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的脈絡與新走向

2012-04-29 05:23:16李加莉單波
理論月刊 2012年6期
關鍵詞:文化適應質性研究

李加莉 單波

摘要: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下,國家間、民族間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往日益密切,人口的全球流動正在加速,人們的跨文化交往日益頻繁。文化適應問題受到了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成為跨文化傳播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一直以來,跨文化心理學成為了研究文化適應現(xiàn)象的主陣地,并在理論和實踐上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同時學科發(fā)展遭遇了瓶頸。在此本文通過厘清文化適應研究的脈絡,闡述了文化適應心理學陷入研究困境的主要原因,并揭示其突破學科研究瓶頸的新走向。

關鍵詞:文化適應;文化適應心理學;經(jīng)驗性研究;質性研究

中圖分類號:B8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0544(2012)06-0052-04

作者簡介:李加莉(1971-),女,湖北嘉魚人,武漢大學外語學院副教授,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單波(1964-),男,湖北天門人,哲學博士,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副院長,武漢大學珞珈學者特聘教授。

文化適應研究的對象基本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定居者(sedentary),包括種族群體(ethnocultural groups)和土著居民(indigenous peoples)。另一類是移居者(migrant),包括長期移居者(如移民和難民)和短期移居者一旅居者(sojourners)和尋求庇護者(asylum seekers)。旅居者又包括:跨國商業(yè)人士和技術人員、軍事人員、外交人員以及留學生等。在全球化語境下,人口的全球流動正在加速,一個由旅客、移民、難民、留學生、外籍勞工等流動人口組成的龐大的“跨文化交往群體”正與日俱增。不同文化的接觸、碰撞和融合,使這些跨文化交往者在文化適應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zhàn)。他們的文化適應問題得到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成為跨文化傳播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

一、文化適應研究的人類學淵源和分野

雖然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現(xiàn)象古已有之,但直到1880年才由美國移民事務局的鮑威爾(J.W.Powell)創(chuàng)造出這一詞語,它指來自劣等文化的個體模仿先進文化的行為所導致的心理和思想的變化。最初的文化適應帶有貶義,關注的是個體層面的土著和移民少數(shù)裔的心理健康問題。人類學者較早涉足這一研究領域,在人類學著作中,一般把“acculturation”翻譯為“文化涵化”,與文化濡化(enculturation)相對,被視為社會文化變遷的一種主要形式。文化適應的經(jīng)典定義來自于人類學家雷德菲爾德等人,它們認為:由個體組成,且具有不同文化的兩個群體之間,發(fā)生持續(xù)的、直接的文化接觸,導致一方或雙方原有文化模式發(fā)生變化的現(xiàn)象。這一關注群體層面變化的定義被從事相關研究的心理學家們所認可并沿用至今。雷德菲爾德等發(fā)現(xiàn):文化適應有三個可能的后果:接受(acceptance),也就是同化到另一個群體中;適應(adaptation),也就是融合了兩種文化;反作用(reaction),也就是抵抗運動。

早期的人類學家考察的通常是一個較原始的文化群體與發(fā)達文化群體接觸而改變其習俗、傳統(tǒng)和價值觀等文化特征的過程,帶有殖民主義的陳腐氣息。它基本限于一種進化圖式和特定媒介的傳播史。他們考察文化交往對種族群體的文化價值觀帶來的變化和由此所引起的社會文化變遷以及社會結構、經(jīng)濟基礎和政治組織方面的變化,通常這些種族群體被主流文化改造并同化。

一直以來,人類學研究文化適應的旨趣更多的在于考察現(xiàn)代化、西方文化和現(xiàn)代文明對社會中的原居民、少數(shù)裔種族群體、農(nóng)業(yè)社會、非西方民族的影響,以記錄和保護文化多樣性為使命。移民進入了早期人類學家的研究視野,但并沒有成為主要的考察對象。文化人類學家奧伯格(Kalvero Oberg)提出了“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理論,而這一理論對心理學界產(chǎn)生了更大的影響,因為它從個體的層面描述文化適應者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就研究對象而言,人類學者更關注定居者(種族群體、土著居民),并把他們納入族群性研究和身份政治學研究的一部分,人類學家看到了權力和權力差異對種族群體的巨大影響。在當今全球化的語境中,跨文化交往中的移居者(移民、游客、或散居者等)引起了某些人類學家的研究興趣,他們認為清晰地描繪某個文化系統(tǒng)是不可能的,但探究特定的群體(如移民)和文化現(xiàn)象(奧運會、旅游業(yè)等)更為可行,因為這些對象不能組成自治的系統(tǒng)卻能隔離出來進行分析。他們想以動態(tài)的視角從移民身上觀察文化動力學和文化變遷的過程,其中文化身份是一個主要議題。

