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薈予
王國維先生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yè)、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人生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據此,我以為,語文教學也存在三重境界:“教之以句讀”的授業(yè)境界、“明之以疑竇”的解惑境界、“傳之以大道”的養(yǎng)心境界。教“句讀”只能知事理,解“疑竇”方可明是非,而傳“大道”才能善德行。故而,我們的教學不僅要教學問,更要塑學養(yǎng)。何為學養(yǎng)?辭典釋義為“學問和修養(yǎng)”,于治學可顯,后者為遞進、為側重。故此,語文教學的至高境界是于有形處教“學問”,于無形處植“學養(yǎng)”。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轉變教育觀念,從最初的“授之以魚”到其后的“授之以漁”,再到今天的“養(yǎng)之以心”,培養(yǎng)人全面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和素養(yǎng),幫助學生養(yǎng)成適應未來社會的“質疑精神”、“探究意識”、“嚴縝思維”和“扎實學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知識時要時刻思考如何滲透、根植學科素養(yǎng)。
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是如何在傳授知識時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
■ 智設預習作業(yè),引導自主探究
《林黛玉進賈府》系文學經典,文長味深,所以給教與學帶來了相當的難度。如何使這樣大部頭的文學巨著走進學生的內心,使之有所思有所得,是我進行課程設計時重點考慮的問題。在明確了“教會學生初步掌握小說閱讀方法”的知識能力目標后,我進一步考慮如何在教學時滲透學科素養(yǎng)的問題。我想讓學生達到“文長而未必廢精”的境界,培養(yǎng)他們能夠靜下身心,伏案燈前,于教師講解點撥之前,身先探趣,自主研究。
故此,在教授《林黛玉進賈府》一課前,我印發(fā)給學生一張賈府俯視圖,要求學生勾畫出林黛玉的行經路線,完成路線圖,并思考賈府是一個怎樣的家庭。這種方式,增強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熱情。在批閱作業(yè)時,我發(fā)現(xiàn)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作業(yè)做得極其認真,還有人對俯視圖中某些建筑的位置提出了質疑。當然,在令人欣喜的同時,也暴露了學生讀書不細致,沒有深思慎取的問題,而導致路線圖錯誤。上課時,我將幾份有代表性的作業(yè)展示出來,讓學生精讀、細品,找到錯誤的原因。經過探究,學生自主地發(fā)現(xiàn)“有的細節(jié)沒讀到,有的詞句沒推敲”是導致錯誤的根本。于此,學生明白了治學須“嚴謹精細、一絲不茍”,方可求得真相。
■ 巧辟專題版塊,激勵質疑深思
講授小說《祝?!窌r,我要求學生先閱讀文本,并完成幾項作業(yè)。其中一個專題是“你的思考、質疑”版塊。學生提出不少質疑,使這篇教學難度極大的作品有了教學突破口。課堂上,在討論是誰害死了祥林嫂這一關鍵問題時,我大量使用了學生提交上來的問題作為探究點,打開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窗口。有學生問道:“為什么每一部分結尾都是寫祥林嫂不再被談及了?這樣寫用意何在?”學生的這種質疑體現(xiàn)了他們精讀、精思的可貴。可見,學生的積淀已經讓他們在初讀課文時走到了文本的較高層次。作為教師,在設計課時應該站在學生已有的高度上去挖掘文本,對他們進行深層次點撥,這樣我們的語文課才能真正涵養(yǎng)心靈,增長智慧,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通過這種方法的學習,學生形成了“敢于探究、質疑、深思慎取”的精神,為他們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打下基礎。
馮友蘭說:“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xiàn)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前兩者是自然的產物,后兩者是精神的創(chuàng)造?!蹦壳?,學生的學習更多地被壓力、名利所驅使,已經快要忘記了學習本身是充實自身、提高精神追求的需要,因此,我們的教學就要站在更高處,幫助學生摒棄功利、矯正觀念,堅持不懈地去培植學養(yǎng),從而以“德”養(yǎng)“識”。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培養(yǎng)出具有“獨立創(chuàng)造、探異求新、嚴謹求實”的高學養(yǎng)、高素質人才?!?/p>
□編輯王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