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巧平 于慧慧
(1.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yè)技術學院 教務處,湖南 長沙 410100;2. 貴州銅仁學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蔡元培是我國近代有名的教育家。他幾度赴德國和法國留學考察,研究哲學、文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化史,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了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當時的北京大學雖然在民國成立后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本質上仍難擺脫舊時期作為京師大學堂所遺留下來的封建官僚習氣,沿襲著老式學堂傳統(tǒng),學風散漫。蔡元培入駐北大后,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改北大的封建性質,將新民主主義氣息注入這所老式學堂,使它煥發(fā)新的活力,為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樹立了一面旗幟。
蔡元培的大學觀是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明結合之上的,通過對辦學實踐的高度概括,形成一整套包括辦學職能、辦學理念、辦學體制和培養(yǎng)目標的大學辦學思想,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對當代中國大學的發(fā)展很有借鑒意義。蔡元培曾明確指出:“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大學為純粹研究學問之機關”。德國教育家洪堡曾提出:“大學是高等學術機構,是學術機構的頂峰”、“是帶有研究性質的學?!?,蔡元培先生的思想與之不謀而合,向學生提出“抱定宗旨”:“為求學而來,不為升官發(fā)財而來”;“砥礪德行”;“敬愛師長”三項要求。這就指大學是研究學問的場所,不可視為養(yǎng)成資格、販賣知識之所,學者應當以研究學問為主要目的。大學最高宗旨是養(yǎng)成學問家的人格,培養(yǎng)出具備健全人格的學生。
蔡元培在《大學令》中指出:“大學應當以教授高深學術,養(yǎng)成碩學閎材,應國家需要為宗旨?!盵1]蔡元培所主張的大學教育,是以人為本,培養(yǎng)人的德智體美,發(fā)揚人性,完善人格,實現(xiàn)人的全面協(xié)調發(fā)展。他在《教育獨立議》中指出:“教育幫助被教育的人,給他以發(fā)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類文明中能盡一份子的責任,不是把教育的人造成一種特別的器具,給抱定他種目的的人去應用”,“培養(yǎng)學生的完全人格” 或“健全人格”。[2]健全人格是指人的整體的精神素質,人的全面、自由和充分的發(fā)展,是要通過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和諧發(fā)展,使生理、體能與心理、精神等方面相互協(xié)調。蔡元培先生強調教育在于使人免于奴化,培養(yǎng)人的獨立人格、自由意志,開發(fā)潛在的能力,實現(xiàn)自由發(fā)展。蔡元培將大學教育視為整個國民教育的根基。大學的教育目的應該是實現(xiàn)德育、智育、體育和美育的和諧發(fā)展,塑造具有健全人格的社會精英,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發(fā)展。
蔡元培先生對大學辦學原則在《致(公言報)函并答林琴南函》中進行了詳細闡述:“對于學說仿世界各大學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并包主義,與公所提出之‘圓通廣大’四字,頗不相背。無論為何種學派,茍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達自然淘汰之命運者,雖彼此相反,而悉聽其自由發(fā)展?!盵2]蔡元培先生極力主張學術自由、思想自由,反對學術上的門戶之見,在學術界只要“言之有理”都應該不予以干涉。在北大改革期間,繼續(xù)沿用北大學識淵博但思想保守的劉師培、辜鴻銘等教育大家,還聘請了當時具有進步思想的魯迅、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同時學校不予干涉學生自由選課,這正是體現(xiàn)了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也正是由于蔡元培先生在北大采取的辦學原則,使北大“為學術而學術”、“學術獨立自由”的思想深入人心。在短短的五六年間,北大徹底改變了以往的沉悶和腐敗風氣,自由研究蔚然成風,正式邁上了學術繁榮的新式大學之路。
蔡元培先生剛任北大校長時,北大封建官僚習氣很濃,學生入學不為求學,只把大學作為取得官吏資格的機關。在當代,仍有很多學生和家長認為,學生入學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某種謀生技能,或為取得某項工作所需要的學歷證書。在他們眼中,大學不再是研究高深學問的神圣殿堂。同時,大學本身也對自己的職能認識模糊,不把研究高深學問作為最大的責任,反將部分職業(yè)資格認定等工作納入大學日常工作,本末倒置。大學是研究高深學問之所在,是純凈的獨立研究學術的象牙塔。北京大學精神的首要和基本含義,就是維護學術尊嚴,強調學術至上。正是在蔡元培的積極推動之下,北京大學逐漸形成“學術第一”的傳統(tǒng)或精神。應當看到,當今大學正確的教育目的嚴重缺失,因而借鑒北大改革的成功經驗,對當代教育有重要借鑒意義。
1. 改變學生觀念。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廣大學生認識到,“為謀一份職務而讀”,“為走上仕途而讀”,這些不正確的讀書思想,嚴重扭曲了大學的發(fā)展。在教育實踐中,必須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幫助他們形成“為學術研究而讀”,“為國家發(fā)展而讀”的正確目的。蔡元培所謂的“大學者,研究高深學問者也”強烈地反對了那種僅僅因為當下的功利性目的而犧牲將來的超功利思想,蔡元培認為,將來的幸福當不是為了一時的口腹之欲,而是為了致力于精神的修養(yǎng)和精神的享受。
