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沛,徐晶雪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英國民眾慈善捐助動因研探*
王昌沛,徐晶雪
(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山東曲阜273165)
英國是世界上慈善事業(yè)起步最早的國家,慈善活動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資金充足是確保其慈善組織發(fā)展長盛不衰的不竭動力。在英國,社會募捐是慈善經費來源的重要渠道。英國民眾的慈善捐贈意識極強、參與度極高,有力地促進了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而民眾慈善意識的發(fā)展既有歷史原因,也有現(xiàn)實因素,既有外在條件,也有內在動力。
英國;慈善;捐助;動因
慈善事業(yè)被經濟學家譽為“社會的第三次分配”,特別是在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健全、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中國,慈善事業(yè)因為能夠彌補政府社會保障之不足、對無力擺脫危難的社會弱勢群體提供社會援助和關愛而得到全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然而,和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民間慈善捐贈相比,中國慈善業(yè)民間籌款的空間非常狹小,資金缺乏、民眾參與不足成為制約我國慈善事業(yè)發(fā)展的瓶頸。據中國社科院發(fā)布的2010年慈善藍皮書顯示:中國與美國、英國、巴西、印度相比,慈善捐贈規(guī)模最少,所占GDP比例最低,2009年,其捐贈占GDP的比例僅為0.01%。[1]特別是在郭美美事件后,國人的慈善捐助速降90%,在此情況下,借鑒慈善事業(yè)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激發(fā)國人的捐助意識無疑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作為老牌資本主義的英國,其公益慈善組織不但有悠久的歷史,而且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發(fā)揮了政府跟企業(yè)所起不到的巨大作用。公益慈善事業(yè)之所以在英國能夠發(fā)達興盛,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公益慈善事業(yè)社會普遍性參與,將社會的慈善視為大家的慈善。英國慈善組織通過多種渠道籌集經費,其中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資助還有社會募捐是善款的主要來源。1990年私人捐贈額為33億美元,1995年達到40億美元。2004至2005年度,英國個人捐款總額為82億英鎊,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0.9%;2007年,英國最貧困的10%的家庭把3%的年收入捐獻給慈善團體。[2]2010年9月8日,據英國慈善救助基金會(CAF,Charities Ai Foundation)發(fā)布的《2010英國捐助指數(shù)》報告顯示在捐款方面,英國排名第三,有73%的人口對慈善組織進行過捐款;根據CAF的《2009英國捐助指數(shù)》,2009年英國成年人共向慈善機構捐款99億英鎊。[3]英國民眾捐助慈善事業(yè)的慷慨大方略見一斑。英國民眾熱衷慈善捐助的原因是多層面的,其中既有歷史承傳的文化因素、又有健全的法律體系還有慈善組織自體的良性運營和媒體的正面引導和助推作用。
英國有著良好的慈善文化傳統(tǒng),早在12、13世紀,就出現(xiàn)了500多家的民間慈善組織。英國的這些慈善組織在意識形態(tài)、規(guī)范和儀式上體現(xiàn)出一種宗教情懷。絕大多數(shù)英國人普遍信仰基督教,而基督教勸導人應當用善意愛人,鼓勵人們用捐贈去扶危濟困?!妒ソ洝ゑR太福音》中就說,“當愛你的鄰居如愛你自己”。慈善事業(yè)的起源是貧富不均,其作用就是緩解這種不均所帶來的痛苦(包括個人的和社會的),對于社會的貧富不均,他們并不反對認為這是上帝定的,人就是有優(yōu)劣之分。那些處于社會上層的人是憑才能和努力達到的。但是一旦擁有了財富和榮譽,就有責任幫助不幸的“兄弟”。溫思羅普的說法曾道:“不是為了讓他們自己享福,而是為了體現(xiàn)造物主的光榮,并為了人類的共同福祉”[4](P15)。作為慈善事業(yè)有力支持者的基督教,他們的組織比如宣明會、救世軍等,都在社會服務領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以基督徒占絕大人口比重的英國,很多人對做善事、捐助,有一種傳統(tǒng)信念跟自覺意識,他們把慈善看作是對基督教道德原則的實踐,從中獲得精神滿足。
