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莉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411201)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2007)對英語書面表達能力的一般要求是:能在半小時內就一般性話題或提綱寫出不少于120詞的短文,內容基本完整,中心思想明確,用詞恰當,語意連貫[1]。盡管很多大學生的習作符合語法規(guī)范,可讀者總感覺到他們的習作在語篇的組織、思想的表達以及條理結構上“模糊不清”或“不順暢”。許多學者專家針對學生寫作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探究,比如運用篇章語言學理論來研究英語寫作中哪些是屬于語篇銜接和連貫的問題,而不是屬于一般的語法錯誤。如果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挑選課文中的一些典型段落進行主位述位推進規(guī)律的分析,毫無疑問可以使學生在寫作時特別是在組織段落或整個語篇時有所依據。同時老師也可以將主位推進模式運用到大學英語寫作范文以及學生習作的評析中去,分析文章在篇章連貫上成功之處與不足之處以便在學生頭腦中加強對連貫語義上的認識。本文將運用主位推進模式分析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英語習作,著重從語篇層面分析學生構建習作的弱點,探討該理論在大學英語語篇銜接與連貫的運用。
布拉格學派(Prague School)的創(chuàng)建者Mathesius最早提出了主位(Theme)和述位(Rheme)這兩個概念,他認為位于句首的部分在語言交際中發(fā)揮著特殊的作用[2]。后來以Halliday為代表的系統(tǒng)功能學派接受了主、述位這對術語,并將其發(fā)展形成了今天的規(guī)模。黃國文(1988)曾說,“主位通常傳遞交際雙方已經熟悉,或有所聞的內容,即已知信息,述位則通常傳達受話者未知的信息,即新信息?!保?]Halliday等(1976)也曾打過這樣的一個比喻:主位就像墻上的木釘,信息就如一串東西掛在這個釘子上,即主位是信息安排的綱,述位是傳達信息的目[4]。
在句子中首先起作用的是主位,可以根據其本身的復雜程度分成簡式主位、多重主位和句式主位。
1.簡式主位:指句子中的主位成分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只體現一種元功能(如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的一種),不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功能單位。其通常由一個名詞詞組、副詞詞組或介詞短語來體現,例如(例1-8均選自《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版)):
1)My mother//taught Jimmy practical things like how to brush his teeth or put on the belt.(Book 3:P2).
2)Conciouly or unconciously,//we show our tru feelings with our eyes,faces,docies,and attitudes,….(Book 1:P78)
3)Like a shot, /the music woke Sandy.(Book 1:P102)
兩個或兩個以上詞組也可以構成簡式主位,例如:
4)Self-respect and a clear conscience//are powerful components fo integrity.(Book 1:P230)
2.多重主位:指由多種功能成分構成的主位,其總是含有一個表示概念功能的成分,另外還可能含有表示語篇和人際功能的成分。這三種功能成分如果都出現在同一個主位中,它們的排列順序為“語篇主位—人際主位—概念主位”。例如:
5)But the next day people//kidded him by saying it was the first time any fighter….(Book:P55)
but、the next day、people 依次為語篇主位、人際主位、主題主位。
3.句式主位:當一個句子含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小句(呈并列關系或主從關系),首先出現的整個小句構成主位,因而稱為句式主位。例如:
6)If you are not moving ahead,//you are falling behind.(Book 2:P2)
楊斐翡(2004)認為“在整個語篇的信息發(fā)展過程中,各句的主位與主位之間,述位與述位之間,這句的主位或述位與其他句子的述位或主位之間按照一定的規(guī)律不斷聯系變換。這種動態(tài)的變化發(fā)展也影響到語篇的信息流程,已知信息引發(fā)新信息,新的信息又不斷地成為已知信息,并以此為出發(fā)點,再觸發(fā)另一個新信息,這種新舊信息按信息價值的等級動態(tài)推進,形成的信息流不斷發(fā)展推動語義內容的有序表達。”這種聯系和變化就是捷克語言學家Danes所說的主位推進模式[5]。Danes(1974)列出3種最基本的模式,即連續(xù)主位發(fā)展型、線性發(fā)展型和派生主位發(fā)展型[6]。國內學者徐盛桓(1982)認為最基本的發(fā)展模式有4種:平行型、延續(xù)型、集中型和交叉型[7]。其他國內知名學者也推出了不同的模式,其中有1985年黃衍提出的7種模式[8],1988年黃國文提出的6種模式[3],1994年胡壯麟提出的3種模式[9]和1995年朱永生提出的的4種模式[10]等等。
