外。
圖1 頸部淋巴結聲像圖
患者入院后取淋巴結病理活檢證實為:淋巴結核;結核菌素試驗:呈強陽性。
頸部淋巴結結核系結核菌于頸淋巴結核處感染的特異性炎癥,但發(fā)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數(shù)成人的頸部淋巴結核可能是在原發(fā)感染時,淋巴播散有結核菌滯留、潛伏,遇人體免疫力低下而發(fā)作,少數(shù)亦可由血液傳播所致。頸淋巴結結核多見于兒童與青年,女性多于男性。因早期癥狀不明顯,發(fā)病時已有一段時間。頸部觸診可于一側或雙側胸鎖乳突肌前后緣或深層多個大小不等的結節(jié)。早期淋巴結相互分離,稍硬,可移動,無壓痛。以后淋巴結相互融合或與周圍組織及皮膚粘連。晚期淋巴結核液化形成寒性膿瘍,破潰形成難愈合竇道。
目前,超聲對淺表淋巴結的診斷是目前在影像學中最具有準確性、靈敏性,經(jīng)濟、無創(chuàng)等優(yōu)勢,且可通過B超引導下對腫大淋巴結進行穿刺活檢,以得到病理診斷[1-5]。對此病的早期發(fā)現(xiàn)、病程發(fā)展的判斷以及病理改變的了解,與其他疾病的鑒別均有一定的價值[6-10]。
[1]燕山,詹維偉.淺表器官超聲診斷[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180.
[2]張縉熙,姜玉新.淺表器官及組織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學、文獻出版社,2002:122-123.
[3]苗曉敏,溫雪娟,王小英,等.頸部淋巴結疾病的超聲診斷[J].中華醫(yī)學影像學,2002,10(4):278-280.
[4]王曉榮,姚蘭輝.彩色多普勒超聲對淺表腫大淋巴結病變的鑒別診斷價值[J].臨床超聲醫(yī)學雜志,2007,9(7):398-401.
[5]周建橋,詹維偉.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部淋巴結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7):529-532.
[6]張俊華,汪源源,董怡,等.頸部淋巴結超聲圖像特征提取的評價研究[J].生物醫(yī)學工程學雜志,2008,25(1):172-176,181.
[7]迪麗努爾?買買提明,馬富成.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部淋巴結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新疆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31(9):1274-1276.
[8]楊秀梅,熱依汗,段曉玲.頸部淋巴結核260例高頻聲像圖分析[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1,11(9):2175.
[9]張建芬,陳曉麗.頸部淋巴結結核的超聲表現(xiàn)[J].臨床肺科雜志,2011,16(3):481-482.
[10]李麗,張旭.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部淋巴結病變中的應用[J].中國醫(yī)藥導報,2010,7(11):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