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穎惠
(周口師范學院 公共理論部,河南 周口466001)
六科給事中原為近侍之官,明代洪武改制后,六科成為直接向皇帝負責而無所統(tǒng)屬的官員,職司言諫與監(jiān)察,并擁有抄發(fā)章疏、駁正遺誤等權力。其職位較低,僅為七品,但其特殊職掌能使之以七品之職斡旋于朝堂之上,與朝廷大員一起參與國事,并發(fā)揮獨特作用。多年以來,學術界對六科給事中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對其進行制度性論述,而對其在具體事件中的運作則很少有人提及。其實,在明代張居正改革中,六科作為特殊群體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張居正生前抱負的實現(xiàn),甚至他死后的榮辱,都與六科不無干系。六科給事中在張居正改革措施的出臺及其實施上都能積極參與,成為改革的一支力量;而在張居正改革失敗上,六科的攻擊也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導致改革的失敗以及張居正的身敗名裂。
張居正改革的主要措施,諸如,考察官員辦事效率的考成法,治理公車私用的驛遞勘合法,鼓勵官員做出政績的久任法,以及減化稅收條目的一條鞭法等,都與六科給事中的積極建言和大力協(xié)助有著密切關系。
張居正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歷元年推行的“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提出的,意在提高朝廷辦事效率。明至張居正為首輔的萬歷初年,官風不正、吏治頹廢、宗室驕恣等弊習已相當嚴重?!凹?、隆以后吏部考察之法具文,而人皆不自顧惜,撫按之權太重,舉劾惟以賄是視,而人皆貪墨以奉上司。”[1]作為內(nèi)閣首輔的張居正對此深惡痛絕,為了改變這種低效率運作,張居正于萬歷元年(1573)六月奏請實施考成法。張居正的“考成法”,要求每個衙門制成兩類簿冊:一是底冊,記載全部收發(fā)公文;二是在刪除無須考查的例行公事后,將要考查項目制成兩本相同的簿冊,一本送各部門備注,每落實一件注銷一件,如有積欠未清之事,由該部門具奏候旨,另一本送朝廷內(nèi)閣查考。其精髓在于“各該撫、按官,奏行事理,有稽遲延閣者,該部舉之。各部、院注銷文冊,有容隱欺蔽者,科臣舉之。六科繳本具奏,有容隱欺蔽者,臣等舉之?!保?]3460如此一來就形成了一個部院監(jiān)督撫、巡按,六科監(jiān)督部院,內(nèi)閣監(jiān)督六科的行政系統(tǒng)。在考成法中明顯可以看到,張居正是通過控制六科從而控制各級衙門的,有六科作助手,內(nèi)閣就成為名副其實的政治中樞??梢哉f,六科在考成法實施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實際上,也正由于大多數(shù)六科官員積極配合,才把考成法落到了實處。他們要么對沒有如期完成任務的官員加以糾劾,要么對考成中不完善的地方提出建議,共同促使其順利施行。六科在考成法中的配合,僅列如下事例予以佐證:
巡視庫藏工科給事中梁式等奉輔臣張居正請,奏行各省立限追解內(nèi)府拖欠錢糧,并回報該部及巡視衙門以憑查考。[3]0532
兵科都給事中等官蔡汝賢疏言:“本年六月又當稽查章奏之期,通行前后經(jīng)管撫按名下未完事件逐一稽查,計撫按諸臣五十六人,未完者共二百四十一事?!保?]0924
