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仁鳳
摘要:伍爾夫最后一部小說《幕間》描述了波因茨宅奧利弗一家和村民們觀看露天歷史劇的故事。作品中,女主人公伊莎的詩歌,露天歷史劇的臺詞以及敘述者幽默抒情的語言從不同角度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人在經歷過一戰(zhàn)又面臨著二戰(zhàn)即將爆發(fā)時的生存困境,揭示了現(xiàn)代意識的碎片化。
關鍵詞:弗吉尼亞·伍爾夫;《幕間》;現(xiàn)代意識;碎片化
伍爾夫在創(chuàng)作《歲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假如你只寫了表面層次,那么只能達到喜劇效果…”“單一層次無法被刻畫到一定的程度,而不給其他方面帶來傷害。”于是她想到“能否可以通過穿插音樂和某種人群團體的畫面來達到不同的層次?… 諸多因素不斷地流動,互相影響……”1(伍爾芙,195)從而創(chuàng)作一種綜合的小說形式,“那種詩與戲劇相結合的思想,某種不停地流動的想法,不單純是人類內心的意識之潮 ……[1](伍爾芙,89)”這就是她最后一部作品《幕間》。最簡單地說,《幕間》描述了波因茨宅奧利弗一家和村民們觀看露天歷史劇的故事。時間是1939年6月的一天,二戰(zhàn)的陰影籠罩著歐洲。奧利弗夫婦賈爾斯和伊莎生有兩子,兩人的婚姻卻并不幸福。他們的故事為露天歷史劇提供了框架。歷史劇共分四場,每兩場之間有幕間休息,這樣,歷史劇就和當地人們的生活交替出現(xiàn)。因此,小說題目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歷史劇本身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之間,而人們的生活在長長的人類歷史劇中也只是短短一瞬間。這小說中的一個重要詞匯“parts”也有了豐富的比喻意義,它既意指“角色”,人們在戲劇中或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有“部分”之意,人們無論扮演怎樣的角色,永遠都只能呈現(xiàn)他們自己、他們意識的一個部分,一塊碎片,一份不完整。
一
《幕間》的語言暗示著一種超越文字本身的意義。作品透露出一種對抒情的、非個人化存在的渴望,這種渴望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那種混亂的、破壞性的現(xiàn)實中注定夭折?,F(xiàn)代意識的碎片化通過作者濃縮的、非自然主義的敘事得以體現(xiàn),而這種敘事主要是通過人物的話語實現(xiàn)的。作品人物的話語既有抒情的性質也有口語化的特點,每個字每個短語似乎都有自己的重要意義。因為“意義”的重擔主要由人們的話語承擔,這些話語或者是小說人物的,或者是露天戲劇中的角色的或者干脆是觀眾們的“聲音”,《幕間》變成一本關于語言,關于人們話語的小說。伍爾夫通過人物口中發(fā)出的話語的狀態(tài)傳達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二戰(zhàn)陰云密布下的特定現(xiàn)實狀態(tài)。
同伍爾夫其他小說相比較,《幕間》中人物表達出來的話語是較多的,然而同其他作品一樣,整部小說的核心依然是沉默,語言與人物的話語像是圍繞著沉默不斷擴散的圓圈。最靠近沉默核心的、最隱私的內心最深處的話語是伊莎的詩歌。她的詩歌,如Daiches 指出的“部分說來,為整部作品的抒情基調提供了可能性?!盵2](Daiches,116)伊莎的詩歌暗示著她向往的是另一個世界,一個有荒野和月光的世界,那里有自由和真理:“要求飛走,離開夜與日,來到一個地方,那里沒有別離,人們目光相遇?!盵3](吳爾夫,66)隨著小說的進程,伊莎想要逃走的欲望越來越迫切。她早期對水的渴望演變?yōu)閷δ缢赖南蛲凰龑⒆约合胂鬄楸池撝鴼v史重擔的毛驢,被鞭笞著不斷前行 “直到你的蹄子跟打了水泡,直到你的鐵掌斷裂。”[4](吳爾夫,126)但是她要逃離這束縛而去的那個世界卻是一個恐怖的地方。
