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峰,袁向麗
(西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羅爾斯政治哲學方法論述評
馬俊峰,袁向麗
(西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羅爾斯站在新自由主義立場上,批判功利主義,借助反思平衡等方法,提出了著名的社會正義論。但是,羅爾斯構建政治哲學的方法論,在邏輯上導致了個人權利優(yōu)先,使共同體合心力喪失,最終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自由主義的內在矛盾。
羅爾斯;政治哲學;功利主義;反思平衡;正義論
古典政治哲學依賴自然證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正當性,自然意味著正當和正確。中世紀基督教時期,政治哲學的合法性和正當性源自于神學,通過上帝的權威賦予政治存在和君主地位的合法性,這種政治-神學顛覆了古典政治哲學的合法性依據(jù)。馬基雅維利的“政治革命”,使得古典政治哲學和中世紀的政治-神學的合法性依據(jù)相繼喪失。霍布斯開啟了神義論向人義論的轉變,使得政治哲學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再依賴人之外的客觀事物,而取決于人自身的意志選擇,其社會契約論構成了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合法性依據(jù),這種對政治哲學合法性論證的方法論,促進了自由主義極大發(fā)展。當共和主義者盧梭同樣采用社會契約來構建自己的政治哲學思想時,社會契約論方法被極端化使用,致使目的和手段顛倒,造成了極大的社會災難。隨著伯克、黑格爾等人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和批判,那種試圖通過社會契約論證現(xiàn)代政治哲學合法性依據(jù)的方法論已顯得“過時”了,功利主義以強勁的勢頭開始主導政治哲學。然而,功利主義自身的內在邏輯悖論,受到了新自由主義者羅爾斯的批判。羅爾斯在《正義論》中,一方面有力反駁功利主義,使后者失去一百多年的統(tǒng)治地位;另一方面,改造了古典契約論,以“原初狀態(tài)”的形式提出了新契約論,恢復了契約論在政治哲學中的應有地位[1],從而建構起了自己的政治哲學。
功利主義主張功利是衡量立法、政府政策和道德原則的尺度或標準,凡是能夠給人帶來快樂的就是好的。根據(jù)這樣的觀念,功利主義提出“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钡男艞l,并以此信條作為倫理規(guī)范判定人們行為的善惡。功利主義的觀念和信條使得它最終深信科學,相信科學的發(fā)展不僅可以改善人的生活處境,而且也可實現(xiàn)社會的穩(wěn)定和和諧。
功利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邊沁認為,趨利避害不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行動的心理依據(jù)。換言之,人們總是希望外物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幸福和利益,不希望痛苦和不幸的事情發(fā)生。這種功利原則使人們變得更為理性,更善于算計。依據(jù)功利原則,從政府立場出發(fā),政府應該以“最大多數(shù)人最大的幸?!睘槟康?這樣政府就以是否有利于“最大多數(shù)人最大的幸福”為決策立法的原則。邊沁把功利原則引入政治哲學,構筑了西方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倫理基礎,但是他對個人的原子式的解釋,對苦和樂的算計,成為其理論的致命弱點。當他倡導為了“最大多數(shù)人最大的幸?!倍鵂奚贁?shù)人的幸福和快樂時,就違背了自由主義的自由和平等的理念,因而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其中包括羅爾斯。
在羅爾斯看來,功利原則實質是維護少數(shù)有財產人的利益,增進少數(shù)人的幸福和快樂。羅爾斯認為,“每個人都擁有一種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這種不可侵犯性即使以社會整體利益之名也不能逾越。因此,正義否認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剝奪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當?shù)?不承認許多人享受的較大利益能綽綽有余地補償強加于少數(shù)人的犧牲。所以,在一個正義的社會里,平等的公民自由是確定不移的。由正義所保障的權利決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會利益的權衡。允許我們默認一種有錯誤的理論的惟一前提是尚無一種較好的理論,同樣,使我們忍受一種不正義只能是在需要用它來避免另一種更大的不正義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作為人類活動的首要價值,真理和正義是決不妥協(xié)的?!盵2]4“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正像真理是思想體系的首要價值一樣。一種理論,無論它多么精致和簡潔,只要它不真實,就必須加以拒絕或修正;同樣,某些法律和制度,不管它們如何有效率和有條理,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加以改造和修正。”[2]3這就意味著,在正義的社會里,基于公民權利的確定性,政府不能為了大多數(shù)人的利益而剝奪少數(shù)人的利益,也不能為了更多數(shù)人更多利益而犧牲少數(shù)人的利益,這種剝奪少數(shù)人利益的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都是對公民個人權利的侵害。