禮科等科以考成撫按未完疏糾六十九人,上以未完者多追贓官吏并侵欠錢糧,事情重大如再遲違該科其盡法參處。[3]1054
戶科給事中石應岳等言:“今逾歲終,例當糾舉,臣等據(jù)吏部等衙門開報,除依限完銷及已經(jīng)改限者俱開除外,中間如有延久未完及完銷未盡者逐一稽查,共一百三十七事,計撫按諸臣胡執(zhí)禮、鄭國仕等七十六員完報俱屬愆期,法當參奏。但其中接管有先后,歷任有淺深,伏乞圣明區(qū)別多寡量加罰治一二,仍敕部院轉行各撫按官將未完事件嚴刑催督立見完銷?!鄙显唬骸斑@各官且饒這遭,今后查參考成還要分別在任久近議罰。”[3]1534
吏科給事中張孫繩題近遵題準,置立考成文簿,將大小未完事件,立定限期,通行內(nèi)外,遵守法至善已,但限期不必拘定月分,遠方有咨文未到期已先滿者,須酌量道里遠近事體難易,以奉文之日為始定限幾月。該部每季類奏發(fā)迄日期,各撫按亦每季類奏奉文日期,以憑查考,則勤怠立見。其在撫按,每當候代時易奪推委,而接管初至又謾不知因,事之遲誤亦多坐此。以后違限者俱責在先任,聽部科糾參。[3]0630
萬歷八年六月,吏科都給事中秦耀奏稱各省直考成期限撫按互異非所以明法守而肅群工。宜飭部院,今后遇緊切事情若覆勘、提問、議處、催督、查驗等項,其征發(fā)期會務彼此公同參定,毋致乖異使大小臣工莫敢不如期奏報,以成勵精圖治之功。上可其奏,令該衙門如議行。[3]2004
因考成法主要是以各官吏的征賦情況作為考察官吏稱職與否的首要標準,所以在執(zhí)行時難免會出現(xiàn)官吏加逼小民現(xiàn)象。對此過激行為,六科官員能及時上疏指出弊端,從而使百姓能得到一點實惠,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催科造成混亂局面。如萬歷四年二月,刑科給事中郭四維言“山東百姓流移,有一邑而逃數(shù)十舍者,皆因災情頻仍催科無序,數(shù)年之逋取盈一時,小民安所措足。乞諭有司務酌緩急加意招徠,有弗稱者治以撫按法,上然之”[3]1070。
僅從以上這些史料記載中可以看到,六科在考成法實施過程中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無論是在糾劾實施過程中的不法現(xiàn)象上,還是對實施過程中提出建議上,都可謂盡心盡力??汲煞ǖ膶嵤┰诋敃r是較有成效的,它使萬歷初出現(xiàn)了政令“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4]5645的局面,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其中在整理財賦方面取得的成績最為顯著,使萬歷初國庫充盈,太倉粟可供十年,太仆金積存四百余萬。這是自明初洪武、永樂以后從未出現(xiàn)過的新氣象。對此,六科官員的贊美之詞溢于言表,戶科給事中石應岳等言:“自考成之法一立,數(shù)十年廢弛叢積之政漸次修舉?!保?]1534這不是虛妄之言。張居正也對此舉極為滿意,他說:“考成一事,行之數(shù)年,自可不加賦而上用足?!保?]337這應歸功于六科與閣臣的密切合作。
張居正改革的另一個主要內(nèi)容就是整頓驛遞。當時乘驛的執(zhí)照稱為勘合,北京的勘合由兵部發(fā)出,各省的勘合由巡撫和巡按發(fā)出。由于填發(fā)機關日趨腐敗,兵部和各省不斷填發(fā)勘合送人,只要肯出錢,找關系就能得到勘合,享受免費乘驛待遇。這種公車私用、公費吃喝、折錢肥私的腐敗現(xiàn)象激起了四起民怨,于是在明神宗萬歷三年(1575年)二月,張居正納吏科給事中郝維喬的建議(郝維喬于萬歷三年二月上疏條陳驛政五事:議掛號、定章程、嚴催征、?;椤⑹o益[3]0822),奏請整頓全國驛遞[6]40。