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樂川
[摘 要] 蔡學儉先生是我國當代出版界一位著名的研究型編輯家。在他的編輯出版理論研究中,以圖書質量為核心的編輯質量觀,是他整個編輯出版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構成。本文從他編輯質量觀的核心思想、編輯思想、出版改革、編輯作風和編輯規(guī)范幾個方面,論述他對圖書編輯質量問題較為系統的認識。
[關鍵詞] 蔡學儉 編輯家 質量觀
[中圖分類號] G238[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2) 06-0017-05
[Abstract]Cai Xuejian is a famous editor who is not only good at editing practice but also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publishing.The research on the idea of editing qual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s editing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zs his idea of editing quality from his key idea,editing thought, editing style, editing standard,and so on.
[Key words] Cai Xuejian Editing Idea on editing quality
蔡學儉先生是我國當代出版界一位著名的研究型編輯家。他既有豐富多彩的編輯實踐,又熱心、擅長編輯出版理論研究,在編輯學界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著名編輯人周百義在評價他對編輯學研究的貢獻時,曾經這樣說過:“提到湖北出版科研的傳統,我們不能不提到老局長、現顧問蔡學儉先生,他親手創(chuàng)辦《出版科學》雜志,團結和培養(yǎng)了一大批熱愛出版科研的年輕人。他不僅甘當人梯,還帶頭從事出版研究,對編輯學的創(chuàng)建和出版史的拓展都有很多建樹?!盵1]如同豐富多彩的編輯人生一樣,蔡學儉先生的編輯學研究也是繁復多彩的。編輯業(yè)務、出版管理、出版改革、編輯主體建設等方方面面,他都無不關涉,并總是有深度見解,從而形成自己較為系統和完整的編輯出版觀。在蔡學儉先生的編輯出版觀中,以圖書質量為核心的編輯質量觀,則是他整個編輯出版理論體系中最為重要的構成,值得我們深入認識和研究。
1 以“圖書的生命在于質量”為核心思想的編輯質量觀
蔡學儉先生的編輯學研究得益于他豐富多彩的編輯實踐。正是編輯實踐的沃土,促使他深入地思考編輯出版實踐的重大理論問題。早在1952年,蔡學儉先生就對通俗政治讀物的編輯經驗進行深入思考,提出通俗讀物的“九步”編輯經驗。這篇文章發(fā)表在當時出版總署《出版通訊》第二十期。1984年,在《圖書質量三論》一文中,他和汪誠明確地提出圖書編輯實踐一個永恒的重大理論命題,即圖書質量問題。在該文中,他闡述了三個論斷。一是圖書的生命力在于質量。他說:“質量是各個時代對圖書的根本要求。我國浩如煙海的古籍中,至今傳播不衰的,就在于它們有比較高的質量??梢?,圖書的生命力在于質量。質量低劣的圖書,是經不起歷史和人民檢驗的?!盵2]二是圖書業(yè)的發(fā)展歸根結底靠質量促發(fā)展。他認為,圖書出版有一個辯證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好質量和數量的關系。而真正的發(fā)展,既包括數量的增長,又包含質量的保證。蔡學儉先生說:“以質量求發(fā)展,實際上是有計劃按比例發(fā)展規(guī)律的要求。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要有比例,精神文明建設各方面也要有比例。出版事業(yè)內部,出版社、印刷廠、書店之間,編輯、校對、裝幀設計人員之間,各類圖書之間,其發(fā)展同樣要有比例?!