盡管關于主位推進模式的種類各家說法不一,但在學生寫作的習作中常見并常用的主位推進模式可歸納為下列4種:
平行型或稱主位同一型或主位一致型:主位相同,述位不同。該模式可表示為:
<T1,R1>,<T2(=T1),R2>,<T3(=T1),R3>…,<Tn(=T1),Rn> 例如:
7)The most effective people(T1)never change from one situation to another(R1).They(T2=T1)are the same whether they’re having a conversation,addressing their garden club or being interviewed for a job(R2).They(T3=T1)communicate with their whole being;the tones of their voices and their gestures match their words(R3).(Book 1:P79)
延續(xù)型或稱階梯型或述位主位鏈接型: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作為后一句的主位,如此延續(xù)下去。該模式可表示為:
<T1,R1>,<T2(=R1),R2>,<T3(=R2),R3>…,<Tn(=Rn-1),Rn>例如:
8)I(T1)was in charge outside(R1)where(T2)I administered justice by tracking down the parents of the kids(R2),who(T3)picked on my brother and telling on them(R3).(Book 3:P2-3)
集中型或稱述位一致型或述位同一型:主位不同,述位相同。該模式可表示為:
<T1,R1>,<T2,R2(=R1)>,<T3,R3(=R1)>…,<Tn,Rn(=R1)> 例如:
9)My grandmother(T1)is an English teacher;My aunt(T2)is an English teacher;My sister(T3)is an English teacher;I(T4)am an English too.
交叉型或稱主位述位鏈接型:第一句的主位成為第二句的述位,第二句的主位成為第三句的述位,依次類推。該模式可表示為:
<T1,R1>,<T2,R2(=T1)>,<T3,R3(=T2)>…,<Tn,Rn(=Tn-1)> 例如:
10)The concert(T1)was very interesting(R1),but I(T2)couldn’t enjoy it(R2=T1).My little daughter(T3)troubled me(R3=T2).I(T4)told her to be quite(R4=T3),but she(T5)didn’t listen to me(R5=T4).
在實際寫作中,語篇的主位推進模式很少呈單一模式,而是混合使用幾種模式。
Danes認為,語篇連貫的程度表現為語篇主位推進程序的連續(xù)程度。為了能體現任何主位推進程序類別,相關聯的單位之間都要由相似的成分連接起來。如果語篇缺乏這種連接,主位推進程序中就會出現非連續(xù)性,就會造成語篇銜接上的斷點,從而出現不連貫現象[6]。
筆者在所教班級中選取了有學生55人的一個合班為研究對象,于第三學期期初在講解了“problem-responseevaluation”寫作模式后,要求他們完成一篇題為“The Fight Against Air Polution”的課堂習作(字數不少于120詞),并按四級寫作要求進行了評閱(以滿分為15分的標準計算)。然后利用主位推進模式對這些習作進行了分析,以此來了解學生的常用主位推進模式,并通過對比高分低分兩個(組)學生的主位運用情況來證明恰當地使用主位推進模式有利于促進語篇連貫性。而且本文還從主位推進的角度來發(fā)現學生習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主位推進模式對大學英語語篇思維的啟示。
筆者首先把學生的習作按照上文提到的4種常見的模式對所有樣本進行模式使用情況分析,并將分析結果列表(見表1)。
表1 主位推進模式的分布情況
從表1中可以看出學生在寫作時最常用的是平行型模式和延續(xù)型模式,這符合Danes的關于這兩種模式使用范圍最廣的說法。另外,樣本句子總數為611句,能運用主位推進模式分析的句子368個,占60.2%,說明樣本的語篇連貫性仍有待加強。特別是得分在8分以下的樣本的語篇連貫性差的比率要比得分在12分以上的高約31.5%,然后抽出一篇14分優(yōu)秀作文(A)和一篇7分低分作文(B)的主位推進模式運用進行了對比(見表2)。
表214 分作文(A)和7分作文(B)主位推進模式使用情況對比
很明顯,A作文句子總數為11句,其有效地使用了主位推進模式句子8句,而且運用了較多的延續(xù)型模式,文章條理清晰,語篇前后連貫,邏輯性較強。這點與語言學家們所論證的在議論文中延續(xù)型模式被使用較多的論斷是一致的。B作文句子總數也是11句,但其恰當使用的主位推進模式只有6句,而且模式使用較單一,主要運用的是平行型模式,語篇連貫性較差。由此看來分數的高低與主位推進模式的正確運用是成正比的。
