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辯證使用中藥注射劑治療眩暈癥的療效觀察
李燕
目的觀察辯證和隨機應用活血化瘀中藥注射液治療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在療效及安全性上的區(qū)別。方法將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的患者108人隨機分為辯證組62人和對照組46人。辯證組有寒象的應用燈盞細辛注射液,有熱象的應用苦碟子注射液。對照組隨機應用以上2種注射液。治療14d后觀察兩組病例的臨床療效、臨床癥狀及不良反應。結果辯證用藥組與對照組比較,治愈率、總顯效率、中醫(yī)癥候改善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在使用中藥注射液時要遵循辯證施治的原則。
辯證;中藥注射劑;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癥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VBI)是一種常見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癥,大多發(fā)生于中年以上的患者,多有動脈硬化或頸椎病史,其臨床癥狀復雜,主要表現(xiàn)是椎基底動脈供血區(qū)域的功能損傷,常見的癥狀是眩暈,可伴發(fā)嘔吐、耳鳴、眼球震顫、面麻、吞咽發(fā)嗆、共濟失調(diào)、四肢無力、偏癱、半身感覺障礙等癥狀[1]。目前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的臨床治療中大量應用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中藥注射劑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藥本身的特點,因此應用時要注意其性味歸經(jīng)、寒熱溫良,根據(jù)中醫(yī)藥傳統(tǒng)理論辯證使用,才能發(fā)揮更好的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為證實這一觀點,本研究選取了溫性的燈盞花素和寒性的苦碟子進行對比觀察,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2月~2011年9月門診治療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以眩暈為主要癥狀的病人108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腦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2],均經(jīng)頸部X片、頭顱TCD確診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CT或MRI排除腦出血和腦梗死及腫瘤所致的眩暈。所有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辯證組62例、對照組46例。辯證組62例,其中男28例,女34例,年齡38~72歲。對照組組46例,其中男21例,女25例,年齡42~75歲。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在年齡、性別及病情輕重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再根據(jù)中醫(yī)八綱辨證辨寒熱將辨證組62例中分為偏熱型(惡熱喜冷,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煩躁不寧,痰、涕黃稠,吐血,衄血,大便干,尿少色黃,舌紅苔黃而干,脈數(shù)。)26例;偏寒型(惡寒喜暖,面色胱白,肢冷蜷臥,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長,大便稀溏,舌苔白而潤滑,脈遲或緊等。)36例。
1.2 方法 兩組在一般治療(口服維生素B1、谷維素、尼莫地平)的基礎上,辨證組偏熱型用苦碟子注射液(沈陽雙鼎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支20mL)40mL,偏寒型用燈盞細辛注射液(云南生物谷燈盞花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每支10mL)30mL靜脈滴注。對照組按抽簽的方式隨機給予以上2種注射液,劑量相同。以上均1次/d,14d為一療程。
1.3 療效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治療眩暈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制定,根據(jù)患者臨床癥狀、體征、TCD變化來判斷療效。臨床治愈:眩暈及伴發(fā)癥狀和體征消失,TCD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恢復正常。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減輕,TCD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60%以上。好轉:癥狀減輕,TCD示椎-基底動脈供血改善40%以上。無效:眩暈癥狀無改善或加重,TCD檢查改善40%以下??