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聊齋志異》是《偷桃》的最早版本嗎?蒲松齡是記錄《偷桃》故事的第一人嗎?伊本·白圖泰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也許會給我們帶來一個新的認(rèn)識,即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是記錄《偷桃》雜技的第一人,但是《偷桃》雜技是從中國傳到其他國度,它的根在中國。蒲松齡與伊本·白圖泰二人所寫文章極為相似,但前者絕不是對后者的抄襲或模仿,而是各自獨立成文,蒲松齡《偷桃》的文學(xué)地位、成就及社會意義無可質(zhì)疑。
關(guān)鍵詞:中國;阿拉伯;蒲松齡;伊本·白圖泰;偷桃;神仙索
中圖分類號:I207.419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蒲松齡與伊本·白圖泰十分所寫文章較為相似,但絕不是前者對后者的抄襲或模仿,而是各自獨立成文。蒲松齡《偷桃》的文學(xué)地位、成就及社會意義無可質(zhì)疑。
一、緒論
許多歷史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不同,但它們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密切關(guān)系。元朝末年,馬格里布 ① 旅行家柏柏爾 ② 人伊本·白圖泰訪問了中國,寫出了震驚世界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 ③ 。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伊本·白圖泰與清朝初年的蒲松齡之間有一段傳奇遠(yuǎn)緣卻是鮮為人知的。他們兩位生活的時間前后相差300多年,而且一位生活在遠(yuǎn)東,在亞洲的中國;一位生活在遠(yuǎn)西,在非洲的摩洛哥。兩地相距何止上萬公里。但是他們卻寫出了同一個故事:《偷桃》。如此說來,《偷桃》絕不像有的人說的那樣,只是作家的“憑空想象”,是一個“以假亂真的傳說故事”。如果說僅有蒲松齡一人看過,可以說只是孤證,不足以說明問題。那么,有了伊本·白圖泰的紀(jì)錄、明人錢希言的《偷桃小兒》、荷蘭人愛德華·邁爾屯(Edward Melton)的描述,豈不是可以證明這件事不是“憑空想象”,不是“以假亂真的傳說故事”了嗎!
因此,我們得出結(jié)論:《偷桃》確有其事,《偷桃》是雜技,蒲松齡說的是實事。伊本·白圖泰是記錄此事的第一人。這是再清楚不過的事情了。
二、蒲松齡的《偷桃》
清朝初年,中國偉大的文學(xué)家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寫了一個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偷桃》的故事?!锻堤摇返陌姹居卸鄠€。有人說1613年明人錢希言的《偷桃小兒》是最早的版本;有人說1670年荷蘭人愛德華·邁爾屯(Edward Melton)在爪哇觀看華人表演《神仙索》是最早的版本。那末,究竟誰是第一人呢?
從時間上來說,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比他們都晚?!读凝S志異》成書于清初康熙十九年(1680),是中國古代一部優(yōu)秀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乾隆三十一年(1766)由趙起杲在浙江嚴(yán)州第一次刻印。從學(xué)術(shù)角度來說,蒲松齡達(dá)到了極高的程度,他們望塵莫及。
世界上第一位撰寫《偷桃》故事的人是哪一位呢?當(dāng)然是蒲松齡。那么,首先記錄這個雜技的人又是誰?還是蒲松齡嗎?非也。那么,是誰呢?答案是伊本·白圖泰。
三、伊本·白圖泰何許人也?
