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文亮
摘要:教育越來越成為攀登社會階梯的主要方式,社會個體將其看作是實現(xiàn)個人價值和全面發(fā)展的主要門徑。教育的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學校間發(fā)展不平衡以及教育領域內的各類不和諧現(xiàn)象引發(fā)人們教育公共服務強烈的不公平感,追求教育公平已成為緩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教育公平問題成為社會熱切關注的話題,教育公平反映了社會主體對現(xiàn)代基礎教育公共服務的訴求。公共服務理念不可避免地滲透到了教育領域,教育公平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以公共服務為教育公平的分析視閾,不僅符合當下的社會理念,還具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公共服務;教育公平;啟示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4-0156-04
隨著社會經濟實現(xiàn)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除了再接再厲把“社會蛋糕”做大外,如何保證社會分配公平、公正成為社會問題的核心。教育的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學校間發(fā)展不平衡以及教育領域內的各類不和諧現(xiàn)象(如“擇?!?、“高收費”等)引發(fā)人們教育公共服務強烈的不公平感。教育與物質利益和人們占有資源的潛力聯(lián)系在一起,追求教育公平,已成為緩解社會矛盾、實現(xiàn)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教育公平不僅是推動社會文化公平發(fā)展的基礎途徑,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xiàn)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社會基礎。
教育事業(yè)關系著社會進步發(fā)展各方面,包括人才培養(yǎng)、科技創(chuàng)新等重大方面。社會教育觀可謂是“百家爭鳴,各有千秋”。但教育是萬變不離其宗,從古到今,教育都是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核心目標和宗旨。教育公平是從社會正義、平等、自由、人權的價值中產生的,它是社會公平在教育領域的延伸,是社會成員對教育的訴求,同時它還是實現(xiàn)社會公平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在受教育主體差異無法消除的情況下,教育公平的訴求將在社會上強烈地表現(xiàn)出來。
一、教育公共服務
“新公共服務理論”是登哈特夫婦在對“新公共管理”理論進行反思和對“企業(yè)家政府”理論的缺陷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具體地他們將公共服務描述為“一種通過充當公共資源的管家、公共組織的保護者、公民權利和民主對話的促進者以及社區(qū)參與的催化劑來為公民服務”。服務的基本原則概括為:政府服務而非掌舵或劃槳、公共利益至上、戰(zhàn)略的眼光和民主的行動、重視并服務于公民而非顧客、尊重公民權等等方面。在公共服務理論基礎上,政府與公民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公共服務的提供者和接受者,在公共服務過程中注重公平,體現(xiàn)人文關懷。公共服務推崇以民為本的服務精神,強調公共服務的尊嚴與價值,旨在追求人和社會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公平正義是其價值目標。教育公共事業(yè)的本質是培養(yǎng)人,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與進步。
作為社會公共事務的服務者,政府不僅要提供相應的社會公益服務,在滿足基本公共服務的同時,還要考慮如何實現(xiàn)社會公共利益最大化。在教育公共服務領域,首先是如何實現(xiàn)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受眾最大化的問題;接著是如何提供優(yōu)質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并實現(xiàn)社會效益最大化問題。
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公共財政的基本目標之一,是指政府要為社會公眾提供基本的、大致均等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竟卜站然暮诵氖潜U先巳硕寄苡衅降鹊臋C會享受公共服務。當前,我國基本公共服務還存在突出的問題: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不同社會群體之間,在基礎教育、公共醫(y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并有逐步拉大的趨勢,這已成為社會公平、公正的焦點問題。
基礎教育屬于政府公共服務的范疇,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理念自然地滲透到基礎教育公共服務領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向政府提出了教育程序公平、教育實質公平的要求?;竟卜站然癁榭s小城鄉(xiāng)差距和貧富差距以及地區(qū)間不均衡提供了重要途徑,而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現(xiàn)代社會日常生活中社會成員共享發(fā)展成果的一項舉措。是惠及全民公共服務體系的基礎,是公共服務以人為本和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安排,是緩和社會矛盾的需要,也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二、教育公平