隨后吏科給事中楊言在上疏中也提出了嚴革詐偽以清驛遞、禁止迎謁以息奔兢的建議[7]4268。在六科官員建議以及深思熟慮后,張居正于萬歷三年(1575)六月,經(jīng)過近四個月準備,奏明神宗皇帝,系統(tǒng)提出了整頓驛遞的辦法,并明示天下。為了不使規(guī)定成為具文,張居正又依靠考成法,用六科控制撫、按,用內(nèi)閣控制六科,章程、條例都要求切實執(zhí)行,對于違反規(guī)定的官員,允許言官上疏彈劾。萬歷四年六月,禮科都給事中李戴等奏稱,河南繳到勘合內(nèi)少王府請封、選婚、喪禮三張。并提議:“今后必加嚴查,如期不到及經(jīng)年方到者參提重擬?!痹摬扛沧鄰闹?。[3]1183
在整頓驛遞過程中,六科除了對不法現(xiàn)象進行彈劾,還提出一些具體操作辦法,為革除弊政作出了積極貢獻。萬歷五年,兵科都給事中裴應章條議清驛傳三事:“一、革轉賣之弊,依數(shù)填給無使有余,得以先后湊搭展轉賣賣。二、議掛號之規(guī),外勘合赴科掛號以防假偽,內(nèi)勘合該司送科令本人赴科親領以防磨改。三、嚴賞罰之令,驛遞員閱歷既多熟知情弊舉發(fā)者賞,賣放者罰。”部覆允行[3]1425。在六科配合下,經(jīng)過嚴格整頓,使用驛遞的人大量減少,驛遞額編銀大幅度下降。
針對官不久任則人無固志的情況,張居正又命令施行久任法。他雖在隆慶元年八月所上《陳六事疏》中就已經(jīng)提出“官不久任,事不責成,更調(diào)太繁,遷轉太驟,資格太拘,毀譽失實,欲以嚴考課審名實,責之吏部,官各久任毋遽遷轉”的建議[8]230,但當時并未引起明穆宗的重視,所以遲遲沒有施行。至隆慶六年,刑科給事中朱南雍上疏請廣東行久任法[3]0004。給事中的建議為久任法實施營造了輿論氛圍。為了糾正當時存在的官不久任消極效應,張居正于萬歷二年(1574年)四月采納吏科給事中張楚誠的奏請,開始實行內(nèi)外官吏久任之法。規(guī)定知縣、知府必須歷俸六年以上政績顯著者方能升遷,但“間有才不宜官、官不宜地者,量行更易”[3]0622。同年五月,刑科給事中歐陽相奏贊成久任之法,并言久任四事,其中有云:“一、惜人才,謂同郡所屬不得互相互調(diào),同郡則地相近,互相調(diào)則優(yōu)劣相形,心意頓灰,治效罔覩。二、慎咨訪,撫按監(jiān)司多寄耳目于屬官,屬官復假于下人,奸弊叢生,黑白倒置,務在持公秉虛,使彌縫者不得窌悻免,而循默者不致受誣。三、戒紛更,喜事之徒借口興革,成法屢更,奸冗日滋,不若循舊奉公之為便。四、崇實政?!崩舨扛踩缱h從之。[3]0627同年六月,禮科給事中李邦佐又條陳吏治五事,強調(diào)地方官的升遷必須看其政績,由撫按官薦舉,勿為讒言所奪?!坝匈t能卓異者仍留地方久任,其才力不堪者,速行論調(diào)?!保?]0649也就是說,官吏久任,必須是賢能卓異對地方有益官員才能久任。這些人如果升遷,盡管政績卓著,也必須任滿年限。對于才力不及或惡跡昭著的官員,必須從速論調(diào)。給事中的積極參與使久任法得到順利實施,激勵地方官員樹立固志并努力做出政績,為澄清吏治、整肅官場作出了積極貢獻。
一條鞭法是張居正所實施的最為著名的一項改革,其內(nèi)容是將一切徭役折銀,按丁、糧加以攤派。此法簡化了稅收條目,也改變了過去賦役不均狀況。它在推行過程中也出現(xiàn)一些問題,暴露出一些弊端,對此六科官員及時上疏陳述利弊,為完善一條鞭法作出了貢獻。萬歷五年(1577)正月,戶科都給事中光懋上疏稱,行條鞭法使“商賈享逐末之利,農(nóng)民享樂生之心。然其法在江南猶有稱其不便者,而最不便于江北。如今日東阿知縣白棟行于山東,人心驚惶,欲棄地產(chǎn)以避之”[3]。