但是如今以“文化適應”(acculturation)為關鍵詞搜索著名人類學雜志,相關論文寥寥。人類學者在該領域研究的淡出與后現(xiàn)代主義理論的興起是密切相關的。對于人類學者而言,不存在普遍的文化適應過程,文化適應研究的前提是給不同的文化劃出邊界,它暗合了現(xiàn)代主義者的主張——存在一些具體的、可辨識的、獨特的文化。這種觀念為當代人類學者所抗拒。他們開始考察文化變遷的過程而不是具體的文化,以探求文化混雜的邊界;他們停止了把文化本質化、籠統(tǒng)歸納的做法,更多地注重語境考察文化規(guī)則的模糊性,并把“文化”視作個體在當?shù)厣鐣羞^往的生活體驗(lived experience)而不是群體的所有物。人類學典型的研究方法是民族志田野調(diào)查,人類學者通過參與性觀察、采訪、互動和日常交往抓住某個文化的實在。

對“文化”的不同理解和分歧從根本上導致了人類學與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本質上的不同。因為“跨文化”這一說法觸犯了當代人類學家的敏感神經(jīng)。如今跨文化心理學(以及從中細分出的文化適應心理學)運用的量化比較的方法論在人類學者看來是更大范圍的歸納和本質化。實際上,文化適應狀況在政治、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他者化(othering)作用下非常脆弱。它是一個“連續(xù)的、爭取的、協(xié)商的”過程,很難經(jīng)得起量化(quantitative)分析,內(nèi)在地需要更多的質性(qualitative)研究。

二、文化適應心理學的發(fā)展與研究框架

心理學界雖沿用了人類學對文化適應的定義。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研究理念和路徑。心理學者認為人類有著相同的心理過程和能力,心理學探求的是人類的心理共性,其中的跨文化心理學(cross-cultural psychology)繼而試圖在不同文化的語境下來比較人類行為。心理學領域的文化適應研究一直由科學主義的、實證主義的取向主導著。心理學注重研究個體的觀念、態(tài)度和行為,文化適應在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得到了蓬勃的發(fā)展,如今跨文化心理學者成為文化適應研究的主力軍。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者關注的是土著和移民少數(shù)裔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狀況,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些群體無知、衛(wèi)生健康狀況差、精神錯亂甚至犯罪,心理進化和現(xiàn)代化進程可以緩解這些病癥使他們同化到主流社會中來,所以最初的文化適應理論是單方向的同化論。當時的心理學家霍爾(Hall,G.S.1904)認為第二文化的學習與第一文化相似。但社會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1924)認為第二文化的學習與第一文化不同,文化適應是觀察、模仿新的行為和做法,形成新的認知圖式(cognitive schema),抑制或消除先前圖式的過程。

在心理學的實際研究和測量中,學者們(Chief,1940:Campisi,1947:Gold,1967)較早發(fā)現(xiàn)同化并不是文化適應的唯一結果,而是有同化(assimilation)、融合(integration)、抗拒(rejection)三種后果。在理論上,格拉夫斯(Graves,1967)提出了“心理上的文化適應”(psychologicalacculturation)這一概念,認為文化群體中的個體在經(jīng)歷文化適應時心理上會有一系列的變化,這一變化并不是總朝著同化的方向發(fā)展。也會產(chǎn)生反作用力或導致交往雙方的群體的整體行為產(chǎn)生變化。貝利(Berry)繼而根據(jù)種族文化群體在兩個維度上的取向——即保持傳統(tǒng)文化和身份的傾向性和其他文化群體交流的傾向性,區(qū)分出四種不同的文化適應策略: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和邊緣化(marginalization)。從種族文化群體的角度,當個體既重視保持原有文化,也注重與其他群體建立和保持良好關系時,他們所采用的策略就是“整合”;當個體不愿意保持原來的文化認同和特征,卻與其他文化群體有經(jīng)常性的交流和良好關系時,他們所使用的策略為“同化”;當這些個體重視自己的原有文化,卻不愿與其他群體進行交流時,就會出現(xiàn)“分離”;最后,當這些個體不大可能保持原有文化也不愿意和其他文化群體進行交往時,采取的就是“邊緣化”策略。