羅爾斯認為有必要尋找這樣一個社會正義原則。“第一原則每一個人都擁有和其他所有人同樣的自由體系相容的、最廣泛平等的自由體系的平等權利。第二原則社會和經濟的不平等,應該這樣加以安排,以使它們:適合于最不利者的最大利益,并與正義的儲蓄原則相一致;在公平的機會平等的條件下,使所有的職務和地位向所有的人開放?!盵2]60-61第一原則一般被稱為平等的自由原則,第二原則的第一部分被稱為差別原則,第二部分被稱為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在這兩個原則的安排次序上,第一原則優(yōu)先于第二原則,在第二正義原則中,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優(yōu)先于差別原則。可以說,第一原則是用來確保平等的自由和權利的,正因如此,第一正義原則的目的是保障所有人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第二原則是用來確保平等分配的,其中,公平的機會平等原則適合于機會和權力的分配,差別原則適合于收入和財富的分配。
在羅爾斯看來,正義原則是需要論證的,這種論證是根據(jù)條件預設進行邏輯推理而產生的,“它的證明是一種許多想法的相互印證和支持,是所有觀念都融為一種前后一致的體系”。其實,羅爾斯的《正義論》就是在做這樣的工作,其正義兩原則就正是在這種觀念支配下產生的。羅爾斯力圖說明在堅持自由原則的前提下,人們如何能夠保證實現(xiàn)平等,這對于個人正義和社會正義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他提出一種原初狀態(tài),在這樣的狀態(tài)下,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這種平等意味著每個人都被假定為具有必要的理解和實行任何原則的能力。人們憑借這種能力選擇原則,選擇原則就意味著要考慮到正義,因為每一個人都不知道自己在社會和自然的偶然因素方面的利害情形,基于自己利益,最終只能遵從理性的選擇,這種選擇既是平等的,也是有利的。因此,羅爾斯說:“它既表達了合理的條件,又適合我們所考慮的并已及時修正和調整了的判斷。這種情況我把它叫做反思平衡。它是一種平衡,因為我們的原則和判斷最后達到了和諧;它又是反思的,因為我們知道我們的判斷符合什么樣的原則和是在什么前提下符合的。”[2]20
羅爾斯想通過反思平衡的方法,從方法論上避免絕對主義,他主張關于正義和道德問題需要論證,使觀點能夠為人們一致接受。他說:“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vielof ignorance)后被選擇的。這可以保證任何人在原則的選擇中都不會因自然的機遇或社會環(huán)境中的偶然因素得益或受害。由于所有人的處境都是相似的,無人能夠設計有利于他的特殊情況的原則,正義的原則是一種公平的協(xié)議或契約的結果?!盵2]12人們通過反思平衡方法,就可以消除造成不平等的因素,從而設計出一種公平的協(xié)議,這對每個參與選擇的人來說都是公平和公正的。羅爾斯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為他后來提出公共理性和重疊共識思想奠定了基礎。
在羅爾斯看來,一個人就有關正義和道德問題作出判斷時,可能會受偶然因素的影響和曲解,反思平衡使得人們對道德和正義的判斷更為合理,人們在闡明判斷的原則之后,可以對判斷本身作出修正。在這個意義上,“正義觀只是一種理論,一種有關道德情感的理論,它旨在建立指導我們的道德能力,或更確切地說,指導我們的正義感的原則。這些推測性的原則對照于一組確定的事實 (即我們在反思的平衡中所考慮的判斷)來進行監(jiān)測”[2]50,從而使我們能夠很好地處理兩個正義原則和優(yōu)先排列方式。羅爾斯認為,作為原初狀態(tài)的理性人,應該考慮到這些原則的優(yōu)先性。與此同時,正義原則通過社會基本結構表明了人們不希望相互把對方作為手段,而只是作為自在的目的來對待的意圖,正義的兩個原則恰恰達到了這樣的目的。
我們可以看出,在羅爾斯這種反思平衡的證明方法中,如果某組道德原則闡釋了某組道德判斷,后者也就為前者提供了理論依據(jù)。當然,也有學者對羅爾斯的這種理論提出質疑,比如,這種方法究竟能否克服相對主義的困境。同時,雖然它的闡發(fā)點是一組“深思熟慮的判斷”,但在證明過程之中,只是“暫時性的定點”,而不是不可改變的。當在契約中導出一組原則與這組判斷不相符合時,我們就可以選擇,要么放棄該組原則,要么放棄該組判斷,這就形成整體主義理論與實證主義理論的差異[3]。
現(xiàn)代哲學家以人們生活的共同體為視角,認為人們基于生活之中的社會或文化的道德原則所達成的一致性,即現(xiàn)實主體的一致性是構成道德原則和判斷的必要條件。因此,羅爾斯從主體一致的道德客觀性模式出發(fā),運用平衡方法與原初狀態(tài)的策略,力求解決有關社會正義的問題。