公平包含公正、平等與合理,涉及社會地位、行為準則、利益分配等問題。對于教育公平的理解,既有政治學鼻祖亞里士多德提出的法律化的教育公平觀點,也不乏馬克思主義者對教育平等化的主張,托爾頓·胡森和J·科爾曼探討了教育公平的具體形式等關于教育公平的權威見地,雖然是在西方教育背景下得出的觀點,但為教育研究打下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對我們今天教育公平的研究大有裨益,也大大拓展了我們的研究視野。教育公平的思想,可以溯源到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后其弟子亞里士多德提出了通過法律以保證自由公民的教育權利的觀點:“正義或公平卻是要求,人們生活中由政府決定的那些狀況,應該平等地提供給所有的人享有?!瘪R克思在1866年提出了:“教育是人類發(fā)展的正常條件和每個公民的真正利益。教育是每個公民都應擁有的一項平等權利?!?/p>
瑞典教育家托爾頓·胡森(Torsten Husen)認為教育公平有三個層次:平等的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即起點公平或入學機會公平);相對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和條件(或受教育過程公平);教育成功機會和教育效果的相對平等(亦即教育結果的公平)。他認為三階段論中,起點均等是一種保守的均等觀,而過程公平則有自由主義色彩,結果均等在20世紀60年代后的美國興起。詹姆斯·科爾曼在1966年做的教育報告中將“教育機會公平”概括為四個方面:第一,在家庭承擔著社會生產單位和社會福利時期,教育機會均等沒有受到重視;第二,到工業(yè)社會,教育機會均等得到發(fā)展,社會上建立起了面向大眾的、基礎的、以及公款資助的教育;第三,大力倡導建立能夠為所有兒童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的教育系統(tǒng);第四,強調受教育結果均等。從四個方面考察了教育機會公平后,他還指出,教育機會均等“只可能是一種接近,永遠也不可能實現(xiàn)”。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辯證的觀點,教育公平首先是個歷史性的、多層次的概念。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狀態(tài),如在階級社會里,教育是上層階級的專利,教育公平問題主要是各階級的受教育權問題;第二,教育公平在不同的地區(qū)也有不同狀態(tài),現(xiàn)階段我國東、中、西部地區(qū)的教育水平存在著明顯差異,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基礎形態(tài)不同,因而教育公平的水平也就不同。區(qū)域間差距、城鄉(xiāng)間差距下的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平等,反映出來的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教育質和量的需求與落后的教育體制與有限的社會資源之間的矛盾,社會需求要求教育體制改革創(chuàng)新,教育要公平;第三,教育公平在不同的教育階段亦有不同。義務教育階段要體現(xiàn)教育的時間、內容和環(huán)境等方面的平等,非義務教育階段卻要體現(xiàn)教育的選擇權利。
我國學者袁振國認為“教育平等是受教育權利平等和受教育機會平等”。畢東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郭元祥則提出教育公平包含教育活動中公平對待教育對象和公平
評價教育對象兩方面。黃秀華也認為教育公平包括了教育權利平等和教育機會均等兩方面,教育公平的本質是教育公平是對社會發(fā)展和個體發(fā)展的影響。此外,國內涉及“教育公平”研究的文獻還主要有:郭彩琴的《教育公平論——西方教育公平理論的哲學考察》,楊東平的《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xiàn)實》,周洪宇的《教育公平是和諧社會的基石》,孫新的《教育公平的社會學分析》,高珊的《大學理念與教育公平——萬俊人教授訪談錄》,袁敏的《教育公平研究綜述》等等。
平等地享受公共服務是每個社會成員的政治權利,公共服務的受眾是社會全體公眾。公共服務資源的分配關系社會公正問題,在具體的分配過程中應關照弱勢群體,不同地位、不同水平的社會主體差異對待才是正義的分配。這就要求向全體社會成員提供公平的教育服務,從而促進人和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方面,也是評價一個國家和地區(qū)教育水平的一個標準。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們有了精神追求的物質基礎。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核心作用更加彰顯。應然地,教育公平也日益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根據馬克思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現(xiàn)在人們對教育的需求,已經從滿足基本的教育需求轉變?yōu)樽非髢?yōu)質理想的教育。如湯因比所說的:“人不僅僅是靠面包活的,無論人的物質生活可能被提得多高,也無法治愈他在精神上對社會公平的追求?!彪m然,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事業(yè)改革的不斷勝利,教育改革也不斷得到深化,但是,由于教育資源配置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緊密聯(lián)系,雖然物質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人們心中對教育不公平的感受卻依然強烈,并有逐漸加深的趨勢。