盵3]三是以改革促質量。蔡學儉先生認為,在新聞出版改革的過程中,出版發(fā)展的問題紛繁復雜,但質量是永恒的命題,而改革則是出版質量提升的一個重要動力。1986年,在《關于圖書未來的對話》一文中,結合“出書難”和“賣書難”這兩大難題,蔡學儉先生深刻地提出了出版現代化這一問題。而這一問題的提出,同樣是基于他對圖書質量的深刻思考。他說:“要根本解決‘兩難,就要從現在起,下決心實現圖書出版的現代化。不然到了本世紀末,差距還會拉大,‘兩難會更突出。”[4]在論述圖書出版現代化時,他指出,出版現代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出版的媒介轉型和技術轉型。他說:“現在各種傳播媒介之間出現了互相滲透、結合的動向,這要引起我們注意。我認為,首先要重視圖書載體的某些改變,使印刷出版物同音像、微縮等出版物結合起來,擴大出版物的載體?!盵5]針對當時電子媒介方興未艾的發(fā)展勢頭給圖書業(yè)發(fā)展造成一定的影響這一問題,他認為圖書有著其他傳播媒介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他說:“今后還會有其他傳播媒介出現,同圖書相輔相成,互相配合,但也不可能完全取代現代的圖書?!盵6]他認為,出版現代化這一重大命題,既是解決“出書難”和“賣書難”這兩大出版現實問題的需要,更是解決出版業(yè)長久發(fā)展的根本問題。在他看來,出版現代化最重要的,還不是技術的現代化、管理的現代化,而是編輯主體思想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他有關出版業(yè)現代化論述的邏輯起點始終是圖書質量這一問題。他認為,現代化并不是出版的最終目的,出版的終極目的永遠是向人民提供高質量的思想食糧。他說:“現代化不僅需要先進的科學技術,還需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這是我們不可忘記的。絕不要只注意增加圖書品種而忽視圖書質量,當然,更不能為了錢而不注重圖書的社會效果。”[7]
2 編輯思想與編輯質量
在編輯學研究中,蔡學儉先生高度重視編輯主體的思想建設,而他的這一觀念,同樣與其編輯質量觀密不可分。在《試論編輯思想》一文中,他明確提出編輯主體的思想建設問題。他認為,編輯工作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思想工作,編輯一定要有編輯思想。針對現實編輯實踐中一些編輯沒有編輯思想或不重視編輯思想的狀況,他不無建設性地給予批判。他說:“有些人做編輯工作時間不短,編稿不少,也出了些好書,卻總結不出多少經驗教訓,其原因在于他們沒有用編輯思想指導實踐,以致長期未能從盲目走向自覺,從必然走向自由?!盵8]對于什么是編輯思想這一問題,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思考。他認為,編輯思想是編輯主體對編輯工作的一種自覺觀念。這種觀念,“不僅僅是‘用腦子,它是一個艱苦的復雜的思維活動,貫穿編輯工作的全過程?!盵9]在他看來,編輯勞動的過程就是在編輯思想指導下的實踐過程,編輯思想蘊含于編輯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蔡學儉先生認為,不重視編輯思想或編輯思想淡化,正是導致編輯工作簡單化和圖書質量不高的重要原因??梢?,他對編輯思想的論述是站在如何提高編輯質量這個角度展開的。蔡學儉先生論述了編輯思想的三大特征,即獨創(chuàng)性、社會性和實踐性。他認為,編輯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在于編輯主體的差異性、編輯工作的獨創(chuàng)性和編輯工作的豐富多樣性。他說:“每個編輯都有編輯思想,但不會是一模一樣完全相同的,不同的編輯的編輯思想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即獨創(chuàng)性?!盵10]編輯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是編輯個體素質的重要體現,也是編輯隊伍建設的重要內容。他說:“培養(yǎng)編輯要注重培養(yǎng)編輯的獨到見解和創(chuàng)新精神,這樣的編輯多了,編輯隊伍的整體素質就提高了。