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蘇州建設交通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江蘇蘇州,215104)
現(xiàn)在到處都有隱喻的存在,它的存在不僅僅給交際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同時對于認知來講也帶來了難以用語言來表達的障礙。首先,合理地使用隱喻,打消了直白話語帶來的唐突,也避免了人際交往中會話的尷尬,維系了人際交往的關系;此外,其本質特點就是在于出乎與人的“言他”,很難讓別人去認知它、理解它。往往在一些復雜的情形下,隱喻的使用為交際帶來了不利的影響。為此,在交際中運用隱喻不是很重要的事情。對于跨文化交際使用的隱喻,同時作為文化翻譯形式之一的隱喻,就需要在交際中恰當?shù)剡\用它。它所產生的本質特點就是通過人們在生活中不斷通過想象等能力對萬物進行重新編碼組合的結果。譬如,解鈴還須系鈴人,首先,人們要對這對話進行分析、解碼,然后再次組合聯(lián)想其含義,組合含義,最終達到理解為目的。
現(xiàn)如今有很多的哲學家、語言文學家以及心理學家都在關注隱喻的本質特點問題,特別是在我們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的時代,隱喻已經(jīng)橫跨很多的學科來被人類研究。在古希臘國家中,其隱喻已經(jīng)列入修辭學研究中,已經(jīng)把它進行修辭格來研究,他們認為隱喻的出現(xiàn)和利用將給文章帶來豐富的文學色彩。對于Aristotle和Richards研究結果相比,Richards研究的隱喻更加的深刻和明確,但是最終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無論是“相互作用理論”還是“類比理論”,他們的深層含義還是圍繞著語言本身進行的,沒有明確隱喻本質內涵。建立在“現(xiàn)實—認知—語言”一次形式下的認知語言學,在人類生活摸索中,通過人類的認知來探求其隱喻的實際內涵及本質。
在人際交往中,對于一般性的隱喻而言,是很容易被人類所能理解的。以下將通過一些簡短的例子來進行闡述。
生活是種旅途。
爭吵就是戰(zhàn)爭。
一個企業(yè)新上任的掌門人,落湯雞。
往往還有些被我們人類忽略了。譬如:
我們在浪費時間。
她遇到了麻煩。
情緒高昂,論戰(zhàn)等等。
通過以上的簡短話語很難讓人們聯(lián)想到句意中有隱喻的存在。然而,它們都是隱喻的結果。而且在我們生活的各個角落中都有這樣那樣隱喻的存在,人們在交際中都會利用隱喻來進行交流。只是不同于概念類隱喻和語言類隱喻。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文章中體現(xiàn)的一段話中,讓我們通過翻譯來解讀一下:
人類生活的凄慘往往通過沉重來表達。我們肩膀上都扛著沉重的重擔。當我們扛著它們的時候,也許對于某人能夠承受,也許對于某人無法承受。我們對其抗戰(zhàn),除了贏就是輸。在她的身上到底出現(xiàn)了什么?其實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一個男人離開了她的視線,是她的原因,想離開這個男人。以后,那個男人都沒有再次追求過她?或者有沒有企圖報復她?都沒有。她的人生不是負重的,而是輕的。打到她意志的不是沉重,而是無法面對、無法承受生命之輕。
通過以上句子翻譯后的解讀我們不難看出,隱喻的語句在語言中到處都存在。人生有人生的色彩,有人生的“悲劇”;我們雖然看不見人們肩膀上的“擔子”,但它一樣壓在我們肩上;雖然沒有真正的對手存在,但是同樣遇到問題要加以“抵抗”,并且有“輸”就會有“贏”;雖然會有很多的事情“發(fā)生”;不要說離開一個地方了,同樣那個男人也可以“離開”你;在男女關系面前,雖不用前后的奔跑,但是同樣可以窮“追”不舍;面對生活的悲慘,同樣會“壓倒”別人。
隱喻這一話題歷史悠久。往往對于問題是否能夠成功地解決和研究所投入的時間沒有決定性因素。然而對于我們語言特定的本質因素來講必定會出現(xiàn)新的隱喻。這樣就需要我們不斷地跟進研究的進展情況。
有關目標域和源域的映射關系早在1980年初起就已經(jīng)由Johnson和Lakeoff相繼提出看以本質的定義。在Metah-pors We Live By中,其隱喻是這樣被表述的:
We have found,on the contrary,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just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and action.Ourordinary conceptualsystem,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二者認為隱喻不單單在語言中體現(xiàn),在人們的思想與行為上都會有隱喻的存在。在那個年代的研究已經(jīng)成為一個新的話題,這也出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隱喻和新的隱喻的不同之處。例如剛剛前面寫到的隱喻為例:
我們在浪費時間;她遇到了麻煩;情緒高昂,論戰(zhàn)等等,這些都普遍地被人類所接受,自然而言讓人們不認為這些就是隱喻。為此,很多的學者將其稱之為“死了的隱喻”。而Johnson和Lakeoff所研究的結果將這樣的隱喻從里面分離開來,提出了全新的概念性隱喻。