三、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公平
教育是社會主體實現(xiàn)社會化和自身發(fā)展的基本渠道,它是現(xiàn)代社會受眾范圍最廣的社會公共服務。新公共服務理念主導下。政府服務于公民、公共利益至上、依法行政、以人為本、注重公民權利等方面在社會中得到了普遍認同。教育作為社會公益事業(yè)的最重要方面,新公共服務理念也當然地滲透到了教育領域。
(一)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務取向
“從政治學角度看,如果公民對政治制度的認同上升至價值和信仰的高度,那么這種制度是最穩(wěn)定的?!苯逃M織通過政治社會化傳遞有助于維系社會體系存續(xù)和穩(wěn)定的價值理念,培養(yǎng)符合現(xiàn)代政治體系要求的公民素養(yǎng),塑造公民精神,增強公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并使內化為公民的自覺行動,從而維護和傳承社會主導價值,維系政治穩(wěn)定。因此,社會需要公平的價值觀念,教育更需要公平的價值觀指導。
公平的價值取向包括正義、公正、合理的方面。公平是個相對的概念,在社會生活中,存在差異可以稱為不公平,但有些情況下只有差異才能體現(xiàn)公平,只有因不同民族、文化的受教育主體而宜,教育服務要體現(xiàn)差異性區(qū)別對待才算是公平。也就是說對于不同的民族各類、不同的經濟能力條件、不同社會地位的受教育主體,在教育過程中,應該予以差別對待,這樣對于他們才是公平的。基礎教育是政府為滿足社會基本需求而提供的,它不僅是社會全體成員實現(xiàn)自身價值的保障和渠道,還是社會進步和科學發(fā)展不竭的動力源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是公共服務的基本特征?;A教育作為基本公共服務當然也應該具有這兩個特點。非排他性指公共物品的受眾是全體公民,任何一個人都不能阻止或影響他人去享受這種公共物品;非競爭性指公共物品永遠對社會開放,一個人享受公共服務不會影響到他人享受同樣的公共服務。如國防保護的是全社會。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教育的排他性經常發(fā)生,如不付學費不能進學校;其次,教育的競爭性也顯而易見。由于教育資源的有限性,在同一個時間,相同的教育資源只能供一定的主體使用。一個班上課人數(shù)太多,教學質量一般就會下降,尤其是外語、藝術等課程。從這個角度看,教育已經不具備原來一般意義上的公共物品(或公共服務)所具有的特征。由于教育公共服務的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特點,決定著教育公共服務中的公正價值取向。
即使法律規(guī)定層面上的教育公平。也有其短板之處。法律層面上的教育公平存在的矛盾就是法定化的權利并不等于實現(xiàn)的權利,而且法律僅僅是保障受教育權的一個方面,公民教育權利的實現(xiàn),不僅要靠權利主體的積極作為,更需要有公平的教育環(huán)境條件。法律為社會成員在享受教育公共服務中的公平提供了保障,具體到操作層面上,即教育實踐層面上的公平卻受學校、教師等因素支配,只有公平的教育價值取向才能使教育公平得以真正落實到位。
作為一個發(fā)展目標,教育公平的目的就是要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享受公平的公共服務,享受教育服務,實現(xiàn)教育的價值,實現(xiàn)保障人權、協(xié)調社會關系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目標,最終是為教育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目標服務的。
(二)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
基礎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各地居民所享有的義務教育服務在質量和數(shù)量上的大致均等,而絕非是不分區(qū)域、不分時間段的絕對均等?;A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組成部分,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的基礎。雖然教育公平并不等于教育均等,但在物質資源上的均等化分配卻是實現(xiàn)教育公平不可缺少的。教育設施是教育活動的介質基礎,主要包括學校、教室等硬件設施和教師、教學等軟件設施,離開了教育設施,教育活動就無法開展,教育公平就更不可能實現(xiàn)了。
教育公共服務均等化除了與教學活動直接相關的軟、硬件設施的均等外,教育投入也是其重要方面。經濟投入是教育的基礎,它直接決定著教育資源的配置和流向。由于對教育資源的利用也是一種供求關系,從而產生出了教育公平中關于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問題。要考慮到地區(qū)間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城鄉(xiāng)發(fā)展水平落差和學校間的差異,要求教育經濟投入的均等化,以保障地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學校間教育發(fā)展的財力支持。此外,一般情況下,社會分層必然帶來經濟分層和文化分層,經濟層次越高,教育獲得也就越高;文化高的階層要更容易獲得教育,也相對容易獲得教育收益。而文化層次處于低層的,則處于教育的劣勢。即不同的社會階層間,教育獲得并不公平。教育資源的均等分配,緩解了不同階層間的教育獲得能力的差距,從而保證了基本的教育機會均等。