我們常說編輯要成為編輯家,編輯家就具有自己獨到的編輯思想?!盵11]與此同時,他還指出,社會性是編輯思想的另一重要特征。他認為,編輯思想的獨創(chuàng)性與社會性是相輔相成的。他說:“人的思想不能脫離社會意識形態(tài)而存在,編輯思想也不例外。編輯思想雖然要打上個性的烙印,但它不可能不受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12]最后,他認為,實踐性是編輯思想的又一特征。他說:“編輯思想不是頭腦中固有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它來源于豐富的編輯實踐?!盵13]蔡學儉先生對編輯思想的論述包含了編輯思想建構的必要性、內涵和建構途徑三個方面。尤其是,他對編輯思想必要性的論述,是以如何提高編輯質量為出發(fā)點的,從而形成了一種以編輯質量為導向的編輯思想認識邏輯。而這一認識邏輯,又與蔡學儉先生的編輯實踐頗有關系。在《做出版工作的一點體會》一文中,他曾經回憶起自己早年編輯《中南農民》這一刊物的編輯經歷。他說:“這是一份期發(fā)量最高達到百萬冊的半月刊,要編好它責任很重,我卻不知其重,我對編輯工作知之甚少卻自視很高,情況不明決心卻很大,滿懷熱情,沒日沒夜地編出了初稿,自我感覺不錯。哪知編稿內容蕪雜,沒有中心,毫無章法,缺乏編輯思想,結果幾乎被全部否定,刊物險些延期出版?!盵14]可見,蔡學儉先生對編輯思想之于編輯質量重要性的認識,絕不是隔靴撓癢式的理論探討,而是有著切膚之痛的經驗教訓。他之所以提出編輯主體的思想建設這一課題,是因為在他看來編輯思想是編輯質量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
3 出版改革與編輯質量
蔡學儉先生認為,出版改革越深入,越需要深入地研究出版理論,越需要我們增強出版改革的認識理性。他說:“出版改革正在深入,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然而理論研究相對滯后。出版改革呼喚著理論指導,而出版理論研究未能回答和解決面臨的許多問題……出版理論研究缺乏共識,也就會影響出版改革的深化和出版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盵15]在出版改革研究上,他有頗多重要論述,而且很多都與他的編輯質量觀不無關系。比如,他對我國現行編輯管理體制有著自己獨到的思考。他認為,出版社是文化單位,不是行政單位。不應該搞“官本位制”。對出版單位盛行的“以官留人”的人才管理理念,他進行了深刻的批評和反思。他說:“編輯室主任、總編輯不是官,與普通編輯之間是業(yè)務指導關系,這種上下級關系與行政機關不同。”[16]他認為,正是對出版單位性質的錯誤認識,導致了“以官留人”的現象在出版單位中普遍流行。而這一現象可能帶來的結果,則是編輯人員人人想當官,從而最終影響圖書出版質量。他說:“出版社需要大量人才,而領導職務崗位有限,不可能都去當‘官,故須破除舊的用人機制,廣泛吸引容納人才?!盵17]那么,這個新的機制是什么呢?蔡學儉先生認為,這個新機制就是,出版單位對編輯主體的充分尊重,真正在職稱和待遇上彰顯出版生產主體的地位和價值。他說:“出版社可不可以有一些具有高等學歷和高級職稱的普通編輯,不一定要他們當室主任或總編輯?!盵18]對此,他還提出了操作性很強的具體建議。他說,應該對現行的編輯職稱體制進行改革,“不要把初級、中級和高級職稱的人數比例定得太死,允許普通編輯中具備條件的也可晉升高級職稱,并給予他們與其職稱和貢獻相適應的待遇?!盵19]
4 編輯作風與編輯質量
蔡學儉先生是位十分勤奮的編輯學家。從投身編輯事業(yè)的那一刻起,到現在耄耋之年,幾十年如一日,他始終筆耕不輟,屢有佳作。他這種大跨度、長時間對編輯學研究的投入、熱情和追求,在編輯學界廣受贊譽。他不僅率先垂范,積極身體力行編輯學研究,而且不斷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科研平臺,努力加強編輯出版科學研究工作。由他主持創(chuàng)辦的編輯出版專業(yè)刊物《出版科學》即是一個明證。在主持該刊物編務過程中,他將自己的圖書編輯質量觀,運用到刊物的編校工作中,展現出編輯家嚴謹細致的編輯作風。