隨著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原有的濟貧體系難以為繼。英國于1601年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慈善法》,從立法的角度確立了慈善組織的地位,用法律條文規(guī)定了慈善組織的行為范疇。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英國慈善文化的黃金時期。伴隨著工業(yè)革命所帶來的社會變化,慈善事業(yè)也隨之發(fā)展壯大。英國最有歷史名望的慈善組織在這一時期內紛紛成立出現(xiàn),比如Barnado’s、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Prevention of Cruelty to Children(國家防止虐童社團)、Salvation Army(救世軍)等。到了19世紀60年代,倫敦一地就有640個慈善機構,在這些機構中,其中103個創(chuàng)辦于18世紀以前,114個創(chuàng)辦于18世紀,而到工業(yè)化進展迅速的19世紀60年代,則共新辦了423個。[5](P70)在各種慈善組織發(fā)展的基礎上,1853年英國建立了全國性的慈善組織機構——慈善組織協(xié)會,其目的是協(xié)調各慈善機構之間的關系,促進他們相互合作,集中各慈善機構的財物以便有計劃地、大規(guī)模的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作用。歷經400多年的發(fā)展,英國的慈善事業(yè)早已成為其公民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成為與政府、私人企業(yè)相平行、相獨立而又相輔相成的第三種社會力量。而其慈善本身也突破了“慈善Charity”一詞的字面涵義,延伸到社區(qū)社團、價值取向、信仰理念等更加寬泛的領域。而以人文關懷與人道主義精神為核心的志愿精神早以深入到英國人的國民性格當中,成為一種發(fā)乎自覺和本能的民族性格。
英國政府為了促進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制定了公益捐贈減免制度,這就為慈善組織擴大收入來源提供了有力支持。早在1601年,英國頒布了《慈善使用法》,規(guī)定給予基金會以優(yōu)惠的待遇,免除慈善捐助者若干賦稅。政府為非政府組織免稅提供資金幫助,免稅幫助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方面通過征收遺產稅、累進稅鼓勵富人捐款發(fā)展慈善事業(yè),另一方面對公益事業(yè)慈善組織進行減免稅以促進慈善事業(yè)社會化發(fā)展。所謂遺產稅是指一個人在去世時就傳給繼承人的財產而向政府繳納的稅金。征收這項稅金的基本思想是,一個人只能把自己的一部分財產傳遞給下一代,其余的要還給社會,實現(xiàn)“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以避免財富向少數(shù)人手中無限集中。英國遺產稅的征收對象包括人去世后的遺產也包括生前贈送的可獲利的財產,主要適用于價值在32.5萬英鎊以上的不動產,超出這個起征點的部分要繳納40%的遺產稅。而且最高的遺產稅稅率高達98%,留給子孫1000萬英鎊,980萬英鎊進了國庫。但是遺產稅法規(guī)定,捐贈社會的部分,可以在一定幅度內抵遺產稅。由于遺產稅對慈善捐贈或公益捐贈有免稅扣除的規(guī)定,這就使許多欲通過向慈善組織捐贈來提升自己社會形象的成功人士最終選擇了捐贈優(yōu)于納稅的模式,這種法律模式一方面滿足了捐贈者的利他主義的動機,內心的使命感得到一種實現(xiàn);另一方面,也在無形中提升了捐贈者的“無形資產”,如社會地位、榮譽、知名度等等。
在“公司捐贈方面,根據英國公司法的規(guī)定,只要在公司賬目中申明提供公益捐贈,捐贈的部分就會免去公司所得稅(約占30%)。在個人捐贈方面?zhèn)€人向慈善組織的捐贈可獲得免稅待遇,但免稅的對象不是個人,而是慈善組織。因此所有的慈善組織在英國必須掌握相關的所得稅知識,然后向政府索要退稅的部分。英國慈善援助基金會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幫助慈善組織向政府索要退稅的部分。該基金會每年經手的退稅金額高達10億英鎊,成為利用減免稅制度支持英國公益事業(yè)的一個重要機制?!保?]“在英國,慈善組織的登記注冊和監(jiān)督管理有著一套嚴格的法律制度框架和相對獨立、職能完備、體系健全的行政管理體系。除了頒布于400多年前的著名的《慈善法》以外,還有19世紀制定的關于慈善組織理事會定位及其管理原則的法規(guī)——《托管人管理法》(2000年修訂)。內政部、文化部和獨立與政府之外、直接受議會領導的英國慈善委員會,分別作為慈善組織與政府間的協(xié)調機構、資助機構、登機注冊及監(jiān)督部門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7總之,通過對用于捐獻的收入或財產免征(減征)所得稅或財產稅,可使捐贈者捐贈同樣數(shù)量的實際付出(成本)減少,或者說,在捐贈者付出同樣數(shù)量時使其捐贈的數(shù)量增加,從中所獲收益增加,這就使捐贈者的凈效用增加,從而成為激勵慈善行為的有效制度。