教育公平所體現(xiàn)的教育權利平等、教育機會平等和教育資源的公平合理分配都離不開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目標。同時,物質條件是教育的基礎,制約著教育資源的獲得。
(三)政府作為
社會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社會利益群體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競爭,而弱勢群體則由于自然的或社會的原因(如經濟和政治力量的低下)而在競爭中被“邊緣化”。社會弱勢群體權益不容忽視,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果的今天,社會分配問題牽動著社會矛盾的每一根神經,作為社會公共服務和社會成員社會化的主要手段——教育公共服務,是調解這一社會矛盾,保證社會穩(wěn)定的最直接的渠道,社會公平成了社會的“穩(wěn)定器”。另外,從一個國家對社會弱勢群體的關注度,可以看出其文明程度。這種關注、幫助可以是
由社會慈善機構、社會中介組織及政府來提供,而為了行使其職能并提高其社會合法性,政府則成了“第一人”。強政府、小社會的社會有著其他機構所不可比擬的集聚資源的優(yōu)勢。政府對社會資源的進行公平再分配,也成了現(xiàn)代政府最重要的合法性來源之一。政府作為教育公共服務“第一人”,應該承擔起更多的教育公共服務職責:首先,努力構建科學、公平、合理的教育體系;其次,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學校、教室等硬件設施,還包括教師、教學資源、教學設備等軟件設施;再次,維護教育過程公平進行。效率優(yōu)先與公平二者都得兼顧。公共服務領域的市場引入,實現(xiàn)了效率優(yōu)先的戰(zhàn)略,但公平的兼顧得有賴于政府“看不見的手”來加以調節(jié)。另外,政府在教育公共服務過程中要加強監(jiān)督,防止出現(xiàn)“人為”的不公平。在推進教育公平發(fā)展的過程中,進一步強化、明確政府的責任,要強調教育公平政府制度設計與政策安排,給予教育公平以制度基礎和制度保障。經濟是一切社會活動的基礎。作為公共事業(yè)的教育具有其外部性,教育產生的效益不僅服務于本地區(qū),同時也使其他地區(qū)受益。如此一來,由于收益主體的多樣性和廣泛性,使得教育公共服務很難實現(xiàn)社會投融資,教育公共服務完全市場化的必然結果就是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公平,進而導致教育差距進一步擴大,出現(xiàn)教育市場扭曲。國家財政投入成為辦學經費的主要渠道,政府就必須給教育公共服務以財力保障,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教育分化,促進教育事業(yè)公平發(fā)展。
由此可見,保障弱勢群體權益是國家公共政策的重要內容。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體,在提供教育公共服務過程中應該體現(xiàn)公平、平等的社會倫理精神,克服教育公共服務中的城市偏向、高等教育偏向和精英教育偏向。另外,在教育政策制定、決策過程中也要體現(xiàn)民主、公平等倫理精神,制定出公平的教育政策,并不斷完善社會分配原則,為教育公平的推行提供政策保障。
(四)效率與公平并重
社會發(fā)展是一個由效率到公平,再由公平到效率的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根據馬克思主義觀點,公平與效率間應該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教育一方面為社會培養(yǎng)人才,同時又是社會福利及教育資源再分配手段,其本身就體現(xiàn)了效率與公平的價值。
新公共服務理念不僅對政府提出了公共利益至上的原則,還要求公共服務秉持公平、公正、民主、參與的原則。充分體現(xiàn)出對公民社會主體地位的尊重和對社會成員的公民權利的保障。社會資源有限,綜合社會發(fā)展需要考慮,社會公共服務在滿足基本需要的同時,不得不考慮利益最大化的問題,也就是效率問題。延伸到教育領域,教育公平首先是教育獲得機會的均等公平;其次是提高教育資源利用效率:第三是提高服務質量的問題。教育資源總是相對有限的,而不同教育的受教育主體的需求也是各不一樣的。教育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在保障公民享受教育公共資源的平等權益,如教育機會均等等是一方面。為了做到這一點,則要在公共教育服務過程中通過政策與制度進行調節(jié),對弱勢群體的權益進行適應的照顧和補償,從而體現(xiàn)公共教育資源的相對公平分配。然而,正因為教育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在基礎教育公共服務提供過程中,以有差別的公平為核心外,效率才是根本,有了更高的效率才能實現(xiàn)更大程度的公平,因此,教育公共服務公平與效率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p>
由于歷史、社會制度安排、經濟發(fā)展等因素的影響,在促進教育公平的過程必將面臨各種復雜的挑戰(zhàn)和困難。當然,教育公平的實現(xiàn)是個復雜、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教育公平是教育發(fā)展的一種理想目標狀態(tài),真正意義上的公平是不可能的,我們要努力的只是無限接近,達到一種相對最大化公平的狀態(tài)。
責任編輯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