他說:“在抓質量上,還有一條硬措施,就是認真審稿、加工、校對。一篇文稿至少審改三遍,重要文稿送局領導審查,重要引文必須核對。錄入時由三人各校一遍,排版后初樣二校二讀、清樣二讀,出膠片再檢查一遍,還請專家檢查編校質量。”[20]這種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辦刊精神和編輯作風,正是他一直倡導的編輯質量觀的生動詮釋。在刊首語中,他甚至這樣說到:“一個錯別字符,就像一塊沉重的鉛石壓在我們心頭。我們希望能有一期不再出現此表(指勘誤表)?!盵21]在《出版筆記》中,劉杲先生曾經回憶起他和蔡學儉先生兩人作為作者和編輯的交往經歷。他說,他的一篇稿子被蔡學儉先生責編。蔡學儉先生不僅“指出毛病甚多”,甚至連文章中錯打的頓號都“摳”了出來,并請作者校核。針對蔡學儉先生這種嚴謹細致的編輯作風,劉杲先生不無感慨地贊美道:“這就是老蔡。這就是《出版科學》,一個標點也不放過。見微知著。一個標點符號也不放過的精神,就是實事求是、一絲不茍的精神,就是對讀者認真負責的精神,就是對作者負責任的精神?!盵22]這種一絲不茍的編輯作風,同樣表現在蔡學儉先生早年的編輯工作中。在《編書雜感》一文中,他曾經回憶起自己早年編輯著名作家艾寒松的《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一書的工作細節(jié)。他說,拿到該書清樣后,看了一通宵未發(fā)現差錯,但仍然感覺不踏實,認真再讀,結果發(fā)現清樣中一處將“毛澤東”誤排為“毛東澤”。談及此事,蔡學儉先生感慨萬千。他說:“內容的加工和文字的推敲,以及引文、數據等的核對,并不是‘雕蟲小技,而是‘捉蟲大技。絲毫懈怠就會留下隱患。編輯不可不看清樣,還要十分認真?!盵23]由此可見,蔡學儉先生的編輯作風觀念,是與其編輯質量觀緊密聯系的。他強調編輯工作應該全心全意、一絲不茍,正是他追求編輯作品高質量的必然要求。
5 編輯規(guī)范與編輯質量
毫無疑問,蔡學儉先生對我國編輯學研究最大的貢獻是由他領銜組織完成的《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guī)程》(以下簡稱《規(guī)程》)研究。這一研究,是1996年中國編輯學會交給湖北省編輯學會的一項重大課題任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該研究也是蔡學儉先生編輯質量觀發(fā)展的新階段。在承擔這一課題之前,他就對通過規(guī)范來保證圖書編輯質量進行了深入思考。上個世紀80年代,他就深刻地認識到編輯規(guī)范之于編輯質量的重要性。他說:“責任制是一項打基礎的工作,出版部門建立責任制要明確以質量為中心,不僅要建立各級的責任制,還要按照生產流程,建立全面的責任制,包括編輯工作責任制、校對責任制、產品驗收和成品檢查責任制等。要使出版過程中,從上到下,處處有人負責,事事有人把關,各種齒輪運轉正常,機器發(fā)揮效率,從而使圖書質量的提高得到保證?!盵24]從這段話,不難看出,蔡學儉先生的編輯質量觀十分強調整體責任和流程控制。在他看來,編輯工作的規(guī)范,是保證圖書質量的必然要求。他說:“須知圖書質量是一個系統工程,圖書質量的提高有賴于扎實的基礎工作,打好基礎才能建好萬丈高樓。編輯工作規(guī)范正是一項重要的基礎工作。只有既從宏觀上又從微觀上抓好圖書質量,才能更好地實現階段性轉移的目標。”[25]從1996年初到1998年2月,蔡學儉先生協同中國編輯學界部分同仁,用了兩年的時間完成《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guī)程》的撰寫、完善任務,并最終由新聞出版署圖書司批轉全國各出版社參照執(zhí)行。這是一部凝聚著蔡學儉先生無數心血和心智的編輯行業(yè)自律性質量規(guī)范。在談到制定這部規(guī)程的初衷時,他認為,制定編輯工作規(guī)程,不僅是提高圖書質量的要求,更是編輯學理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部具有高度理論性的規(guī)程中,他從編輯工作系統性的角度詳細闡述了制定這部規(guī)程的必要性。他說:“編輯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各環(huán)節(jié)相互聯系、制約和促進,具有嚴密的整體性,而每一環(huán)節(jié)又具有相對獨立性。