2. 整改教師隊伍,延聘積學熱心的教員。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著關鍵作用。在現(xiàn)在的大學教師隊伍里,存在著一些教導學生“物質觀”、“仕途觀”的教師,他們在教導學術上并不積極,誤導學生。做好高等教育,就必須要有熱衷于學術并且樂于教導學生的教師,對當代教師隊伍進行整改,沿用積學熱心的教員。
3. 發(fā)展研究所,引導師生研究興趣。閱讀群書能使學生開拓視野,不拘泥于短淺的教育目的,發(fā)展研究所,能使學生學有所用,并致力于研究。改變學校風氣,需要有足夠的外部條件,擴建研究所、廣建圖書館為學生提供一個較好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學校轉變風氣。
4. 砥礪德行,培養(yǎng)正當興趣。道德教育是蔡元培“五育并舉”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更是他培養(yǎng)學生“完全人格”、“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在他的倡導下,北大師生積極組織各種學會、組織,反對封建思想,培養(yǎng)個人的高尚品德。當代大學生道德品格的缺失已成為社會各界詬病的焦點。因此,“砥礪德行”仍然應當成為現(xiàn)代大學辦學的宗旨,完善學生的個性,提升學生的精神世界。
蔡元培提出“囊括大典,網羅眾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原則使得北京大學不僅得以保留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而且使得全體師生有機會接觸和學習近代西方的進步思想。同時,這種開放的辦學原則,對當時的新思潮不能不說是又一種庇護。紐曼說過:“大學理所應當是一所教授全面知識的機構”,雖然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紐曼作為天主教教徒著重強調的是大學應該把神學作為知識的一個重要分支納入大學知識系統(tǒng)之中。我們暫且不對紐曼的宗教立場做出評判,但是他所說的大學知識的多樣性和對學術的開放性在現(xiàn)代社會也是值得提倡的。
“教師群體的學術水平是一所大學學術水平的標志,也是把大學建造成學術研究機構的重要保障”?!敖淌谥涡!弊鳛橐环N大學管理體制來源于中世紀的巴黎大學,而洪堡創(chuàng)建柏林大學則使之作為一種大學理念得以確立并對后世的大學產生深刻影響。由京師大學堂轉變而來的北京大學,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重的封建衙門作風,“教授治校”把推動學校發(fā)展的責任交給教授,讓真正懂得學術的人來管理學校。盡管學術自由已使大學的權力與影響力的重心向教師與學生群體有所偏移,但是教授和管理者們在面對政府提出的要求時卻都喪失了某些獨立性和自主性,甚至不顧代價以近乎諂媚的姿態(tài)去迎合那些要求。同時,在大學管理者內部,高校管理的行政化使得政府官僚主義作風迅速蔓延。
近年來,大學聘請明星做教授形成一種流行風氣。這些明星由于工作太忙,很少履行自己的教授職責。平心而論,明星到高校給學生講課,講述自己的人生故事,讓學生分享自己的成功經驗,不失為一種有益的教學方法。但問題在于,一些明星是否有誠心、有實力為學生授課?大學為了提高知名度,熱衷于利用明星進行炒作,這本身就是一種浮躁和急功近利的表現(xiàn)。大學是求學的圣地,天職是教書育人。大學是體現(xiàn)科學與人文精神的地方,應當體現(xiàn)文化的尊嚴。它必須與世俗的浮華與虛名保持應有的距離,而只對達到相當高度的真知與學識致敬。如果大學一味媚俗,最終損害的,將是大學高潔的品格。
蔡元培認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為天職,不當以升官發(fā)財為求學目標,明確要求學生樹立“為學問而求學問”的研究性學習觀。而這在客觀上就要求大學教師一方面要成為研究者,另一方面要成為學生研究學問的指導者。這一舉措的實施,在歷史上,為北大培養(yǎng)了大批的“以研究學術為天職”的研究性人才,為北大成為研究性大學、“五四”運動的搖籃以及中國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學術的繁榮和創(chuàng)新做出了極其重要的貢獻。
北京大學改革前由“大學一科一門”3個層次組成,即北京大學內設文、理、法、商、工5科,各科下設若干門。蔡元培先生在長期的教育實踐中,對北大的學科與教學體制進行了改革。
1. 擴充文理?!敖窦纫晕睦頌橹饕?,則自然以擴張此兩科,使?jié)u臻完備為第一義”[3],將其他科系從北大中分離出去(工科并入北洋大學,法科預備獨立,商科歸并法科),使北京大學成為文理科大學。從北大不斷發(fā)展演變的教育改革,我們深刻得知一個國家的高等教育體系應當是多層次、多門類、多體制的,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背景下培養(yǎng)出社會需要的各種人才。
2. 溝通文理,廢科設系。在北大改革中,各系內部還成立了教授會,議決系內重要事項。之后,北京大學設立了數(shù)學系、物理系、化學系、地質學系、哲學系、中文系、英文系、法文系、德文系、俄文系、史學系、經濟系、政治系、法律系等14個文理系。[4]廢科設系,溝通文理,使不同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同時便于學者專注于某一領域進行科研。
3. 改年級制為選科制。讓學生進行自由選擇科目是蔡元培先生“學術自由,兼容并包”思想的體現(xiàn),選科制促使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科目,有利于學生較好地完成學業(yè),進而更深一步地進行學術研究。但是我們也應當看到實現(xiàn)選科制可能會產生選課混亂、失去方向等問題,在當今大學能否“改年級制為選科制”依然是教育者需要斟酌的。蔡元培先生將一所充滿封建沉疴的舊式學堂改變?yōu)橹袊念^等學府, 改革雖已過去八十多年,但其改革思想有很多仍是我們今天的高校值得借鑒的。
[參考文獻]
[1] 高平叔. 蔡元培教育論著選[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5-26.
[2] 周天度. 蔡元培傳[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24-225.
[3] 梁柱,王世儒. 蔡元培與北京大學[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 220.
[4] 中國蔡元培研究會. 蔡元培全集[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56.