伊本·白圖泰是位什么人物?伊本·白圖泰與蒲松齡之間有什么不解之緣呢?論年齡,他倆之間豈止相差百年?要知道,伊本·白圖泰比蒲松齡年長三百多歲。無論怎么說也拉不上什么關(guān)系。殊不知,他們之間確確實實存在著一種未曾謀面,但卻相當(dāng)密切的淵源。為什么?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首先弄清誰是伊本·白圖泰。
伊本·白圖泰于伊斯蘭教歷703年7月17日,即公元1304年2月24日 ① ,生于馬格里布北部直布羅陀海峽 ② 南岸的丹吉爾城 ③ 。1378年卒于塔姆斯納首府安發(fā) ④ ,享年74歲。伊本·白圖泰的全名叫做:艾布·阿卜杜拉·本·穆罕邁德·本·阿卜杜拉·本·穆罕邁德·本·伊卜拉欣·萊瓦提·丹吉。簡稱是艾布·阿卜杜拉·本·穆罕默德。由于他鐘愛“旭日東升”的美景,所以給自己起了個雅號叫佘姆斯丁。在阿拉伯語中,“佘姆斯”是“太陽”,“丁”是“宗教”的意思。“佘姆斯丁”意為“宗教的太陽”。雖然,在阿拉伯“馬什里格 ① ”各地,人們習(xí)慣叫他“佘姆斯丁”。但在馬格里布 ② 各地,人們則喜歡叫他“伊本·白圖泰”。這個名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
有一點需要著重加以說明的是,“伊本·白圖泰”這個名字與其他阿拉伯人的名字有所不同,“白圖泰”不是他父親的名字,而是她母親法忒麥的外號。他的朋友還叫他“艾布·艾哈邁德”,可知,他的長子名叫“艾哈邁德”。
伊本·白圖泰的家庭是一個伊斯蘭教法學(xué)世家。根據(jù)他的家族譜記載,他家隸屬于古老的游牧民族柏柏爾族的萊瓦臺部落。
伊本·白圖泰在伊斯蘭教歷725年7月2日星期四,孤身一人離別雙親與其他親屬,跟隨駝商隊啟程東游尋夢去了,時年22歲。
伊本·白圖泰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足跡遍及亞、非、歐三大洲的中世紀(jì)東方旅行家;不僅是最偉大的穆斯林旅行家,也不僅是最偉大的東方旅行家,而且是中世紀(jì)全世界最偉大的旅行家之一;是世界上第一位踏上黑非洲 ③ 的阿拉伯人,為后人研究黑非洲的地理、歷史以及社會制度、風(fēng)俗習(xí)慣等人文狀況提供了重要的依據(jù)。
《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給予他高度評價,說他是“在蒸汽機時代以前無人超過的旅行家?!〉篮袅_珊和阿富汗,越過興都庫什山脈而于1333年到達(dá)印度。印度蘇丹穆罕默德對他很慷慨,任命他為德里大法官,1342年派他充當(dāng)赴中國的特使。東行途中屢經(jīng)波折,歷時數(shù)載才由海路到泉州,再由河道前往北京。……1349年11月回到故鄉(xiāng)非斯。第二年又去西班牙的格拉納達(dá)王國,1352年到蘇丹西部。最后一次旅游是穿過撒哈拉沙漠到馬里帝國。1353年底回到馬格里布?!?①
伊本·白圖泰在元順帝至正年間,以德里素丹國君的使者身份訪華,回到馬格里布之后,寫出了記錄自身游歷天下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書中記載了他在杭州親眼目睹的《偷桃》的故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伊本·白圖泰所寫的雜技故事與蒲松齡老先生寫的《偷桃》情節(jié)惟妙惟肖,竟然如同是個抄本。他比蒲松齡老先生年長300多歲。因此,他成為世界上第一位記錄《偷桃》故事的人。
四、伊本·白圖泰為何出使中國?