各環(huán)節(jié)中有許多工序,相互之間同樣具有制約性和相對獨立性。一個環(huán)節(jié)、工序的工作影響著另一個或幾個環(huán)節(jié)、工序乃至全部編輯工作。這就既要從宏觀上把握編輯工作的整體性,又要在微觀上抓好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工序的工作,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的關系,要用嚴密的制度規(guī)范各自的職責和相互關系,使整個編輯工作協調一致,高效率運轉?!盵26]這一闡述,實際上正是他系統性編輯質量觀的體現。早在1988年,在《談編校分開和相互配合》一文中,針對當時出版界編?;鞃彽默F象,他就大膽提出質疑,認為編輯和校對雖然目標一致,但職責范圍、工作要求和側重點不同,因此不能混崗[27]。從這一論述可以看出,蔡學儉先生對編輯工作的系統性和專業(yè)性早有深入認識。他認為,專業(yè)分工性,決定著編輯崗位的職責相異性。而編輯工作的整體性,則又決定著圖書質量工程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因此,如何從編輯工作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的角度,來做好編輯工作,則是編輯工作質量建設的根本途徑。這一思路,正是這部規(guī)程制定的內在認識邏輯。在規(guī)程中,蔡學儉先生分別從信息、選題、審稿、加工整理和整體設計、發(fā)稿、校對、質量檢查、圖書宣傳和評介、編務工作幾個方面,較為深入詳盡地提出了每個環(huán)節(jié)應該遵循的基本要求。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程要求,既有具體入微的工作內容或方法提示,又有深入淺出的理論論述??梢哉f,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程要求,都是理論和實踐相互融通的具有高度思想性和實踐性的編輯工作指南。
在談到如何做好這部規(guī)程的制定時,蔡學儉先生曾經這樣說:“它不能只是個人經驗的概括,而必須歸納總結編輯實務方面的研究成果;它不能是一家之言,而必須汲取諸家眾說之所長;它不能只是編輯過程的描述,而必須努力對實踐進行理論升華。”[28]換言之,實踐性、開放性和理論性,是蔡學儉先生對規(guī)程編寫研究的基本要求。實踐性是規(guī)程的根本屬性。規(guī)程制定的根本出發(fā)點,是為了規(guī)范編輯實踐的隨意性,保證圖書出版質量。因此,整個規(guī)程,無論是立意立論,還是謀篇布局,抑或是文風表述,都體現著鮮明的實踐價值取向。既簡明扼要,又通俗易懂;既系統完整,又具體入微。開放性,則是規(guī)程的又一鮮明特色。在規(guī)程制定過程中,蔡學儉先生堅持“開門”定程,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兼容并蓄,廣納良言?!兑?guī)程》的制定,大致經歷了從征求意見稿,到形成初稿,再到修改完善三個階段。在每一個階段,他都是抱著“博采眾長,擇善而從”的理念,反復征求方方面面專家學者的意見建議。用他自己的話說,單單征求意見稿就數易其稿,且廣泛地征求幾十位專家學者的意見。形成初稿的過程中,更是進行小范圍的深入討論。1996年8月,中國編輯學會第三屆年會對《規(guī)程》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討論,廣大與會人員圍繞《規(guī)程》制定,暢所欲言,直抒己見,蔡學儉先生則是“虛心記述意見”。會后,結合相關意見,認真修改完善后方做定稿。與此同時,這部以實踐為價值導向的規(guī)程,還有著濃郁的理論色彩。這即是蔡學儉先生所說的“理論升華”。這種理論色彩表現在哪里呢?筆者以為,至少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對編輯工作系統性的把握上,《規(guī)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前所述,《規(guī)程》制定的認識邏輯,是從編輯工作的系統性角度,從整體方法論的視野來解決編輯質量問題的。