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竹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學記》中的教育思想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啟示①
夏 竹
(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重慶400715)
《學記》是我國古代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專著,它提出的啟發(fā)引導、教學相長、長善救失、禁于未發(fā)的教育思想對于我們當今中學語文教學也有很大的啟發(fā)。在提倡課程改革,更新教育理念的今天,我們正需要《學記》中樸素而中肯的教育思想來引導中學語文教學。
《學記》;教育思想;語文教學
《學記》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學著作,它用短小精辟的語言概括了我國先秦時期的儒家教育思想,并在此基礎(chǔ)上對教學原則、方法等進行了拓展。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而這篇作品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它所提出的樸素的教育思想仍對我們今天中學語文教學的改進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本文循著先人的思想足跡,應(yīng)用他們樸素的教學理念來重新審視當下的教學現(xiàn)狀,力圖讓中學語文教學散發(fā)出新的活力。
古語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也”,意思是說,與其給人一筐魚解一時之饑,不如教給人釣魚的方法。教學也是如此,比起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師應(yīng)該懂得如何啟發(fā)引導學生,讓他們掌握學習的方法。
《學記》中說“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道而弗牽則和,強而弗抑則易,開而弗達則思。和、易、以思,可謂善喻矣。”[1](P74)這句話對語文教學而言最具啟發(fā)性,因為語文與其他學科相比有較大的自主性和主觀性,對某一問題或作品的解讀也呈現(xiàn)出開放性的特點,很難用精確和唯一的答案去應(yīng)付學生理解的多樣性。《學記》中靈活教學的觀點對中學語文教學具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啟示:
首先,教師在教學中不要讓自己的觀點限制了學生的思維,要給學生充分的空間盡情揮灑他們的想象力,引導他們?nèi)ニ妓骱吞骄繂栴}的本質(zhì)和真諦。例如在講初中一年級上冊《皇帝的新裝》一課時,老師不宜將作品所反映的內(nèi)涵和個人的理解過多地強加于學生,變成冗長的道德說教,而應(yīng)讓學生自己去挖掘文章的內(nèi)涵,鼓勵并允許他們有多元化的解讀,然后再進行適當?shù)闹v解和引導。這一點與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先生的思想接近,即反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自我觀念強加行為,他也同樣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是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散,而非控制他們的思維:“教師在學校中并不是要給兒童強加某種概念,或形成某種習慣,而是作為集體的一個成員來選擇對于兒童起著作用的影響,并幫助兒童對這些影響作出適當?shù)姆磻?yīng)。”[2](P358)
其次,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并調(diào)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不要讓他們進行強制性學習。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常常能看到這樣的例子:學生作業(yè)中出現(xiàn)錯別字或者不能背誦課文中的句子,有的語文老師遇到這種情況便想辦法懲罰學生,比如抄寫課文,或者放學后單獨留下直至其背誦準確為止,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強制學生學習,讓他們達到教學大綱對學生所應(yīng)掌握內(nèi)容的基本要求?;蛟S這些老師認為,通過反復的抄寫,學生一定會對詞、句有更深刻的印象,下次再考查時他們就可以順利過關(guān)。殊不知這樣的抄寫只是機械地重復,并沒有使學生用心去思考為何寫錯,這些知識也只能成為短時記憶,而非長時記憶儲存在他們的腦海中,時間久了他們?nèi)匀粫浤切┰~句,不能真正地掌握知識點。更嚴重的是,學生即便通過強制性學習記住了語文課本中的字句,但與真正能夠應(yīng)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還是存在較大的距離,往往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由此可見,如果學習變成了教師對學生的懲罰而不是鼓勵,其負面影響不言而喻。只有激發(fā)起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讓他們自覺地鉆研和把握知識的內(nèi)涵,才能達到教學目的和育人初衷。
此外,不要在學生還未思考之前就告訴他們結(jié)論或答案,也就是“開而弗達”所說的啟發(fā)而不包辦的原則。一堂愉快生動的語文課需要師生之間融洽的互動,老師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而同學們也踴躍發(fā)言,各抒己見。語文教學的目的本身就不是為了追尋一個標準答案,“一千個人的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語文課本或具體問題的理解存在差異也是語文教學中的常態(tài),沒有必要千篇一律。
“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道也。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3](P415)這是中外教育史上“教學相長”思想的首次提出,這對改善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和知識結(jié)構(gòu)大有裨益。
《學記》中“教”和“學”互為辯證的關(guān)系,“教”和“學”并不是指教師“教”和學生“學”,其實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擔負了“教”和“學”的雙重任務(wù)。教師要想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就必須堅持學習,堅持從各方面完善自己。而學生,常常在無意間已經(jīng)成為了“老師”,他們有時會在教學過程中提出一些新穎而不失道理的觀點,從而給老師的“教”以新的啟發(fā);而且他們或深或淺的提問更是讓老師從另一個側(cè)面重新審視自己。有的中學語文老師因回答不出學生對某些基礎(chǔ)知識的提問而敷衍學生說:“這個很簡單嘛,還需要講嗎,自己回去查?!被蛘哂龅揭恍┹^難的自己也解決不了的問題采取回避的方式,這些現(xiàn)象屢見不鮮。其結(jié)果是,不僅打擊了學生主動向老師提問的積極性,教師的自我能力也很難得到提高?!安粣u下問”的道理我們每個人從小就耳濡目染,為什么當自己走上了教師崗位,卻因那可笑的自尊心而放下了前進的腳步呢?正是因為沒有掌握知識點,對文學作品的了解不夠全面,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更加潛心地研究,正是通過教學感到了困惑所以才能更嚴格要求自己,唯有謙虛和努力,才能使自己進步。教師如果想給學生一碗水,那么教師至少自己得擁有一桶水,語文教學也是如此,教師想要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那么自身必須具備優(yōu)良的教學水平和廣闊的知識面。如果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依靠勤奮學習來彌補。如果老師在面對自己不能回答的問題時,首先要誠懇地向?qū)W生說明自己并不是很清楚這個問題,但課后會查閱相關(guān)資料,等下次與學生見面時為他們做詳細的解答。這樣就實現(xiàn)了《學記》中所謂“教學相長”的教學思想,不僅教師為了解決學生的提問而進行相關(guān)知識的學習,而且學生可以從老師那里得到滿意的回答。