在貝利的文化適應模式基礎上,布爾里等(Bourhis)提出了交互式文化適應模式(the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Model),認為文化適應是國家政策影響下,雙方文化適應取向共同作用的結果。它既關注社會的期望值又關注適應者自己的文化適應傾向,并以此來預測社會與少數(shù)種族群體之間的關系。根據(jù)這一模式,社會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有5種傾向:融合(integration),隔離(segregation),同化(assimilation),排斥(exclusion)和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后兩者是貝利邊緣化的變異。但東道國社會主流群體的文化適應策略與少數(shù)裔的文化適應傾向并不總是一致,當他們抱有相同的文化適應取向時,相互關系最為和諧。

近年來,納瓦斯等提出了(Navas etc.)“相對文化適應擴展模型”RAEM(Relative Acculturation ExtendedModel),他們認為在不同的社會文化領域,存在不同的態(tài)度與策略,應區(qū)分文化的“硬核”(如價值觀、社會家庭規(guī)范、榮譽觀、兩性關系等)和“外圍”(如工作或消費理念等),他們劃分了七個文化領域:政治和政府體系、勞動或工作、經(jīng)濟、家庭、社會、宗教信仰和風俗、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在他們那里,文化適應是切合實際的一種選擇,個體可能在一些領域選擇分離,在另一些領域選擇同化等不同的適應策略。

心理學家們(Berry,1980,1992,1997;Poortinga,1992;Sam,1997;Ward&Searle,1991,1994,Van de Viiver,1999:etc.)逐漸構建了心理學領域文化適應研究的框架。確立了該研究的對象、維度和影響因素,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的輪廓在過去40多年的研究過程中逐漸明晰。山姆和貝利(Sam&Berry)合著的《劍橋文化適應心理學手冊》的出版標志著文化適應心理學(acculturation psychology)學術和專業(yè)方向的確立。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框架包括了群體變量和個體變量。其中群體變量包括:出身社會的影響和客居社會的影響;群體適應經(jīng)歷(包括接觸、參與狀況等)。個體變量包括:適應前的影響因素;適應過程中的影響個人的因素(不同的接觸面、社會支持、生活態(tài)度、個人應對以及個人的適應策略等)。這些因素影響了個體的認知和對問題的估計,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壓力水平以及他們最后的適應狀況。文化適應心理學的研究基本上在這一框架內(nèi)展開,并在世界范圍內(nèi)對具有異質文化的地區(qū)和種族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

三、文化適應心理學的研究困境

近二三十年來,隨著交通和科技的迅猛發(fā)展,移民數(shù)量的急增和跨文化交往的日益頻繁。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呈蓬勃發(fā)展之勢,從1990年到2000年間,心理學信息數(shù)據(jù)庫PsycINFO中就有1571篇有關文化適應研究的論文。在實證層面文化適應從態(tài)度傾向的橫斷面研究逐漸轉向對過程的縱向研究,并且在認知(cognitive)、情感(affeetive)、行為(behavioral)層面逐漸打開,深入到其過程、能力和表現(xiàn)等細化的層面。但影響文化適應過程的變量很多,存在復雜的交互作用,任何交互作用或獨立變量對最后的結果都可能有影響和制約,這使驗證過程變得非常復雜,而實際量化研究中的測量問題使整個研究變得更為龐雜,并使整個研究陷入困境。

實際上心理學領域的文化適應研究一直被測量(measurement)問題所困擾,即使現(xiàn)在的心理測量學可以排除有缺陷的量表,大量新的量表仍層出不窮,沒有統(tǒng)一的設計方案。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1)文化適應量表必需考察文化,但文化如何被測量?不同社會文化的考察項是很不一樣,存在普遍適用的量表嗎?貝利等在13個國家的42個種族群體中使用了相同的量表,但結果證明其效度和信度都不好。(2)文化適應量表在問題設計上格式不一。即便目前雙極(bipolar)測量更為學者們(Arends-Toth&Van deViiver,Rudmin,etc.)所推崇。但仍有一部分單極量表(unipolar scales)仍在普遍使用。而且許多量表忽視了文化適應的歷史、文化、社會環(huán)境,忽視了文化的概念,將其植入了一個語境真空,只考察了表面的行為(如語言、食物、穿著和喜好等),忽略了深層的意義生成的許多方面。

心理學研究的普遍主義思維常常以同樣的方法、程序、概念和理論應用于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通過比較找出不同文化影響之下行為的共同性和差異性,往往是在文化之外研究傳播行為,這顯然有悖于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價值目標。實際上,在文化交流中,無所謂單一的模式和心理規(guī)律。只有隨文化的多樣性與文化傳播活動的豐富性而律動的心理過程,所以文化適應心理學研究所陷入的困境與其認識論和方法論密切相關。