小說的其它地方提到過天堂是永恒的。但是對于現(xiàn)代意識來說,天堂與地獄之間人們根本沒有選擇。伊莎對一個沒有變化,沒有社交,沒有復雜語言的美好世界的渴望看起來是夢幻般的、被動的倒退,倒退向一個嚴酷的世界。她的抒情不帶有愉悅性,也沒有交流的可能性。她總是小聲地咕噥出腦中偶現(xiàn)的詩句,生怕被人聽見,偶爾不小心被人聽見總要尷尬地想辦法遮掩過去。她用來寫詩的本子也要想辦法使之看起來像本記賬簿以免引起丈夫的懷疑。這暗示著人們生活中無處不在的禁忌與挫敗,個人的愿望得不到完整的表達,個人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的途徑。一定意義上說伊莎是孤立的,然而她又不是那么完全與世隔絕。因為她的話語與其他人物的話語以及露天歷史劇的語言是相聯(lián)系的。賈爾斯,威廉,巴塞羅繆等都曾經用斷斷續(xù)續(xù)的詩歌語言表達過他們內心深處的思想。人們是孤獨的,偶爾升起的與人溝通的欲望卻總是受挫,偶爾付出的與人交流的努力也總是以夭折而終,這使得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現(xiàn)實顯得更加殘酷。
二
正如斯威辛太太所意識到的,日常話語是重要的,無論話題多么瑣屑。這正是因為人們的語言總是帶有過去的痕跡,承載著過去的歷史。英國人繼承著同一種傳說和文學語言,這種語言有意無意地總會從舌尖溜出。遺憾的是,現(xiàn)代人所能想起的卻僅僅是一點點殘片與碎屑。他們的意識中共有的一部分由他們的文學歷史和民間傳說所構成,這文學與傳說賦予英國語言豐富的諺語、名言、童謠、古老的故事以及傳奇。但是這種語言卻處在不斷的衰敗中。沒有人能記起完整的說法,沒有人能想起那名言或者古老故事中人物的起源。歷經不斷的重復,這些古老的韻詩甚至已經變得毫無意義,令人惱火。正如艾略特在《荒原》中所表達的,現(xiàn)代意識的碎片化很大程度上是通過人們對更高貴的、更文學化的語言的遺忘以至只能使用這種語言遺留的點點殘片傳達出來的。作品中占很大篇幅的露天歷史劇將這種衰敗作為自己的主題。此劇本身就是一個文學與民間傳說典故的混雜物,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英國文學史的戲仿。其粗礪的拼貼碎片有的來自民間小調,有的來自童謠,也有的來自真正的文學經典,尤其在最后的“喧囂”部分,史蒂文森、丁尼生、但丁、莎士比亞等等都被劇作者拉特魯布女士跟她自己的意圖攪和在一起。
露天歷史劇展現(xiàn)了語言的發(fā)展,從濃墨重彩的伊麗莎白時代的詩劇,到優(yōu)雅的十八世紀詩歌散文,到多愁善感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陳詞濫調,一直到當前的刺耳嘈雜、語無倫次。在這戲劇的大拼貼中,有令人驚艷的抒情瞬間,有充滿活力的日常生活,也有幽默橫溢。整體來說,露天歷史劇的文學性表現(xiàn)顯得冗長,過于夸張。然而,戲劇中的這些缺點卻是必要的。如果拉特魯布女士想要向英國觀眾傳達英國的文學史,她就必須得夸張,否則他們就不會理解她。再現(xiàn)帶來變形,使用鏡子的最后一場說明了這一點。而且,如果戲劇想要傳達歷史感,它也必須傳達一種持續(xù)感。