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濟憲
前幾年經常到陜西南部的漢中去旅游,在那里游覽了不少寺、廟、觀、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感觸最深的是,不論是佛家的寺,儒家的廟,道觀,尼庵,都有本教外的神共享人間煙火,不但不排斥異己,而且相容共存;二是以人為神的世俗寺廟多以實代虛,實多虛少;文化底蘊深厚,商業(yè)操作少,保持歷史原貌;活而不亂,立足長久。就個人觀感談幾點粗淺的個人體會:
一、宗教和教派之間共存共榮
在中國歷史上各種不同文化背景的學派、教派之間既有爭鳴對立,也能共存共榮。例如儒、釋、道之爭,即便在同一個宗教里,教派之間也存在爭論與斗爭。中國人的處世哲學卻是偏重于“和”與“容”,不論是什么教派、學派,教義如何,什么文化背景,要想得到大多數(shù)人民群眾的信仰和擁護就得符合適應大多數(shù)基本群眾的心理夙愿和要求。因此,各學派、各思想流派、教派在長期的發(fā)展形成的過程中都表現(xiàn)出兼容共存的特征,以適應大眾“和”與“容”的心理夙求。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共同屬性決定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是多元一體、同源分流的文化共同體。
這種文化的共榮共存在漢中的宗教文化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漢中南鄭縣的小南海,顧名思義是供奉菩薩的佛教圣地,在川、陜兩省的人們中也久負盛名。據(jù)當?shù)匦磐秸f,信徒去小南海朝拜數(shù)日之前就要戒齋沐浴,足見心里的虔誠。
《續(xù)修南鄭縣志》對小南海有這樣的記述:“雙峰壁立于山足交歧處,洞開一穴,深無底止……僧侶于此起虹橋三拱,建觀音廟于上,遂有小南海之稱?!逼鋵?,一下到谷底,就聽到木魚聲和誦經聲,香煙氳氤,到處可見善男信女們的虔誠。
大殿里供有佛祖釋迦牟尼、觀音、如來、燃燈法師這些佛家的神,還有“忠義千秋”的關圣帝君、道家的藥王孫思邈、管生兒育女的送子娘娘、主掌生與死的閻王。釋、道、儒三教的神與仙不但相處一堂共享人間煙火,而且相處和諧,這可以說是小南海的一大特色。
小南海的建筑物雖說不上規(guī)模宏大,但也雄偉壯觀,其文化內涵遠遠地超越了實體外觀,修心向善,滅欲悟禪,普救眾生,慈悲為懷;陰陽五行,修性煉丹,虛無寧靜,成神成仙;佛、道、儒不同信仰巧妙地容匯在一起,為一個共同目的——勸人向善。
佛幛高懸,不論是信男信女,還是普通游客,只要身臨其境都會產生一種嫉惡向善的心愿,這就是“佛法無邊”、“得道成仙”、“天下歸仁焉”的最高境界。大雄寶殿的一幅匾據(jù)說是慈禧太后題寫,姑且不說她的歷史功過,這“播潤天地”四個大字就體現(xiàn)出人心向善,不管什么宗教、文化、只要是勸人去惡從善都能為社會服務。
大殿的右側有一個自然溶洞,洞里有送子觀音,還有其他一些神位。左側亦有一洞,里邊是閻王殿,怒發(fā)沖冠的閻王,青面獠牙的判官小鬼,使世人也添幾分畏懼,起到儆惡揚善的作用。小南海始建于明朝的萬歷年間,當時官員腐敗,民怨四起,社會各界都在尋求精神寄托,企盼能得到保佑,不論是“七寶莊嚴成佛剎,八功德永濟眾生”的觀音,“坐虎針龍成正果”的藥王,還是忠義千秋的關老爺,誰能為老百姓找一條濟世良方,誰就是百姓心目中的神,就會得到敬重。這是當時人們的普遍心理,真有點“黑貓白貓”的哲理味道。
這種現(xiàn)象不但存在于佛教圣地,在道觀里也屢見不鮮。漢中南鄭縣梁山南麓,濂水河的北岸有個叫鶴騰巖的地方。鶴騰巖下有個雷祖廟,供奉的是一個傳統(tǒng)的道教神,道觀的主持也是一位道姑。正殿供奉主神是雷祖,也有送子觀音和忠義千秋的關云長。
這樣的寺廟在漢中并不是個別的,在當?shù)匕傩盏难壑胁还苣闶悄莻€教,在大多數(shù)人的心里都是受尊重的神或人,就是想鬧些分歧,信徒們也不允許。這也是宗教文化共存共榮的原因之一。
二、人比神更接近世俗。更有教育意義
漢中的許多寺廟與其說是敬神不如說是敬人,與其說是神廟還不如說是“人廟”,或者干脆就叫紀念堂,它們的宗教性也很淡泊。所謂宗教,我的理解應是神和人的聯(lián)系介體,在信仰上就多了差異。漢中的寺廟如留壩縣的張良廟、城固的張騫廟、武侯祠、馬道的蕭何廟等,這些人生前都是人,都是做過對人有益或對當?shù)赜羞^大貢獻的。后人建廟以示紀念,一是表示這個名人在他們這個地方生活過,二是昭示、教育后人向他學習,當然也有感恩的含義。
漢中南鄭縣的梁山腳下郭灘鄉(xiāng)有個藥王廟,據(jù)說孫思邈來漢中行醫(yī)時正值瘟疫流行,他住在這里施醫(yī)舍藥,救活了不少人。后人為了紀念他在道光十年于此修建了藥王廟,藥王殿古色古香,特別是對聯(lián):“坐虎針龍成正果,忠君愛民赴瑤臺”,更體現(xiàn)出孫思邈的民本思想。難怪一般經營醫(yī)藥的人家都供仰他,就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家也有供奉藥王的。