蔡學儉先生認為,如果不從系統性和整體性的觀點來認識圖書編輯質量問題,那么,就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圖書質量問題。在《規(guī)程》中,蔡學儉先生從編輯工作的流程環(huán)節(jié)入手,條分縷析地提出每一個編輯環(huán)節(jié)的規(guī)范要求,實際上正是他系統性編輯質量觀的體現。從這個角度上來講,《規(guī)程》和《圖書質量保障體系》是相輔相成的,既有聯系,又有區(qū)別,其區(qū)別不僅在于行政性和自律性的差異,還在于兩者所體現出的編輯質量觀的差異,前者是一種系統質量觀,后者則是中心質量觀?!兑?guī)程》理論性的另一個表現,是對編輯工作一些規(guī)律性要求的科學認識上,達到了一定的深度。比如,它對審稿性質和作用的認識,指出“審稿是編輯工作的決定性環(huán)節(jié)”,“是一種對書稿進行科學分析判斷的理性活動”。再如,他對編輯和作者關系的分析,指出“編輯人員和作者的關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關系”,“編輯人員必須依靠作者,尊重作者,與作者建立真誠的友誼”。再如,他對選題概念的認識,提出選題“是對準備出版的圖書的構思和策劃,是依據黨的方針、政策和一定時期的形勢、任務,以及各個學科的研究狀況和產業(yè)發(fā)展狀況,對信息提煉、集中、升華的結果”等。這些認識,都是蔡學儉先生基于編輯實踐的直接經驗總結出的科學認識。正是在這個角度上,劉杲先生高度肯定《規(guī)程》的價值,指出這部規(guī)程“來自圖書編輯工作的長期實踐……總結編輯工作的實踐經驗,上升到理性認識,使我們逐漸了解和掌握編輯工作的客觀規(guī)律?!盵29]
由上論述,不難看出,蔡學儉先生是一位有著高度編輯文化自覺的編輯家和編輯學家。圖書質量問題是他編輯學研究的核心,并以此為基礎形成了較為系統的圖書編輯質量觀。同時,這一編輯質量觀也是蔡學儉先生編輯文化自覺的思想標識。因為,一個編輯主體,如果沒有強烈的追求質量的精品意識和傳世意識,他就談不上編輯文化自覺。相反,編輯文化自覺一旦形成,它又會成為編輯主體外在行為的源源不斷的內在精神力量源泉。這就是在蔡學儉先生的編輯學研究中為什么始終閃現著一種編輯家特有的深切執(zhí)著的職業(yè)情懷,一絲不茍的編輯作風和十分精嚴的編輯質量意識的原因所在。
注 釋
[1]周百義.《湖北省出版科研論文選》前言[J].出版科學,2012(5):111
[2][3][24] 蔡學儉,汪誠.圖書質量三論[J].出版工作,1984(1):43-44,46,48
[4][5][6][7]蔡學儉.關于圖書未來的對話[J].出版發(fā)行研究,1986(1):61,63,63,64
[8][9][10][11][12][13]蔡學儉.試論編輯思想[J].出版科學,2000(1):17,17,17,18,18,19
[14]蔡學儉.做出版工作的一點體會[J].編輯學刊,2007(6):55
[15]蔡學儉.出版改革四題[J].編輯學刊,1994(5):35
[16][17][18][19]蔡學儉.責任編輯是什么[J].出版科學,2000(4):14,14,14,14
[20][21]蔡學儉.辦刊十年[J].出版科學,2003(2):7,7
[22]劉杲.出版筆記[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380
[23]蔡學儉.編書雜感[J].出版科學,1996(1):35
[25]蔡學儉.編輯工作的規(guī)范與創(chuàng)新[J].科技與出版,1998(2):5
[26]http://www.chuban.cc/cbfg/dlcbfg/gfxwj/200701/t20070104_8283.html
[27]蔡學儉.談編校分開和相互配合[J].出版工作,1988(6):67
[28]蔡學儉.我與中國編輯學會[J].出版科學,2002(4):12
[29]劉杲.為什么要編寫《圖書編輯工作基本規(guī)程》[J].出版科學,1997(1):11
(收稿日期:2012-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