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提到:“一個人如果學會了什么事情,要想使他記住,要想鼓勵他前進,最好的方法莫過于使他教給別人。”[4](P156)教師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教學,通過教學又對自我進行反思,加倍努力學習以改進教學,而“教”和“學”就是在這個過程中相互促進和發(fā)展的。
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早在孔子時就已問世,而《學記》對其做出了更詳細的補充:“學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學也,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盵5](P78)
因為每個人生而不同,故在個性、思維能力、學習風格等方面也會不一樣。教師的專業(yè)素質(zhì)、教學藝術(shù)都是在教學過程中得以展現(xiàn)的,一名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一定得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所了解,把握他們每個人的特性,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在補救他們不足的同時發(fā)展他們的長處。特別是對待語文成績暫時相對落后的學生時,如何有效地采取措施使他們在自信的狀態(tài)下學習就顯得極其重要。而學生認知風格的形成、能力水平的發(fā)揮離不開學習動機的作用。每個孩子都渴望自信與優(yōu)秀,但如果教師、家長沒有給予其正確的引導鼓勵,總是一味地打擊成績落后的孩子,那么他們首先在學習動機上就處于消極的狀態(tài)。應(yīng)該首先告訴他們,語文成績的好壞并不等同于語文能力的高低?;蛟S他們當中有的活潑好動極具表演天賦,有的胸中有墨擅長自我創(chuàng)作,有的聰明靈巧常有奇思妙想……而我們語文老師要做的,就是不斷鼓勵他們,多給他們自我展示與鍛煉的機會。比如讓他們參加課本劇表演、征文比賽和演講比賽等語文活動,使其在各自擅長的領(lǐng)域找回自信,以積極的姿態(tài)投入到今后的語文學習中。
關(guān)注每個孩子的特點和個性,因勢利導,給予他們充分的肯定和鼓勵,讓他們在發(fā)揮自己特長的過程中獲得幸福感,同時也鼓勵他們彌補自己的缺點,唯有這樣,才能“長善而救其失”,促進他們語文學習的全面進步。
語文學科具有交叉性和綜合性,它絕不僅僅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技能或陶冶文化情操的教育,更是關(guān)乎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與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的教育。
古代“文以載道”的說法充分體現(xiàn)了道德教育寓于語文教學的重要性。當今社會,青少年道德缺失走上犯罪的問題備受關(guān)注,這無疑也是在向社會、學校、家庭敲警鐘。如何完善教育讓孩子不誤入歧途,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在教學中開展德育教育,這些問題的確值得我們深思?!秾W記》中提到教學成功的經(jīng)驗之一是“禁于未發(fā)”,即在學生的不良行為發(fā)生之前就對他們有正確的引導。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多種途徑地滲透德育教育:一是充分利用教材,分析優(yōu)秀作品的內(nèi)涵,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課,作者用真摯樸素的語言體現(xiàn)了父愛的偉大,可讓同學們描述他們眼中最難忘的父親的背影,巧妙地融入了親情這個主題的教學;二是在語文課外互動中融入德育教育,如開展“感恩生命”的主題演講比賽;“歌頌祖國”的詩歌朗誦比賽等等;三是最好的德育教育是以身作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學生。捷克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孩子們愛去模仿他們所見到的一切,不管是好是壞,甚至沒有吩咐他們?nèi)プ?也是一樣,由于這個緣故,所以他們學會運用他們的心靈以前,就學會了模仿。所謂‘榜樣’,我的意思是兼活的榜樣和書本上的榜樣,事實上活的榜樣更重要,因為它們所產(chǎn)生的印象更強烈?!盵6](P168)而教師就是學生身旁的活榜樣,教師的思想、行為無一不影響著學生的成長。
“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志?!盵7](P81)能“使人繼其志”的教師一定是富有人格魅力的,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模仿和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中學語文教師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要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來體現(xiàn)個人的素質(zhì)與修養(yǎng)。
[1]高時良.學記評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2]Dewey,J.道德教育原理[M].王承緒,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358.
[3]高時良.學記評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4]Locke,J.教育漫話[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5]高時良.學記評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6]夸美紐斯.大教學論[M].傅任敢,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
[7]高時良.學記評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
G632
A
1007-9882(2012)01-0161-02
2011-10-18
夏竹(1988-),女,重慶市人,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語文學科教學研究。
[責任編輯:田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