張居正當時對一條鞭法能否廣為推行大概也沒有把握,他在另一處說:“條鞭之法,有極言其便者,有極言其不便者,有言利害半者。仆思政以人舉,法貴宜民。執(zhí)此例彼,俱非通論。故近擬旨之:果宜于此,任從其便;如有不便,不必強行。朝廷之意,但欲愛養(yǎng)元元,使之省便耳,未嘗為一切之政以固也。若如公言,徒利于士大夫而害于小民,是豈上所以恤下厚民者也?!保?]卷29萬歷五年十一月,吏科給事中鄭秉性又因賦役條陳上奏,大旨謂:“均徭之善者在千年一編調(diào)停貧富,而其不善者在于行法之人,放富差貧。條鞭之善者在于革庫子斗級里長支應,而其不善者在于盡數(shù)征銀,貧富無等,宜分銀力二差審戶定則,銀差則編上戶以至上中,力差則編下戶以至中下仍千年一輪,以循祖宗之舊。”戶部覆言:“條鞭一例征銀使下地與上地同科,貧民與富民同役,法之不均莫甚于此,請行省直地方官酌議上請?!保?]1489-1490從中可以看出,正是基于對六科官員所反饋信息的重視,張居正才在一條鞭法實施上沒有采取強制措施,而是因地所宜、聽從民意。這種做法使這一偉大賦稅改革沒有冒進,在當時確是明智之舉,也是十分必要的。直至萬歷九年正月(1581年),張居正才在清丈土地基礎上,用詔旨在全國推行已在福建、浙江試行已久的一條鞭法,作為通行全國的賦役制度,并收到了富國利民的實效,使得“自正嘉虛耗以后,至萬歷十年,最稱富庶”[4]5856。
除了在改革中建言獻策之外,六科給事中也不時充當改革的反對者。反對的原因不一而足,他們或由于見識短淺保守成法,或因為對封建官場積弊習以為然,或出于小集團利益與個人私利。凡此種種,使得六科給事中在張居正改革過程中出言阻擾,在張居正死后對改革成果加以顛覆。
萬歷三年(1575年)左右,正當考成法、整頓驛站、清除一批庸官貪吏之際,南京戶科給事中余懋學等人攻擊新政“執(zhí)事太嚴”“時政苛猛”,吁請改行寬大之政,指責張居正是又一個“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者,“猶如王安石之誤宋,不可不深戒”[4]5994。他們還借口雷擊端門和地震,胡說上天干怒降災,威脅撤消新政。其中戶科給事中余懋學請行寬大之政,他的奏疏大致謂:“(崇惇大條)陛下臨御以來立考成之典,復久任之規(guī),申考憲之條,嚴遲限之罰,大小臣工鰓鰓奉職,然臣所慮者政嚴則苛,法密則擾,非所以培元氣存大體者也……(戒紛更條)今日以某言立某法矣,明日又以某言而罷之;今日以某言更某法矣,明日又以某言而復之。法令滋更、從違糜定,原陛下申飭群工、恪守成憲……(防諛佞條)近日該部題覆邊功往往首列閣臣,即使諸臣功在社稷亦敬事后食之常耳。輔臣之職,翊替皇猷啟沃君心其大也……至于閣臣翼替之勛不得輒加替揚以長諛妄?!保?]0810-0815他的奏疏條條都是針對張居正及其改革措施的,成為改革順利進行的絆腳石。所以他上奏疏后便受到切責,其本人也遭到革職為民、永不敘用的懲處。雖然如此,反對聲浪并未因此而消弭,反而更加洶涌。
萬歷三年(1575年)九月,戶科右給事中肖崇業(yè)以朝廷不體恤群臣為理由,上疏反對整頓驛遞。張居正奏明神宗,肖崇業(yè)立即受到明神宗嚴厲斥責并被罰俸半年[6]43。
雖然在改革期間六科有過反對舉措,但這是由六科官員的職責和他們自身所處地位決定的。六科給事中之所以反對張居正改革,是因為改革是用封建法制打擊豪強權貴的不法行為,摧私門,強公室,重新調(diào)整已經(jīng)敗壞的政治和經(jīng)濟關系,穩(wěn)固明王朝統(tǒng)治。但在豪強怙惡、違法成風地區(qū),玩忽法規(guī)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一旦依法辦事,不僅為不法者反抗,也為執(zhí)法者的惰性所不容。他們認為萬歷新政過于嚴厲,過于操切,所謂“政嚴則苛,法密則擾,非所以培元氣存大體者也”便是最好明證。這些逆流在張馮聯(lián)盟與神宗通力一致反擊下終于被擊退。反對者遭到了削職、戍邊、論罪下獄等處罰。