本身就是慈善行為的捐贈行為,很多情況下是無償?shù)?、無私的,甚至是匿名的,其動機也是源自于人的互助互愛的本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捐贈行為與利益無關,但是捐贈者如果能夠從自己的捐贈行為中獲取一定的利益補償,比如說物質上的、精神上或者是名譽上的,就勢必能增強或鞏固其捐贈的積極性,促進他再次采取或者動員他人采取捐贈行動,這就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廣告”效應,可以激勵更多的人效仿。通過實踐也證明了:如果恰當?shù)剡\用利益驅動機制能夠使社會籌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推動捐贈事業(yè)的發(fā)展。
目前英國慈善組織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民間慈善為主旨、公益服務為主業(yè)、志愿參與為特點的慈善組織的存在及其功能的發(fā)揮,形成了英國社會政府公共部門與民間慈善組織共同推進社會公共福利事業(yè)發(fā)展的繁榮景象。慈善組織在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發(fā)展社會公益性服務方面彌補了政府與市場的不足。英國慈善組織服務領域非常廣泛,包括扶貧救濟、教育援助、宗教慈善、衛(wèi)生健康、社會及社區(qū)福利、歷史文化藝術遺產的保護、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改善、動物保護及福利、業(yè)余體育運動、維護人權促進和解、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處、科學研究和普及等等。[8](P205-206)同時慈善組織通過與政府進行溝通、對話的形式,甚至是游行示威,加深彼此間的相互了解,并籍此直接將民間的價值觀念反饋給政府,進而促進了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的互動。而且慈善組織在政府具體政策實踐的過程中,也發(fā)揮著監(jiān)督促進的作用。甚至在政府與民眾利益發(fā)生沖突的時候,慈善組織通過自我保護職能的發(fā)揮,與政府進行談判、罷工和游行示威等抗議形式,進而直接影響政府的決策。
慈善組織在履行社會服務職能的同時也推動了英國經濟和就業(yè)形勢的發(fā)展。1995年英國非政府部門雇用了近150萬個,占整個經濟領域內就業(yè)人口6%,英國第三部門的職員遠遠超過英國最大的單一機構雇主——國家健康服務中心,當年雇傭員工數(shù)量為110萬名,英國整個公共部門的就業(yè)人口中每4人中就有1人是非營利部門員工。[8](P199)而將所有志愿者的勞動力投入包括在內的話,則大體上相當于170萬名全職志愿者(因為很多在職員工業(yè)余時間從事志愿活動)。把志愿者納入整個勞動力大軍計算,則志愿部門的人力資源占正規(guī)經濟的12.3%。如果計算整個志愿部門對經濟的貢獻率,則占GDP的8.7%-9.2%慈善組織已成為英國的主要雇主。英國勞動部的統(tǒng)計資料顯示,2004年社區(qū)民間組織的總就業(yè)規(guī)模為60.8萬人,比2000年增加了45000人,[8](P205-206)平均每年約增加1萬個就業(yè)機會。在60.8萬的總就業(yè)人口中,兼職員工(每周工作18小時)是23萬人,全職員工(每周工作40小時)為37.7萬人。[8](P199)
慈善組織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資源的再分配,幫助了社會的弱勢群體,從而具有有助于實現(xiàn)社會公平和公正的社會職能。一個政府政策的制定往往以確保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為出發(fā)點,而無法做到兼顧所有公民的利益。慈善組織的出現(xiàn)彌補了政府能力有限的困窘。大部分的慈善組織都是以推動民主、保護人權、文化交流、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保護、難民救濟、人道援助等公益事業(yè)作為組織本身的活動范疇,為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如殘疾人、貧困人口、婦女、兒童等群體保障權利,爭取利益。[9]由于慈善組織公益性活動的受益人群多,受益面廣,在社會上的認知度明顯要高于其他社團,人們也更加樂見其發(fā)展,因此慈善組織可以源源不斷地吸引一些有著相同理念和價值觀念的人們參與其中。
