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林霞
摘要: 目的論是德國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有影響的理論之一,它強調(diào)一切翻譯行為都必須以目的準則為最高準則,翻譯目的決定了翻譯過程中所要選擇的策略和方法。本文從目的論出發(fā)分析了《圍城》英譯本中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的翻譯方法。
關鍵詞: 目的論《圍城》英譯本漢語文化負載詞
一、引言
翻譯是一種跨語言跨文化的交際活動,也是由原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所構成的一種三元關系的組合。奈達認為:“對翻譯而言,掌握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還重要?!庇纱丝梢?,翻譯中的文化信息是值得我們深究的。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 and expressions)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這些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某種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世界各民族由于各自特殊的生活環(huán)境、宗教信仰、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審美情趣,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特有的文化特點。因此,對于翻譯而言,如何正確有效地傳達富含本民族特點的文化負載詞就是一個難點。本文從目的論的角度切入,詳細地分析在《圍城》這部作品中譯者是如何處理其中的漢語文化負載詞這一問題。
二、理論回顧
目的論(Skopos theory)于20世紀70年代發(fā)端于德國,它是德國功能翻譯理論的主導理論,也是德國功能學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之一。目的論認為,一切行動皆有目的,當然翻譯活動也不例外。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是在翻譯目的的指導下選擇最恰當?shù)姆g策略盡可能完整地實現(xiàn)翻譯目的。
1971年,凱瑟琳娜·賴斯在其《翻譯批評的可能性與限制》一書中首次提出功能主義翻譯批評理論,認為:“譯文所要實現(xiàn)的目的或功能不同于原文的目的或功能,譯者應根據(jù)翻譯要求優(yōu)先考慮譯文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币源藶榛A,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進一步擺脫了以源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chuàng)立了功能派最有影響的翻譯理論—目的論。
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有目的的人類交際行為,應該受到翻譯目的的制約和束縛。目的論提出了三個基本準則,即目的準則(skopos rule)、連貫準則(coherence rule)、忠實準則(fidelity rule)。在這個三個準則當中,“所有翻譯必須遵循的首要準則是目的準則”。其次是連貫準則,即譯文必須能讓目標語讀者所接受和理解,并在目的語文化以及使用譯文的語言交際環(huán)境中有意義。后來,功能學派的另一位代表諾德(Nord)進一步補充了目的論中的第三大準則“忠實準則”(loyalty rule),要求譯者不僅要對譯文讀者負責,同時也要尊重原文作者,即譯者要盡量使譯文目的、原作意圖和譯文讀者三者之間的關系在譯文中保持一致。
在目的論的三大準則中,最高準則是目的準則,連貫準則和忠實準則都從屬于目的準則,為目的準則服務。如果目的準則要求原文與譯文有不同的功能,在這種情況下就要舍棄忠實準則;如果目的準則要求譯文不通順,在這種情況下就要放棄連貫準則。在目的準則下,翻譯行為所要達到的目的決定整個翻譯行為的過程,也正是翻譯的目的決定了在某次翻譯活動中應該選擇怎樣的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因此,具體的翻譯策略必須根據(jù)翻譯目的來制定。
諾德認為,根據(jù)不同的翻譯目的,譯者可以選用不同的翻譯方法:工具翻譯(instrumental translation)和紀實翻譯(documentary translation)。工具翻譯強調(diào)譯語文化,重在“表達原文發(fā)送者與譯文接受者之間新的交際情景下的互動”,而紀實翻譯強調(diào)源語文化,重在“再現(xiàn)原文發(fā)送者與原文接受者之間交際時的情景”。
三、《圍城》中漢語文化負載詞的英譯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它的英譯本是由珍妮·凱莉和茅國權合作完成的,一經(jīng)發(fā)表就在國內(nèi)外引起了巨大反響,好評如潮。在《圍城》這部作品中,錢鐘書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文化負載詞來傳遞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如何正確有效地翻譯這些漢語文化負載詞是翻譯好這部作品的關鍵。下面就來詳細地分析幾個典型的例子。
例1.這是七月下旬,合中國舊歷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
譯文:It was toward the end of July,equivalent to the“san-fu”period of the lunar calendar—the hottest days of the year.
在漢語中,“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指的是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個庚日為止的一段時間,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jié)。但是,在英語中我們無法找到它的對應詞,所以這里譯者采用了音譯的方法,不僅使得譯文簡潔,而且保留了漢語的語音特色,充分有效地傳遞了中國文化。
例2.女人涂脂抹粉的臉,經(jīng)不起酒飯蒸出來的汗氣,和咬嚼運動的震掀,不免像黃梅時節(jié)的墻壁。
譯文:The womens rouged and powdered faces,unable to withstand the perspiration steamed out by the food and wine and the vibrations from the exercise of chewing,resembled the walls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黃梅時節(jié)”是中國人很熟悉的一種地方天氣特征。在中國淮河、長江流域一帶春末夏初正是梅子黃熟季節(jié),此時這一帶多陰雨天氣,空氣潮濕,衣物等容易發(fā)霉,所以人們將這一時期稱為黃梅時節(jié)。但是對于不了解中國天氣特征的外國讀者來說,如果將它直譯為“plum season”,會給他們的閱讀帶來障礙,因為他們很難理解這一天氣特征。所以,在翻譯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詞匯時,譯者靈活地使用了意義的方法,不但使得讀者易于理解,而且使得譯文流暢自然。
例3.看人家一對對談情說愛,好不眼紅。
譯文:Seeing couple after couple in love,he grew red-eyed with envy.
這里,作者使用了一個極具中國特色的詞匯“眼紅”,雖然中國讀者很容易知道它其實指的是人的“嫉妒之心”,但是外國人卻很難讀懂這個詞的真正內(nèi)涵。所以,譯者在這里采用直譯加注解的方法,將“眼紅”譯為“red-eyed with envy”,不僅巧妙地傳達了它的內(nèi)在意義,而且使外國讀者了解了中國文化,可謂是一舉兩得。
例4.我想著迷湯灌錯了耳朵,便不客氣把聽筒掛上了。
譯文:I thought all that rice gruel was being powdered down the wrong ear.
按照一般的理解,“迷湯”就是“迷魂藥”,但是在這里作者要表達的并不是這樣的意思。通過上文的語境,我們可以知道它在這里的含義是“阿諛奉承的話”。譯者采用意譯的方法,將其譯為“rice gruel”,既可以很容易地讓讀者理解,又很形象地傳達了作者的意圖。
例5.你這人就愛吃醋,吃不相干的醋。
譯文:You like being jealous,and its over nothing.
在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當中,人們對“醋”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國人看來,“醋”經(jīng)常和“嫉妒”連在一起,尤其多用于男女關系當中,而英美人卻將“醋”與“尖酸刻薄”連在一起。在這里,譯者將“吃醋”譯為“being jealous”,很好地傳達了“醋”的文化內(nèi)涵,同時也讓外國讀者理解到了中國文化的深奧。
四、結語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它不僅涉及兩種語言的轉換,而且涉及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流。如何正確有效地翻譯文化負載詞是翻譯過程中遇到的最棘手的問題之一。通過對《圍城》英譯本中漢語文化負載詞英譯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從目的論的角度可以很好地幫助我們處理這一難題,為有效地處理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提供了新的視角,也為我們以后翻譯漢語文化負載詞提供了一個新的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Nord C. 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rmeer H.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heory of Translating[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 Press,1978.
[3]Jeanne Kelly,Mao,Nathan K.Fortress Besieged(English Edi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4]陳勝利.《圍城》的翻譯策略及其成因[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5,(4).
[5]錢鐘書.圍城[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