伊本·白圖泰是北非柏柏爾人,是一位宗教人士,怎么會“出使中國”呢?是誰派他去的呢?這是一個非常關(guān)鍵的問題。
有人說,伊本·白圖泰訪問中國是作為中國福建商賈汪大淵訪問摩洛哥的回訪。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汪大淵訪問摩洛哥是出自經(jīng)商的目的,與官方毫無瓜葛,不存在回訪的問題。伊本·白圖泰訪華不是摩洛哥官方派遣,而是德里素丹派遣,與王大淵一點兒關(guān)系也沒有
有人說他是到中國傳教,這也是不對的。因為無論是伊本·白圖泰本人,還是他人從來都沒談過這個問題。他雖然是宗教世家出身,但他到各地旅行從來不是為了傳教的目的。
那么,伊本·白圖泰是受摩洛哥國王選派去中國的嗎?我明確地告訴大家:“不是。他是作為印度德里素丹的欽差大臣,受德里素丹派遣,代表素丹訪問中國,肩負(fù)著加強兩國關(guān)系的外交使命”。
這是為什么呢?據(jù)《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記載,他之所以出使中國,是因為中國皇帝元順帝在元至正二年(1342)派欽差大臣屠爾斯(譯音)到德里素丹國王城,就“在蓋拉吉勒山麓 ① 賽目海勒 ② 修建五座廟宇,以便中國人都到那兒朝圣”的問題與德里素丹進行交涉,并且給素丹送來了一批禮物。
中國皇帝的禮品計凡:
100名男女仆人、500匹錦緞,其中的100匹是刺桐錦,100匹是行在(杭州)緞,5曼麝香,5領(lǐng)鑲嵌珠寶的華袍、5只鏤金雕花箭袋、5把寶劍 ③。
德里素丹接見了元朝使臣屠爾斯及其代表團一行15人,修書一封,回贈禮品一批,并派使臣隨同元朝使臣屠爾斯一起前往中國。這位使臣正是當(dāng)時受到蘇丹重用的伊本·白圖泰。據(jù)記載,德里素丹當(dāng)時召見伊本·白圖泰,對他說:“我請你來是想讓你作為我的特使去見中國皇帝”。伊本·白圖泰聽后非常高興,便欣然允諾。
德里素丹隨后命人準(zhǔn)備了一應(yīng)貢品交與伊本白圖泰,命其見到中國皇帝時敬獻(xiàn)。這些貢品有:
100匹配備雕鞍的駿馬、100名男仆、100名能歌善舞的印度舞女、100匹白來密葉棉布,質(zhì)地上乘,每匹價值100第納爾,100捆五色朱茲綢緞、104匹薩拉希葉布、100匹希林巴夫布、100匹珊巴夫布、500匹絨毛布,分黑、白、紅、綠、藍(lán)5色,100捆羅姆亞麻布、100卷篷布、1頂大帳篷、6八傘蓋、4座金燭臺、6座藍(lán)靛銀燭臺、4只金盆帶4只金壺、6只銀盆、10件繡花錦緞素丹袍、10條與錦袍相匹配的纏頭巾、其中1條鑲嵌著珠寶,10只鏤花箭袋,其中1只以寶石鑲嵌,10把寶劍,其中的1把箭柄上鑲有寶石,1付飾以珠寶的迪什特班手套和15名菲特彥 ① 。
伊本·白圖泰啟程時遇到颶風(fēng),人員失散,貢品盡失,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他不敢回德里,便在馬爾代夫等地游歷,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最后決定只身一人乘船前往中國。他乘船到達(dá)中國后,受到了隆重的接待。他在華期間曾三過刺桐(泉州)、南下穗城(廣州)、途經(jīng)行在(杭州),北上汗八里克(元大都),歷時幾年,記錄下了路上所見所聞有關(guān)中國的豐富的歷史資料。
摩洛哥科學(xué)院院士阿卜杜勒·哈迪·塔奇博士 ② 說:“中國已故領(lǐng)導(dǎo)人周恩來總理1963年底訪問摩洛哥王國時,曾要求哈桑二世國王安排他參觀伊本·白圖泰在丹吉爾的故居,以表達(dá)他對這位向阿拉伯世界介紹中國的馬格里布旅行家的敬意” ③ 。
五、《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是一部什么書?