各種各樣的媒體作為現(xiàn)代生活中重要的傳媒工具,其傳播范圍廣大、接受人群眾多、公信力強是人所共知的。在英國,大眾傳播媒介享有高度的自治權,慈善捐助善款的募集、運作和成果,是慈善報道的核心組成部分。慈善組織通過大眾傳媒宣傳自己的理論價值、包裝自身形象、擴大社會影響。比如英國許多慈善組織通過電視、互聯(lián)網等新興媒體進行公益宣傳活動,籌集公益資金,利用電視把受助者的故事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由受助者直接告訴觀眾,而不是通過機構員工的轉述。慈善組織是大眾傳媒的載體,當今英國幾乎所有的慈善組織都有自己的網站也有自己的報紙和電視等等。他們通過不同的傳播手段和途徑宣傳自己的理念和價值,包裝自己的形象,擴大自己的社會影響。明星的公信力可以傳達對愛心的弘揚之聲,名人做慈善優(yōu)勢不言而喻,他們可以利用自身的知名度通過媒體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反響。英國王儲查爾斯擔任紅十字會的“形象代表”,使紅十字會在英國擁有很強公信力和公民感召力;英國前王妃戴安娜也廣泛參加了國內外的慈善活動,她是多個慈善組織的贊助人或主席,曾經一度擔任了100多個慈善組織的代言人,利用自己的高知名度來為慈善組織作宣傳和籌款。
因此,新聞媒介的慈善報道通過生動的慈善事件和感人至深的慈善人物,為社會傳遞積極正面的社會價值觀,使人文關懷和互助精神在人們心里生根。同時,慈善報道也能讓社會公眾看到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人不僅通過合法經營創(chuàng)造財富,也在承擔越來越多的社會責任,為社會樹立一個健康的財富觀念,激發(fā)了英國人的捐助熱情。
慈善組織的生命力來源于它的公信力,如果失去了公信力就不可能募集到資金。在英國,公開性和透明度是慈善組織鐵的原則。英國慈善委員會建立了全國性的公益舉報和迅速受理的反應機制,通過24小時的舉報監(jiān)控,英國任何一個地方的任何一個公民可以在任何時間使用電話舉報或者直接舉報。英國慈善委員會每月接受多達2000次的舉報,并且根據這些舉報對慈善組織進行監(jiān)控。公益舉報機制是建立在公開、透明的基礎之上的,因此運作過程全部公開,任何人需要慈善機構財務方面的任何數(shù)據,慈善組織都可以提供,而且慈善組織通過出版各種年報和財務報告的形式向民眾公開財務狀況。慈善組織有了公開性和透明度,公民就可以看出問題,就可能舉報,因此可以把腐敗的可能性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因此,英國慈善組織的公信力廣受認同,有56%的人對慈善事業(yè)的信任甚于政府事務,其次是教會,最后是政黨。[10]英國慈善組織監(jiān)管嚴格,民間公益組織的登記注冊和監(jiān)督管理有著一套嚴格的法律制度框架和相對獨立、職能完備、體系健全的行政管理體系。除了頒布于400多年前的著名的《慈善法》以外,19世紀制定了關于慈善組織理事會定位及其管理原則的法規(guī)——《托管人管理法》(2000年修訂)。[11]而且擁有一個專門管理登記注冊和監(jiān)督管理機關——慈善委員會,這個組織成立于1853年,是一個獨立于政府的組織,并且擁有自己的職責。[12](P265)
“第一,登記注冊:負責英格蘭和威爾士地區(qū)各級各類民間公益組織的登記注冊。其中包括新注冊組織和已注冊組織的更新。第二,咨詢監(jiān)督:負責向這些民間組織有解釋和改善相關法規(guī)的權限,可頒布法規(guī)文件,就已有的法律條文進行必要的解釋和修正,和英國高等法院具有同等權限。第三,調查執(zhí)法:依法對民間組織存在的問題進行必要的調查并加以查處?!保?1]
慈善委員會對慈善組織的監(jiān)管是從注冊開始的?!笆紫龋壬平M織成立的目的要以法律規(guī)定的慈善為目的,包括消除貧困,推廣被認為是有益的宗教信仰,發(fā)展教育,以及其他被認為是對社會有益的目的,如社區(qū)團體、娛樂、體育等。”[13]“其次,被提名的托管人應無犯罪記錄。托管人要負責整個組織的運行,他的資質非常重要。根據英國法律,任何涉嫌不誠實或侮辱弱勢群體的人都不能成為慈善組織的托管人?!保?3]
“另外,慈善組織的工作計劃必須合理。如果委員會認為一個組織擬采用的運營方式是不現(xiàn)實的,會向該組織提出質詢。如果委員會認為現(xiàn)在已經有了類似的組織,沒有必要再成立一個新組織,也會拒絕批準。”
慈善組織一旦注冊成功,就要履行自身的義務及時向公眾公布資金的使用情況,捐款人可以查詢他們所捐的資金的去向和使用情況。正是由于英國慈善公益組織的高公開度和透明度,降低了貪腐行為發(fā)生的機率,鑄就了極高的社會公信力,驅動了民眾的捐贈熱情。
20世紀90年代末期以來,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我國的慈善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地建立起來,呈現(xiàn)出急劇發(fā)展的態(tài)勢,但是,公民的捐贈熱情卻沒有同步增長,不僅表現(xiàn)為慈善捐贈的錢物微薄,更表現(xiàn)為社會普遍的慈善觀念的微弱。據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網站新聞中心合作的一項調查(4966人參與)顯示:71.9%的受訪者認為“慈善事業(yè)人人有責”,78.7%的人表示自己曾經做過慈善。本次調查發(fā)現(xiàn),中國公眾參與最多慈善的方式,是“單位組織的捐款捐物”(70.8%),其次是“給街邊乞丐扔些零錢”(67.6%)和“買福利彩票”(54.7%),此外還有28.6%的人表示自己曾通過“捐獻血液/骨髓”的方式表達過愛心,只有21.5%的人曾“主動向基金會/公益組織捐款”。[13]發(fā)展中國特色現(xiàn)代慈善事業(yè),既需要慈善熱情,又需要內在動力。這就需要我們從英國等西方國家中提取與中國國情相符的經驗,驅動民眾的捐贈熱情,推動我國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