實證主義的自然科學傳統(tǒng)主導著文化適應心理學的研究,但它遠遠不能滿足文化適應過程研究的基本特點,實證的量化研究不足以充分了解和解釋這一現(xiàn)象。在方法論和認識論上一些學者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契可夫(Chirkov)認為,在認識論上未經(jīng)證實地認為我們可以找出文化適應的規(guī)律并預測結果。在方法論上局限于與自然主義的范式一致,通過標準化的量表進行調(diào)查研究。然后進行統(tǒng)計分析。沒有把文化適應當作一個過程在研究,而只是做了一些橫斷面研究,而未進行縱向研究。克雷斯韋爾(Cresswell)認為語言作為一種積極的、建構性的、意義產(chǎn)生的方式,在文化適應中的作用被忽視。拉德明(Rudmin)甚至指出,從1918年托馬斯等(Thomas&Znaniecki)進行的第一個文化適應的心理學研究到現(xiàn)在已近一個世紀,文化適應的經(jīng)驗性研究(empirieal study)有明顯的進展,但沒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結論。

四、文化適應研究的新走向

近年來,一些文化適應研究者試圖突破心理學經(jīng)驗性研究的局限,在以下方面做出了新的嘗試。雖然在文化適應研究中量化研究仍然占主導地位,但近年來質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方法,如種族志方法(ethnography)、參與性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還有敘事分析(narrativeanalysis)等多種方法都被應用到研究之中,對文化適應現(xiàn)象進行了深層的描述和解釋。

巴蒂亞(Bhatia)用人類學方法研究了美國康涅狄格州的印度移民。他以種族志和參與性觀察的方式,記錄了印度人散居區(qū)每天的日?;顒?、儀式以及儀式的變化;然后進行深度半結構化的訪談揭示文化適應中的變化過程,呈現(xiàn)了他們身份中的相互沖突的聲音??评餇柕?Collie etc.)通過焦點小組、訪談、數(shù)碼故事和主題分析等方式考察了新西蘭的亞述(Assysian)難民社區(qū)。這些難民的關系網(wǎng)絡、習俗和等級制度都處在威脅之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一起生活,從而發(fā)現(xiàn)這一婦女亞群體的社會變化。

量化研究揭示的是靜態(tài)的橫截面的特征,而質性研究更能揭示文化適應中的動態(tài)性及其細致的變化。文化適應是一個連續(xù)的、不斷協(xié)商的過程,質性研究將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文化適應的實際研究中如何有機地把“解釋性”、“建構性”的質性研究方法和科學主義的量化方法結合起來是拓展該領域研究新的方向。

該領域研究呈現(xiàn)的另一個新的走向是更加注重研究的語境和實用性,關注理論如何在跨文化人的實際交流中得到運用。在許多文化適應研究中,個體是作為更大的實體(群體和國家)的代表,帶有他所在群體的普遍性。但近年來研究者不僅僅停留在這一層面獲取一系列的個體數(shù)據(jù)和印象。他們開始關注個體所處的特定語境并且與社區(qū)的緊密結合起來,與社區(qū)合作、為社區(qū)研究并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實際問題為導向。以社群為基礎的應用型文化適應研究(applied acculturation research)逐漸展開,調(diào)查方法多樣,學術團體和群眾組織合作,深入社群以解決文化適應中的實際問題,并以此推進社會融合改善人際和群體間的關系。

在個體所處的特定環(huán)境中,家庭生活(包括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成員和外部世界的關系)成為近年研究的重點之一。喬格斯和貝利等(Georgas,Berry,Van De Vijver,Kagit?ibasi,Poortinga)在30個國家主持完成了對家庭結構及其功能的研究,該課題研究了30個不同國家中家庭的結構和功能的相似點和不同之處以及它們在心理層面的相互關系。文化適應研究在家庭層面展開非常重要。以家庭為單位觀察文化適應,考察家庭成員(特別是代際成員)在文化適應中有何沖突,如何互動將是文化適應研究充滿活力的新方向。

文化適應過程是一個連續(xù)的、反復的轉變過程,它不一定是個人的理性選擇,也不是完全由文化適應態(tài)度或策略決定的,而是參與方在相互交往中產(chǎn)生的,并且深嵌于政治、經(jīng)濟、歷史文化的語境中。文化適應心理學構建的框架是一幅廣闊的圖景,該領域的研究必然要從其它領域尋求概念框架。來揭示其社會、語言和心理等層面的特征,使其在理論上能夠更系統(tǒng)地進行解釋。

