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婷
文言詞語的積累、文言語法知識的滲透、文言語句的疏通、文言經(jīng)典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幾項重要內(nèi)容。如何處理它們之間的關(guān)系、提高文言文課堂教學的效率?大多數(shù)老師的做法是先朗讀、再疏通、后積累,把它們按先后順序安排為三個環(huán)節(jié)。這樣做會使課堂教學結(jié)構(gòu)繁雜,重點不突出,不能根據(jù)課堂上出現(xiàn)的生成機會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課堂效率不高。我認為,應當把誦讀作為主線,在誦讀中進行積累與疏通。
文言文誦讀需要老師提出不同層次的要求,在不同的環(huán)節(jié)中進行具體的指導,在此過程中對文言詞句進行點撥,以幫助學生積累和理解。
1.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時,可對疑難字詞的含義與用法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理解。如《陳太丘與友期》的教學中,學生把“尊君在不”中的“不”錯讀成“bù”,顯然是學生對這個字的用法與意思理解有誤。教師不能只是糾正讀音,不去分析誤讀的原因,而要適時地告訴學生這是一個通假字,并簡要地介紹通假字的讀法和含義。這樣,學生不僅能準確地掌握詞句中“不”的讀音“fǒu”,還理解了它的用法與含義,今后遇到類似問題就能夠舉一反三,掌握文言文的學習技巧。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的過程中,可以點撥疑難字的用法和含義,幫助學生積累古今字的異同。再如《三峽》的教學中,盡管教師多次糾正、強調(diào)“屬引凄異”中“屬”的讀音為“zhǔ”,但仍有學生把它誤讀為“shǔ”。如果教師指出此字的含義不是“屬于”,而是“連接”,或許學生就不會再讀錯,而且也理解了它的含義。類似的還有文章里“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中的“朝”、“兩岸連山,略無闕處”中的“闕”等,都可以在朗讀指導中點撥學生。
2.在指導學生讀準節(jié)奏時,可點撥重點詞句的意義、用法,令其初步感知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感情。學生把握不準停頓、重音的原因是對詞句的含義不理解。如一年級的學生把《童趣》中的“故時有物外之趣”讀成“故時/有物外之趣”,是把“故時”理解為“從前的時候”,顯然誤解了“故”在句中的意思。學生把《陳太丘與友期》中的“期日中”誤讀為“期日/中”,是誤解了“期”的含義。遇到這種情況,教師如能對“故”和“期”的含義進行點撥,幫助學生疏通句義,學生不僅能讀準停頓,而且積累了兩個常見的文言詞語,能準確翻譯這兩個句子,無論是對當前的應考還是今后的文言文閱讀都不無裨益。再如,在分角色朗讀《陳太丘與友期》時,學生往往把握不住句子的重音,讀不出人物對話的語氣。這是因為學生不理解句子的含義和人物當時的心理。如“尊君在不”“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學生讀不出“友”前恭后怒的語氣變化,讀不出元方的不卑不亢,是因為對句中“尊君”“君”“家君”的用法不理解,對人物當時的心理體驗不深。此時如能順勢點撥三個詞語的用法,引導學生疏通這一部分語句的大意,揣摩人物當時的心理,然后再讓學生反復朗讀,或許學生的文言文閱讀水平就能有所提高。這樣不僅朗讀指導具體、到位、有效,而且能促進學生去研究文言文,克服畏懼心理。
3.在誦讀中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在《三峽》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范讀對學生的朗讀進行指導。如教師在讀“有時朝發(fā)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時頗有氣勢,學生會不由自主地鼓掌。教師不僅要表示真誠的謝意,還要繼續(xù)鼓勵學生具體指出自己哪些地方讀得好、為什么好。學生議論出是由于重音和停頓讀得準,讀出了三峽夏季江水勢大流急的奔放之美。教師就可借機點撥“雖”“奔”等字的含義和用法。
朗讀不理想,可以在指導點撥中答疑與疏通;朗讀令人滿意,也可以在激勵、分析與模仿中進行積累和鞏固。
所以,我認為,誦讀不只是目的,更是一種手段,一種方法。它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的感情。在文言文教學中朗讀及指導應當貫徹始終。老師應當在朗讀時對重點文言詞句和文言常識進行點撥指導,幫助學生積累。在朗讀中關(guān)注不到的重點詞句,則可以在質(zhì)疑解難、復述大意、探究內(nèi)容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點撥,還可以通過練習和作業(yè)進行補救。這樣不僅優(yōu)化了課堂結(jié)構(gòu),還使文言文課堂教學既活又實,充滿清新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