前面數(shù)度提到過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全譯本)是一部與我們談?wù)摰闹黝}《聊齋志異》密切相關(guān)的奇書。
伊本·白圖泰周游列國近30年后,回到祖國,晉見了艾布·阿南素丹。伊本·白圖泰向素丹匯報了他在暢游30多國中所見所聞的奇風(fēng)異俗、山川地理、政治制度、文化遺產(chǎn)、宗教信仰等等。素丹對他講的一切珍聞都非常有興趣,便“命令其御前秘書伊本·朱甾在伊本·白圖泰出任塔姆斯納地區(qū)的法官之前,將其游記詳細(xì)記錄下來,編輯成書”。從此,世上就多了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名著《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人們習(xí)慣上將其叫做《伊本·白圖泰游記》。
這部書問世于1355年12月2日。但是,這部書長期被作為珍本收藏在皇家檔案館里,不得問世。它完整地、全面地、詳細(xì)地記錄了伊本·白圖泰亞、非、歐三州的近“12萬千米”的周游,足跡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如果放在今天,那就不止30多國了,而是40多國了。在哥倫布尋訪印度一百多年以前,伊本·白圖泰已經(jīng)與中國的偉大航海家汪大淵,幾乎在同時從絲綢之路的東西兩端,相向而行向著對方走去。汪大淵在十年當(dāng)中曾兩度訪問摩洛哥,而伊本·白圖泰經(jīng)過20多年的奔波,也由馬格里布到達(dá)了遠(yuǎn)東的中國。
伊本·白圖泰的旅游生活大致可以分作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北非西亞天方行;
第二階段:遠(yuǎn)東中國親善行;
第三階段:安達(dá)盧西亞之旅;
第四階段:只身探險黑非洲。
這在中世紀(jì)是前無古人的創(chuàng)舉。他完成了絲綢之路從西到東的大旅游,這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歷史事件。他回國后奉命將這段經(jīng)歷記錄下來,給后人留下了一部寶貴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
1840年何塞·莫拉神父首次將這部書譯成葡萄牙語,這部書破天荒地出版了。19世紀(jì)中葉被譯成法語,開通了通向世界的通衢。這部書至今已有近40多種語言的譯本。
1924年大翻譯家張星烺教授首次將其介紹到中國來。
2001年,阿拉伯駐華使節(jié)委員會決定責(zé)成埃及阿拉伯語言科學(xué)院外籍院士李光斌教授將《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譯成漢語出版發(fā)行。經(jīng)過幾年的奮斗,終于將其譯成漢語,由北京海洋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全書十七章,138節(jié),計凡180萬字,十六開本1000頁。
這是《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首次全文從阿拉伯語直接譯成漢語在全世界發(fā)行,填補了我國翻譯史上的一個空缺,改變了世界上沒有漢語全譯本的狀況,向世界文化之林貢獻(xiàn)了一本迄今最完整、最權(quán)威的版本,在中阿文化交流領(lǐng)域具有極其深遠(yuǎn)的影響和學(xué)術(shù)意義。
六、蒲松齡的《偷桃》與伊本·白圖泰的《雜技》的關(guān)系
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蒲松齡與馬格里布中世紀(jì)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相差三百多歲,他們之間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他們二人紀(jì)錄的《偷桃》故事如出一轍,是真的嗎?三百多年的歲月怎么竟然在他們的筆下不留歲月的痕跡呢?謂余不信,請看下表:
這是一張兩文對照表,表分左右兩個欄目。左欄是清代著名文學(xué)家蒲松齡的《聊齋志異》第十三篇《偷桃》。右欄節(jié)選自馬格里布中世紀(jì)旅行家伊本·白圖泰的游記小說《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全譯本)第十五章第九節(jié)“迎貴賓《偷桃》獻(xiàn)禮,驚絕技竟至嚇昏”,講的是他在1348年訪華時,在行在(杭州)看到的一則故事。
我們將蒲松齡的這篇《偷桃》與伊本·白圖泰的《雜技》對比一下,就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兩者果然是如此的相似。為什么不呢?要知道,他們二人都是在中國看到的同一個雜技。兩個故事講的都是表演者緣繩而上,被殺后碎尸拋下,聚攏后復(fù)活的過程。不同的是,前者明確說是為了掙錢而表演上天偷桃,后者沒有交代理由。前者說偷到桃后丟下來,接著就是表演者的尸塊落下,接著是師父將尸塊收斂在一起,裝入箱中,大喝一聲,表演者復(fù)活了。而后者則是表演者升上天空后,被殺,大卸八塊,丟落塵埃,師父斂起尸塊,飛起一腳,表演者立起身來復(fù)活了。經(jīng)過資料比對,我們發(fā)現(xiàn),伊本·白圖泰與蒲松齡二人所見的竟然是同一個故事。
這件事對研究我國雜技藝術(shù)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研究蒲松齡及伊本·白圖泰也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義。
這樣我們考證世界上第一個《偷桃》版本的問題就有了依據(jù)。問題的幾個答案也就順理成章地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
七、誰是記錄《偷桃》故事的第一人?
