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德湖
文學(xué)作品中稱呼的變化,往往蘊(yùn)意豐富,如《一面》中,阿累稱魯迅為 “同志”“朋友”“父親”“師傅”“戰(zhàn)士”“先生”,《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夫婦先稱于勒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辦法的人”,后又稱之“賊”“討飯的”“流氓”;再如魯迅之稱阿長,朱自清之稱梅雨潭的綠,胡屠夫之稱范進(jìn),奧楚蔑洛夫之稱小狗,夏洛克之稱鮑西婭等。但有些作品中的稱呼,由于不如以上例子變化多而明顯,或由于主要人物、主要事情的“遮蔽”,容易被讀者忽視,教學(xué)中需要予以關(guān)注。現(xiàn)舉出初中語文教材中幾個例子,并簡要加以品析。
一
吃完豆,又開船,一面洗器具,豆莢豆殼全拋在河水里,什么痕跡也沒有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這老頭子很細(xì)心,一定要知道,會罵的。然而大家議論之后,歸結(jié)是不怕。他如果罵,我們便要他歸還去年在岸邊拾去的一枝枯桕樹,而且當(dāng)面叫他“八癩子”。 (魯迅《社戲》)
1.前文曾寫道:“忽然間,一個最聰明的雙喜大悟似的提議了,他說,‘大船?八叔的航船不是回來了么?’”選段“我”所稱的“八公公”,雙喜稱“八叔”,可見雙喜長“我”一輩。這暗應(yīng)了上文“我們年紀(jì)都相仿,但論起行輩來,卻至少是叔子,有幾個還是太公”,“然而我們是朋友,即使偶而吵鬧起來,打了太公,一村的老老少少,也決沒有一個會想出‘犯上’這兩個字來。”從看戲、偷豆等情節(jié)可見,孩子們確實(shí)是平等友好,而不論輩分上下的。
2.這里以“我”為敘述者,寫雙喜所慮?!袄项^子”其實(shí)是轉(zhuǎn)述雙喜對“八公公”的稱呼,一是“八公公”年齡大了,俗話說,越老越糊涂,但他反而心細(xì),這是反襯,所以說“一定要知道,會罵的?!倍沁@種“不好”的預(yù)感,使雙喜改稱“八叔”為“老頭子”,似乎有些沒大沒小,不恭不敬,而且似乎 “我”的情感也被雙喜同化了——不過這也體現(xiàn)了“我”和小朋友們是“一氣”的——但孩子們情之所至,率真直言,又總讓人感到純真可愛,感到他們與“八公公”之間并無生分,也沒有所謂“犯上”的禁忌,沒有世俗的輩分秩序?!皶R的”前面沒有說“一定”,可見只是用多了鹽柴,有些心虛的推測,并無其他依據(jù)。孩子們議論之后,還想出了一旦被罵的對策,即“當(dāng)面叫他‘八癩子’”,是“叫”,而不是罵;只是果真挨罵,才用出這種辦法。由此,孩子們的天真、單純可見一斑。結(jié)果到底如何,小說在這里留下了懸念。
3.“第二天,我向午才起來,并沒有聽到什么關(guān)系八公公鹽柴事件的糾葛,下午仍然去釣蝦?!卑蠢碚f,八公公很細(xì)心,不會不知道鹽柴的事,怎么沒像孩子們預(yù)想的“會罵的”呢?六一公公的出場,使得我們恍然大悟。因?yàn)椤拔覀儭蓖盗肆还亩?,他只是為“我們”“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而感到惋惜,有些?zé)備,其它并無什么;反而還送來 “一大碗煮熟了的羅漢豆”,給“我”和母親。他是那樣的寬厚、淳樸和善良。所以,我們有理由推測,八公公也根本沒把鹽柴的事放在心上,孩子們的擔(dān)心多余了。有趣的是,八公公和六一公公兩個人物,一暗一明,一虛一實(shí),互相補(bǔ)充,互相映襯,展現(xiàn)了水鄉(xiāng)勞動人民美好的心靈世界。孩子們稱呼變化中所包含的“不良”情緒,對這兩個人物形象,都起到了很好的反襯作用。
二
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帶回祖國。據(jù)說他在哈佛爾還有親屬,不過他不愿回到他們身邊,因?yàn)樗妨怂麄兊腻X。他叫于勒………姓達(dá)爾芒司,—也不知還是達(dá)爾汪司,總之是跟這差不多的那么一個姓。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jīng)落到什么田地!”(莫泊?!段业氖迨逵诶铡罚?/p>
1.船長在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的情況下,稱于勒是法國老流氓,說“法國”,是對于勒所在國籍的通常稱法。后來說把于勒帶回法國,稱的卻是“祖國”,這與前面稱呼“法國”給人不同的情味感。祖國,自己的國家,是一個人的出生地,是故鄉(xiāng)和家園所在。其中蘊(yùn)含著船長對于勒的惻隱之心、憐憫之情。這還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印證,一是船長“去年在美洲碰到他后”,就將于勒收留,直至現(xiàn)今;二是船長所說,“聽說他在那邊闊綽過一個時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經(jīng)落到什么田地!”“可是”“已經(jīng)落到什么田地”,飽含著對于勒現(xiàn)狀的慨嘆,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意味。這或許就是船長要收留于勒,將它帶回祖國的原因。