羅爾斯為了確?!翱陀^性”,把原初狀態(tài)的當事人假設為自由的、理性的、相互冷漠的、不相互嫉妒、不知道自己在現(xiàn)實中處境的個體。他指出:“這并不意味著各方是利己主義者,即那種只關心自己的某種利益,比方說財富、威望、權力的個人,而是被理解為對他人利益的冷淡的個人?!盵2]13羅爾斯以原初狀態(tài)作為自己理論的核心,然后,通過原初狀態(tài)來規(guī)定其他概念,從而表明其自身的客觀性。在這里,羅爾斯是把原初狀態(tài)的人假設為理性人,這樣,作為自由平等的理性人將會根據(jù)自律行事,并確定同意行事的基本原則,而同意行事所確立的原則又具有客觀性。這種客觀性表明,不僅確立的原則是客觀的,而且構成原則的條件是客觀的,正因如此,人們一旦獲得恰當?shù)挠^點,就必須遵循這些原則。從羅爾斯的論述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羅爾斯所指稱的同意原則是建立在主體間的一致同意基礎上的,是基于建構主義意義上的由普遍性轉化而來的道德原則,即“道德原則是理性選擇的目標”[4]。
羅爾斯以主體間一致同意的客觀性為基點,回應社群主義者對他的批判。他認為,通過重疊一致同意的觀念,可以為政治和社會制度的正當性提供一個共享的公共基礎,從而進一步確保從一代到另一代交替中的穩(wěn)定性,進而鞏固和發(fā)展共同體。在羅爾斯的世界里,共同體是一個自由和民主的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語境之中,成員擁有共同的文化和傳統(tǒng),共同的價值和道德,因此,根據(jù)社會正義原則,共同體的人們通過交流與溝通達成重疊共識,以此解決政治的紛爭和社會爭論。然而事實并非如此,人們并非能夠就所有問題達成一致,恰恰是因為人們意見不一致,才產生沖突、歧義、誤會,導致戰(zhàn)爭頻繁發(fā)生。因此,羅爾斯的重疊一致或重疊共識理論的困境在于:“具有民主情感卻碰巧生活在不民主的、不自由的社會中的人可以說被置于某種理論困境之中。既然他們不能通過揭示隱含的重疊一致同意的正確類型來證明社會正義原則的正當性,他們如何來為這種社會辯護呢?……這沒有給人們以令人信服的理由來主張:在這種社會中的不民主的或不自由的實踐或制度是不正義的并應當改變?!盵5]322另一方面,羅爾斯的理論是缺乏遠見的,“很明顯它只在特定社會的人們之間要求一致同意,而這種一致同意沒有充分考慮到其他社會中的人的利益或權利,這些人的生活前景受到所討論的社會內所做決策的重大影響。當我們考慮到在當代世界中先進的工業(yè)資本主義社會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時,這一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5]325。
總之,羅爾斯把資本主義視為一個合作型的社會,他把合作的利益稱為社會基本善。社會合作的責任是作為正義社會的成員應該承擔的各種義務,特別是納稅和服軍役的義務。羅爾斯為福利國家資本主義辯護,是資產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體現(xiàn)。他通過無知之幕,基于原初狀態(tài)策略設計社會正義,其社會契約缺乏歷史維度,無法有力論證共同體形成是基于歷史文化傳統(tǒng),是一種非社會契約構成的共同體的事實。因而,他受到社群主義學者桑德爾等人的極力批判。桑德爾從共同體視角出發(fā),通過對羅爾斯的差別原則的透視分析,指出差別原則只有建立在共同體基礎上才是有效和合理的。他指出:“如果差別原則想避免將一些人當做另一些人的目的之手段來使用,那么只有在一定環(huán)境下,它才能夠成為可能的。在這種環(huán)境下,占有主體是一個'我們'而不是一個'我',這種環(huán)境繼而暗示在構成性意義上存在著一個共同體。”[6]99而人類的共同本質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xiàn),因此,一個共同體成員通過參與性活動克服自己的特殊性,在自我活動中實現(xiàn)自我,就意味著“社會的集體行為,許多社團和最大的共同體的公共生活規(guī)導著這些卓越性,維系著我們的努力,并且引發(fā)我們的貢獻。然而,從共同文化中獲得的善則遠遠超過我們,在這樣一種意義上的工作,我們不再是純粹零散的:我們直接意識到,我們自己的一部分已經加入到一種更加廣泛和公正的安排之中,我們認可這一安排的目的?!盵6]100-101
羅爾斯政治哲學最終成為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進一步凸顯和保障個人權利,其自由主義個人權利的優(yōu)先性使得共同體離心力大于合心力,導致共同體比較松散,并不穩(wěn)固。實踐證明,自由主義的自由和民主帶給人類的不是和平而是災難,它也無法從道德上論證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更為優(yōu)越。
[1]姚大志.何謂正義:當代西方政治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8.
[3]石元康.羅爾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4.
[4]博格.羅爾斯:生平和正義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佩弗.馬克思主義、道德與社會正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
B712.5
A
1008-6382(2012)01-0026-04
10.3969/j.issn.1008-6382.2012.01.007
2011-12-22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1BZX015)
馬俊峰(1969-),甘肅張家川人,西北師范大學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哲學和政治哲學研究。
(責任編輯 玫 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