世界上寫《偷桃》的人不止一人,有摩洛哥的伊本·白圖泰,有中國的錢希言、蒲松齡,還有荷蘭的愛德華·梅爾頓(Edward Melt??
on),也許還有他人。那么,究竟誰是第一作者呢?如果我們將現(xiàn)有的資料按照時間先后排列一下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阿拉伯的伊本·白圖泰最早寫了這個故事。
我們從伊本·白圖泰嘴里得知,他在印度曾經(jīng)看過類似的雜技。因此,我們可以說,他是唯一一位在印度看過《神仙索》并在中國親眼目睹《偷桃》這個著名雜技的阿拉伯人,并將其記錄在他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中。由此可見,在蒲松齡生前300多年,這個雜技就已經(jīng)被表演得爛熟。這件事成全了他是世界上第一位記述這個雜技的人。
1613年,中國明朝人錢希言在其《燴園雜志》卷二中曾經(jīng)記載了這一魔術(shù),題名為《偷桃小兒》。按時間計算這位是第二位。
1670年,荷蘭人埃德華·梅爾敦(Edward Melton) ① 曾見華人在巴達(dá)維亞演出此雜技 ① ,并繪出一圖,以示所見。也就是說,埃德華·梅爾敦(Edward Melton)可能是世界上第三位記錄這段故事的人。埃德華·梅爾敦(Edward Melton)的存在,對于我們研究的課題,又多一項旁證。
中國的蒲松齡老先生300年后也寫了這個故事,位列第四。不過,我們不能以時間論英雄。雖然蒲老位居第四,但是他的文學(xué)造詣不會因此而損傷一分一毫。相反,他寫的《偷桃》絕對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優(yōu)秀文學(xué)作品。
八、結(jié)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jié)論:
1、《偷桃》雜技故事的真實性。從本文的介紹來看,寫出一個《偷桃》的故事。伊本·白圖泰在他的《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成書于1355年12月,2008年全文譯成漢語出版發(fā)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成書于17世紀(jì)70年代,具體地說是1679年,即康熙18年?!懂惥称嬗^》成書比《聊齋志異》成書的時間早325年。聯(lián)系到明朝人錢希言1613年的《偷桃小兒》和1670年荷蘭人愛德華·邁爾屯(Edward Melton)在爪哇看到的華人演出的《神仙索》。我們有理由說《偷桃》即非妄言,亦非撒謊,而是真實的,不容置疑。
二人記載的雜技故事,雖然寫法不同,伊本·白圖泰用的是寫實的記錄方式,蒲松齡用的是文學(xué)的手法。但是,二者如同雙胞胎,處處都那么相似。如同一個是原件,另一個是復(fù)印件,殊途同歸。這絕不是某種巧合,而是證明了二人所寫的故事是一種事實。可以說,伊本·白圖泰的文字證明了在中國早就有《偷桃》這樣的雜技。蒲松齡的《偷桃》反過來證實了伊本·白圖泰所看到的雜技是事實。他們二者是相互印證的關(guān)系。
2、《偷桃》雜技故事的國際性。清朝文學(xué)大家蒲松齡所寫的《偷桃》故事,不但是中國的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蒲松齡與伊本·白圖泰分別在中國山東與杭州看過;而且在印度有,因為伊本·白圖泰說,這個雜技“甚似我在印度王處看幻術(shù)時的情況”;而且在印度尼西亞也有,荷蘭人在雅加達(dá)看過華人表演。所以《偷桃》已經(jīng)不單單屬于中國,早已越過國界,傳到其他國度,使其具有鮮明國際性,是一個具有世界性的表演藝術(shù)形式。
