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紅梅
蘇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教材,在編排完拼音部分后安排了識字單元。識字1安排的內容是配有插圖的四行詩句。要實現(xiàn)的目標是學會書寫從一到十共十個生字,認識村、煙等五個生字,認識九種筆畫;通過誦讀,大體了解詩歌的意思,體會山村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生活的快樂。
當時接手這個班級已經(jīng)一月有余,在學習拼音部分的一個多月的時間內,我已經(jīng)了解了我們班學生的學習基礎。他們大部分在學前階段已經(jīng)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能認識幾百個字、會寫一百個左右簡單的生字,一到十這十個字的書寫人人都會。學生順利完成教材提出的目標,根本不需要教師用書上規(guī)定的兩個課時,一節(jié)課就足夠了。
為了讓孩子在本課的學習中有所收獲,我基于學情把教材“教厚教廣”,采取的做法如下。
第一步,補充詩名和作者。雖然教材要求的書寫和認識的生字都無詩名和作者名字里有的字,但是我覺得編者只給出四行詩讓孩子們讀,既影響孩子們對作品完整性的認知,又影響對詩歌意境的體會。因此,在學生初讀過詩句后,我范讀時加上了詩名《山村》、作者(宋)邵雍。在各種形式的充分朗讀后,我要求孩子們完整地背誦出該詩。
第二步,通過講故事幫助理解詩意和詩境。無論是蘇教版還是北師大版的教材,在小學高年級都編入了作家劉紹棠的《師恩難忘》。文章講述了作者小時候受恩師的教導,并深受其影響,在自己幼小的心靈里播下了文學的種子。其中重點講述了老師把很多詩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幫助孩子理解記憶的事,歷經(jīng)很多年仍然讓作者記憶猶新。為了印證這點,作者便舉例老師給《山村》這首詩編故事的詳細情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決定借鑒之。當然,作者劉紹棠的老師編的故事已經(jīng)不合現(xiàn)在孩子的胃口。在學生熟讀課文后,我一邊讓學生指著插圖,一邊開始把故事娓娓道來:“春暖花開的日子,爸爸媽媽開車帶著我郊游……”孩子們陶醉于根據(jù)詩句創(chuàng)編的故事里,感受了生活的幸??鞓泛蜕酱宓膬?yōu)美恬靜。之后我要求孩子們做到有感情地背誦,孩子們也輕而易舉地做到了。
第三步,布置學生畫一幅畫。我們班孩子特別喜歡畫畫,而且有很多孩子畫得很好。在孩子們學習完課文會背了后,我讓孩子們合上課本,讓他們結合著學習該詩的情況,為這首小詩配幅畫,可以和課文插圖相同,最好能有所不同。這樣做,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繪畫能力和想象能力,還讓他們真正讀透了教材。
我基于學情把教材“教厚教廣”,避免了亦步亦趨跟著教材教參走,讓學生覺得無聊無趣的情況。相反在學習該詩的課堂上學生一直興趣盎然,他們感受著語言文字的魅力,我想可能還會為學生愛上語文、愛上經(jīng)典古詩文埋下種子。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再次意識到教師不能“死教教材”,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整合教材,用好教材,創(chuàng)新教學內容,從而使學生更多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