但是反對者并沒有徹底服輸,張居正死后,包括六科在內(nèi)的一批守舊勢力卷土重來,對張居正的改革成果橫加破壞。
萬歷十年(張居正去世后),給事中張鼎思上疏劾戚繼光在薊鎮(zhèn)無功,不如調(diào)往南方。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因為張居正曾交代過戚繼光鎮(zhèn)守的戰(zhàn)略:“今日之事,但當以拒守為主,賊不得入,即為上功?!保?]卷32事實上,戚繼光很想來一次大決戰(zhàn),但為貫徹張居正意圖始終未能如愿。神宗卻相信這種荒謬言論,于萬歷十一年二月改戚繼光鎮(zhèn)守廣東。戚繼光離鎮(zhèn)之日,“闔鎮(zhèn)父老,詣闕請留,當國不允,遂罷市遮道擁泣,攀轅追送出境者不絕”[10]410。
萬歷十一年閏二月辛巳,吏科給事中袁國臣條陳四事,其一為“內(nèi)外官裁革數(shù)多,宜酌量議復”,吏部回覆如議[3]2507。如果說在這個條陳奏上之前發(fā)生恢復被裁冗官事件尚屬間或發(fā)生的個案,那么這個條陳奏上之后恢復被裁冗官則被當作一個方針確定下來,從此為恢復被裁冗官大開方便之門,這一復舊活動由此漸入高潮[11]82。
明代六科給事中雖然是朝廷耳目,司職風憲,但究其實質(zhì),他們也只不過是封建官僚階層中的一分子,官僚們長期以來形成的強大慣性,六科自不能外。當時玩忽法規(guī)已經(jīng)習以為常,一旦盡改前習,即使是利國利民的政策,也會遭到反對。這是任何一個封建守舊官員不可避免的痼疾。只有客觀地看待六科在改革中的作用,才能對其行為作出公正評價。
[1]趙翼.廿二史札記·卷33明初吏治[M].上海:上海中華書局排印本,1936.
[2]陳子龍.明經(jīng)世文編·卷324張文忠公集一·請稽查章奏隨事考成以修實政疏 [M].北京:中華書局,1962.
[3]佚名.明神宗實錄[M].上海:上海古籍社,1983.
[4]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4.
[5]張居正.張?zhí)牢募?[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113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6]何寶善.萬歷皇帝朱翊鈞[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0.
[7]談遷.國榷·卷69神宗萬歷三年五月辛亥條[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58.
[8]傅維麟.明書·卷150張居正傳[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40冊.濟南:齊魯書社,1997.
[9]張居正.張?zhí)牢募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0]李克,郝教蘇點校.戚少保年譜耆·編卷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3.
[11]南炳文.論張居正裁革冗官失敗原因[J].史學集刊,2005(3):82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