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莉
(江西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王陽明作為一位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軍事家、教育家,一生既輝煌又坎坷。王陽明,字伯安,名守仁,別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明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生于浙江余姚,卒于1529年,僅存世57年,不可謂壽,但流恩澤于后世,不可謂不厚。他生平不僅南征北戰(zhàn),致力于“破山中賊”,且殫精竭慮,思考著如何“破心中賊”。其講學的主要核心是“致良知”,他說:“吾平生講學,是致良知三字?!标P于他的致良知說,學界多從哲學角度進行考究。致良知說包括“良知”和“致良知”兩個部分,本文從這兩個概念出發(fā),進而探討它們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意義。
“良知”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薄墩f文解字》說“良,善也?!薄对姟む掞L·日月》有:“德音無良。”“良”字的本意主要有兩種意義,一是指原本具有;二是指善良,人的道德品質較好。“知”與“智”相通,意思是認識、知道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結合起來,對王陽明的“良知”的意義可做以下幾點理解
1.良知即天理,是心之本體。
“良知者,心之本體,即前所謂恒照者也”。[1]在王陽明看來,每個人的心中都存在著靈昭不昧的天理,他把良知等同于天理,良知為天理之自然顯露。每個人都有這種靈昭明覺的天理,那么只要把“思”的“發(fā)用”掌握好,所思考的就是天理。他把良知、天理、性、心之本體等同起來。天理和人的本心是一回事,心即理,因此又說良知是心之本體,是人人所共具有的、不受打擾的“恒照”狀態(tài)與能力。
2.良知是萬物之源。
王陽明的良知學說作為一種唯心論,認為萬事萬物皆源于心。良知等同于心,是萬物之源。此“物”不是馬克思所指的客觀存在,而是指意念之物。正如:“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奔热蝗f物皆源于心,而良知又等同于人之本心,那么良知就是天地萬物的源頭。正所謂“良知是造化的精靈,這些精靈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從此出,真是與物無對”。[2]
3.良知是至善的道德意識和原則。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王陽明認為性是粹然至善的,心是誠然恒惻的,良知是凌駕于一切的道德之本體。人們行事,必依著良知這條至善的道德準則。所以作為一種完美無缺的道德意識和原則,良知是至善的。圣人的良知未受人欲的蒙蔽,就是至善的表現(xiàn),這是人原本就應有的狀態(tài)。依此角度,余文武對良知有同解:良知,指人原本具有的知識,指人不依賴于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識與道德情感。[3]
4.良知即是非之心。
“爾那一點良心,是爾自家的準則,爾意念著處,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瞞他一些不得。良知原是完完全全的,是的還他是,非的還他非,是非只是依著它,更無有不是處。這良知還是你的明師”。[4]良知,是判別是非善惡的最高標準,是主體進行價值判斷的內在的最高依據(jù)。王陽明認為用良知去判斷紛繁復雜、千變萬化的事物,就如同運用規(guī)矩尺度去測量方圓長短一樣,可以普遍使用而準確無誤。那良知為何能成為裁決是非的標準呢?是由于作為心之本體的良知處于虛靈明覺的恒然狀態(tài)之中,是超越人們行為善惡的純善,只有這種凌駕于一般善惡觀念的至高的純善,才能分辨一般的善惡邪正。
致良知的重點是在 “致”這個動態(tài)過程的工夫上?!爸隆蓖ā爸痢?,是指達到、推廣、充拓以至其極,既有極點之義,又有向極點運動之義?!爸隆奔戎噶贾膱A滿狀態(tài),也指擴充人人皆有的這點良知,表明它是一個動態(tài)過程,是一個實踐論的范疇?!爸铝贾本褪且懒贾?、存善去惡,其實質是去除私欲習氣,擴充現(xiàn)成良知,恢復本體良知,將良知推廣到日用倫常之中去,且經(jīng)由教育途徑使人達到高尚的道德與情感。它是摒除私利、物欲以使良知本體得以恢復的過程;也是一個由良知本體到良知發(fā)用的展開過程。前者是人本身的自我修養(yǎng)的本然形態(tài),后者是人的思想情感見之于行為的明覺形態(tài)。至于如何實現(xiàn)“致良知”這個過程,他提出的修養(yǎng)方法不少,本文分析以下三個。
1.靜坐時存養(yǎng)。
存養(yǎng),就是在靜坐的時候對良知的內心體認工夫。要求把所思所想與日常行事、社會活動、研析事理聯(lián)系起來,仔細分析,而不是脫離世事、離開實際問題去懸空思索。靜坐有利于隔斷外界的引誘和干擾,摒除私欲,但也易使人脫離世事,所以要將靜坐與存養(yǎng)結合,靜坐時存養(yǎng),以達“為圣”之目的。
2.省察克治。
要使良知無所障蔽、自然明朗,就要在心體上用功,做好省察克治的工夫。省察即內省,就是對照自己的道德反省,從中發(fā)現(xiàn)惡念與惡行;克治即克已,就是要改正自己的缺點和錯誤。省察克治是對自己的嚴格要求,不斷反思、及時改過。王陽明說:“無事時,將好色好貨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尋出來,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復起,方始為快?!卑阉接麖母旧蠌氐浊宄?,改過自新。這與佛家“慎獨”有相似涵義,旨在通過自己的內心體認,摒除私欲、凈化心田。
3.事上磨煉。
