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是語文老師義不容辭的職責。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重視學生的知識傳授、訓練學生悟性、拓寬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習習慣。同時懂得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語文老師和學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
關鍵詞:語文素養(yǎng) 培養(yǎng) 途徑
高中語文課程性質(zhì)明確要求語文老師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要想辦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高,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語文老師和學生自身持之以恒的努力。
一.重視知識傳授,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知識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知識的提升。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就必須在學生掌握較多知識的基礎上,強化對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新課標”要求學生從五個方面獲得發(fā)展,即積累與整合、感受與鑒賞、思考與領悟、應用與拓展、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以上五點只有落到實處,才能讓學生具備實實在在的應用能力。強化能力訓練,要將相關能力點融合到解題訓練中,讓學生在訓練中暴露思維過程,從而找出解題能力上的薄弱之處,進而作出相應的彌補。強化能力訓練,還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加大學生的思維含量,強化思維過程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以語文學科知識能力為基礎,以思維方式為主線,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以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要。
二.訓練學生悟性,提高語文素養(yǎng)
新課程理念特別強調(diào)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自我構(gòu)建,強調(diào)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和探究,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學生具備良好的悟性的基礎上的。訓練學生悟性需從老師精選試題開始。我們在教學中要精選有代表性的、能培養(yǎng)悟性的、能提高能力的試題,做到少講精評,講出技巧,講出規(guī)律。同時注重講后學生的相互交流和自我反思,讓學生在練中生疑,在講中解疑,在交流和反思中提高。讓學生通過自我感悟,掌握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和解題規(guī)律。在課堂上,老師要處理好與學生的關系,明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老師只是起著主導作用,是“導演”而不是“演員”,要把學習的主動權(quán)讓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堂上盡情地想,盡情地說,盡情地去討論,盡情地去交流,盡情地去展示。老師絕不可代替學生的權(quán)利,一味的去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逐漸訓練出學生的悟性,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
三.拓寬學生視野,提高語文素養(yǎng)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我們必須讓學生走出語文學習僅限于課堂、語文復習僅限于做題的怪圈,全方位的來拓展學生的視野。我們在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關注自然、關注社會、關注人生的良好習慣;要學生了解當代文學、藝術、科技、體育等學科的前沿知識,廣泛地進行課外閱讀,特別要關注主流媒體的報道和廣泛討論的問題;努力開拓學生自身的生活資源并使之轉(zhuǎn)化為寫作的題材;給學生提供積累材料、鞏固材料的時間與途徑,幫助學生建立“信息資源庫”;盡可能創(chuàng)設語文學習的氛圍,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讀寫能力。
四.培養(yǎng)學習習慣,提高語文素養(yǎng)
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完善與提升,離不開學生的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又離不開平時老師、家長及學生自身的規(guī)范性要求。從思維的嚴密性,到作答的完整性,到書寫的規(guī)范性都屬于學生的學習習慣的范疇。一個好的學習習慣,不僅使學習更輕松,更扎實,還能培養(yǎng)學生沉穩(wěn)的作風。語文老師要將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教育,作為長抓不懈的日常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第一,樹立榜樣,明確方向。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老師要將學習習慣好的學生,作為大家學習的榜樣,這樣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身邊學生,甚至會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第二,從細微入手,培養(yǎng)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習慣不是靠老師的命令可以奏效的,它是靠老師的細微的培養(yǎng)形成的。如課前三分鐘要做什么?課后的黃金三分鐘你應怎樣利用?語文課上完了,你還有什么疑問等等,在這些教學的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同時不斷糾正學生不良的學習習慣。第三,持之以恒,方能見效。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需要老師持之以恒的培養(yǎng)與訓練。
吳小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