在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中,露天歷史劇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正如英國歷史,它好像要一直演下去直至突然結束。歷史的漫長進程在戲劇中通過語言的具有歷史意義的形式分崩瓦解為現(xiàn)代的“丁零當啷的嘈雜聲”得以反映,之后擴音器傳來的無名聲音告訴觀眾,歷史、文明,正如人們自身,是由“飯渣、油渣和碎片”來構成的。歷史上,語言或是典雅,或是充滿生機,或是富有幽默感,現(xiàn)代語言卻失去了上述一些特征,變得乏味、呆板、無意義。由此,伍爾夫通過小說中鑲嵌的戲劇將語言的過去與現(xiàn)在進行了鮮明的對比,從而進一步揭示了現(xiàn)代人的碎片化意識。
三
《幕間》語言建構的最外層并不是現(xiàn)代語言的“丁零當啷”和“支離破碎”,而是敘述者的語言。他的語言或是裝飾性的,或是詼諧,或是抒情性的,并且采用了豐富的新奇的比喻——鳥的歌唱像“唱詩班的男孩子們搶著吃一塊冰點心”,保姆們的嘰嘰喳喳像是 “用舌頭攪動糖塊;糖塊融化成透明狀時,發(fā)散出粉紅色、綠色和甜味”,鴿子 “小心翼翼地挪著步子,那仔細勁兒活像穿著跳舞裙子的小姐?!薄@些比喻使自然界有了人的味道,并且賦予經驗以一種秩序感和禮儀感。這些修飾構成了整個敘述框架的幽默氣質的一部分,使作品沉重的悲傷感帶有了反諷的感覺,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敘述者流暢地參與人物的思維形成的。這樣的敘述段落時不時地穿插在主人公們的道德墮落,尊嚴喪失以及無時不在的挫敗感中,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情感共鳴,也非常浪漫,與構成小說主體的碎片化的語言形成鮮明對比。與拉特魯布小姐笨重的拼貼和伊莎做作的、壓抑的韻詩不同,敘述者的抒情體是流暢的、高超的、精妙的。這種語言與現(xiàn)代媒體的乏味語言也形成鮮明對比。敘述者的抒情性的語言意在喚起人們的信仰,這種語言對作品中的人物、對現(xiàn)代媒體來說是難以企及的。伊莎拿起報紙讀到的是少女被士兵強奸的恐怖事件,這是非常恰當的:因為那就是現(xiàn)代思想所能說的一切。甚至說起希望的時候,也只剩下這個時代獨有的貧瘠乏味的語言來表達。機器似乎成了這個時代的救世主。
充斥人們頭腦的是他們從報紙或者收音機讀來或聽來的現(xiàn)代語言所講述的乏味瑣事。露天歷史劇暫時將他們引向一種歷史性的語言,尤其是劇中維多利亞那一場,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英國人來說相距較近而較容易記起。這種時刻,人們年輕時候的倫敦街頭小販們的叫賣聲,還有那些古老的故事重新回到他們的記憶中。但是歷史劇一結束,現(xiàn)代語言重新占領陣地,任何對輝煌過去的一瞥轉瞬消失。
《幕間》寫于二戰(zhàn)爆發(fā)前夕。作為一個極其敏感的作家,一個經歷過殘酷的一戰(zhàn)的作家,伍爾夫無法不注意到又一次戰(zhàn)爭來臨之際,具有破壞性的社會帶給人們的影響。一切都在動搖、墮落和腐朽。充斥人們心間的是疲憊、無望和痛苦。人們被困住了,卻絲毫沒有出路。伍爾夫沒有直接描寫這些,而是通過小說中人物的語言、露天歷史劇演員臺詞的碎片化深刻傳達了現(xiàn)代意識的碎片化。
參考文獻:
[1][2]弗吉尼亞·伍爾芙.伍爾芙日記選M.戴紅珍 宋炳輝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3]David Daiches.Virginia WoolfM.London: Nicholson and Watson,1945
[4][5]弗吉尼亞·吳爾夫.幕間M.谷啟楠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