例如B作文的第二段(response 部分):The government should take some solution to fight against air polution.First,it should be close down some factories which with high polution.Second,it should move out some factories out of the regions which has seriously air polution.Last,it should ask people to plant trees at the region.該段中有4個句子,暫且不論其語法錯誤和主要段落篇幅的不夠。其主位推進模式如下:T1—Rl,T2(=T1)—R2,T3(=T1)—R3,T4(=T1)—R4,因此可以看出本段落只運用一個平行型模式,讀起來會讓人感到很平淡。得分在8分以下的樣本的第二段采用這種模式的占67%。
在寫作中we,you,they這三種人稱代詞常被用來泛稱所有人。一般說來如果作者用“we”,表示他把自己也算在內;如果用“you”,表示他想和讀者有個直接的交流;而用“they”的話,則表示不包括作者在內的另外一些人。但是,很多學生在寫作中則經常出現人稱代詞亂用混用的一些情況。例如(摘自本次作文一樣本的evaluation部分):Maybe we have a long way to go before we have a clean world。But you will be happy with the measures taken by the government.我們可以看出例句we是前半部分中的主位,而后半部分的you轉為主位了,人稱代詞混用容易讓讀者產生誤解。在得分高的樣本中這樣的誤用要遠遠低于得分低的樣本。
it一般被用來指代前面提到過的內容,但有些作者在寫作中用it時使其指代不是很明確,讓讀者產生歧義,得分低樣本中這樣的問題出現比較多。例如(摘自本次作文一樣本的evaluation部分):The region has been seriously polluted by harmful smog,and the people have started to move out of he area.So it should be pait attention to.在這個例子中,可以從兩個角度理解it,它既可指“有害的煙霧”,又可以指“人們搬出該地區(qū)這個事情”。所以不同的理解可能會導致讀者誤解語篇。
語篇類型的不同決定著主位推進規(guī)律的不同,學者們在這一領域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Fries(1983)曾經指出:在闡述性語篇中,每一個句子都應該在邏輯上與上文保持聯系,是對上文的擴展或上文某個成分的依附,從而導致延續(xù)型模式的大量使用。而在敘事性語篇中句子往往以人物、時間或地點作為起點,從而較多地使用平行型模式。在議論和推理性的語篇中,延續(xù)型模式采用較多,這種模式推進可以使語篇在結構上首尾相連,意義上步步展開,讀來扣人心弦[11]。
語篇生成者可通過對主位推進模式的選擇表達組織自己思想的先后順序,體現語篇結構的邏輯性和說服力。在語篇的生成過程中,習作者可以按照從整體到局部——從局部到整體,先自上而下,后自下而上的步驟運用主位推進理論進行寫作。第一步,審題并整體構思,考慮好每段的主題句。第二步,明確所要用的句子哪部分是主位,哪部分是述位。第三步,考慮選取怎樣的句子結構、語氣類型及合適的詞匯。第四步,根據句子間的邏輯關系和構成選擇合適類型的主位推進模式。第五步,修改語篇,對語篇的主位述位之間的語義關系進行分析來確定所選取的主位推進模式能否很好地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
主位推進模式既要注意到語篇的整體信息,語篇的深層意思和整體結構,同時涉及到詞匯和句法的選擇,使得語篇的生成過程既涉及到詞匯、語法等語篇的表層結構,并且涉及到語篇的深層結構,這樣學生就能夠從語篇的角度進行英語學習,使學生更好地應用英語進行交際。這種以語篇為研究對象的寫作方法,可以使學生在寫作時更多地考慮布局謀篇和語篇內部的銜接和邏輯關系。當然,本討論還只處于探索階段,其效果和運用方式還需在教學實踐中進行進一步研究論證。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2]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tǒng)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黃國文.語篇分析概要[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5]楊斐翡.主位推進與語篇連貫[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4).
[6]Danes F.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text[C]//In F.Danes(ed.).Papers on 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Prague:Academia,1974:106-128.
[7]徐盛桓.主位和述位[J].外語教學與研究,1982(1).
[8]黃 衍.試論英語主位和述位[J].外國語,1985(5).
[9]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10]朱永生.主位推進模式與語篇分析[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5).
[11]Fries P H.On the Status of Theme in English:Arguments in Discourse.In Petofi,J.S.and E.Sozer(eds.)Microand Macro-Connexity of Text[M].Hamburg:Helmut Buske Verlag,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