雖然文化適應心理學成為研究文化適應的一門主要的學科,傳播學、社會學和語言學在這一領域也頗有建樹。比如社會學家。他們也研究與文化適應相關的許多問題:接觸、社會身份、相似性、群體間的威脅等等。語言作為一種積極的、建構性的意義產(chǎn)生的方式,在文化適應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語言學研究者所關注的跨文化的敘事分析、第二語言習得等研究論題對理解文化適應是頗有裨益的。文化適應是通過傳播實現(xiàn)的,金洋詠的跨文化適應與傳播整合理論(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hural Adaptation)強調(diào)了文化適應過程中“傳播”的中心作用和它螺旋式的動態(tài)過程??缥幕睦韺W者和其它學科領域進行對話是非常必要的。文化適應研究是一個復雜的議題,它可以和跨文化傳播的各路理論產(chǎn)生碰撞,并和文化、文化身份問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需要學界共同應對。

參考文獻:

[1]David L.Sam&John W.Berry.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30.

[2]托馬斯·許蘭德·埃里克森,小地方,大論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

[3]Jalrles B.Waldram,Is There a Future for‘Culturein Acculturation Research?[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173-176.

[4]轉引自Floyd W.RudmirL Field Notes from the Quest for the First Use of‘Acculturation[J],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Bulletin,2003,(37):24-31.

[5]T.Graves,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 Tri-ethnic Community[J].South-Western Joumal of Anthropology,1967,(23):337-350.

[6]John W.Berry,Human Ecology and Cognitive Style[M],New Yorlc John Wiley&Sons,1976.

[7]R.Bourhis,L.Moise,S.Perreault&S.Senecal,Towards an Interactive Acculturation Model[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Psychology,1997,(32):369-386.

[8]Marisol Navas,et aL Relative Acculturation Extended Model New Contribution with Regard to the Study of Accultu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ILdations,2005,(29):21-37.

[9]David L Sam&John W.Berry,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45.

[10]單渡,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心理學路徑[J],湖北大學學報,2008,(3).

[11]Valery Chirkov,Ways to Improve Acculturation Psych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177-180.

[12]James Cresswell,Towards a Post-critical Praxis[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Intercultural ILelatiom,2009,(33):162-172.

[13]Floyd W.Rudmin.Constructs Measurements and Models of Accultur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9,(33):173-176.

[14]S.Bhatia,America Karma

[M],New Yorlc New York University,2007.

[15]P.Collie,J.Liu,A Podsiadlowski,S.Kindom You Can''t Clap with One Hand[J].International Joum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0,(34):141-149.

[16]Colleen Ward,Apphed Acculturation tkesearctr with and for Communiti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10,(34):186-189.

[17]Young Yun Kim,Becoming Intercultural:An Integrativ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nd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M].Thousand Oaks,CA:Sage Pubhcations,2001.

責任編輯:文嶸

猜你喜歡
文化適應質性研究
走出邊緣:陽江苗族代耕農(nóng)的文化適應與社群重構
關于高職學生自我規(guī)劃與管理能力的質性研究
高教探索(2016年11期)2017-01-11 18:25:51
文化適應視角下的中介語傾向性探討
科教導刊(2016年29期)2016-12-12 08:37:44
老撾留學生文化適應度調(diào)查研究
大學生網(wǎng)上訂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5:42
沙盤游戲療法提升醫(yī)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質性研究
考試周刊(2016年74期)2016-10-08 18:16:15
從文化不連續(xù)性看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文化適應
人民論壇(2016年11期)2016-05-17 12:23:31
護理教師對情景模擬教學培訓評價的質性研究
低齡留學要做好“文化適應”
媒介使用與文化適應之相關性研究
新聞世界(2016年1期)2016-02-22 08:59:52
察哈| 正镶白旗| 吉木乃县| 泗水县| 图们市| 教育| 东平县| 凤翔县| 泰来县| 桓台县| 汉寿县| 澳门| 大姚县| 巴林左旗| 广水市| 宁陵县| 岐山县| 手机| 榆中县| 南部县| 枣阳市| 来宾市| 望奎县| 山东| 清新县| 微山县| 巍山| 浦县| 邢台市| 澄迈县| 平阴县| 舟曲县| 博兴县| 福泉市| 鹤岗市| 邵东县| 彭水| 辛集市| 蓝田县| 精河县|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