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曉光
冰心的創(chuàng)作活動開始于“五四”時期,是當時文壇上“問題小說”的代表作家。而宣傳“愛的哲學”就是她解決社會問題的藥方。對于冰心來說,“愛的哲學”實際上是基督教“博愛”的精神和佛教“普度眾生”的仁愛思想的集合體現(xiàn)。如果這把“愛的哲學”比作桂冠,那么母愛、童心、愛和自然就是桂冠上璀璨的明珠。它構(gòu)成了冰心早期創(chuàng)作的基本主題。這種基于人道主義的“愛的哲學”,有著數(shù)千年封建主義非人統(tǒng)治歷史的中國社會,對于開始覺醒而又尚未找到出路的“五四”青年,無疑是一付變革現(xiàn)實的興奮劑。
冰心筆下的“愛的世界”是一個超凡脫俗、典雅圣潔,具有女性的細膩與清純的心靈世界。它在擺脫世俗的平庸與粗陋的同時,卻也擺脫了現(xiàn)實的復雜與嚴峻。宛如一輪皎月,高高的掛在天上,向著人間,灑下清暉,造成一個朦朧、虛幻的海市蜃樓,卻永遠不能照亮現(xiàn)實人生中那觸得著、摸得到的水深火熱與生離死別。然而,它畢竟使處在黑暗包圍中的一代青年在這美麗的伊甸園中,具有了對古老人生的頓悟和對真善美得感知與追求。使他們在彷徨苦悶中尋找到一個溫馨的精神境地。
往事(二)之一,通篇不過五百字左右,卻頗有韻味,也很有層次的寫出了抒情主人公在看到大雪淹沒了足印這一自然現(xiàn)象時,所產(chǎn)生的一剎那的人生感悟。當絨絨的飛雪,在一瞬間就把人們剛剛留在茫茫雪地上的腳印遮蓋的無蹤跡,無處尋覓時,抒情主人公的第一感悟,便油然而生——“人生到處都是渺?!?,“生命何其實在?又何其飄忽?”于是,“因覺悟而沉沉的侵入悲哀!”
然而,你不要由此發(fā)生錯覺,以為這是一位對月生悲,看花落淚的閨中怨女的感時傷事、顧影自憐。當抒情主人公將她的第二層人生感悟娓娓道來時,你會發(fā)現(xiàn)這是一位積極看待人生,思考人生的現(xiàn)代青年女性。當她感悟到人生的飄忽不定、來無影去無蹤時,立即產(chǎn)生一種要更加珍惜人生,讓生命的足跡永駐心間強烈愿望。她要用文字把即將被時間的大雪淹沒的生命的雪泥鴻爪保留下來。于是,便在,“松濤西響之中,四面風來的山亭上”,提筆尋覓“往事”的足跡了。而且她發(fā)現(xiàn),這生命的歷史一頁比一頁“佳妙”,一頁比一頁色彩鮮明。以至自己也為之心動神搖,禁不住對萬能的造物主和這神圣的生命的歷史,產(chǎn)生無限敬仰。一股葆愛人生、熱愛生命之情,充溢于心間,流露于筆端。
文章寫到這里,已經(jīng)完成了抒情主人公對于人生先后兩個層次的心靈感悟。讀者也已經(jīng)從中獲得了極富詩意的關(guān)于“愛的哲學”的生動啟迪。對于剛剛?cè)胧赖那嗄陙碚f,珍惜人生,熱愛生命,這是給人間留下五彩繽紛的生命足跡,成就一切豐功偉績的前提。也是抒情主人公提筆抒寫往事,發(fā)出人生感悟的精神核心。
如果文章就此擱筆,已不失為一篇完整而短小精湛的抒情散文。出人意料的是抒情主人公那綿綿不絕的思緒,千回百轉(zhuǎn)的又出現(xiàn)了第三個層次的感悟:用文字記下往事,留下生命的足跡,固然是好,然而這短短的人生和時刻都在消磨的生命,又能“經(jīng)得起追寫幾次往事”呢?因此,重要的還是認認真真地把握生命的每一時刻。有了輝煌的生命,才會有色彩鮮明的足跡,也才會有那么多值得提筆一書的“往事”。
從看到人生無定,到銘記往事,再到珍惜生命,熱愛人生這三層感悟中,我們清晰地看到抒情主人公的精神境界一步步的深化,一次次的升華。
文章從黃昏的大雪開始,以大雪淹沒足跡起興,又以“青山的春雨已灑到松稍”結(jié)束,全篇充溢著生機盎然的大自然那變化萬端的動態(tài)之美。這是生命的節(jié)奏,生命的律動,其中滲透著作家對于生命的無限深情。
《往事》(二)之三,寫的是一個善感多思的青年女子,病中看月時,對自己身處的自然環(huán)境——雪月之夜中的青山的心靈感受和由此引發(fā)的對于人生的領(lǐng)悟與思索。全篇寫的如詩、如畫、如夢,在一種似明似暗、若實若虛的朦朧夢幻之中,引領(lǐng)你憑著直覺與靈感,去感悟大自然、感悟生命、感悟人生。
文章的前半部分著重描寫雪月下的青山那濃黑、瑩白、淺藍的光和色,以及在這神話般的光色籠罩下,似娟娟靜女,又不失其莊嚴與雍容的青山的魅力。那是只可以心靈感應,而非耳目所能把握的一種氛一種境界、一種情致、一種風格。那灑向青山的月光的靜冷,那覆蓋著青山的雪的潔白,構(gòu)成了一個不容侵犯與玷污的圣潔純美的境界;那深幽凝重的氛圍,創(chuàng)造了一個“如怨如慕”的依戀、思念、纏綿的情感世界;那高遠澄澈的月,那虛懷若谷的空闊山林,難道不正是卸去了平庸與淺薄,升華為超凡脫俗的風格的象征嗎?月色中,那將萬物的形體都溶進朦朧凄美之中,仿佛宇宙間只剩下一片無形的意念在回旋的景象,不正是一個超然物外、空靈思辨的意象的絕好暗示嗎?