3、《偷桃》雜技的演技之高令人贊嘆。它使伊本·白圖泰在觀看表演時“驚訝得目瞪口呆,心跳不止,……吃了一些藥,才……鎮(zhèn)靜下來”。伊本·白圖泰嚇得魂飛魄散,幾乎昏死過去。對于一位生活在非洲西北的馬格里布的伊斯蘭教徒,哪里見過這種驚心動魄的場面!這是不足為奇的。伊本·白圖泰說:“法官法赫爾丁當(dāng)時在我身旁。他對我說:‘說真的!他本來就沒騰空、落地,更沒被大解八塊。這不過是雜技而己。”這證明了遠(yuǎn)在14世紀(jì)時,中國雜技藝術(shù)已達(dá)到怎樣爐火純青的地步。
4、《偷桃》雜技故事的歷史。《偷桃》這個雜技的歷史早在伊本·白圖泰訪華之前就在中國廣泛存在,而且傳到周邊國家。有資料表明,早在漢代已有表演!果真如此,它的年代就要追溯到多少世紀(jì)之前,要到公元前二世紀(jì)。從這個時間的推論看,中國有這種雜技或者類似的雜技已經(jīng)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
5、《偷桃》雜技故事的根在中國。有人認(rèn)為《偷桃》源于印度的《神仙索》。但是缺乏令人信服的證據(jù)。有的卻是相反。彼德·雷蒙(Mr.Peter Lamount)說,印度《神仙索》只是1890年的一份《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虛構(gòu)出來的。然而,有了伊本·白圖泰和蒲松齡二人的描述,加上明朝人與荷蘭人的旁證,我們是否可以肯定:《偷桃》雜技確實存在,《神仙索》也確有其事。《偷桃》不是源自印度的《神仙索》,恐怕恰恰相反,《神仙索》極有可能源自中國的《偷桃》。因為1670年,荷蘭人埃德華·梅爾敦(Edward Melton)曾見華人在巴達(dá)維亞 ① 演出此雜技。請注意,他說的是華人在雅加達(dá)演出此雜技。
伊本·白圖泰一生在印度與中國兩度觀看這個雜技究竟說明了些什么呢?是否可以這樣理解,中國有《偷桃》,而印度有《神仙索》又名《通天繩》。至于這二者的關(guān)系,恐怕不能說《偷桃》與《神仙索》互為翻版,而是各有各的版本。雖然我們手中還沒有確切的證據(jù),可以證明《偷桃》早于《神仙索》或者相反,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這種現(xiàn)象應(yīng)當(dāng)是文化交流的結(jié)果。
伊本·白圖泰不僅在中國看過《偷桃》這個雜技,而且在印度看過與此相類似的雜技。這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在印度也存在一個與此類似的雜技。這證明了中印兩國的文化關(guān)系。伊本·白圖泰是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位在不同國家看到同樣表演的人,不好確定。但是,可以斷定的是,在那個交通不發(fā)達(dá)的時代,這樣的幸運兒一定不多見。這也正好說明了它的重要性。
伊本·白圖泰雖說在中印兩國看過這個雜技,但是對于在印度看的雜技,只是一筆代過。而對在中國看到的這則雜技,則是大書特書,描寫得惟妙惟肖。我們看到蒲松齡、伊本·白圖泰是在中國的山東和杭州看到這則雜技的,荷蘭人在雅加達(dá)看到的是華裔表演的。