如果人們的思維理念都成為了隱喻,就很難通過我們的語言對其隱喻做出相應的解釋。有關認知思維方面的研究已經(jīng)處于窘迫的階段了。二者將隱喻定義為三點:本體隱喻(ontological metaphor)、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所謂的結構隱喻就是通過一方概念化的表述轉化到另一方概念中進行表述,譬如“爭吵是一種戰(zhàn)爭”。所謂方位隱喻就是通過全方位的空間表述的概念來定義另一個概念系統(tǒng),譬如“結構隱喻(structural metaphor)”。這類隱喻將人類的主體和世間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空間關系。所謂的本體隱喻就是人們通過一些詞來解釋非物質性的詞匯,譬如情感、feeling等,在對這些詞加以引用、歸類。
通過關聯(lián)理論來解釋隱喻,作者通過對隱喻的了解談了兩點認識:第一,隱喻在廣泛的語言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第二,在人際交往中的談話都是人們間接性表達出來的,所以人們在理解語句的時候要通過推理性才能了解。Wilson、Sperber曾經(jīng)說過,對于隱喻人們不需要對其進行詳細的解釋,它是人類在生活交際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推理現(xiàn)象。而關聯(lián)性的理論來說明的隱喻就是屬于一般的語言,它對隱喻的解釋提供了很重要的前提保證。為此,通過關聯(lián)理論來解釋隱喻也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通過言語行動來表達的話語認為是一種行為的實施,可以是間接行為因素或者是直接的行為因素。然而關聯(lián)理論將隱喻歸為間接性的,將命題的態(tài)度與形式“關聯(lián)”在一起。這就需要被聽著通過語言的環(huán)境來進行語言的推理。
隱喻是經(jīng)過多層復雜的過程產生的,是由很多因素組合而成的。對于關聯(lián)性,在人們生活交際過程中總要遵循一種關聯(lián)性的基本原則,發(fā)言者往往將其思想通過關聯(lián)性來表達,既能貼近人們談話環(huán)境又能讓聽者明白發(fā)言者的語意。但是精確的表達方式不一定就是關聯(lián)性的表達,與此同時,模糊的表達方式最佳。而隱喻正表達了模糊的表達方式,闡述了用人類語言無法完成的表達意義。但是這種表達的方式必須將表達的喻體本身和需要本體相關聯(lián),人們通過客觀事物對話語進行充分聯(lián)想,人們在對此類認知能力如果存在共性的話,那么人們所聯(lián)想的事物都是不盡相同的。
從兩個方向對隱喻理解進行詳細的闡述:第一,如何識別隱喻;第二,如何推導隱喻的內涵。如何識別隱喻呢?主要是通過語言字義上的理解和語境下每個人價值觀的沖突性質決定的,在原則上這種沖突是無法清除的,只有在廣闊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清除掉。對于關聯(lián)性的理解是人們通過假設性的認知情況來解讀話語的內涵,人們對于理解程度是主動去接受語言的信息的,人們在對此類認知能力如果存在共性的話,就會尋找其關聯(lián)性,由此可以判斷出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所表述語言的意義。這是一種“明示—推理模式”的推理過程。伴隨著語言環(huán)境的變化,推理的結果也會有所變化。在發(fā)生變化的推理過程是在語言環(huán)境與話語相關聯(lián)的基礎之上改變的。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同事物并非有相同之處,然而人們還能明白其隱喻所表述的語意,這也就需要聽著付出努力,找出話語的相關性,概念與概念之間有必然的關聯(lián)性,在人們表述中體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意義來。
隱喻顧名思義,它是一種修辭語,表述了人們之間在運用語言的時候所表現(xiàn)的認知方式。各個國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歷史不同,所以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特有的隱喻。在進行隱喻的翻譯是必須要顧忌語言文化特點,再進行互換,而不是詞與詞之間的互換。根據(jù)上述闡述的例子不難看出,或有或沒有在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中的語意在另一個語言環(huán)境中找到相同的隱喻。所以,翻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不光要翻譯隱喻還有多方位因素相結合進行譯文,譬如,歷史文化特點等。對于隱喻的翻譯方式筆者提出了三點建議,包括:意譯、直接翻譯、等值化的翻譯。故翻譯者可以運用多種,甚至一種方式方法對不同翻譯目的進行解釋翻譯。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 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 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Theory of Speech A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藍純.從認知角度看漢語和英語的空間隱喻[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5] 馮立新.認知隱喻與翻譯[J].惠州學院學報,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