若不從實際中踐行,只在心體上用功,無論如何苦思冥想也是無用的。正如王陽明所說:“必須在事上磨煉做工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保?]并且,王陽明認為人的良知體現(xiàn)在日常行為之中,所以更要致良知于事事物物,使事事物物皆合良知的準則。踐行“良知”屬于實踐論的范疇。只有依照良知去實行、實踐,才能真正去除私欲對良知的隔蔽,正所謂“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當代教育,應是弘揚人的主體性精神的教育,即主體性教育。[6]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裴娣娜教授把這種主體性分為獨立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三個基本特征。王陽明的致良知說,濃縮了主體性教育思想的精華。
1.“致良知”與主動性——主動自覺。
“致良知”首先屬于本體論范疇,從人的自覺性入手呼喚良知。它注重人自身進行哲學上的、回到自我的、徹底的沉思,這種自我修養(yǎng)是對本體自我的訴求。只有通過王陽明所說的存養(yǎng)、省察克治、事上磨煉等工夫,我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為我而存在的一切,而這個我自己和為我而存在的一切便是主體性。就今天的教育而言,就是說學生要主動自覺地去學習,主觀立志、主動改過、自主學習、自求自得。
2.“致良知”與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獨立思考。
“學,天下之公學,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君子之學,求以得之于其心”。王陽明提倡“學貴自得”,是旨在反對盲從,主張獨立思考。他鼓勵人們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身體去力行,變盲目相信現(xiàn)成的教條為相信自得之理,認為圣學與異端的根本不同就在于自得。他提倡為學要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并身體力行,這充分體現(xiàn)了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因而,致良知學說對當今主體性教育頗有啟示:教育教學活動必須強調創(chuàng)新性,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到學生不同的學習風格和認知方式,啟發(fā)他們獨立思考,找到適合自己的最佳學習方法。正所謂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
總之,“致良知”思想內涵體現(xiàn)了對學習主體性的充分眷注,強調學習過程中要主動自覺、獨立思考,強調人的自我更新與自求自得。學貴自得,強調學習過程中自我的解化而不是單純依靠旁人的“點化”,單純地讀書要有限度,必須考之于心并身體力行。王陽明提倡進入自我,并對自我進行理性反思、省察克治、獨立思考等方法,無不滲透著主體性教育的思想,因此,“致良知”說的內涵是當代主體性教育思想的基石。
王陽明 “致良知”思想中充溢著濃郁的道德自律精神。由道德他律轉化為道德自律道德教育的關鍵之一。他注重這種由外在道德規(guī)范向內在良知的轉化,說:“君子之學,求盡吾心焉爾。故其事親也,求盡吾心之孝,而非以為孝;事君也,求盡吾心之忠,而非以為忠也。是以夙興夜寐,非以為勤也;繁理據(jù),非以為能也;臨難死義,非以為節(jié)也。吾心有不盡焉,是為自欺其心,心盡而后吾之心始自以為快也。”他盡忠盡孝、盡忠盡責,不是外在的忠孝節(jié)義規(guī)則強求他去做的,而是為了達到內心的愉悅和自足,是一種順應本心的滿足罷了。王陽明注重把外在道德規(guī)范和人內心深處的訴求統(tǒng)一起來,這對我們當今的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建設有著一定的借鑒作用。
首先,教師是道德教育的引導者。道德教育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提高道德認識、陶冶道德情感、鍛煉道德意志、確立道德信念、養(yǎng)成道德習慣。[7]其次,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應努力將各種道德規(guī)范內化,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學生形成一種自覺自愿的習慣和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要將一定的社會道德規(guī)范轉化為人的自覺意識與行為,并強化主觀立志與主體精神的力量。當代學生可借鑒王陽明省察克治的修養(yǎng)方法,注意對自己進行反省沉思、究錯改過,時常對自己進行心靈的洗禮,并發(fā)揚自身優(yōu)點、擴充自我的德性以至高尚淳厚。最后,就學校而言,應引導學生自覺自律、抵制不良風氣的侵蝕,如遠離網(wǎng)吧、毒品、歌舞廳等。同時,應避免僅將思想品德課作為一門學科進行講授的現(xiàn)象,而應本著大德育的思想,鼓勵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將德育貫穿于點點滴滴的生活中,讓德育生活化、鮮活化。
[1]王守仁.傳習錄(上、中、下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2][4][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3]余文武.王陽明教育思想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132-138.
[6]孫喜亭.教育應著眼于人的主體性發(fā)展[J].教育研究,1995,(10):16.
[7]李春秋.教育倫理學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