現(xiàn)在看來,根據(jù)現(xiàn)有的資料,我們有理由說,《偷桃》的根在中國,而不是印度。所以,完全可以肯定:這一絕技是由中國經(jīng)海路傳至東南亞,乃至西亞,最后到達(dá)歐洲,影響非常廣泛。中國是《偷桃》的祖國。
1、《偷桃》雜技故事的版本之爭由來已久:究竟誰是世界上第一位記錄這雜技故事的,是蒲松齡、錢希言還是愛德華?根據(jù)現(xiàn)有資料證明,他們?nèi)欢疾皇?。阿拉伯人伊本·白圖泰才是記錄此故事的第一人。他是在1355年將其寫進《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的。我們不妨這樣來認(rèn)識:這篇《偷桃》文章的第一個版本是《聊齋志異》,這是無可置疑的。蒲松齡的版權(quán)是被保護的,不可剝奪。但是,記載這種雜技故事的書,卻是伊本·白圖泰的巨著。伊本·白圖泰所依據(jù)的是中國的雜技。這部書對于蒲松齡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偷桃》的文學(xué)地位、成就及社會意義:我們不能以記錄此事的時間先后論短長。雖然我們草草統(tǒng)計的結(jié)果顯示蒲松齡排位第四,但是他的藝術(shù)成就決然不意味著也是第四。恰恰相反,正是這三人的存在更烘托出了蒲松齡的偉大。蒲松齡在世界文學(xué)領(lǐng)域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聊齋志異》榮獲“短篇小說之王”的美稱,絕不是浪得虛名。蒲松齡的作品有著鮮明的主題,活靈活現(xiàn)的藝術(shù)形象,曲折的情節(jié),美麗的景色,凝練的語言。他獨創(chuàng)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別開蹊徑和創(chuàng)新精神影響了文言小說的發(fā)展。蒲松齡是一位偉大的文學(xué)家。
3、有人質(zhì)疑,蒲松齡與伊本·白圖泰二人所寫文章的相似,會不會是蒲松齡在寫《偷桃》故事時,看過伊本·白圖泰的記述?歷史考證像科學(xué)考證一樣是允許“假設(shè)”的。但是,我可以負(fù)責(zé)任地斷定:“蒲松齡絕不可能看到伊本·白圖泰的《異境奇觀》”。因為盡管伊本·白圖泰比蒲松齡年長,但是到蒲松齡時代,300多年間,《異境奇觀——伊本·白圖泰游記》一直被鎖在國王的檔案室中,未曾付梓,更不用說翻譯成漢語了。另一方面,我們知道,蒲松齡老先生不懂阿拉伯語,所以不可能從伊本·白圖泰那里得到什么啟示。
《伊本·白圖泰游記》最早傳入中國是1924年張星烺教授從英、德文翻譯的“從德里到中國”的一段,既不是全文,也不是從阿拉伯語直接翻譯的。所以,盡管我們面前這兩個版本的文字是那么的相似,簡直如出一轍。但絕不意味著是互相抄襲或互相模仿,而是各自獨立成文的。這也證明了伊本·白圖泰所記錄的雜技,是有事實為根據(jù)的。它證實了中國古代確曾有過一個叫《偷桃》的雜技。
總之,我們既要感謝世界上第一位記述偷桃故事的伊本·白圖泰,是他將中國的許多情況介紹給阿拉伯世界,為傳播中華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貢獻(xiàn),更要感謝蒲松齡給我們留下了這么寶貴的文學(xué)遺產(chǎn)。
(責(zé)任編輯李漢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