2.船長與于勒顯然非親非故,他要把于勒帶回祖國,回到故鄉(xiāng),回到親人身邊,完全是出于同情,出于人道;而作為于勒親人的菲利普夫婦,卻避若瘟神。這其中隱含著的對比與襯托,同樣從側(cè)面突出了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的性格,增添小說哀婉凄涼的意味。
三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1.作者見“月色入戶,欣然起行”,閑適可見?!澳顭o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這里敘述兼有說明,所以稱朋友為“張懷民”,“遂”,有不假思索意,隱含了兩人交情深厚?!皯衙褚辔磳儭?,“亦未”,照應(yīng)作者由“解衣欲睡”而“欣然起行”,蘊(yùn)含了禁不住的欣喜之情。作者深感張懷民與自己志趣相投,同是淪落天涯的知音,而不由得直稱“懷民”。范仲淹說“微斯人,吾誰與歸”,蘇軾也一定會感同身受吧。
2.正因如此,兩人才沒有見面的寒暄、絮叨等,而是心有靈犀,直接“相與步于中庭”,流連于明月清輝、竹柏影里。這如同影視鏡頭的切換,一切都顯得十分自然。這樣,文末“但少閑人如我兩人者耳”中的“我兩人者”,也就有了含蓄的鋪墊。由此可感,稱呼變化中蘊(yùn)含的知己之情,在全篇也是意脈相承、婉轉(zhuǎn)相生的。
四
可是每天早晨,我起來觀看這被幽囚的“綠友”時,它的尖端總朝著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細(xì)葉,一莖卷須,都朝原來的方向。植物是多固執(zhí)?。∷涣私馕覍λ膼蹞?,我對它的善意。我為了這永遠(yuǎn)向著陽光生長的植物不快,因?yàn)樗鼡p害了我的自尊心。
……
臨行時我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離開北平一年了。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有一天,得重和它們見面的時候,會和我面生么?(陸蠡《囚綠記》)
1.第一段文字中,“綠友”加上了引號,有兩層特定含義。作者說“綠色是多寶貴??!它是生命,……”他喜愛綠,渴望與常春藤為友;移情于景,而情景相生,所以,感到“綠葉和我對語”,感到常春藤十分的友好。這是一層。
更主要的是,由于“一種自私的念頭”,“我”企圖通過囚綠,來充分滿足對綠的欲念,然而,卻發(fā)現(xiàn)它總是向著窗外生長,并且總是那么固執(zhí),不能領(lǐng)會“我”的善意,損害了“我”的自尊。原來,常春藤只是“我”一廂情愿的朋友。這是又一層。
2.“我”偏執(zhí)的愿望,終于成了一種傷害,使“它漸漸失去了青蒼的顏色,……好似病了的孩子?!敝敝僚R行時,“我”才“珍重地開釋了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薄坝啦磺?,表明盡管“魔念在我心中生長了”,仍舊囚著它,但常春藤一直總是不屈不饒;“我”由此領(lǐng)悟到了它“永不屈服”的“人”的精神品格,所以稱它為“囚人”,而且在開釋它時,懷著“珍重”,“致以誠意的祝?!?。其中蘊(yùn)含著敬仰之情,不舍之意。
3.就在這囚綠的過程中,作者對常春藤的認(rèn)識終于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它不只是生命、希望、安慰和快樂,而分明是一種“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化身。在異族入侵,祖國受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xiǎn)的時候,作者“贊頌中華民族渴求自由、堅(jiān)貞不屈的精神”,(袁振聲《〈陸蠡散文選集〉序言》)從常春藤身上找到了這種精神的象征意義,或者說感悟到了常春藤與自己深沉情感的契合,而視其為生命中的真正朋友。所以,北平淪陷一年后,作者說“我懷念著我的圓窗和綠友”,“綠友”上不復(fù)再加引號。
文本中稱呼變化,形成差異,就會生成藝術(shù)空白,產(chǎn)生文本張力,而召喚讀者結(jié)合語境和相關(guān)背景,揣摩、品味其中的意蘊(yùn)。教學(xué)中,就可以作為教學(xué)內(nèi)容選擇與教學(xué)方法設(shè)計(jì)的關(guān)注點(diǎn),作為引導(dǎo)學(xué)生解讀文本的一種支點(di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