[1]王永生.社科院發(fā)布2010慈善藍皮書中國捐贈占GDP 0.01%[N].羊城晚報,2010-11-03.
[2]周批改,周亞寧.國外非營利組織的資金來源及啟示[J].東南學術,2004,(1).
[3]李金良.Australians and New Zealanders are the world s most generous people[N].2010-09-09.
[4]資中筠.散財之道:美國現(xiàn)代公益基金會述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安東尼·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社會民主主義的復興[M].鄭戈,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
[6]王名.國內外民間組織管理的經驗與啟示[J].學會,2006,(02).
[7]王名.英國的民間公益組織及其與政府的關系[EB].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 =16287&dictionid=1632.2003-12-06.
[8]萊斯特·薩拉蒙.全球公民社會[M].賈西津,譯.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9]王運祥,甘艷飛.當代西方NGO的特點與社會功能分析[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10,(4).
[10]郭敏.管窺英美慈善習慣[EB/OL].http://www.projecthope.cc/data/20110301/318.html.2011-03-01.
[11]王名.英國的民間公益組織及其與政府的關系[EB/OL].http://www.chinanpo.gov.cn/web/showBulltetin.doid=16287&dictionid=1632.2003-12-6.
[12]保羅皮爾遜.福利制度的新政治學[M].汪淳波苗正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3]李松濤.慈善中國:不缺愛心但缺信任[N].中國青年報,2007-01-22.
The Exploration of the Motivation about British People’s Charitable Contributions
WANG Chang-pei,XU Jing-xue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Qufu Normal University,Qufu Shandong,273165,China)
British is the first nation that charity started in the world,charitable activities permeate all spects o social life.Sufficient funds are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to ensur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enduring charitable or ganizations,and in British society fund-raising is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haritable funding.British people’strong sense of charitable donations,participation is extremely high,effective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philan thropy.In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haritable awareness,there are both of the historical causes and pratical fac tors,both external conditions,and but also intrinsic motivation.
British;charity;contributions;motivation
book=8,ebook=107
K561.8
A
(責任編輯:李瑞記
2012-06-24
王昌沛(1964-),女,山東菏澤人,曲阜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世界史。
1673-2103(2012)04-009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