自然現(xiàn)象、社會歷史現(xiàn)象如此,人的生命現(xiàn)象不也如此嗎?死,并不是生命的完結(jié),而是生命中另一種方式的延續(xù)。在抒情主人公看來,人死后的靈魂,不論是進天國,還是入地獄,都依然會延續(xù)著人間重逢的喜悅、離別的思念、事業(yè)的成敗、愿望的得失。肉體雖然消亡,而靈魂、精神可以永存。因此,無論生、死,都不過是永恒的“無限之生”的一剎那而已。生又何憂,死又何懼呢?生命是永恒的,愛也是永恒的。
抒情主人公對于生命、人生的思辨的、哲理的思考,固然顯得遠離了具體的現(xiàn)實人生,甚至帶有宗教的神秘色彩,但畢竟表現(xiàn)了“五四”時代,相當一部分青年知識分子在人性覺醒中,所具有的強烈生命意識和對和諧、永恒的生命意義的探求。
無論是人與自然的融合,還是永恒的、無限的生命意義,都是冰心早期“愛的哲學”的體現(xiàn)。她相信愛是博大永恒的,因此,也只有愛才能拯救人類,拯救社會。就像她在另一篇散文《“無限之生”的界線》中所說的:“萬全的愛,無限的結(jié)合,是不分——死——人——物的,無論什么,都不能抑制摧殘他”。
“愛的哲學”被作為解決社會人生問題的一種主張,在二十年代最初幾年曾頗受青年的青睞,它非常適應當時開始覺醒,正在積極思考社會人生問題的知識青年那勇于探索,但卻缺乏社會實踐,往往流于狂熱與空想的特征。隨著中國革命的深入和青年人的逐漸走向現(xiàn)實,這種“愛的哲學”經(jīng)過了一個短暫的高峰期后,很快就成為歷史的陳跡,告別了“五四”青年。
《往事》(二)之一、之三,是兩篇有獨特藝術(shù)魅力的寫景抒情散文,它鮮明的體現(xiàn)著冰心的藝術(shù)個性。給人印象最強烈的是熔描寫、抒情和哲理思辨于一爐的敘述方式,所產(chǎn)生的蘊藉美、含蓄美。作家并不是耳提面命的向讀者直接灌輸她對人生的種種思考與徹悟,而是通過意境、意象、氛圍的渲染與烘托,情緒、靈感、直覺的流動,以及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千回百,轉(zhuǎn)的聯(lián)想,去啟迪讀者從對外部世界的感應,升華到對生命主體的思辨的領(lǐng)悟。當你一旦捕捉到了文章的內(nèi)蘊所在,便產(chǎn)生一種“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驚喜與愉悅。
文章文百合璧的藝術(shù)語言,藝術(shù)團特色文章的另一種特色。像“今夜的林中,絕不宜于將軍夜獵——那從騎雜沓,傳叫風聲,會踏毀了這平整勻纖的雪地;朵朵的火燎,和生寒的鐵甲,會繚亂了靜冷的月光?!褚沟牧种校膊灰擞诟呤颗腔?,美人掩映——縱使林中月下,有佳句可尋,有佳音可賞,而一片光霧凄迷之中,只容意念回旋,不容人物點綴”。這樣源于中國古典文學功底和傳統(tǒng)文化熏陶的藝術(shù)語言,賦予了作品一種凝重、含蓄、典雅、清麗的風格。
[1]馬連儒,王鳳海主編.百家散文名作鑒賞[M].北京出版社,1990.
[2]冰心.話說散文[J].人民文學,1989.5.
[3]王寶增.創(chuàng)作空白論[J].文藝研究,1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