傦@效率=治愈率+顯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采用SPSS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內(nèi)及組間各數(shù)據(jù)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14d后,辯證組62例:治愈20例,占32.3%;顯效26例,占42.9%;好轉13例,占21.0%;無效3例,占4.8%。總顯效率74.2%。62例中醫(yī)癥候偏熱偏寒癥狀改善有48例,占77.4%。不良反應1例,占1.6%。對照組46例:治愈9例,占19.6%;顯效14例,占30.4%;好轉15例,占32.6%;無效8例,占17.4%。總顯效率50%。46例中醫(yī)癥候偏熱偏寒癥狀改善有22例占47.8%。不良反應3例,占4.8%。2組總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辯證組與對照組比較在治愈率、總顯效率、中醫(yī)癥候改善及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目前各級中西醫(yī)醫(yī)院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的臨床治療中大量應用活血化瘀中藥注射劑。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性眩暈,屬中醫(yī)“眩暈”范疇,多“風、痰、虛、瘀”夾雜致病,臨床表現(xiàn)上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中醫(yī)辨證治療也有寒熱虛實之分。寒熱辯證在《內(nèi)經(jīng)》中論述頗多,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明確指出:“陽勝則熱,陰勝則寒”,在《素問·至真要大論》中又提出了“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則。即指寒性的疾病,用溫熱的方藥治療,熱癥要用寒涼的方藥治療??嗟雍蜔舯K細辛有明顯的寒熱特點。據(jù)藥典記載和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苦碟子為菊科植物抱莖苦荬菜的當年生干燥全草,味苦,辛,性寒,具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排膿止痛之功效。以菊科草本植物苦碟子為原料提取精制而成的苦碟子注射液其主要成分為腺苷及黃酮類物質[4],其具有抑制氧自由基、防治缺血/再灌注損傷、擴張血管、增加心腦血流量、增加纖溶活性、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微循環(huán)、鎮(zhèn)痛、鎮(zhèn)靜及解除平滑肌痙攣的作用[5]。燈盞細辛又名燈盞花,屬菊科短葶飛蓬屬植物,性味甘溫,具有散寒解表,活血化瘀,止痛消積,祛風除濕的功效。以燈盞細辛為原料提取的燈盞細辛注射液的主要成分為黃酮、燈盞甲素、燈盞乙素、揮發(fā)油、氨基酸等[6],藥理研究證實其能擴張微細血管,改善微循環(huán),調(diào)節(jié)血脂,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流變性,抑制血小板及紅細胞聚集,清除自由基,增強紅細胞變形能力,促進對抗脂質過氧化及缺血灌注,動物試驗表明,燈盞花素能降低腦血管阻力,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血循環(huán),促進側支循環(huán),降低血液粘度的作用。這2種注射劑保留了中藥的主要有效成分,因此也就具有中藥的寒熱屬性,所以苦碟子注射液對于具有熱象的血瘀證尤宜,燈盞細辛注射液對于具有寒象的血瘀證效果較好,在本研究的療效觀察中也可以證實。
目前活血化瘀的中藥注射液越來越多地應用到臨床各科的治療中,如丹參、苦碟子、燈盞細辛、舒血寧、血栓通、參麥、川芎嗪等眾多作用相似的針劑。中藥注射液在其療效好見效快的同時,也出現(xiàn)了眾多不良反應[7]。辯證論治是中醫(yī)藥臨床實踐的精髓,所以中藥西用時不能“重辨病而輕辯證”,不能不管何種中醫(yī)證型、不加科學區(qū)分地用同一種中藥注射液治療,要學習一些中醫(yī)的傳統(tǒng)理論知識,結合病情,從中藥的四氣、五味及功效結合患者的舌脈癥象進行辨證分析用藥,使中成藥應用逐步走向規(guī)范化、合理化。
[1] 李雨.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眩暈的臨床研究進展[J].吉林中醫(yī)藥,2009,29(1):86-87.
[2]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381.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第一輯,1993:24-25.
[4] 劉沛.苦碟子注射液的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藥師,2008,11(12):1446-1447.
[5] 王彩霞,趙強.苦碟子注射液的藥理作用[J].實用藥物與臨床,2005,8(5):43-45.
[6] 張衛(wèi)東.燈盞細辛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2000,35(8):514.
[7] 程少敏,陳光玉.銀杏葉注射液治療眩暈癥62例[J].當代醫(yī)學,2012,18(10):1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2.27.109
710054 陜西省西安市第九醫(yī)院(李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