在中國歷史上,神農氏、扁鵲、華佗等人都曾被作為藥王供奉和崇敬。在我所瞻仰過的許多藥王中還沒有像藥王孫思邈那樣受到如此普遍的崇敬。漢中的藥王廟與其他地方不同的是儒釋道多神共供,其人文價值遠遠地超越了對孫思邈個人的崇拜之義,而體現(xiàn)了多神共榮的地方特性。這些人之所以在老百姓心里成為神是因為老百姓發(fā)自內心地敬佩他們,他們是在老百姓的心里羽化成神的,而不是憑權勢強加于人,只有這樣的神在人們的心中才會永存,這是歷史告訴我們的。
漢中宗教的共融同存的特性,就是入世的世俗性超越了神學性。所以它更接近世俗,并淡化、緩和了不同宗教的敵對和矛盾。陜南漢中一帶有不少藥王廟和藥王洞,令人難忘的是除了集中的供奉場所外,那些經營醫(yī)藥的人家也供奉藥王,普通百姓人家除了菩薩、關公、財神、灶王,也供奉孫思邈藥王。這正是漢中宗教文化的共存共榮特征。
三、世俗的樸實價值和警示教育作用
漢中的宗教和寺廟虛幻飄渺的成分少,更接近現(xiàn)實的人間世俗生活。密嚴寺是南鄭縣比較古老的寺院,初建于明朝初年,原來是女尼主持,叫治平庵,初創(chuàng)時規(guī)模較大,有房四五十間,五個院落,修行的女尼幾十人。從原來的治平庵到現(xiàn)在的密嚴寺,佛教的一切內涵都沒有變,但信徒和形式卻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化,原來的信徒大多是附近的村民,燒香拜佛求簽問卜的多,諸如求子問病,吉兇婚嫁占卜等等。近幾年來寺里的主持和僧人換了幾茬,文化層次越來越高,佛學的造詣也深,較注重講經說法,練功養(yǎng)生。城市來的信徒較多,但也是以聽經悟闡、了解佛教的高深哲理為主。對宗教信仰不同層次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形式,但義理歸一,即勸善做好人、善人。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最終都殊途同歸,萬物萬事歸于善。
日移中天,講經也到了時間,眾人散場,我找機會和主持交談,他年已花甲但身體輕健,原在鎮(zhèn)巴某寺院,應眾信徒的要求來密嚴寺為眾人講經。問他可否求簽問卦,僧人說,信與不信全在心里一個誠,明顯地表明不熱心于此。佛前也沒有布施的錢箱,也沒有賣香燭紙錢的,密嚴寺確與眾不同,可算是凈土之中的凈土。
陜西南鄭有一座圣水寺,圣水寺背負巴山,面對漢水,蒼山綠水兩相掩映,景色靈秀。寺內有漢蕭何親手栽下的桂樹,還有五色泉水,又名五龍泉,大雄寶殿就建立在泉水之上,殿內銅佛巍然而坐,令人望而生畏,顯現(xiàn)出教化眾生的威嚴。佛前有一古磬,磬聲悠揚扣人心弦。僧人說,清正廉潔的人聞之清腦蕩心,洗滌邪念;貪腐邪惡的人聽了撕心裂肺,心神不安。當然,這不過是勸人警世而已。
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教派也是在共存共容、兼容交融中求得繁榮,總想消滅異己不但不容于中國文化背景,也不容于世界文化的大環(huán)境。道教起源于我國,不但與儒教相容并存而且與外來的佛教相互共榮,形成儒、釋、道三大教派。在不少寺廟里正殿上就供奉著佛祖、孔子、老子,三教合一,不分主次,共享人間煙火。在一些道家寺廟既有鎮(zhèn)武、雷震子,也有關公和送子觀音。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多神共處的現(xiàn)象,是由重“和”、重“統(tǒng)”、重“容”的大眾心理決定的。以三教為例,儒家以修己為體,以治人為用;道家以靜為體,以柔為用;佛家以定為體,以慈為用。宗旨各別,但教人為善是共同目的,三教一體。
傳統(tǒng)文化的兼容性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長期形成的,這種兼容性也是人心向善、社會安定、國家統(tǒng)一、民族和睦的重要因素。不論是什么文化背景,什么教派,什么學派,人心向善是共同的,要想大多數(shù)人接受你的文化內涵,你就得遵守這個基本要求?!叭荨?,就是能容得下不同意見、不同主張,學派、教派之間都應當繼承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這一好的傳統(tǒng),“有容乃大”,容得下別人,才能被他人容下,才能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
對待學派、教派都不能一味地強調斗爭,單邊主義、唯我獨尊,把不同的學派、教派視為邪惡、異端,這都違背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良特性。學派也好,教派也好,他們的產生、發(fā)展也有其歷史背景和社會環(huán)境,產生與消亡也不能憑誰的主觀意志而定。應借鑒歷史經驗,提倡兼容,取長補短,共存共容,這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文化環(huán)境,有利于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各種文化的共同文化繁榮。
作者:河北省高邑縣府源小區(qū)1號樓4單元201室,郵編05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